搜索结果:
62 查到相关四海的内容。
带有四海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七起
[相关解释]
1.相传禹一饭七起以迎贤士。《艺文类聚》卷十一引《鬻子》"﹝禹﹞一馈而七起﹐曰'吾不恐四海之士留于道路也﹐恐其留吾门也。'是以四海之士皆至。"北齐刘昼《新论.诫盈》"夏禹一馈而七起﹐周公一沐而三握发﹐食不遑饱﹐沐不及晞。"后用以称礼贤下士。
1.相传禹一饭七起以迎贤士。《艺文类聚》卷十一引《鬻子》"﹝禹﹞一馈而七起﹐曰'吾不恐四海之士留于道路也﹐恐其留吾门也。'是以四海之士皆至。"北齐刘昼《新论.诫盈》"夏禹一馈而七起﹐周公一沐而三握发﹐食不遑饱﹐沐不及晞。"后用以称礼贤下士。
三絶
[相关解释]
1.指三国魏《受禅碑》的王朗文﹑梁鹄书﹑钟繇刻字。 2.三国吴主赵夫人的织锦﹑刺绣﹑丝幔被称为"机绝"﹑"针绝"﹑"丝绝",人谓"吴有三絶,四海无俦其妙。"见晋王嘉《拾遗记.吴》。 3.指晋顾恺之的才﹑画﹑痴。 4.指晋袁山松之《行路难》辞﹑羊昙唱乐﹑桓伊挽歌。 5.指晋戴逵所作佛像,顾恺之所作维摩画图,义熙年间狮子国所献玉像。 6.南朝宋谢瞻所作《喜霁》诗,谢灵运写之,谢琨咏之,王弘称之为三绝。见《南史.谢瞻传》。 7.南朝梁元帝画孔子像,自撰赞辞并自书之,时人谓之三绝。见《南史.梁元帝纪》。
1.指三国魏《受禅碑》的王朗文﹑梁鹄书﹑钟繇刻字。 2.三国吴主赵夫人的织锦﹑刺绣﹑丝幔被称为"机绝"﹑"针绝"﹑"丝绝",人谓"吴有三絶,四海无俦其妙。"见晋王嘉《拾遗记.吴》。 3.指晋顾恺之的才﹑画﹑痴。 4.指晋袁山松之《行路难》辞﹑羊昙唱乐﹑桓伊挽歌。 5.指晋戴逵所作佛像,顾恺之所作维摩画图,义熙年间狮子国所献玉像。 6.南朝宋谢瞻所作《喜霁》诗,谢灵运写之,谢琨咏之,王弘称之为三绝。见《南史.谢瞻传》。 7.南朝梁元帝画孔子像,自撰赞辞并自书之,时人谓之三绝。见《南史.梁元帝纪》。
九川
[相关解释]
1.九州的大河。《书.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孔传"决九州名川,通之四海。"《国语.周语下》"决汨九川,陂障九泽。"一说指九条河川。
1.九州的大河。《书.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孔传"决九州名川,通之四海。"《国语.周语下》"决汨九川,陂障九泽。"一说指九条河川。
九州四海
[相关解释]
1.犹言天下。泛指全中国。
1.犹言天下。泛指全中国。
九郡
[相关解释]
1.犹言五湖四海。
1.犹言五湖四海。
众志成城
[相关解释]
大家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就能像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形成强大的力量,去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四海归仁,众志成城,天下治理。
大家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就能像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形成强大的力量,去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四海归仁,众志成城,天下治理。
充溢
[相关解释]
①充满;洋溢充溢着欢乐的气氛|喜色充溢。②众多;富足矿产充溢|才能之士充溢四海。
①充满;洋溢充溢着欢乐的气氛|喜色充溢。②众多;富足矿产充溢|才能之士充溢四海。
六戎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西方戎族之六部。《周礼.夏官.职方氏》"五戎六狄"郑玄注引《尔雅》曰"九夷﹑八蛮﹑六戎﹑五狄,谓之四海。"按,今本《尔雅.释地》作"七戎"。邢昺疏"《风俗通》云'斩伐杀生,不得其中。戎者凶也,其类有六。'李巡云'一曰侥夷,二曰戎央(一作戎夷),三曰老白,四曰耆羌,五曰鼻息,六曰天刚。'"后用以为西方民族之通称。
1.我国古代西方戎族之六部。《周礼.夏官.职方氏》"五戎六狄"郑玄注引《尔雅》曰"九夷﹑八蛮﹑六戎﹑五狄,谓之四海。"按,今本《尔雅.释地》作"七戎"。邢昺疏"《风俗通》云'斩伐杀生,不得其中。戎者凶也,其类有六。'李巡云'一曰侥夷,二曰戎央(一作戎夷),三曰老白,四曰耆羌,五曰鼻息,六曰天刚。'"后用以为西方民族之通称。
凤求凰
[相关解释]
1.乐府琴曲名。因司马相如求卓文君诗中有"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句而得名。
1.乐府琴曲名。因司马相如求卓文君诗中有"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句而得名。
函宇
[相关解释]
1.谓宇内,四海之内。
