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吏部的内容。
带有吏部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扇风 [相关解释]
1.晋袁宏自吏部郎出为东阳郡,谢安时任扬州刺史,为他饯行,临别取一扇以赠行£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见《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晋书.文苑传.袁宏》◇因以"一扇风"颂扬官吏的善政。
一日九迁 [相关解释]
1.形容升迁极快『焦赣《易林.履之节》"安上宜官﹐一日九迁﹐升擢超等﹐牧养常山。"原注"汉车千秋一日九迁其官。"汉蔡邕《让尚书乞在闲冗表》"臣闻世宗之时﹐田千秋有神明感动﹐贞梦至言﹐以寤圣听﹐昭发上心﹐故有一日九迁。"南朝梁任昿《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虽千秋之一日九迁﹐荀爽之十旬远至﹐方之微臣﹐未为速达。"亦作"一月九迁"。《东观汉纪.马援传》"援与杨广书曰'车丞相高祖园寝郎﹐@月九迁为丞相者﹐知武帝恨诛卫太子﹐上书讼之。'"一说﹐车千秋实无一月九迁为相之事﹐参阅宋王楙《野客丛书.千秋一日九迁》。
三考吏 [相关解释]
1.具有三考资格的吏员。明代吏员三年一考绩,六年再考,九年考满,再经吏部考试,合格者可以授官。
三铨 [相关解释]
1.唐代对文武官吏选授考课,由吏部和兵部之尚书﹑侍郎分掌其事。尚书为尚书铨,掌五品至七品选;侍郎二人分为中铨﹑东铨,掌八品﹑九品选,合称三铨。其后皆归侍郎专之,尚书通署而已。
中宪大夫 [相关解释]
1.金代为吏部文官正五品的封阶,明清则为文职正四品封阶。
中铨 [相关解释]
1.三铨之一。唐代文官的选授由吏部尚书﹑侍郎分别主之。侍郎二人分别负责中铨和东铨,掌八品﹑九品官员的选授。
主爵 [相关解释]
1.官名。秦有主爵中尉,汉景帝时改为主爵都尉,掌有关封爵之事。武帝时改名右扶风,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又变为行政区之名,与以前职掌全异。隋于吏部置主爵侍郎一人,唐以后改称司封,为吏部所属各司之一,主爵之名遂废。 2.主持祭祀。
九品中正 [相关解释]
1.魏﹑晋﹑南北朝的一种官吏盐制度。魏文帝曹丕黄初元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各州﹑郡设立中正官,将各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为九等(九品),供朝廷按等选用,谓之"九品官人法"。沿至晋﹑南北朝,选取专重门第,致"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成为世族豪门把持政权的工具。隋文帝时废除此制,改行科举制。参阅《三国志.魏志.陈群传》﹑《宋书.恩幸传论》。
九品中正制 [相关解释]
魏晋南北朝时盐官吏的制度。东汉末,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者为中正”,负责对当地士人进行考察并评定为九等(九品),再由政府按等选用,依品授官。司马懿当政后,任世家豪门为各地中正,评定士人品级只论其门第而不论才能,九品中正制遂成为世族地主控制政权的工具。隋文帝时废。
京察 [相关解释]
1.明清定期考核京官的制度。明代每六年举行一次。清代吏部设考功清吏司,改为三年考核一次,在京的称"京察",在外地的称"大计"。
人面狗心 [相关解释]
1.《晋书.苻朗载记》"朗曰'吏部为谁,非人面而狗心,狗面而人心兄弟者乎?'王忱丑而才慧,国宝美貌而才劣于弟,故朗云然。"后因以"人面狗心"比喻容貌美好而才学低下的人。 2.犹言人面兽心。
仁风 [相关解释]
