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62 查到相关周易的内容。
带有周易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卦
[相关解释]
1.指《周易》诸卦之一。 2.指占卜一次。 3.方言。犹一番。
1.指《周易》诸卦之一。 2.指占卜一次。 3.方言。犹一番。
七占
[相关解释]
1.指星相迷信的抽签﹑奇门﹑周易六爻﹑大六壬﹑拈卷﹑鸟衔牌﹑转盘等七种测人凶吉之法。
1.指星相迷信的抽签﹑奇门﹑周易六爻﹑大六壬﹑拈卷﹑鸟衔牌﹑转盘等七种测人凶吉之法。
三易
[相关解释]
1.《连山》﹑《归藏》﹑《周易》的合称。 2.三种容易之事。"三易"所指,随文而异。 3.三次变换。
1.《连山》﹑《归藏》﹑《周易》的合称。 2.三种容易之事。"三易"所指,随文而异。 3.三次变换。
三玄
[相关解释]
1.魏晋玄学家对《老子》﹑《庄子》和《周易》三书的合称。道教亦沿用之。 2.指日﹑月﹑星。 3.佛家语。谓三种奥义。临济宗禅师宣扬教旨,一句中有三玄,一玄中有三要,总称九带。
1.魏晋玄学家对《老子》﹑《庄子》和《周易》三书的合称。道教亦沿用之。 2.指日﹑月﹑星。 3.佛家语。谓三种奥义。临济宗禅师宣扬教旨,一句中有三玄,一玄中有三要,总称九带。
之卦
[相关解释]
1.《周易》卦变之称。谓一卦变为另一卦。
1.《周易》卦变之称。谓一卦变为另一卦。
五经
[相关解释]
五部儒家经典,即《易》(《周易》)、《书》(《尚书》)、《诗》(《诗经》)、《礼》(汉代指《仪礼》,后世指《礼记》)、《春秋》四书五经|立石刻五经。
五部儒家经典,即《易》(《周易》)、《书》(《尚书》)、《诗》(《诗经》)、《礼》(汉代指《仪礼》,后世指《礼记》)、《春秋》四书五经|立石刻五经。
休否
[相关解释]
1.谓止息否运。《易.否》"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陆德明音义"休,息也。"《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方今天地气闭,大人休否,智者见险,投以远害。"李贤注"休否,谓休废而否塞。"一说谓恐惧否运的来到。见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否》。 2.吉祥和凶险。
1.谓止息否运。《易.否》"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陆德明音义"休,息也。"《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方今天地气闭,大人休否,智者见险,投以远害。"李贤注"休否,谓休废而否塞。"一说谓恐惧否运的来到。见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否》。 2.吉祥和凶险。
元亨利贞
[相关解释]
1.《周易》干卦之四德。
1.《周易》干卦之四德。
八卦
[相关解释]
《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用-”(表示阳)和勃病(表示阴)两种符号,每卦由三爻经不同组合而成。以此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每卦又象征多种事物。《周易》中六十四卦皆由八卦两两相重组成。
《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用-”(表示阳)和勃病(表示阴)两种符号,每卦由三爻经不同组合而成。以此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每卦又象征多种事物。《周易》中六十四卦皆由八卦两两相重组成。
八卦方位
