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5 查到相关吏役的内容。
带有吏役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七驺 [相关解释]
1.七个驾御车马的吏役。《礼记.月令》"﹝季秋之月﹞命仆及七驺,咸驾。"郑玄注"七驺,谓趣马,主为诸官驾说者也。"说,通"脱"。驾说,谓驾车﹑脱车。孔颖达疏引皇侃曰"天子马有六种,种别有驺,则六驺也。又有搆主之人,并六驺为七,故为七驺。" 2.古代官员出行时,在前头开道的七名骑卒。
三班六房 [相关解释]
1.旧时州县衙门中吏役的总称。指分掌缉捕罪犯﹑看守牢狱﹑站堂行刑等职务的快﹑皂﹑壮三班和吏﹑户﹑礼﹑兵﹑刑﹑工六房的书办﹑胥吏。
五人墓 [相关解释]
1.明代苏州反魏忠贤斗争殉难五义士之墓。天启七年(1627年)宦官魏忠贤派禁卫吏役至苏州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群众愤而抗争。市民首领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被捕,英勇就义。当地人士感其义,合葬于虎丘山旁,题曰"五人之墓"。见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值堂 [相关解释]
1.清代吏名。职掌传通官民之间话语。 2.旧指吏役在公堂上当值办事。 3.指轮流在公堂上值班者。 4.旧指饭菜馆伙计在店堂里当班服务。
催比 [相关解释]
1.旧时州县长官责令吏役限期完成紧要公务,逾限不能完成,则予处罚。
六房 [相关解释]
1.谓同宗的六支族。房﹐宗族的分支。 2.宋门下省设六房孔目房﹑吏房﹑户房﹑兵房﹑礼房﹑刑房﹐由给事中分治。见《宋史·职官志一》。元﹑明﹑清之州县衙门亦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房◇遂以为地方衙门中吏役的总称。
刑仵 [相关解释]
1.犹仵作。旧时官署中检验死伤的吏役。
办吏 [相关解释]
1.干吏。 2.办理杂务的吏役。
县吏 [相关解释]
1.县之吏役。
吏役 [相关解释]
1.官府中的胥吏和差役。
土工 [相关解释]
1.制作陶器的工人。 2.挖土﹑填土的工程。 3.旧时专司殡葬的人。 4.即仵作。旧时检验死尸的吏役。 5.泥塑匠人。
师傅 [相关解释]
1.老师的通称。 2.太师﹑太傅或少师﹑少傅的合称。 3.对僧道的尊称。 4.对衙门中吏役的尊称。 5.对有专门技艺的工匠的尊称。
常例钱 [相关解释]
1.按惯例送的钱。旧时官员﹑吏役向人勒索的名目之一。
常隶 [相关解释]
1.指职位低微的吏役。
干力 [相关解释]
1.谓堪任其事的能力。 2.古代一种供官吏役使的奴仆。 3.指体力强健。
应捕 [相关解释]
1.古时缉捕盗贼的吏役。
弓手 [相关解释]
1.宋代吏役名目的一种。又称弓箭手。宋初多差富户充当,为县尉所属武负责巡逻﹑缉捕之事。神宗时由差役改为雇役,空际已成募兵。元明因之。 2.古时丈量地亩持步弓的人。
执梃 [相关解释]
1.手执梃杖。指持梃作仪卫前导。宋时,天子于宫中,仪卫有主辇二十四人,辇头一人穿紫绣袍,执涂金裹银杖作督领。宰相﹑翰林学士﹑御史则用穿朱衣的吏役呵道,"以梃叩地警众"。三司副使"唯乘紫丝暖座,从人队长持破木梃。"
攒典 [相关解释]
1.元明称仓库﹑务﹑场等处的吏役。 2.清代称首领官﹑佐贰官﹑杂职官之吏。
白直 [相关解释]
1.两晋南北朝时在官当值无月薪的小吏◇泛指官府额外吏役。 2.干脆;爽直。
缇骑 [相关解释]
①古代贵官出行的前后随行骑士缇骑二百人。②捉拿犯人的吏役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
衙衏 [相关解释]
1.对衙门中贪赃吏役的蔑称。
退卯 [相关解释]
1.旧时官署吏役卯时到职谓之应卯,长官于卯时点名为点卯。故以"退卯"谓吏胥退役。
门干 [相关解释]
1.守门的吏役。
驿子 [相关解释]
1.古代驿站的吏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