1.形容恩泽如风之流布。旧时多用以颂扬帝王或地方长官的德政。 2.《世说新语.言语》"江山辽落,居然有万里之势"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太傅谢安赏宏机捷辩速,自吏部郎出为东阳郡,乃祖之于冶亭,时贤皆集。安欲卒迫试之,执手将别,顾左右,取一扇而赠之£应声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合坐叹其要捷。"后因以"仁风"为扇子的代称。
优调 [相关解释]
1.谓受铨选而任官。 2.宋代特指不赴吏部侯选的特别差遣。
传奉 [相关解释]
1.明代不由吏部铨选,而由太监视进呈珍异的多寡,以谕旨直接任命官吏的做法。
例授 [相关解释]
1.循例授官。清制封典,朝廷按照定例授予官爵授给本身者为例授;因推恩而授给本人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之存者为例封,其殁者为例赠。参阅《清会典.吏部.验封清吏司》。
免选 [相关解释]
1.宋代铨选制的一项规定。选人不经守选而直接赴吏部注授差遣,称"免选"。
内记名 [相关解释]
1.清代被保举的人或在军机处记名,或在吏部记名,在军机处记名者较易得官,称内记名。
冢宰 [相关解释]
1.周官名。为六卿之首,亦称太宰。 2.称吏部尚书为冢宰。
出贡 [相关解释]
1.科举时代,凡屡试不第的贡生,可按年资轮次到京,由吏部选任杂职小官。某年轮着,就叫作"出贡"。 2.秀才一经成为贡生,就不再受儒学管教,俗称"出贡"。
列题 [相关解释]
1.清代吏部列记京官官名和履历的题本。
刘晏粟 [相关解释]
1.唐理财家刘晏,曾任吏部尚书,东都河南江淮山南等道转运租庸盐铁使等职,用分段转运方法岁运江淮粮食四十万斛,以解决关中食粮◇人因以"刘晏粟"谓善于理财,政绩卓著。
前八司 [相关解释]
1.唐代称吏部﹑兵部﹑礼部﹑考功﹑都省﹑御史台﹑中书﹑门下等为前八司﹐其余各司称为后行。参阅《旧唐书.职官志二》。
加衔 [相关解释]
1.给官吏高于本职的虚衔,表示尊贵。清制以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等为大臣加衔。见《清会典.吏部.官制一》。亦泛指加官。
卓异 [相关解释]
1.突出;出众。 2.指杰出之人。 3.清制,吏部定期考核官吏,文官三年,武官五年,政绩突出,才能优异者称为卓异。
卓荐 [相关解释]
1.因卓异而被举荐。清制,吏部考核官吏,才能出众的称为"卓异"。
南曹 [相关解释]
1.唐代吏部的属官。由员外郎一人充任,负责审核官吏的档案和政绩,并向上级呈报,以为升迁的依据。 2.泛指明代留都南京各部的官员。
南院 [相关解释]
1.唐代官署名,属吏部,负责盐人才。 2.指契丹的南枢密院,以其官署居大内之南,故名。
卢李 [相关解释]
1.唐代卢从愿与李朝隐的并称。两人均于高宗时供职于吏部,以称职著名。
历事 [相关解释]
1.明代官吏实习制度。明初定制,国子监生学习至一定年限,分拨到政府各部门实习吏事,称"历事"。实习凡三月,经考核,上等者报吏部候补,但须回监再学习一年,始正式授官。清初因承明制。
右列 [相关解释]
1.指先贤,有德才的前辈。 2.指吏部。为尚书省六部之首。班列次序,居各部之上,故称。 3.指武官。古代武官居于朝班之右。
右选 [相关解释]
1.宋代吏部四选之一。吏部侍郎分左右选,掌右选者负责武官的铨叙选授。
司勋 [相关解释]
1.官名。《周礼》夏官之属,主管功赏之事。北周因周制置司勋,掌六勋之事。隋置司勋侍郎,属吏部。唐宋改为郎中,明清称稽勋司,清末废。参阅《唐六典》卷二﹑《清通典.职官二》。 2.指杜牧。牧尝为司勋员外郎,故称。
吏书 [相关解释]
1.官府的文书。 2.指吏部尚书。 3.指秘书之类人员。
吏曹 [相关解释]
1.官署名。东汉置,掌管选举﹑祠祀之事◇改为选部,魏晋以后改称吏部。参阅《通典.职官五》。 2.泛指官吏。
吏部 [相关解释]
1.旧官制六部之一『尚书有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东汉改为吏曹,主选举祠祀,后又改为选部。魏﹑晋以后称吏部,置尚书等官,主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班列次序,在其他各部之上。清末废,并其职掌于内阁。参阅《通典.职官五》。 2.指南朝齐谢杋。杋曾为尚书吏部郎,故称。 3.指唐韩愈~愈曾为吏部侍郎,故称。