[相关解释]
1.古代按八卦各卦性质而配以方位﹐所配方位顺序﹐分伏羲方位和文王方位两说。前者称先天学﹐所列方位称先天图;后者称后天学﹐所列方位称后天图◇世以八卦定方位多用后天图。即干﹐西北;坎﹐北方;艮﹐东北;震﹐东方;巽﹐东南;离﹐南方;坤﹐西南;兑﹐西方。参阅宋朱熹《周易本义.图目》﹑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八卦方位》。
1.古代按八卦各卦性质而配以方位﹐所配方位顺序﹐分伏羲方位和文王方位两说。前者称先天学﹐所列方位称先天图;后者称后天学﹐所列方位称后天图◇世以八卦定方位多用后天图。即干﹐西北;坎﹐北方;艮﹐东北;震﹐东方;巽﹐东南;离﹐南方;坤﹐西南;兑﹐西方。参阅宋朱熹《周易本义.图目》﹑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八卦方位》。
兼义
[相关解释]
1."十三经"之经注与疏合刻﹐谓之某经兼义﹐即兼并"正义"之意。其刻本谓之兼义本。如今阮校"十三经"《周易》﹐即称《周易兼义上经》﹑《周易兼义下经》﹐阮元校勘云"'兼义'字乃合刻注疏者所加。取兼并正义之意也。盖其始注疏无合一之本﹐南北宋之间﹐以疏附于经注者﹐谓之某经兼义。至其后则直谓之某经注疏。此变易之渐也。"见《校勘记》卷一。
1."十三经"之经注与疏合刻﹐谓之某经兼义﹐即兼并"正义"之意。其刻本谓之兼义本。如今阮校"十三经"《周易》﹐即称《周易兼义上经》﹑《周易兼义下经》﹐阮元校勘云"'兼义'字乃合刻注疏者所加。取兼并正义之意也。盖其始注疏无合一之本﹐南北宋之间﹐以疏附于经注者﹐谓之某经兼义。至其后则直谓之某经注疏。此变易之渐也。"见《校勘记》卷一。
几彖
[相关解释]
1.指《周易》。
1.指《周易》。
匕鬯不惊
[相关解释]
《周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匕和鬯,都是古代祭祀用品,‘匕鬯不惊’原指宗庙祭祀不受惊扰,后用来形容军纪严明,不惊扰百姓。
《周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匕和鬯,都是古代祭祀用品,‘匕鬯不惊’原指宗庙祭祀不受惊扰,后用来形容军纪严明,不惊扰百姓。
南学
[相关解释]
1.周代五学之一。周有东﹑南﹑西﹑北四学,并太学称五学。 2.南朝宋何尚之于南郭外立学聚生徒,称为南学。 3.南北朝时南朝的经学。南朝经师,发展魏晋学风,除《诗》﹑《三礼》采用郑玄笺注外,《周易》用三国魏王弼注,《尚书》用伪孔安国传,《左传》用晋杜预注。讲经兼采众说,也取玄学,不拘家法,随意发挥。又受佛教影响,所作义疏比经注更为详尽。 4.清初黄宗羲开塾讲肄,时人称为南学。 5.清代雍正九年,将毗连国子监街南的官房作为学舍,令助教等官及肄业生居住,称为"南学"。
1.周代五学之一。周有东﹑南﹑西﹑北四学,并太学称五学。 2.南朝宋何尚之于南郭外立学聚生徒,称为南学。 3.南北朝时南朝的经学。南朝经师,发展魏晋学风,除《诗》﹑《三礼》采用郑玄笺注外,《周易》用三国魏王弼注,《尚书》用伪孔安国传,《左传》用晋杜预注。讲经兼采众说,也取玄学,不拘家法,随意发挥。又受佛教影响,所作义疏比经注更为详尽。 4.清初黄宗羲开塾讲肄,时人称为南学。 5.清代雍正九年,将毗连国子监街南的官房作为学舍,令助教等官及肄业生居住,称为"南学"。
否泰
[相关解释]
本为《周易》里两个卦名。天地交而万物通,叫泰”;天地不交万物不通,叫否”。用以指世道盛衰、人事通塞、运气好坏等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本为《周易》里两个卦名。天地交而万物通,叫泰”;天地不交万物不通,叫否”。用以指世道盛衰、人事通塞、运气好坏等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否泰(pǐ-)
[相关解释]