1.谓宇内,四海之内。
前鱼
[相关解释]
1.《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余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鱼矣。今以臣之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于庭﹐辟人于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于王也﹐必蹇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后因以"前鱼"喻失宠而被遗弃的人。 2.比喻陈旧的事物。
1.《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余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鱼矣。今以臣之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于庭﹐辟人于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于王也﹐必蹇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后因以"前鱼"喻失宠而被遗弃的人。 2.比喻陈旧的事物。
县内
[相关解释]
1.儒家之说,以四海之内为九州,其一为畿内,天子所治。夏称县内,殷周曰畿。
1.儒家之说,以四海之内为九州,其一为畿内,天子所治。夏称县内,殷周曰畿。
吞牛
[相关解释]
1.《尸子》卷下"虎豹之驹,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气;鸿鹄之鷇,羽翼未全而有四海之心。"后因以"食牛"或"吞牛"比喻少年气概豪迈。
1.《尸子》卷下"虎豹之驹,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气;鸿鹄之鷇,羽翼未全而有四海之心。"后因以"食牛"或"吞牛"比喻少年气概豪迈。
囊括
[相关解释]
全包罗在里面囊括全部冠军|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全包罗在里面囊括全部冠军|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囊括四海
[相关解释]
1.统一全国;包罗天下。
1.统一全国;包罗天下。
四海
[相关解释]
1.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2.犹言天下,全国各处。 3.指全世界各处。 4.指四邻各族居住的地域。 5.喻指人气派大,性情豪爽﹑交游很广泛。 6.神祇名。 7.中医学认为人有髓海﹑血海﹑气和水谷之海,这四者与天下的"四海"相应。见《灵枢经.海论》。
1.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2.犹言天下,全国各处。 3.指全世界各处。 4.指四邻各族居住的地域。 5.喻指人气派大,性情豪爽﹑交游很广泛。 6.神祇名。 7.中医学认为人有髓海﹑血海﹑气和水谷之海,这四者与天下的"四海"相应。见《灵枢经.海论》。
四海一家
[相关解释]
1.四海之内,犹如一家。形容天下一统。
1.四海之内,犹如一家。形容天下一统。
四海为家
[相关解释]
1.四海之内,尽属一家。指帝王拥有天下。引申为天下一统之意。 2.志在四方,到处为家。 3.喻人居无定所。
1.四海之内,尽属一家。指帝王拥有天下。引申为天下一统之意。 2.志在四方,到处为家。 3.喻人居无定所。
四海之内皆兄弟
[相关解释]
1.谓天下人皆同手足,亲如一家。
1.谓天下人皆同手足,亲如一家。
四海九州
[相关解释]
1.指全中国。
1.指全中国。
四海他人
[相关解释]
1.谓没有亲戚关系。
1.谓没有亲戚关系。
四海升平
[相关解释]
1.天下太平。
1.天下太平。
四海承风
[相关解释]
1.谓政令﹑教化通行于天下。
1.谓政令﹑教化通行于天下。
四海皆兄弟
[相关解释]
1.见"四海之内皆兄弟"。
1.见"四海之内皆兄弟"。
四海鼎沸
[相关解释]
1.形容天下大乱,局势动荡。
1.形容天下大乱,局势动荡。
四溟
[相关解释]
1.亦作"四冥"。 2.四海,四方之海。 3.指全国﹑天下。
1.亦作"四冥"。 2.四海,四方之海。 3.指全国﹑天下。
四瀛
[相关解释]
1.四海,天下。
1.四海,天下。
四鸟
[相关解释]
1.古代历正(司历官)凤鸟氏的四属官。即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 2.《孔子家语.颜回》载孔子在卫,闻哭者之声甚哀。问颜回。颜回回答说这哭声不但为死者,而且为生离别者。孔子问其故。对曰"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声有似于此,谓其往而不返也。回窃以音类知之。"后以"四鸟"喻别离之人。