吏部眠 [相关解释]
1.《晋书.毕卓传》"﹝卓﹞太兴末,为吏部郎,常饮酒废职。比舍郎酿熟,卓因醉夜至其瓮间盗饮之,为掌酒者所缚,明旦视之,乃毕吏部也,遽释其缚。"后因谓饮酒废事为"吏部眠"。
吏部郎 [相关解释]
1.古官名。东汉置吏部郎中,主管选举。或称为"吏部郎"◇代因之。
善最 [相关解释]
1.唐代官吏考功之法,分四善,二十七最,合善最以分等次。善指德操,最指才能称职。见《唐六典.吏部。考功郎中》。因亦以指优异的政绩。
善状 [相关解释]
1.好的事迹。 2.指行状。 3.唐时吏部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着,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见《唐六典.吏部考功郎中》﹑《旧唐书.职官志二》。
四衙门 [相关解释]
1.明代指吏部﹑翰林院﹑六科给事中及各道监察御史;清代去吏部,加詹事府。是当时所谓"清要"衙门。
四选 [相关解释]
1.古代对四种人的盐。 2.宋代铨选官员的制度。元丰前以审官东院﹑审官西院﹑流内铨﹑三班院四个官署分掌铨选,故称四选。元丰改革官制,更名隶属吏部。
土司 [相关解释]
元明清时期,在西南、西北地区设置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有文职和武职之分。按等级以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官隶吏部,以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官隶兵部。明清时,曾在部分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司。解放后土司制度已被彻底废除。
堂吏 [相关解释]
1.唐宋时中书省的办事吏员。原自中央各机构抽补。宋太祖以其擅中书事权,多生弊端,改令吏部于士人中选授。宋太宗太平兴国九年,始以京朝官充任。
堂除 [相关解释]
1.堂下的台阶。 2.宋制,京官﹑选人一般由吏部选差,其有特殊勋劳者,得由政事堂直接奏注差遣,称"堂除"。
大选 [相关解释]
1.谓吏部铨叙授官。 2.指吏部尚书。 3.某些国家对议员或总统等的选举。
天官 [相关解释]
1.官名。《周礼》分设六官﹐以天官冢宰居首﹐总御百官。唐武后光宅元年改吏部为天官﹐旋复旧◇世亦称吏部为天官。 2.借指吏部尚书。 3.泛指百官。 4.指官职。 5.天文;天象。 6.道教所奉三官之一﹐三官为天官﹑地官﹑水官。 7.泛指天上仙神居官者。 8.指耳﹑目﹑口﹑鼻﹑形体等感觉器官。
太仪 [相关解释]
1.天帝的宫庭。 2.公主之母的称号。唐以诸王之母为太妃﹐贞元六年又从吏部郎中柳冕议﹐以公主之母为太仪﹐以公主本封加太仪之上。太﹐谓因子而尊;仪﹐取母仪之盛。
太宰 [相关解释]
1.相传殷置太宰。周称冢宰﹐为天官之长﹐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春秋列国亦多置太宰之官﹐职权不尽相同。秦﹑汉﹑魏皆不置。晋以避司马师讳﹐置太宰以代太师。北周文帝依《周礼》建六官﹐置天官大冢宰卿一人。隋唐均无此官。宋崇宁间﹐改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靖康末复故。参阅《周礼·天官·大宰》﹑《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二》﹑《文献通考·职官二》。 2.三代掌馔之官。 3.明清时一般称吏部尚书为太宰。
好好 [相关解释]
1.喜悦貌。 2.犹认真,努力。 3.形容很好,完好。 4.谓平白无故,无端。 5.唐乐妓名。唐杜牧《张好好诗》序"牧太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泛指乐妓。 6.犹大大。多用来形容程度深。
孝廉方正 [相关解释]