本为《周易》里两个卦名。天地交而万物通,叫泰”;天地不交万物不通,叫否”。用以指世道盛衰、人事通塞、运气好坏等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本为《周易》里两个卦名。天地交而万物通,叫泰”;天地不交万物不通,叫否”。用以指世道盛衰、人事通塞、运气好坏等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周易
[相关解释]
简称《易》。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内容包括《易经》、《易传》。通过八卦形式(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河流八种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
简称《易》。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内容包括《易经》、《易传》。通过八卦形式(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河流八种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
四正
[相关解释]
1.古代贵族行射礼时举正爵以献宾客﹑国君﹑卿﹑大夫。 2.封建社会中的四种纲纪。《礼记.孔子闲居》"天无二日,士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后人以此为四正。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人伦.四正》。 3.指君﹑臣﹑父﹑子之道。 4.四个正卦。即《周易》八卦中的坎﹑离﹑震﹑兑。或用以分主四时坎主冬,离主夏,震主春,兑主秋;或用以分主四方坎主北,离主南,震主东,兑主西。 5.健全;没有缺陷。
1.古代贵族行射礼时举正爵以献宾客﹑国君﹑卿﹑大夫。 2.封建社会中的四种纲纪。《礼记.孔子闲居》"天无二日,士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后人以此为四正。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人伦.四正》。 3.指君﹑臣﹑父﹑子之道。 4.四个正卦。即《周易》八卦中的坎﹑离﹑震﹑兑。或用以分主四时坎主冬,离主夏,震主春,兑主秋;或用以分主四方坎主北,离主南,震主东,兑主西。 5.健全;没有缺陷。
坎深
[相关解释]
1.《周易》中的《坎》卦有险﹑陷等义,因以"坎深"喻险境。
1.《周易》中的《坎》卦有险﹑陷等义,因以"坎深"喻险境。
坤牛
[相关解释]
1.《周易》取物象义,以牛的柔顺和负重载物作为坤卦之象,称为"坤牛"。《易.说卦》"干为马,坤为牛。"孔颖达疏"坤为牛,坤象也。任重而顺,故为牛也。"后道教亦因以指至阴之精。
1.《周易》取物象义,以牛的柔顺和负重载物作为坤卦之象,称为"坤牛"。《易.说卦》"干为马,坤为牛。"孔颖达疏"坤为牛,坤象也。任重而顺,故为牛也。"后道教亦因以指至阴之精。
坤策
[相关解释]
1.推演坤卦六爻所得的策数。《周易》用九,用六。《坤》用老阴六,故每爻六揲,每揲四策,六爻共得一百四十四策∠"干策"共为三百六十策,大致相当于天地循环一年之数。亦指任一阴爻的策数。策,用于《易》筮的竹签或蓍草。
1.推演坤卦六爻所得的策数。《周易》用九,用六。《坤》用老阴六,故每爻六揲,每揲四策,六爻共得一百四十四策∠"干策"共为三百六十策,大致相当于天地循环一年之数。亦指任一阴爻的策数。策,用于《易》筮的竹签或蓍草。
大传
[相关解释]
1.《周易》中解释经(卦辞﹑爻辞)的传﹐凡七种﹐即《彖》﹑《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和《杂卦》。也称大传。 2.汉初伏胜所著《尚书大传》的简称。