1.古代历正(司历官)凤鸟氏的四属官。即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 2.《孔子家语.颜回》载孔子在卫,闻哭者之声甚哀。问颜回。颜回回答说这哭声不但为死者,而且为生离别者。孔子问其故。对曰"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声有似于此,谓其往而不返也。回窃以音类知之。"后以"四鸟"喻别离之人。
地方
[相关解释]
①中央以下各级行政区域的统称地方政府。②处所;部位;领域学校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疼|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地方甚大,战卒甚众,而身死国亡。③部分;方面这话有对的地方|有些地方你欠考虑。④地保令他们报个暴病身亡”,合族中及地方共递一张保呈。⑤本地;当地地方上的老百姓个个拥护李书记。
①中央以下各级行政区域的统称地方政府。②处所;部位;领域学校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疼|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地方甚大,战卒甚众,而身死国亡。③部分;方面这话有对的地方|有些地方你欠考虑。④地保令他们报个暴病身亡”,合族中及地方共递一张保呈。⑤本地;当地地方上的老百姓个个拥护李书记。
天眷
[相关解释]
1.上天的眷顾。语出《书.大禹谟》"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2.指帝王对臣下的恩宠。
1.上天的眷顾。语出《书.大禹谟》"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2.指帝王对臣下的恩宠。
天禄
[相关解释]
1.天赐的福禄。《书.大禹谟》"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后常指帝位。 2.俸禄。 3.传说中兽名『代多以石雕其形以为饰。 4.汉代阁名◇亦通称皇家藏书之所。 5.酒的代称。语出《汉书.食货志下》"酒者﹐天之美禄。"
1.天赐的福禄。《书.大禹谟》"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后常指帝位。 2.俸禄。 3.传说中兽名『代多以石雕其形以为饰。 4.汉代阁名◇亦通称皇家藏书之所。 5.酒的代称。语出《汉书.食货志下》"酒者﹐天之美禄。"
太仓稊米
[相关解释]
1.大谷仓中一粒小米﹐喻极渺小。语出《庄子.秋水》"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祒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1.大谷仓中一粒小米﹐喻极渺小。语出《庄子.秋水》"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祒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志在四海
[相关解释]
1.犹志在四方。
1.犹志在四方。
成吉思汗(1162-1227)
[相关解释]
即元太祖”。蒙古族军事家、政治家。名铁木真。出生于蒙古乞颜部孛儿只斤氏族。12世纪末13世纪初率本族统一蒙古诸部,1206年被推为大汗,称成吉思汗(蒙古语,意为拥有四海的强大者),建立蒙古汗国。接着进行大规模扩张战争。曾两次攻金,占领中都(今北京)。1219年亲率二十万大军进行第一次西征,灭花剌子模,击败斡罗思和钦察联军,占领中亚大片土地,分封给三个儿子。1227年,在灭西夏前夕病死军营中◇被追尊为太祖。
即元太祖”。蒙古族军事家、政治家。名铁木真。出生于蒙古乞颜部孛儿只斤氏族。12世纪末13世纪初率本族统一蒙古诸部,1206年被推为大汗,称成吉思汗(蒙古语,意为拥有四海的强大者),建立蒙古汗国。接着进行大规模扩张战争。曾两次攻金,占领中都(今北京)。1219年亲率二十万大军进行第一次西征,灭花剌子模,击败斡罗思和钦察联军,占领中亚大片土地,分封给三个儿子。1227年,在灭西夏前夕病死军营中◇被追尊为太祖。
推恩
[相关解释]
广施仁爱、恩惠于他人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广施仁爱、恩惠于他人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攀鸿
[相关解释]
1.喻志向远大。语本汉王褒《四子讲德论》"附骥尾则涉千里﹐攀鸿翮则翔四海。"
1.喻志向远大。语本汉王褒《四子讲德论》"附骥尾则涉千里﹐攀鸿翮则翔四海。"
