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古时的内容。
带有古时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字巾
[相关解释]
1.古时头巾之一种。相传起于宋韩世忠。 2.京剧中丑角﹑书僮所用的巾帻。
1.古时头巾之一种。相传起于宋韩世忠。 2.京剧中丑角﹑书僮所用的巾帻。
一廛
[相关解释]
1.古时一夫所居之地。 2.泛指一块土地﹐一处居宅。
1.古时一夫所居之地。 2.泛指一块土地﹐一处居宅。
一张一弛
[相关解释]
1.张,拉紧弓弦;弛,放松弓弦。古时常以喻施政宽严相济;现多比喻生活﹑工作要合理安排,有紧有松,劳逸结合。
1.张,拉紧弓弦;弛,放松弓弦。古时常以喻施政宽严相济;现多比喻生活﹑工作要合理安排,有紧有松,劳逸结合。
一火
[相关解释]
1.一点灯光或火光。 2.一把火。 3.古时兵制,十人为一火。 4.同"一伙"。指若干人结合成的一群。
1.一点灯光或火光。 2.一把火。 3.古时兵制,十人为一火。 4.同"一伙"。指若干人结合成的一群。
一贯
[相关解释]
①语出《论语·里仁》吾道一以贯之”。用一种道理贯穿故能一贯万机,靡所疑惑。②相同;一样存没同归,毁誉一贯。③连贯字句虽对,而意则一贯。④副词。一向;始终如此他一贯待人诚恳|学习一贯很努力。⑤古时称钱一千为一贯我一贯本钱,赚了一贯。
①语出《论语·里仁》吾道一以贯之”。用一种道理贯穿故能一贯万机,靡所疑惑。②相同;一样存没同归,毁誉一贯。③连贯字句虽对,而意则一贯。④副词。一向;始终如此他一贯待人诚恳|学习一贯很努力。⑤古时称钱一千为一贯我一贯本钱,赚了一贯。
七泽
[相关解释]
1.相传古时楚有七处沼泽◇以"七泽"泛称楚地诸湖泊。
1.相传古时楚有七处沼泽◇以"七泽"泛称楚地诸湖泊。
万乘
[相关解释]
1.万辆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2.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 3.指帝王,帝位。 4.指能出兵车万乘的大国。亦泛指国家。
1.万辆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2.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 3.指帝王,帝位。 4.指能出兵车万乘的大国。亦泛指国家。
丈人
[相关解释]
1.古时对老人的尊称。 2.家长;主人。 3.岳父。 4.对亲戚长辈的通称。 5.指丈夫。 6.星名。属井宿。
1.古时对老人的尊称。 2.家长;主人。 3.岳父。 4.对亲戚长辈的通称。 5.指丈夫。 6.星名。属井宿。
三五传柑
[相关解释]
1.古时农历正月十五夜近臣侍饮,贵戚有以黄柑相遗赠之俗,谓之"传柑"。见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1.古时农历正月十五夜近臣侍饮,贵戚有以黄柑相遗赠之俗,谓之"传柑"。见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三壤
[相关解释]
1.古时按土质的肥瘠将耕地分为上﹑中﹑下三品,称为三壤。
1.古时按土质的肥瘠将耕地分为上﹑中﹑下三品,称为三壤。
三宅
[相关解释]
1.指上古时常伯﹑常任﹑准人三种官职。
1.指上古时常伯﹑常任﹑准人三种官职。
三就
[相关解释]
1.三成,三套。 2.犹三匝,三重。 3.谓古时服死刑者,依照身份不同,分别三处就刑。
1.三成,三套。 2.犹三匝,三重。 3.谓古时服死刑者,依照身份不同,分别三处就刑。
三本
[相关解释]
1.三个根本。礼的三本。指天地﹑先祖﹑君师。 2.三个根本。治国之三本。指德﹑功﹑能。 3.古时内府藏书,图籍各备正本﹑副本﹑贮本﹐合称三本。 4.三个本源。
1.三个根本。礼的三本。指天地﹑先祖﹑君师。 2.三个根本。治国之三本。指德﹑功﹑能。 3.古时内府藏书,图籍各备正本﹑副本﹑贮本﹐合称三本。 4.三个本源。
三母
[相关解释]
1.指周代三位贤母。 2.古时诸侯﹑大夫养子,从众妾中择三人为子师﹑慈母﹑保母,称为三母。
1.指周代三位贤母。 2.古时诸侯﹑大夫养子,从众妾中择三人为子师﹑慈母﹑保母,称为三母。
三田
[相关解释]
1.古时天子﹑诸侯每年三次田猎,称为三田。 2.道家谓两眉间为上丹田,心为中丹田,脐下为下丹田,合称三丹田或三田。
1.古时天子﹑诸侯每年三次田猎,称为三田。 2.道家谓两眉间为上丹田,心为中丹田,脐下为下丹田,合称三丹田或三田。
三皇五帝
[相关解释]
1.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
1.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
三革
[相关解释]
