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1 查到相关听政的内容。
带有听政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六卿
[相关解释]
1.上古天子有六军﹐六军之主将称"六卿"。 2.指六官。《书.周官》"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夏殷亡闻焉,周官则备矣。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为六卿,各有徒属职分,用于百事。"春秋末,宋国亦设六卿之官,其官名与周稍异。《左传.哀公二十六年》"于是皇缓为右师,皇非我为大司马,皇怀为司徒,灵不缓为左师,乐茷为司城,乐朱鉯为大司寇,六卿三族降听政,因大尹以达。"后用以泛称朝廷重臣『桓宽《盐铁论.刺权》"威重于六卿,富累于陶卫,舆服
1.上古天子有六军﹐六军之主将称"六卿"。 2.指六官。《书.周官》"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夏殷亡闻焉,周官则备矣。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为六卿,各有徒属职分,用于百事。"春秋末,宋国亦设六卿之官,其官名与周稍异。《左传.哀公二十六年》"于是皇缓为右师,皇非我为大司马,皇怀为司徒,灵不缓为左师,乐茷为司城,乐朱鉯为大司寇,六卿三族降听政,因大尹以达。"后用以泛称朝廷重臣『桓宽《盐铁论.刺权》"威重于六卿,富累于陶卫,舆服
同治帝(1856-1875)
[相关解释]
清朝皇帝。即爱新觉罗·载淳”。庙号穆宗,年号同治。满族。1861-1875年在位。即位时年仅六岁,由顾命八大臣辅佐。不久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实行垂帘听政”。1873年亲政,仍由慈禧掌权◇病死。
清朝皇帝。即爱新觉罗·载淳”。庙号穆宗,年号同治。满族。1861-1875年在位。即位时年仅六岁,由顾命八大臣辅佐。不久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实行垂帘听政”。1873年亲政,仍由慈禧掌权◇病死。
听政
[相关解释]
1.坐朝处理政务;执政。
1.坐朝处理政务;执政。
听朝
[相关解释]
1.临朝听政。
1.临朝听政。
告月
[相关解释]
1.指古代诸侯每月朔日行告庙听政之礼。又称"告朔"。
1.指古代诸侯每月朔日行告庙听政之礼。又称"告朔"。
告朔
[相关解释]
1.周制,天子于每年季冬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叫"告朔"。 2.指诸侯于每月朔日(阴历初一)行告庙听政之礼。 3.泛指于朔日祭祀鬼神。 4.见"告朔饩羊"。
1.周制,天子于每年季冬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叫"告朔"。 2.指诸侯于每月朔日(阴历初一)行告庙听政之礼。 3.泛指于朔日祭祀鬼神。 4.见"告朔饩羊"。
告朔(gù-)
[相关解释]
①周代制度,天子于每年秋冬之交把下一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颁告朔于邦国。②指诸侯于每月朔日(夏历初一)向宗庙行祭告听政之礼;诸侯必每月告朔听政,因朝宗庙。
①周代制度,天子于每年秋冬之交把下一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颁告朔于邦国。②指诸侯于每月朔日(夏历初一)向宗庙行祭告听政之礼;诸侯必每月告朔听政,因朝宗庙。
坐朝
[相关解释]
1.君主临朝听政。
1.君主临朝听政。
垂帘
[相关解释]
1.放下帘子。谓闲居无事。 2.指潜心致力,不预闻他事。 3.谓女后辅幼主临朝听政。 4.指垂下的帘子。
1.放下帘子。谓闲居无事。 2.指潜心致力,不预闻他事。 3.谓女后辅幼主临朝听政。 4.指垂下的帘子。
垂帘听决
[相关解释]
1.见"垂帘听政"。
1.见"垂帘听政"。
垂帘听政
[相关解释]
1.谓女后辅幼主临朝听政。
1.谓女后辅幼主临朝听政。
外廷
[相关解释]
1.亦作"外庭"。 2.国君听政的地方。对内廷﹑禁中而言。也借指朝臣。
1.亦作"外庭"。 2.国君听政的地方。对内廷﹑禁中而言。也借指朝臣。
大祥
[相关解释]
1.古时父母丧后两周年的祭礼。《仪礼.士虞礼》"又杘而大祥,曰荐此祥事。"郑玄注"又,复也。"贾公彦疏"此谓二十五月大祥祭,故云复杘也。"汉魏以来时君行丧皆以日易月﹐皇帝﹑皇太后﹑皇后死后﹑二十五日或二十四日即举行大祥祭礼。唐韩愈《顺宗实录五》"以日易月,抑惟旧章,皇帝宜三日而听政,十三日小祥,二十五日大祥,二十七日释服。"宋皇室行丧﹐小祥﹑大祥之礼皆举行两次。既以日为之﹐又以月为之。《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八年》"今群臣虽易月而人主实行丧,故十二日而小祥,期而又小祥;二十四日而大祥,再期而又大祥。"参阅
1.古时父母丧后两周年的祭礼。《仪礼.士虞礼》"又杘而大祥,曰荐此祥事。"郑玄注"又,复也。"贾公彦疏"此谓二十五月大祥祭,故云复杘也。"汉魏以来时君行丧皆以日易月﹐皇帝﹑皇太后﹑皇后死后﹑二十五日或二十四日即举行大祥祭礼。唐韩愈《顺宗实录五》"以日易月,抑惟旧章,皇帝宜三日而听政,十三日小祥,二十五日大祥,二十七日释服。"宋皇室行丧﹐小祥﹑大祥之礼皆举行两次。既以日为之﹐又以月为之。《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八年》"今群臣虽易月而人主实行丧,故十二日而小祥,期而又小祥;二十四日而大祥,再期而又大祥。"参阅
帘政
[相关解释]
1.皇太后垂帘听政﹐故名。
1.皇太后垂帘听政﹐故名。
帘眷
[相关解释]
1.谓大臣于太后垂帘听政时所得的优遇。
1.谓大臣于太后垂帘听政时所得的优遇。
庙朝
[相关解释]
1.宗庙和朝廷。 2.专指朝廷。君主听政的地方。 3.专指朝廷。以君主为首的中央政府。
1.宗庙和朝廷。 2.专指朝廷。君主听政的地方。 3.专指朝廷。以君主为首的中央政府。
慈禧太后(1835-1908)
[相关解释]
