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8 查到相关同知的内容。
带有同知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府
[相关解释]
1.汉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世因之。亦用以泛称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2.通判的别称。官品低于知府﹑同知,故称。
1.汉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世因之。亦用以泛称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2.通判的别称。官品低于知府﹑同知,故称。
合门使
[相关解释]
1.官名。唐末﹑五代有合门使,掌供奉乘舆,朝会游幸,大宴引赞,引接亲王宰相百僚藩国朝见,纠弹失仪。五代以来,多以处武臣。宋置东﹑西上合门使各三人,副使各二人,多以处外戚勋贵。绍兴五年,诏右武大夫以上并称知合门事,官未至者称同知合门事,在知合门之下。参阅《宋史.职官志六》﹑《文献通考.职官十二》。
1.官名。唐末﹑五代有合门使,掌供奉乘舆,朝会游幸,大宴引赞,引接亲王宰相百僚藩国朝见,纠弹失仪。五代以来,多以处武臣。宋置东﹑西上合门使各三人,副使各二人,多以处外戚勋贵。绍兴五年,诏右武大夫以上并称知合门事,官未至者称同知合门事,在知合门之下。参阅《宋史.职官志六》﹑《文献通考.职官十二》。
同知
[相关解释]
1.共知。 2.犹参佐。 3.官名。称副职。宋代中央有同知阁门事﹑同知枢密院事,府州军亦有同知府事﹑同知州军事。元明因之。清代唯府州及盐运使置同知,府同知即以同知为官称,州同知称州同,盐同知称盐同。
1.共知。 2.犹参佐。 3.官名。称副职。宋代中央有同知阁门事﹑同知枢密院事,府州军亦有同知府事﹑同知州军事。元明因之。清代唯府州及盐运使置同知,府同知即以同知为官称,州同知称州同,盐同知称盐同。
州同
[相关解释]
1.官名。即州同知,为知州的副职。
1.官名。即州同知,为知州的副职。
府倅
[相关解释]
1.知府的佐贰官,如同知﹑通判。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一"三司副使曰簉,通判曰倅……簉﹑倅皆副贰之称。"
1.知府的佐贰官,如同知﹑通判。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一"三司副使曰簉,通判曰倅……簉﹑倅皆副贰之称。"
由窦尚书
[相关解释]
1.《宋史.许及之传》"侂胄生日……及之后至,阉人掩关拒之,及之俯偻以入。为尚书,二年不迁,见侂胄流涕,序其知遇之意及衰迟之状,不觉屈膝。侂胄恻然怜之曰'尚书才望,简在上心,行且进拜矣。'居亡何,同知枢密院事。当时有'由窦尚书,屈膝执政'之语,传以为笑。"后因以"由窦尚书"讥卑躬屈膝而至荣显者。窦,墙脚狗洞。由窦,从小门或边门入内。
1.《宋史.许及之传》"侂胄生日……及之后至,阉人掩关拒之,及之俯偻以入。为尚书,二年不迁,见侂胄流涕,序其知遇之意及衰迟之状,不觉屈膝。侂胄恻然怜之曰'尚书才望,简在上心,行且进拜矣。'居亡何,同知枢密院事。当时有'由窦尚书,屈膝执政'之语,传以为笑。"后因以"由窦尚书"讥卑躬屈膝而至荣显者。窦,墙脚狗洞。由窦,从小门或边门入内。
盐捕分府
[相关解释]
1.旧时知府下面专管盐务的同知。
1.旧时知府下面专管盐务的同知。
过班
[相关解释]
1.清代官吏因保举或捐纳迁升官阶。道员为最高班次,以下则知府,同知﹑通判﹑知州﹑知县﹑佐杂各为一班,分别称为道班﹑府班,同通州县班﹑佐杂班。
1.清代官吏因保举或捐纳迁升官阶。道员为最高班次,以下则知府,同知﹑通判﹑知州﹑知县﹑佐杂各为一班,分别称为道班﹑府班,同通州县班﹑佐杂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