放之四海而皆准
[相关解释]
用到任何地方都能作准则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用到任何地方都能作准则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普天率土
[相关解释]
1.整个天下,四海之内。犹全国。语出《孟子.万章上》"《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本《诗.小雅.北山》"普天"作"溥天"。
1.整个天下,四海之内。犹全国。语出《孟子.万章上》"《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本《诗.小雅.北山》"普天"作"溥天"。
求凰
[相关解释]
1.亦作"求皇"。 2.汉司马相如《琴歌》之一"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相传相如歌此向卓文君求爱◇因称男子求偶为"求凰"。
1.亦作"求皇"。 2.汉司马相如《琴歌》之一"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相传相如歌此向卓文君求爱◇因称男子求偶为"求凰"。
泣前鱼
[相关解释]
1.《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余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涕出?'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鱼矣。今以臣之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于庭,辟人于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于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后以"泣前鱼"比喻因失宠和被遗弃而悲伤。
1.《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余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涕出?'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鱼矣。今以臣之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于庭,辟人于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于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后以"泣前鱼"比喻因失宠和被遗弃而悲伤。
海客
[相关解释]
1.谓航海者。 2.指海商。 3.浪迹四海者。谓走江湖的人。
1.谓航海者。 2.指海商。 3.浪迹四海者。谓走江湖的人。
海方
[相关解释]
1.犹四海。极言广远之地。
1.犹四海。极言广远之地。
溥天率土
[相关解释]
1.谓整个天下﹑四海之内。语本《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1.谓整个天下﹑四海之内。语本《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率溥
[相关解释]
1.《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后以"率溥"泛指天下,四海。
1.《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后以"率溥"泛指天下,四海。
环海
[相关解释]
1.四周的大海。 2.四海,普天之下。
1.四周的大海。 2.四海,普天之下。
盂安
[相关解释]
1.《史记.滑稽列传》"圣帝在上,德流天下,诸侯宾服,威振四夷,连四海之外以为席,安于覆盂。"后以"盂安"喻国势太平。
1.《史记.滑稽列传》"圣帝在上,德流天下,诸侯宾服,威振四夷,连四海之外以为席,安于覆盂。"后以"盂安"喻国势太平。
眼空四海
[相关解释]
1.犹目空一切。
1.犹目空一切。
礼宗
[相关解释]
1.指妇女守礼而可为人师法者。据《后汉书.列女传.皇甫规妻》载规妻善文能书。规卒时,妻犹年盛而色美。董卓为相,以重礼聘娶,规妻乃轻服诣卓门,辞请。卓威逼之曰"孤之威教,欲令四海风靡,何有不行于一妇人乎!"规妻知不免,乃立骂卓。遂被鞭扑而死,后人图画,号曰"礼宗"。
1.指妇女守礼而可为人师法者。据《后汉书.列女传.皇甫规妻》载规妻善文能书。规卒时,妻犹年盛而色美。董卓为相,以重礼聘娶,规妻乃轻服诣卓门,辞请。卓威逼之曰"孤之威教,欲令四海风靡,何有不行于一妇人乎!"规妻知不免,乃立骂卓。遂被鞭扑而死,后人图画,号曰"礼宗"。
