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9 查到相关唐文的内容。
带有唐文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东林寺
[相关解释]
1.寺名。在今江西庐山。晋太元中,慧远法师在江州刺史桓伊资助下建成。唐会昌三年寺废,大中三年复修。宋改名太平兴国寺。解放以来,经过修葺,已成为庐山古迹之一。参阅《全唐文》卷二六四李邕《东林寺碑序》。
1.寺名。在今江西庐山。晋太元中,慧远法师在江州刺史桓伊资助下建成。唐会昌三年寺废,大中三年复修。宋改名太平兴国寺。解放以来,经过修葺,已成为庐山古迹之一。参阅《全唐文》卷二六四李邕《东林寺碑序》。
仙韶院
[相关解释]
1.唐文宗时,宫中乐工伶人所住之处。
1.唐文宗时,宫中乐工伶人所住之处。
六骏
[相关解释]
1.唐太宗征战时所骑过的六匹骏马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飒露紫﹑青骓。贞观十一年﹐太宗作《六马图赞》(文见《全唐文》卷十)﹐使欧阳询以八分体书之﹐刻石。欧书亡﹐宋游师雄重刻六碑(见《金石萃编》卷一三九)。
1.唐太宗征战时所骑过的六匹骏马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飒露紫﹑青骓。贞观十一年﹐太宗作《六马图赞》(文见《全唐文》卷十)﹐使欧阳询以八分体书之﹐刻石。欧书亡﹐宋游师雄重刻六碑(见《金石萃编》卷一三九)。
十二经
[相关解释]
1.指《春秋》。因其记载春秋鲁国十二公的史事,故称。一说,指六经,六纬,或《易》上﹑下经加十翼。 2.指儒家的十二部经书。唐文宗时在国子学立石,刻《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十二经。参阅清成瓘《箬园日札》卷五。 3.即十二经脉。
1.指《春秋》。因其记载春秋鲁国十二公的史事,故称。一说,指六经,六纬,或《易》上﹑下经加十翼。 2.指儒家的十二部经书。唐文宗时在国子学立石,刻《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十二经。参阅清成瓘《箬园日札》卷五。 3.即十二经脉。
卢王
[相关解释]
1.初唐文学家卢照邻与王勃的并称。
1.初唐文学家卢照邻与王勃的并称。
吐蕃
[相关解释]
1.公元七至九世纪,我国古代藏族所建政权。据有今西藏地区全部,盛时辖有青藏高原诸部,势力达到西域﹑河陇地区。其赞普松赞干布﹑弃隶缩赞先后与唐文成公主﹑金成公主联姻,与唐经济文化联系至为密切。吐蕃政权崩荔,宋﹑元﹑明史籍仍习惯沿称青藏高原及当地土著族为吐蕃,一作吐番。元中统间改称乌斯藏。
1.公元七至九世纪,我国古代藏族所建政权。据有今西藏地区全部,盛时辖有青藏高原诸部,势力达到西域﹑河陇地区。其赞普松赞干布﹑弃隶缩赞先后与唐文成公主﹑金成公主联姻,与唐经济文化联系至为密切。吐蕃政权崩荔,宋﹑元﹑明史籍仍习惯沿称青藏高原及当地土著族为吐蕃,一作吐番。元中统间改称乌斯藏。
唐文
[相关解释]
1.指古代圣贤的礼乐制度。唐,指唐尧。
1.指古代圣贤的礼乐制度。唐,指唐尧。
垂拱四杰
[相关解释]
1.指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垂拱,唐武则天年号。四人皆生活于武则天当政时期,故称。
1.指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垂拱,唐武则天年号。四人皆生活于武则天当政时期,故称。
太平无象
[相关解释]
1.谓太平盛世并无一定标志。《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六年》"会上御延英﹐谓宰相曰'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亦有意于此乎?'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后以"太平无象"讽刺反动统治者粉饰升平。
1.谓太平盛世并无一定标志。《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六年》"会上御延英﹐谓宰相曰'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亦有意于此乎?'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后以"太平无象"讽刺反动统治者粉饰升平。
开成石经
[相关解释]
1.始刊于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成于开成二年(837年),故名。经石立于长安务本坊国子监太学。有《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十二种。共二百二十七石。字体为正书,标题为隶书。大和时,经字已有改刻,以后更屡经修改﹑补刻和添注。也称唐石经。今在西安碑林。
1.始刊于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成于开成二年(837年),故名。经石立于长安务本坊国子监太学。有《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十二种。共二百二十七石。字体为正书,标题为隶书。大和时,经字已有改刻,以后更屡经修改﹑补刻和添注。也称唐石经。今在西安碑林。
