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7 查到相关四声的内容。
带有四声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上下平
[相关解释]
1.《切韵》﹑《广韵》﹑《集韵》等韵书按平﹑上﹑去﹑入四声编排,上﹑去﹑入各为一卷,平声因字多,又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两卷,简称"上下平"。参阅清陈澧《切韵考》。
1.《切韵》﹑《广韵》﹑《集韵》等韵书按平﹑上﹑去﹑入四声编排,上﹑去﹑入各为一卷,平声因字多,又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两卷,简称"上下平"。参阅清陈澧《切韵考》。
上声
[相关解释]
1.古汉语四声的第二声。 2.普通话声调的第三声。念降升调。
1.古汉语四声的第二声。 2.普通话声调的第三声。念降升调。
中州韵
[相关解释]
1.我国许多戏曲剧种在唱曲和念白时使用的一种字音标准。根据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卓从之《中州乐府音韵类编》等书所载,中州韵有阴平﹑阳平﹑上﹑去四声而无入声,字音归为十九韵类。最早使用中州韵的是元代的北曲。元明以来许多剧种都继承了这个字音传统,但又都参酌本地语音加以变化发展。目前表现在舞台上的共同特征已不甚明显,大致还共同遵守着某些读音咬字的方法,在念白中还保留着一种抑扬顿挫﹑节奏感特别鲜明的声调。一般称这种用中州韵的念白为"韵白"或"上韵",以区别于用本地方言的念白,如"京白"﹑"苏白"等。
1.我国许多戏曲剧种在唱曲和念白时使用的一种字音标准。根据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卓从之《中州乐府音韵类编》等书所载,中州韵有阴平﹑阳平﹑上﹑去四声而无入声,字音归为十九韵类。最早使用中州韵的是元代的北曲。元明以来许多剧种都继承了这个字音传统,但又都参酌本地语音加以变化发展。目前表现在舞台上的共同特征已不甚明显,大致还共同遵守着某些读音咬字的方法,在念白中还保留着一种抑扬顿挫﹑节奏感特别鲜明的声调。一般称这种用中州韵的念白为"韵白"或"上韵",以区别于用本地方言的念白,如"京白"﹑"苏白"等。
今韵
[相关解释]
1.南朝齐梁以来的韵书,分四声的都称为今韵。
1.南朝齐梁以来的韵书,分四声的都称为今韵。
入声
[相关解释]
古汉语四声之一。普通话没有入声,有些方言有入声。入声字一般比较短促,有时还带有辅音韵尾。
古汉语四声之一。普通话没有入声,有些方言有入声。入声字一般比较短促,有时还带有辅音韵尾。
刘半农(1891-1934)
[相关解释]
诗人,语言学家。名复,字半农,江苏江阴人。早年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旅欧留学,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所作新诗多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疾苦,语言通俗。作品有诗集《扬鞭集》、《瓦釜集》,以及《半农杂文》、《中国文法通论》、《四声实验录》等。
诗人,语言学家。名复,字半农,江苏江阴人。早年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旅欧留学,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所作新诗多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疾苦,语言通俗。作品有诗集《扬鞭集》、《瓦釜集》,以及《半农杂文》、《中国文法通论》、《四声实验录》等。
反纽
[相关解释]
1.即反切。纽与反﹑切义同。唐唐玄度《九经字样》因讳反字,改称翻或纽。参见"反切"。 2.反切和声纽。唐神珙类聚双声之字,同四声﹑叠韵结合起来,作《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用来解释反切的方法。
1.即反切。纽与反﹑切义同。唐唐玄度《九经字样》因讳反字,改称翻或纽。参见"反切"。 2.反切和声纽。唐神珙类聚双声之字,同四声﹑叠韵结合起来,作《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用来解释反切的方法。
四声
[相关解释]
古汉语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的总称。由古四声演变而来的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也叫四声。