绨衣
[相关解释]
1.厚缯制成之衣。《史记.孝文本纪》"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序》"克己备于礼容,威风总于戎政;加以卑宫菲食,皂帐绨衣,百姓为心,四海为念。"一说皂衣。
1.厚缯制成之衣。《史记.孝文本纪》"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序》"克己备于礼容,威风总于戎政;加以卑宫菲食,皂帐绨衣,百姓为心,四海为念。"一说皂衣。
臣庶
[相关解释]
臣民位临臣庶,威重四海|主上与臣庶隔绝。
臣民位临臣庶,威重四海|主上与臣庶隔绝。
营四海
[相关解释]
1.形容瞻视高远。
1.形容瞻视高远。
蓼萧
[相关解释]
1.《诗.小雅.蓼萧序》"《蓼萧》,泽及四海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国景子相齐侯,赋《蓼萧》。"杜预注"《蓼萧》,《诗.小雅》,言太平泽及远,若露之在萧,以喻晋君恩泽及诸侯。"后因以"蓼萧"指君王的恩泽。
1.《诗.小雅.蓼萧序》"《蓼萧》,泽及四海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国景子相齐侯,赋《蓼萧》。"杜预注"《蓼萧》,《诗.小雅》,言太平泽及远,若露之在萧,以喻晋君恩泽及诸侯。"后因以"蓼萧"指君王的恩泽。
血海
[相关解释]
1.血汇成的海。形容杀人极多的惨状。 2.形容事情的后果严重或关系重大。 3.中医学名词。四海之一﹐指人身血液汇聚之处。 4.中医学名词。或谓奇经脉中的冲脉。 5.中医学名词。或谓肝脏。 6.中医学名词。经穴名。位于大腿内侧﹐离膑骨一寸处的陷窝中。 7.佛教语。比喻地狱中的惨境。
1.血汇成的海。形容杀人极多的惨状。 2.形容事情的后果严重或关系重大。 3.中医学名词。四海之一﹐指人身血液汇聚之处。 4.中医学名词。或谓奇经脉中的冲脉。 5.中医学名词。或谓肝脏。 6.中医学名词。经穴名。位于大腿内侧﹐离膑骨一寸处的陷窝中。 7.佛教语。比喻地狱中的惨境。
西山药
[相关解释]
1.三国魏曹丕《折杨柳行》"西山亦何高﹐高高殊无极。上有两仙童﹐不饮亦不食。与我一丸药﹐光耀有五色。服药四五日﹐胸臆生羽翼。轻举乘浮云﹐倏忽行万亿。流览观四海﹐茫茫非所识。"后因称仙药为"西山药"。
1.三国魏曹丕《折杨柳行》"西山亦何高﹐高高殊无极。上有两仙童﹐不饮亦不食。与我一丸药﹐光耀有五色。服药四五日﹐胸臆生羽翼。轻举乘浮云﹐倏忽行万亿。流览观四海﹐茫茫非所识。"后因称仙药为"西山药"。
西鹣东鲽
[相关解释]
1.《史记.封禅书》"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比翼鸟即鹣;比目鱼即鲽◇以"西鹣东鲽"代称四海珍异之物。
1.《史记.封禅书》"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比翼鸟即鹣;比目鱼即鲽◇以"西鹣东鲽"代称四海珍异之物。
醉经
[相关解释]
1.隋王通《中说.事君》"子游河间之渚,河上丈人曰'何居乎斯人也?心若醉六经,目若营四海。'"后以"醉经"指潜心经学。
1.隋王通《中说.事君》"子游河间之渚,河上丈人曰'何居乎斯人也?心若醉六经,目若营四海。'"后以"醉经"指潜心经学。
食牛
[相关解释]
1.《尸子》卷下"虎豹之驹,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气;鸿鹄之鷇,羽翼未全而有四海之心。贤者之生亦然。"后以"食牛"赞美青少年志壮心雄,气概豪迈。
1.《尸子》卷下"虎豹之驹,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气;鸿鹄之鷇,羽翼未全而有四海之心。贤者之生亦然。"后以"食牛"赞美青少年志壮心雄,气概豪迈。
鸡鸣
[相关解释]
1.鸡叫。常指天明之前。 2.《世说新语.赏誉》"刘琨称祖车骑为朗诣"刘孝标注引晋孙盛《晋阳秋》﹕"逖(祖逖)与司空刘琨俱以雄豪著名。年二十四﹐与琨同辟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而寝。中夜闻鸡鸣﹐俱起﹐曰﹕'此非恶声也。'每语世事﹐则中宵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共起﹐吾与足下相避中原耳。'"事又见《晋书.祖逖传》◇以"鸡鸣"为身逢乱世当及时奋起之典。
1.鸡叫。常指天明之前。 2.《世说新语.赏誉》"刘琨称祖车骑为朗诣"刘孝标注引晋孙盛《晋阳秋》﹕"逖(祖逖)与司空刘琨俱以雄豪著名。年二十四﹐与琨同辟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而寝。中夜闻鸡鸣﹐俱起﹐曰﹕'此非恶声也。'每语世事﹐则中宵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共起﹐吾与足下相避中原耳。'"事又见《晋书.祖逖传》◇以"鸡鸣"为身逢乱世当及时奋起之典。