救数人
[相关解释]
1.唐文学家温庭筠才思敏捷,科举考试时多代人作文,人称"救数人"。
1.唐文学家温庭筠才思敏捷,科举考试时多代人作文,人称"救数人"。
文章四友
[相关解释]
指初唐文学家杜审言、李峤、崔融和苏味道。四人齐名,当时号为崔、李、苏、杜,均致力于写作律诗和绝诗。
指初唐文学家杜审言、李峤、崔融和苏味道。四人齐名,当时号为崔、李、苏、杜,均致力于写作律诗和绝诗。
李杜韩柳
[相关解释]
1.唐文学家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四人的并称。
1.唐文学家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四人的并称。
牛李
[相关解释]
1.唐文宗时大臣牛僧孺﹑李宗闵的并称。 2.指唐朝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和以李吉甫﹑李德裕父子为首的两个宗派。
1.唐文宗时大臣牛僧孺﹑李宗闵的并称。 2.指唐朝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和以李吉甫﹑李德裕父子为首的两个宗派。
王杨卢骆
[相关解释]
指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详初唐四杰”(1101页)。
指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详初唐四杰”(1101页)。
甫里
[相关解释]
1.古地名。即今江苏吴县东南甪直镇。唐文学家陆龟蒙曾居此,自号甫里先生,着有《甫里集》。镇旁有其墓。
1.古地名。即今江苏吴县东南甪直镇。唐文学家陆龟蒙曾居此,自号甫里先生,着有《甫里集》。镇旁有其墓。
甫里先生
[相关解释]
1.唐文学家陆龟蒙之号。
1.唐文学家陆龟蒙之号。
石经
[相关解释]
1.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平帝元始元年王莽命甄丰摹古文《易》﹑《书》﹑《诗》﹑《左传》于石,此为石经之始『代以后其文字至今尚可考见者,有(1)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用隶书写成的"熹平石经",亦称"一字石经"。(2)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公元240-248年)中用古文﹑篆﹑隶三体刻石的"正始石经",亦称"三体石经"。(3)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用楷书刻石的"唐开成石经"。(4)后蜀孟昶命毋昭裔督造的楷书"蜀石经",又称"广政石经"。(5)宋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竣工的"北宋石经"
1.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平帝元始元年王莽命甄丰摹古文《易》﹑《书》﹑《诗》﹑《左传》于石,此为石经之始『代以后其文字至今尚可考见者,有(1)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用隶书写成的"熹平石经",亦称"一字石经"。(2)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公元240-248年)中用古文﹑篆﹑隶三体刻石的"正始石经",亦称"三体石经"。(3)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用楷书刻石的"唐开成石经"。(4)后蜀孟昶命毋昭裔督造的楷书"蜀石经",又称"广政石经"。(5)宋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竣工的"北宋石经"
轩辕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古代帝王黄帝的名字。传说姓公孙,居于轩辕之丘,故名曰轩辕。曾战胜炎帝于阪泉,战胜蚩尤于涿鹿,诸侯尊为天子◇人以之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2.借指中华民族。 3.指车辀。 4.星座名。在星宿北。共十七星,蜿蜒如龙,故称。其第十四星为一等大星,因在五帝座之旁,故为女主象◇多借指皇后。 5.运行。 6.传说中的国名。 7.复姓。唐有轩辕集。见《全唐文》卷九二八。
1.传说中的古代帝王黄帝的名字。传说姓公孙,居于轩辕之丘,故名曰轩辕。曾战胜炎帝于阪泉,战胜蚩尤于涿鹿,诸侯尊为天子◇人以之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2.借指中华民族。 3.指车辀。 4.星座名。在星宿北。共十七星,蜿蜒如龙,故称。其第十四星为一等大星,因在五帝座之旁,故为女主象◇多借指皇后。 5.运行。 6.传说中的国名。 7.复姓。唐有轩辕集。见《全唐文》卷九二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