1.清代特诏举行的制科之一。自雍正时起,新帝嗣位,诏直省府﹑州﹑县﹑卫各举"孝廉方正",赐六品章服,备召用。乾隆以后,定荐举后送吏部考察,授以知县等官及教职。
审官院 [相关解释]
1.宋代盐京朝官的机关。分东西二院,东院主文选,西院主武选。元丰后其职并入吏部。
密保 [相关解释]
1.秘密保荐。清代京外大臣保荐特殊人材请求破格录用的,一般交军机处存记,不交吏部审议,故称密保。
对注 [相关解释]
1.唐制,凡由吏部拟授的官职﹐再经门下侍中﹑给事中复审﹐称为"对注"。
小天 [相关解释]
1.唐时吏部侍郎之别称。 2.道家所称洞天的别称。 3.元陈绍叔所制测天仪之名。
小选 [相关解释]
1.指唐代在九流以外﹐兵部﹑礼部举人﹐郎官得以自主的铨选。 2.吏部郎的别名。
少勋 [相关解释]
1.唐吏部员外郎的别称。
少宰 [相关解释]
1.官名。即《周礼.天官》的小宰﹐为大宰的副职。春秋列国中亦有置之者。 2.宋政和中﹐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旋复旧称。明清为吏部侍郎的俗称﹐也叫少冢宰。 3.星名。即左垣第三星。在紫微垣。
山吏部 [相关解释]
1.晋山涛为吏部尚书,善甄拔人才◇以"山吏部"借称善于甄拔人才之官。
左右选 [相关解释]
1.宋朝吏部铨叙官吏,以文选为左选,武选为右选。
差拟 [相关解释]
1.犹差注。拟,注拟,吏部按选人的才能拟定其官职。
差法 [相关解释]
1.吏部选授官吏的条例,又称《差注条法》。 2.指徭役赋敛。 3.犹做法。
差注 [相关解释]
1.吏部对地方官吏的选派任命。注,注官,即按资叙授官。
帘试 [相关解释]
1.宋代吏部补选缺官﹐凡中选者除同进士出身及恩科人员外﹐皆须赴吏部长贰厅前之考试﹐以防代笔之弊﹐谓之"帘试"。
役满 [相关解释]
1.清制,各衙门书吏供职满五年,得分别情况,或考或免,谓之役满。役满人员由吏部铨定选用。参阅《清会典.吏部六.铨政》。
投供 [相关解释]
1.清代候选官按期至吏部投呈本人履历以待铨选。
拟注 [相关解释]
1.宋代官制。应试入选者﹐由吏部注名于册﹐经考询后拟定授官﹐称为拟注。
指分 [相关解释]
1.指点安排。 2.清制,内外官员分发,由吏部抽签而定。自捐纳行,候补官可出钱自请分发到某省某衙门,称为指分。
掾属 [相关解释]
1.佐治的官吏『代自三公至郡县,都有掾属。人员由主官自选,不由朝廷任命。魏晋以后,改由吏部任免。
摄选 [相关解释]
1.指兼任吏部尚书。
文部 [相关解释]
1.吏部。唐玄宗天宝十一年改吏部为文部﹐至德初复旧。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一》。
明保 [相关解释]
1.尽力保护;佑助勉励。明,通"勉"。 2.清制,京外大臣推荐有才能的人或叙录有功劳的官员,请求以某项官职任用或加以某项荣典,奏报以后,交吏部审议,称为"明保"。如有特殊才能请求破格录用的,称为密保。
晁补之(1053-1110) [相关解释]
北宋文学家。字无咎,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元丰年间进士。历任著作佐郎、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编》。
晋授 [相关解释]
1.清制,已得封典的官员,遇朝廷庆典,得再次请封。本人称授,尚存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称封,已死的称赠,也称"晋授"。参阅《清会典.吏部九.验封清吏司》。
晩学生 [相关解释]
1.后学对前辈的自谦之称。清时礼部司官投刺内院大学士﹑吏部都察院五堂官,亦称晩学生。参阅清钱大昕《恒言录.友生晩生》﹑清梁章巨《称谓录.同官谦称》。
月选 [相关解释]
1.元﹑明﹑清吏部铨选官员的制度。元制﹐从七品以下官归吏部注拟﹐流外人员一月一次铨注。明清月选法﹐分双月大选﹐单月急选﹐统称月选。所选出之官称月官。参阅《元史.选举志三》﹑《明史.选举志三》﹑《清会典.吏部五.文选清吏司二》。
杖杜宰相 [相关解释]
1.《旧唐书·李林甫传》"林甫典选部时,选人严迥判语有用'杕杜'二字者,林甫不识'杕'字,谓吏部侍郎韦陟曰此云'杖杜'何也?陟俯首不敢言。"后人遂称李林甫为"杖杜宰相",讥其才疏学浅。