1.《周易》中解释经(卦辞﹑爻辞)的传﹐凡七种﹐即《彖》﹑《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和《杂卦》。也称大传。 2.汉初伏胜所著《尚书大传》的简称。
大过
[相关解释]
1.《周易》卦名。巽下兑上。《易.大过》"大过﹐栋挠﹐利有攸往∴。"孔颖达疏"栋挠者谓屋栋也﹐本之与末俱挠弱﹐以言衰乱之世始终皆弱也。"后以"大过"指衰乱。 2.重大的过失﹑错误。 3.处分用语。记大过一般是对性质较严重的错误的处分。
1.《周易》卦名。巽下兑上。《易.大过》"大过﹐栋挠﹐利有攸往∴。"孔颖达疏"栋挠者谓屋栋也﹐本之与末俱挠弱﹐以言衰乱之世始终皆弱也。"后以"大过"指衰乱。 2.重大的过失﹑错误。 3.处分用语。记大过一般是对性质较严重的错误的处分。
姬易
[相关解释]
1.即《周易》。周,姬姓,故称。
1.即《周易》。周,姬姓,故称。
少女
[相关解释]
1.指《周易》八卦中的兑卦。兑为阴卦﹐第三爻为阴爻﹐故称"少女"。 2.小女儿。 3.年轻未婚女子。 4.见"少女风"。
1.指《周易》八卦中的兑卦。兑为阴卦﹐第三爻为阴爻﹐故称"少女"。 2.小女儿。 3.年轻未婚女子。 4.见"少女风"。
少男
[相关解释]
1.指《周易》八卦中的艮卦。艮为阳卦﹐第三爻为阳爻﹐故称"少男"。 2.小儿子。 3.年轻未婚男子。 4.见"少男风"。
1.指《周易》八卦中的艮卦。艮为阳卦﹐第三爻为阳爻﹐故称"少男"。 2.小儿子。 3.年轻未婚男子。 4.见"少男风"。
干策
[相关解释]
1.推演《干》卦六爻所得的蓍草茎数。《干》爻皆为老阳,其数为九,故每爻九揲,每揲四策,共得二百十六策,干策与坤策相配,总为三百六十策,以象天地循环一年的日数。 2.泛指《易》卦中每一阳爻的蓍草茎数。参阅明何楷《古周易订诂》卷十一。
1.推演《干》卦六爻所得的蓍草茎数。《干》爻皆为老阳,其数为九,故每爻九揲,每揲四策,共得二百十六策,干策与坤策相配,总为三百六十策,以象天地循环一年的日数。 2.泛指《易》卦中每一阳爻的蓍草茎数。参阅明何楷《古周易订诂》卷十一。
开成石经
[相关解释]
1.始刊于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成于开成二年(837年),故名。经石立于长安务本坊国子监太学。有《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十二种。共二百二十七石。字体为正书,标题为隶书。大和时,经字已有改刻,以后更屡经修改﹑补刻和添注。也称唐石经。今在西安碑林。
1.始刊于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成于开成二年(837年),故名。经石立于长安务本坊国子监太学。有《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十二种。共二百二十七石。字体为正书,标题为隶书。大和时,经字已有改刻,以后更屡经修改﹑补刻和添注。也称唐石经。今在西安碑林。
彖传
[相关解释]
1.《易传》之一。分《上彖》﹑《下彖》两篇,内容为论断六十四卦卦名﹑卦辞的意义。本自成篇,列于经后,今通行注疏本分列于六十四卦,凡卦内"《彖》曰"即是。与《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统称为《易》之十翼。旧说为孔子撰述。今人考定谓非一人所作。参阅高亨《周易大传今注》。
1.《易传》之一。分《上彖》﹑《下彖》两篇,内容为论断六十四卦卦名﹑卦辞的意义。本自成篇,列于经后,今通行注疏本分列于六十四卦,凡卦内"《彖》曰"即是。与《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统称为《易》之十翼。旧说为孔子撰述。今人考定谓非一人所作。参阅高亨《周易大传今注》。