鹏翮
[相关解释]
1.大鹏的羽翼。《庄子.逍遥游》"其翼若垂天之云。"(1)比喻浓云。宋梅尧臣《苦雨》诗"秋空几旬雨,四海低鹏翮。"(2)比喻贤才。宋无名氏《满庭芳.寿梅监丙戌兄弟》词"鹏翮抟风再整,南枝报,管占新魁。" 2.借指大鹏。
1.大鹏的羽翼。《庄子.逍遥游》"其翼若垂天之云。"(1)比喻浓云。宋梅尧臣《苦雨》诗"秋空几旬雨,四海低鹏翮。"(2)比喻贤才。宋无名氏《满庭芳.寿梅监丙戌兄弟》词"鹏翮抟风再整,南枝报,管占新魁。" 2.借指大鹏。
龙车
[相关解释]
1.《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注"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后因以"龙车"指日车。 2.《艺文类聚》卷七一引汉应劭《汉仪》"天子法驾,所乘曰金根车,驾六龙。"后因以"龙车"指天子的车驾。 3.《大戴礼记.五帝德》"﹝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后因以"龙车"为神仙所乘车。
1.《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注"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后因以"龙车"指日车。 2.《艺文类聚》卷七一引汉应劭《汉仪》"天子法驾,所乘曰金根车,驾六龙。"后因以"龙车"指天子的车驾。 3.《大戴礼记.五帝德》"﹝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后因以"龙车"为神仙所乘车。
龙阳
[相关解释]
1.指战国魏男宠龙阳君。据《战国策.魏策四》载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馀鱼而涕下,王问故,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于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之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王乃令四境之内,有敢言美人者族。三国魏阮籍《咏怀》之十二﹕"昔日繁华子﹐安陵与龙阳。"后因以"龙阳"指男色。
1.指战国魏男宠龙阳君。据《战国策.魏策四》载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馀鱼而涕下,王问故,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于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之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王乃令四境之内,有敢言美人者族。三国魏阮籍《咏怀》之十二﹕"昔日繁华子﹐安陵与龙阳。"后因以"龙阳"指男色。
龙阳泣鱼
[相关解释]
1.《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余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出涕?'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于庭,辟人于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于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之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后遂以"龙阳泣鱼"为失宠之典。
1.《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余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出涕?'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于庭,辟人于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于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之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后遂以"龙阳泣鱼"为失宠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