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清末同治、光绪两朝实际的统治者。咸丰帝妃,同治帝母。满族。叶赫那拉氏。为人阴险毒辣,善于玩弄权术。1861年咸丰帝死,同治帝继位,她发动祺祥政变,实行垂帘听政”,掌握清廷实权。同治帝死后,立载b141(即光绪帝)为帝,仍由她听政。1898年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她把持朝政四十余年,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戊戌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先后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病死。
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清末同治、光绪两朝实际的统治者。咸丰帝妃,同治帝母。满族。叶赫那拉氏。为人阴险毒辣,善于玩弄权术。1861年咸丰帝死,同治帝继位,她发动祺祥政变,实行垂帘听政”,掌握清廷实权。同治帝死后,立载b141(即光绪帝)为帝,仍由她听政。1898年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她把持朝政四十余年,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戊戌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先后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病死。
旦朝
[相关解释]
1.指君王早朝听政。
1.指君王早朝听政。
明台
[相关解释]
1.传说为黄帝听政之所。 2.泛指古代帝王议政的地方。 3.旧时对高级官吏的尊称。
1.传说为黄帝听政之所。 2.泛指古代帝王议政的地方。 3.旧时对高级官吏的尊称。
晩朝
[相关解释]
1.谓君王未按时上朝听政。
1.谓君王未按时上朝听政。
李翰祥(1926-1997)
[相关解释]
电影导演。辽宁锦州人。曾就读于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1948年在香港从影。执导的《貂蝉》、《江山美人》、《后门》、《大军阀》,均获亚洲影展奖;《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施》、《缇萦》、《乾隆下江南》、《乾隆下扬州》,均获金马奖;《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获文化部优秀影片特别奖。
电影导演。辽宁锦州人。曾就读于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1948年在香港从影。执导的《貂蝉》、《江山美人》、《后门》、《大军阀》,均获亚洲影展奖;《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施》、《缇萦》、《乾隆下江南》、《乾隆下扬州》,均获金马奖;《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获文化部优秀影片特别奖。
槐衢
[相关解释]
1.指朝廷。衢,衢室,皇帝听政之所。
1.指朝廷。衢,衢室,皇帝听政之所。
正衙
[相关解释]
1.唐宋时正式朝会听政的处所。
1.唐宋时正式朝会听政的处所。
瀛台
[相关解释]
1.即瀛洲。 2.台名。在北京清故宫西苑太液池(即今中南海)中,也名南台,趯台。三面临水,中有勤政涵光香扆三殿,康熙乾隆两朝常作为夏日听政之所。戊戌变法后,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幽禁于此。
1.即瀛洲。 2.台名。在北京清故宫西苑太液池(即今中南海)中,也名南台,趯台。三面临水,中有勤政涵光香扆三殿,康熙乾隆两朝常作为夏日听政之所。戊戌变法后,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幽禁于此。
衢室
[相关解释]
1.相传唐尧征询民意的处所。 2.泛指古代帝王听政之所。
1.相传唐尧征询民意的处所。 2.泛指古代帝王听政之所。
视朔
[相关解释]
1.古代天子﹑诸侯每月朔日祭告祖庙后,在太庙听政,称"视朔"。
1.古代天子﹑诸侯每月朔日祭告祖庙后,在太庙听政,称"视朔"。
视朝
[相关解释]
1.临朝听政。
1.临朝听政。
训政
[相关解释]
1.旧时皇帝退位为太上皇﹐嗣皇帝仍须禀承训示处理大政﹐或皇太后垂帘听政﹐皆谓之"训政"。 2.指孙中山提出的建立"民国"程序的第二阶段。他把建立"民国"的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主张在训政阶段施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凡一省之内全部的县已实行自治﹐就可结束训政﹐开始宪政阶段。
1.旧时皇帝退位为太上皇﹐嗣皇帝仍须禀承训示处理大政﹐或皇太后垂帘听政﹐皆谓之"训政"。 2.指孙中山提出的建立"民国"程序的第二阶段。他把建立"民国"的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主张在训政阶段施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凡一省之内全部的县已实行自治﹐就可结束训政﹐开始宪政阶段。
辍朝
[相关解释]
1.停止朝议。 2.皇帝停止临朝听政。
1.停止朝议。 2.皇帝停止临朝听政。
过殿
[相关解释]
1.古代天子在每月初一祭告于明堂和祖庙后到便殿听政。
1.古代天子在每月初一祭告于明堂和祖庙后到便殿听政。
阳馆
[相关解释]
1.殷人称天子听政之所。《尸子.君治》﹕"黄帝曰合宫﹐有虞氏曰总章﹐殷人曰阳馆﹐周人曰明堂﹐此皆所以名休其善也。"后亦泛指帝王听政之所。
1.殷人称天子听政之所。《尸子.君治》﹕"黄帝曰合宫﹐有虞氏曰总章﹐殷人曰阳馆﹐周人曰明堂﹐此皆所以名休其善也。"后亦泛指帝王听政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