彖系
[相关解释]
1.《周易》中《彖传》与《系辞》的并称。
1.《周易》中《彖传》与《系辞》的并称。
彖辞
[相关解释]
1.指《周易》中的卦辞。 2.指《周易》中的爻辞。
1.指《周易》中的卦辞。 2.指《周易》中的爻辞。
明夷
[相关解释]
1.六十四卦之一。即离下坤上。《易.明夷》"明夷,利艰贞。"孙星衍集解引郑玄曰"夷,伤也,日出地上,其明乃光,至其入地,明则伤矣,故谓之明夷。"后因以比喻昏君在上,贤人遭受艰难或不得志。 2.指遭受艰难的贤人志士。 3.鸣鴺。叫着的鹈鹕。明,通"鸣"。《易.明夷》"明夷于飞﹐垂其翼。"李镜池通义"明夷﹐借为鸣鴺。"一说﹐即鸣雉。见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卷三。 4.指太阳下山。 5.鸣弓。谓拉弓发射。 6.大弓。 7.东方之国,日出处。
1.六十四卦之一。即离下坤上。《易.明夷》"明夷,利艰贞。"孙星衍集解引郑玄曰"夷,伤也,日出地上,其明乃光,至其入地,明则伤矣,故谓之明夷。"后因以比喻昏君在上,贤人遭受艰难或不得志。 2.指遭受艰难的贤人志士。 3.鸣鴺。叫着的鹈鹕。明,通"鸣"。《易.明夷》"明夷于飞﹐垂其翼。"李镜池通义"明夷﹐借为鸣鴺。"一说﹐即鸣雉。见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卷三。 4.指太阳下山。 5.鸣弓。谓拉弓发射。 6.大弓。 7.东方之国,日出处。
易传
[相关解释]
1.《周易》的组成部分。对《经》而言,故曰《传》。亦称《十翼》。包括《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系辞》上下篇﹑《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史记》称《易大传》。是儒家学者对古代占筮用书《周易》所作的各种解释。旧传孔子所作,不足信。大抵是战国末期或秦汉之间的作品。
1.《周易》的组成部分。对《经》而言,故曰《传》。亦称《十翼》。包括《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系辞》上下篇﹑《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史记》称《易大传》。是儒家学者对古代占筮用书《周易》所作的各种解释。旧传孔子所作,不足信。大抵是战国末期或秦汉之间的作品。
易道
[相关解释]
1.《周易》之道。 2.谓互易其处境。
1.《周易》之道。 2.谓互易其处境。
暌孤
[相关解释]
1.《易.睽》"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厉无咎"。王弼注"三与己睽,故曰睽孤也……虽在乖隔,志故得行,故虽危无咎。"睽,同"暌"◇用以指分离;乖隔。明唐顺之《答茅知县鹿门》"同心共济﹐欢然无间﹐则既免于暌孤之吝﹐而果获利元夫之吉矣!"《明史.部履淳传》"高亢暌孤﹐乾坤否隔;忠言重折槛之罚﹐儒臣虚纳牖之功。"又《郑三俊传》"上下暌孤﹐足为隐虑。"一说﹐"暌孤"指遗腹孤﹐离家在外的孤子。参阅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卷三。
1.《易.睽》"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厉无咎"。王弼注"三与己睽,故曰睽孤也……虽在乖隔,志故得行,故虽危无咎。"睽,同"暌"◇用以指分离;乖隔。明唐顺之《答茅知县鹿门》"同心共济﹐欢然无间﹐则既免于暌孤之吝﹐而果获利元夫之吉矣!"《明史.部履淳传》"高亢暌孤﹐乾坤否隔;忠言重折槛之罚﹐儒臣虚纳牖之功。"又《郑三俊传》"上下暌孤﹐足为隐虑。"一说﹐"暌孤"指遗腹孤﹐离家在外的孤子。参阅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卷三。