枢密院 [相关解释]
官署名。五代后梁时设崇政院,后唐改称枢密院,宋代沿置,掌军事机要、边防等,为最高国务机关之一。辽代设北枢密院,相当于兵部;南枢密院,相当于吏部;汉人枢密院,管理汉族地区兵马。元代枢密院掌军机、边防、宫廷禁卫等,战时设行枢密院,掌一方军政。明代废止。
校考 [相关解释]
1.核实考察。 2.唐代官名。属吏部,主管考核官员功过。
毕卓 [相关解释]
1.晋吏部郎毕卓,常饮酒废职。邻舍酿熟,卓夜至其瓮间盗饮,为人所缚,明旦视之,乃毕吏部。旋解缚,遂与主人饮瓮侧,致醉而去。事见《晋书.毕卓传》◇常以指嗜酒成癖的人。
流内 [相关解释]
1.隋时对九品至一品官的通称。与流外相对而言。唐宋沿袭此制,吏部铨选亦有流内﹑流外之分。
演礼 [相关解释]
1.清时新登仕籍者在引见前一天须赴吏部演习引见时的礼节,称为演礼。
王俭拜公 [相关解释]
1.南朝王俭字仲宝,幼笃学,手不释卷。二十八岁迁齐尚书右仆射,领吏部,寻改封南昌县公。见《南史·王俭传》后以"王俭拜公"指谓少年得志。
瓮间吏部 [相关解释]
1.晋毕卓为吏部郎,酷嗜酒,尝夜至邻舍瓮下盗饮,故称。
留授 [相关解释]
1.清制官吏奏荐形式之一,其法由吏部及本属衙门奏荐候缺任命。
省眼 [相关解释]
1.唐代吏部郎的别称。
省选 [相关解释]
1.指吏部的铨选。吏部属尚书省,故称。
磨勘 [相关解释]
1.唐宋官员考绩升迁的制度。唐时文武官吏由州府和百司官长考核,分九等注入考状,期满根据考绩决定升降,并经吏部和各道观察使等复验,称"磨勘"。宋代设审官院主持此事。 2.科举时代对乡﹑会试卷派翰林院儒臣等复核,称"磨勘"。 3.查核。 4.反复琢磨;钻研。
符告 [相关解释]
1.唐制﹐定期通过考试铨选官员﹐凡达到标准的﹐朝廷给符并加盖"尚书吏部告身之印"于其上﹐谓之"告身"﹐又称符告。
缴凭 [相关解释]
1.交纳凭限。清朝官员被分派到某地之前,由吏部发给写明上任期限的文书,叫"凭限"。到任时即须交纳凭限,称"缴凭"。
署纸尾 [相关解释]
1.在纸末签名。以签押皆在文末﹐故有此称。《南史·蔡廓传》载蔡廓征为吏部尚书﹐"〔録尚书徐羡之〕曰'黄门郎以下悉以委蔡﹐吾徒不复厝怀﹐自此以上﹐故宜共参同异。'郭曰'我不能为徐干木署纸尾。'遂不拜。干木﹐羡之小字也。迅黄纸﹐録尚书与吏部尚书连名﹐故郭言署纸尾也。"
考功 [相关解释]
1.父之功业。 2.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政绩。 3.泛指考核工作成效。 4.官名。三国魏尚书有考功定课二曹,隋置考功郎,属吏部,掌官吏考课之事,历代因之,清末废。
茂彦 [相关解释]
1.晋李毅,字茂彦,淹通有智识,与以清尚见称的李重同为王戎所选,任吏部郎,各得其所◇因以"茂彦"指代优异之士。
袁宏道(1568-1610) [相关解释]
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弟中道合称三袁”,为公安派创始人。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向民歌学习。作品以小品文为出色。有《袁中郎全集》。
谒选 [相关解释]
1.官吏赴吏部应选。
赠扇 [相关解释]
1.《晋书.文苑传.袁宏》"谢安常赏其机对辩速◇安为扬州刺史,宏自吏部郎出为东阳郡,乃祖道于冶亭。时贤皆集,安欲以卒迫试之,临别执其手,顾就左右取一扇而授之曰'聊以赠行。'宏应声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时人叹其率而能要焉。"后世即以"赠扇"为勉励赴任之官施行仁政﹑造福百姓之典。
过官 [相关解释]
1.超越官阶。 2.唐制,门下省审核吏部﹑兵部六品以下的官员称过官。
选任 [相关解释]
1.主铨选之职。指吏部。 2.挑选任用。
选君 [相关解释]
1.指在吏部任职的人。
选官 [相关解释]
1.古代称主管铨选的官,指吏部。 2.指听候吏部选任官职。
选期 [相关解释]
1.古时指赴吏部报到听候选用的日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