古汉语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的总称。由古四声演变而来的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也叫四声。
平声
[相关解释]
古汉语四声之一。古汉语平声字在普通话里分为阴平、阳平两类。
古汉语四声之一。古汉语平声字在普通话里分为阴平、阳平两类。
曲韵
[相关解释]
1.戏曲﹑曲艺在唱曲和念白时使用的字音标准。我国各地剧种﹑曲种在读音﹑咬字﹑归韵﹑四声调值等方面都有一定规律,大致均以当地语音为标准,但在表演一些反映古代生活题材的剧目﹑曲目时,则酌用中州韵。
1.戏曲﹑曲艺在唱曲和念白时使用的字音标准。我国各地剧种﹑曲种在读音﹑咬字﹑归韵﹑四声调值等方面都有一定规律,大致均以当地语音为标准,但在表演一些反映古代生活题材的剧目﹑曲目时,则酌用中州韵。
沈约(441-513)
[相关解释]
南朝梁文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历仕宋、齐、梁三代,在梁代官至尚书令,封建昌县侯。死后谥号为隐。在诗的声律上创四声”、八病”之说,对古体诗向律诗的转变起了重要作用。所著《宋书》为二十四史之一。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南朝梁文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历仕宋、齐、梁三代,在梁代官至尚书令,封建昌县侯。死后谥号为隐。在诗的声律上创四声”、八病”之说,对古体诗向律诗的转变起了重要作用。所著《宋书》为二十四史之一。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第四声
[相关解释]
1.指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去四类字调中的去声。如"授""璐""宋""套"等字调为第四声。
1.指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去四类字调中的去声。如"授""璐""宋""套"等字调为第四声。
行腔
[相关解释]
1.戏曲演员根据字的四声调值,句﹑字﹑音节的旋律运用声腔。 2.指唱腔。
1.戏曲演员根据字的四声调值,句﹑字﹑音节的旋律运用声腔。 2.指唱腔。
诗韵
[相关解释]
1.诗的韵。 2.诗词用韵所依据的韵书。宋以后通用《平水韵》﹐平﹑上﹑去﹑入四声共106韵。
1.诗的韵。 2.诗词用韵所依据的韵书。宋以后通用《平水韵》﹐平﹑上﹑去﹑入四声共106韵。
韵书
[相关解释]
1.分韵编排的字典。为写作诗﹑赋﹑词﹑曲者检索韵字之用。现存韵书,大都先分四声,再分韵部。凡同声调﹑同韵的字为一部,取其中一个字为标目,用反切注音。最早的韵书是三国魏李登《声类》﹑晋吕静《韵集》,久已亡佚。隋陆法言《切韵》,原书亦不传。宋陈彭年等着《广韵》,分韵太繁,不便应试作诗之用。金人始并为一百零六韵,即后来所谓"平水韵"。元﹑明﹑清以来,文人作诗﹐都以"平水韵"为标准,沿用至今。
1.分韵编排的字典。为写作诗﹑赋﹑词﹑曲者检索韵字之用。现存韵书,大都先分四声,再分韵部。凡同声调﹑同韵的字为一部,取其中一个字为标目,用反切注音。最早的韵书是三国魏李登《声类》﹑晋吕静《韵集》,久已亡佚。隋陆法言《切韵》,原书亦不传。宋陈彭年等着《广韵》,分韵太繁,不便应试作诗之用。金人始并为一百零六韵,即后来所谓"平水韵"。元﹑明﹑清以来,文人作诗﹐都以"平水韵"为标准,沿用至今。
韵摄
[相关解释]
1.等韵学家把韵腹和韵尾相同或相近的韵归并为一类,称"韵摄"。如《四声等子》把《广韵》平声东冬锺﹑上声董肿﹑去声送宋用﹑入声屋沃烛等十一韵统括为一摄,把二百零六韵归并为十六摄。
1.等韵学家把韵腹和韵尾相同或相近的韵归并为一类,称"韵摄"。如《四声等子》把《广韵》平声东冬锺﹑上声董肿﹑去声送宋用﹑入声屋沃烛等十一韵统括为一摄,把二百零六韵归并为十六摄。
韵白
[相关解释]
1.戏曲念白的一种。同京(北京)白﹑苏(苏州)白等相对。大抵以中州韵为读音﹑咬字﹑归韵的标准,四声调值也有特定规律,因而节奏感和音乐性较强。传统戏曲中正面人物和身分较高的人物多念韵白。 2.戏曲中句子整齐押韵的道白。
1.戏曲念白的一种。同京(北京)白﹑苏(苏州)白等相对。大抵以中州韵为读音﹑咬字﹑归韵的标准,四声调值也有特定规律,因而节奏感和音乐性较强。传统戏曲中正面人物和身分较高的人物多念韵白。 2.戏曲中句子整齐押韵的道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