河图洛书
[相关解释]
1.亦作"河图雒书"。 2.古代儒家关于《周易》卦形来源及《尚书.洪范》"九畴"创作过程的传说。《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黄河。洛﹐洛水。据汉儒孔安国﹑刘歆等解说伏羲时有龙马出于黄河﹐马背有旋毛如星点﹐称作龙图。伏羲取法以画八卦生蓍法。夏禹治水时有神龟出于洛水﹐背上有裂纹﹐纹如文字﹐禹取法而作《尚书.洪范》"九畴"。见《书.顾命》﹑《洪范》之孔传﹑《汉书.五行志上》。古代认为出现"河图洛书"是帝王圣者受命之祥瑞。
1.亦作"河图雒书"。 2.古代儒家关于《周易》卦形来源及《尚书.洪范》"九畴"创作过程的传说。《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黄河。洛﹐洛水。据汉儒孔安国﹑刘歆等解说伏羲时有龙马出于黄河﹐马背有旋毛如星点﹐称作龙图。伏羲取法以画八卦生蓍法。夏禹治水时有神龟出于洛水﹐背上有裂纹﹐纹如文字﹐禹取法而作《尚书.洪范》"九畴"。见《书.顾命》﹑《洪范》之孔传﹑《汉书.五行志上》。古代认为出现"河图洛书"是帝王圣者受命之祥瑞。
泰否
[相关解释]
1.《周易》中的两个卦名。泰,谓天地交而万物通;否,谓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以"泰否"指世道盛衰和人事通塞。
1.《周易》中的两个卦名。泰,谓天地交而万物通;否,谓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以"泰否"指世道盛衰和人事通塞。
熹平石经
[相关解释]
1.东汉时所刻碑石经书『灵帝熹平四年根据蔡邕等正定经本文字的建议始刻,讫至光和六年,凡历九年而成。共刻四十六石碑,用隶书一体写成,立于太学讲堂前的东侧,有《鲁诗》﹑《尚书》﹑《周易》﹑《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经文,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太学遗址在今河南省偃师县朱家圪垱村。
1.东汉时所刻碑石经书『灵帝熹平四年根据蔡邕等正定经本文字的建议始刻,讫至光和六年,凡历九年而成。共刻四十六石碑,用隶书一体写成,立于太学讲堂前的东侧,有《鲁诗》﹑《尚书》﹑《周易》﹑《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经文,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太学遗址在今河南省偃师县朱家圪垱村。
爻彖
[相关解释]
1.指《周易》中的爻辞和彖辞。 2.借指八卦。
1.指《周易》中的爻辞和彖辞。 2.借指八卦。
爻象
[相关解释]
1.《周易》中六爻相交成卦所表示的事物形象。 2.《周易》中的爻辞和象辞。泛指《易传》。 3.《易.系辞下》云,"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后因以"爻象"指吉凶。 4.形迹。
1.《周易》中六爻相交成卦所表示的事物形象。 2.《周易》中的爻辞和象辞。泛指《易传》。 3.《易.系辞下》云,"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后因以"爻象"指吉凶。 4.形迹。
玄谈
[相关解释]
1.指汉魏以来以老庄之道和《周易》为依据而辨析名理的谈论。 2.泛指脱离实际的空论。 3.犹预言。玄,通"悬"。 4.佛教语。对佛教义理的阐述。如《华严玄谈》﹑《十玄谈》。
1.指汉魏以来以老庄之道和《周易》为依据而辨析名理的谈论。 2.泛指脱离实际的空论。 3.犹预言。玄,通"悬"。 4.佛教语。对佛教义理的阐述。如《华严玄谈》﹑《十玄谈》。
瓷版
[相关解释]
1.渔的一种。清康熙五十八年,泰安县人徐志定曾用瓷制成渔,刊印张尔岐所著《周易说略》一书,序文中称瓷版"坚致胜木"。全书字体端正,行格整齐。
1.渔的一种。清康熙五十八年,泰安县人徐志定曾用瓷制成渔,刊印张尔岐所著《周易说略》一书,序文中称瓷版"坚致胜木"。全书字体端正,行格整齐。
皇策
[相关解释]
1.指《周易》中的八卦。
1.指《周易》中的八卦。
系象
[相关解释]
1.寄托意象。 2.《周易》中的《系辞》和《象传》的并称。
1.寄托意象。 2.《周易》中的《系辞》和《象传》的并称。
羲易
[相关解释]
1.《周易》的别称。因伏羲始作八卦,故名。
1.《周易》的别称。因伏羲始作八卦,故名。
羲经
[相关解释]
1.《周易》的别称。相传伏羲始作八卦,故名。
1.《周易》的别称。相传伏羲始作八卦,故名。
老易
[相关解释]
1.《老子》与《周易》的并称。
1.《老子》与《周易》的并称。
至临
[相关解释]
1.谓处于极好的地位以居高临下。《易.临》"六四,至临,无咎。"王弼注"处顺应阳,不忌刚长,而乃应之。履得其位,尽其至者也。"孔颖达疏"履得其位,能尽其至极之善而为临,故云至临。以柔不失正,故无咎也。"一说,谓君主亲自临朝执政。见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卷二。
1.谓处于极好的地位以居高临下。《易.临》"六四,至临,无咎。"王弼注"处顺应阳,不忌刚长,而乃应之。履得其位,尽其至者也。"孔颖达疏"履得其位,能尽其至极之善而为临,故云至临。以柔不失正,故无咎也。"一说,谓君主亲自临朝执政。见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卷二。
至赜
[相关解释]
1.极其深奥微妙。亦指极深奥微妙的道理。《易.系辞上》"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后汉书.崔髎传》"竫潜思于至赜兮,骋六经之奥府。"李贤注"赜,深也。"元耶律楚材《德新先生惠然见寄佳制二十韵和而谢之》"著述归至赜,议论探深源。"一说赜,杂;至赜,指极其复杂的事物。见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卷五。
1.极其深奥微妙。亦指极深奥微妙的道理。《易.系辞上》"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后汉书.崔髎传》"竫潜思于至赜兮,骋六经之奥府。"李贤注"赜,深也。"元耶律楚材《德新先生惠然见寄佳制二十韵和而谢之》"著述归至赜,议论探深源。"一说赜,杂;至赜,指极其复杂的事物。见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卷五。
蜀才
[相关解释]
1.东晋时成汉范贤的自称。贤字长生。曾注《周易》。
1.东晋时成汉范贤的自称。贤字长生。曾注《周易》。
血卦
[相关解释]
1.指《周易》八卦中的坎卦。
1.指《周易》八卦中的坎卦。
详解
[相关解释]
1.推断和解释。 2.详细注释。宋李杞撰有《周易详解》十六卷。
1.推断和解释。 2.详细注释。宋李杞撰有《周易详解》十六卷。
象传
[相关解释]
1.《周易》大传(即《十翼》)中的上下两篇,共450条。其中解释64卦卦名卦义的有64条,称为"大象";解释386爻爻辞的有386条,称为"小象"。解释卦名﹑卦义的都以卦象为根据,解释爻辞的也多以爻象(包括爻位)为根据,因此题其篇曰"象"。也称象辞。
1.《周易》大传(即《十翼》)中的上下两篇,共450条。其中解释64卦卦名卦义的有64条,称为"大象";解释386爻爻辞的有386条,称为"小象"。解释卦名﹑卦义的都以卦象为根据,解释爻辞的也多以爻象(包括爻位)为根据,因此题其篇曰"象"。也称象辞。
象数
[相关解释]
1.《左传.僖公十五年》"j,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杜预注"言j以象示,筮以数吿,象数相因而生,然后有占,占所以知吉凶。"《周易》中凡言天日山泽之类为象,言初上九六之类为数。象数并称,即指龟筮。
1.《左传.僖公十五年》"j,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杜预注"言j以象示,筮以数吿,象数相因而生,然后有占,占所以知吉凶。"《周易》中凡言天日山泽之类为象,言初上九六之类为数。象数并称,即指龟筮。
象辞
[相关解释]
1.《周易》解释卦象与爻象之辞。
1.《周易》解释卦象与爻象之辞。
逸象
[相关解释]
1.奔走的象。 2.指《周易》未收录的象辞。
1.奔走的象。 2.指《周易》未收录的象辞。
重刚
[相关解释]
1.《周易》《干》卦(h)由两干(@)相叠而成,其第三爻﹑第四爻皆位于两干之间,上下俱阳,故谓"重刚"。
1.《周易》《干》卦(h)由两干(@)相叠而成,其第三爻﹑第四爻皆位于两干之间,上下俱阳,故谓"重刚"。
重巽
[相关解释]
1.《周易》的《巽》卦,上下皆巽,故称。 2.用以借指帝王的诏命。
1.《周易》的《巽》卦,上下皆巽,故称。 2.用以借指帝王的诏命。
重爻
[相关解释]
1.《周易》六十四卦皆由八卦二二相重而成,故谓之"重卦"或"重爻"。
1.《周易》六十四卦皆由八卦二二相重而成,故谓之"重卦"或"重爻"。
金舄
[相关解释]
1.古代以金为饰的一种复底鞋。诸侯所穿。《诗·小雅·车攻》﹕"赤芾金舄﹐会同有绎。"孔颖达疏﹕"此云金舄者即礼之赤舄也。故笺云﹕金舄黄朱色﹐加金为饰﹐故谓之金舄。"朱熹集传﹕"赤芾﹐诸侯之服。金舄﹐赤舄而加金饰﹐亦诸侯之服也。"一说﹐黄朱色之复底鞋。马瑞辰通释﹕"《屦人》注云﹕'舄有三等﹐赤舄为上。'金舄即赤舄﹐此诗既言'赤芾'﹐若再言'赤舄'则不辞﹐故以'金'易之。《周易干凿度》曰﹕'天子之朝朱芾﹐诸侯之朝赤芾。'《斯干》诗'朱芾斯皇'﹐笺﹕'芾者﹐天子纯朱﹐诸侯黄朱。'黄朱即赤芾也。是知笺以金为黄朱色
1.古代以金为饰的一种复底鞋。诸侯所穿。《诗·小雅·车攻》﹕"赤芾金舄﹐会同有绎。"孔颖达疏﹕"此云金舄者即礼之赤舄也。故笺云﹕金舄黄朱色﹐加金为饰﹐故谓之金舄。"朱熹集传﹕"赤芾﹐诸侯之服。金舄﹐赤舄而加金饰﹐亦诸侯之服也。"一说﹐黄朱色之复底鞋。马瑞辰通释﹕"《屦人》注云﹕'舄有三等﹐赤舄为上。'金舄即赤舄﹐此诗既言'赤芾'﹐若再言'赤舄'则不辞﹐故以'金'易之。《周易干凿度》曰﹕'天子之朝朱芾﹐诸侯之朝赤芾。'《斯干》诗'朱芾斯皇'﹐笺﹕'芾者﹐天子纯朱﹐诸侯黄朱。'黄朱即赤芾也。是知笺以金为黄朱色
阳爻
[相关解释]
1.《周易》中组成卦的符号叫爻。"-"是阳爻。与阴爻"--"相对。 2.指干卦。干卦象阳﹑象君﹑象天。
1.《周易》中组成卦的符号叫爻。"-"是阳爻。与阴爻"--"相对。 2.指干卦。干卦象阳﹑象君﹑象天。
颠颐
[相关解释]
1.谓在上养在下者。《易.颐》"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王弼注"养下曰颠。拂﹐违也。经犹义也﹐丘所履之常也。处下体之中﹐无应于上﹐反而养初﹐居下不奉上而反养下﹐故曰颠颐拂经于丘也。"一说﹐颠﹐通"填"。谓以食物填于口中﹐犹言糊口。见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卷二。
1.谓在上养在下者。《易.颐》"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王弼注"养下曰颠。拂﹐违也。经犹义也﹐丘所履之常也。处下体之中﹐无应于上﹐反而养初﹐居下不奉上而反养下﹐故曰颠颐拂经于丘也。"一说﹐颠﹐通"填"。谓以食物填于口中﹐犹言糊口。见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