1.指甲﹑胄﹑盾,古时多用犀﹑兕﹑牛之皮革制成,故称。《国语.齐语》"教大成,定三革,隐五刃,朝服以济河而无怵惕焉,文事胜矣。"韦昭注"三革,甲﹑胄﹑盾也。"《荀子.儒效》"反而定三革,偃五兵,合天下,立声乐,于是《武》《象》起而《韶》《护》废矣。"杨倞注"三革,犀也,兕也,牛也。"一说,指用革甲装备的战车﹑战马和士兵。
1.指甲﹑胄﹑盾,古时多用犀﹑兕﹑牛之皮革制成,故称。《国语.齐语》"教大成,定三革,隐五刃,朝服以济河而无怵惕焉,文事胜矣。"韦昭注"三革,甲﹑胄﹑盾也。"《荀子.儒效》"反而定三革,偃五兵,合天下,立声乐,于是《武》《象》起而《韶》《护》废矣。"杨倞注"三革,犀也,兕也,牛也。"一说,指用革甲装备的战车﹑战马和士兵。
三饭
[相关解释]
1.谓第三次用餐。 2.古时以乐佐食之乐师。
1.谓第三次用餐。 2.古时以乐佐食之乐师。
上世
[相关解释]
1.远古时代。 2.先代;前辈。
1.远古时代。 2.先代;前辈。
上梓
[相关解释]
1.古时以木版印刷,将文字刻于木版上,谓之上梓,亦称付梓。
1.古时以木版印刷,将文字刻于木版上,谓之上梓,亦称付梓。
下茶
[相关解释]
1.古时婚姻必以茶为礼,后因称男方向女家送致聘礼叫下茶。
1.古时婚姻必以茶为礼,后因称男方向女家送致聘礼叫下茶。
下达
[相关解释]
1.追求财利。 2.古时婚礼,男家使媒人向女家求婚,叫下达。 3.以私事陈达于君。 4.向下发布或传达。
1.追求财利。 2.古时婚礼,男家使媒人向女家求婚,叫下达。 3.以私事陈达于君。 4.向下发布或传达。
专城伯
[相关解释]
1.古时州郡长官的别称。
1.古时州郡长官的别称。
丛棘
[相关解释]
1.古时囚禁犯人的地方,四周用荆棘堵塞,以防犯人逃跑,故称。 2.丛生的荆棘。
1.古时囚禁犯人的地方,四周用荆棘堵塞,以防犯人逃跑,故称。 2.丛生的荆棘。
丛玉
[相关解释]
1.古时测风所用。以玉石为之,悬于檐下,风吹动则相触成声。也称"风马"◇改用铜铁,称"铁马"。唐李贺《有所思》诗"鸦鸦向晓鸣森木﹐风过池塘响丛玉。"一说丛玉指竹。
1.古时测风所用。以玉石为之,悬于檐下,风吹动则相触成声。也称"风马"◇改用铜铁,称"铁马"。唐李贺《有所思》诗"鸦鸦向晓鸣森木﹐风过池塘响丛玉。"一说丛玉指竹。
东震
[相关解释]
1.指中国。震,震旦。印度古时称中国为震旦。中国在东方,故称。
1.指中国。震,震旦。印度古时称中国为震旦。中国在东方,故称。
两塾
[相关解释]
1.巷门两侧的房屋,古时庶民学舍所在。
1.巷门两侧的房屋,古时庶民学舍所在。
两当
[相关解释]
1.亦作"两裆"。亦称"两当衫"。即半臂。古时短袖衣,形似今之背心。 2.两者相当。 3.两者一起充当。
1.亦作"两裆"。亦称"两当衫"。即半臂。古时短袖衣,形似今之背心。 2.两者相当。 3.两者一起充当。
严棘
[相关解释]
1.指牢狱。古时于牢狱四周布棘,故称。
1.指牢狱。古时于牢狱四周布棘,故称。
中华
[相关解释]
1.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亦称中国。 2.指中原。 3.古时对华夏族﹑汉族的称谓。
1.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亦称中国。 2.指中原。 3.古时对华夏族﹑汉族的称谓。
中单
[相关解释]
1.亦作"中禅"。 2.古时朝服﹑祭服的里衣。 3.泛指汗衫。
1.亦作"中禅"。 2.古时朝服﹑祭服的里衣。 3.泛指汗衫。
中国
[相关解释]
①古时含义不一。或指京师,或指华夏族、汉族地区(以其在四夷之中)。华夏族、汉族多在黄河南、北建都,因称其地为中国”,与中土”、中原”、中州”、中华”含义相同。初时本指今河南省及其附近地区,后来华夏族、汉族活动范围扩大,黄河中下游一带,也被称为中国”。19世纪以来,中国”始专指我国全部领土。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①古时含义不一。或指京师,或指华夏族、汉族地区(以其在四夷之中)。华夏族、汉族多在黄河南、北建都,因称其地为中国”,与中土”、中原”、中州”、中华”含义相同。初时本指今河南省及其附近地区,后来华夏族、汉族活动范围扩大,黄河中下游一带,也被称为中国”。19世纪以来,中国”始专指我国全部领土。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中寿
[相关解释]
1.中等的年寿。古时说法不一(1)九十以上。《左传.昭公三年》"三老"唐孔颖达疏"上寿百年以上,中寿九十以上,下寿八十以上。"唐沈千运《感怀弟妹》诗"中寿稀满百,近世多夭伤。"(2)八十岁。《庄子.盗跖》"中寿八十。"汉王充《论衡.正说》"上寿九十,中寿八十,下寿七十。"(3)七十岁。《淮南子.原道训》"凡人中寿七十岁。"(4)六十岁。《吕氏春秋.安死》"中寿不过六十。"晋葛洪《抱朴子.至理》"张苍偶得小术,吮妇人乳汁,得一百八十岁。此盖道之薄者,而苍为之,犹得中寿之三倍。"参见"上寿"。
1.中等的年寿。古时说法不一(1)九十以上。《左传.昭公三年》"三老"唐孔颖达疏"上寿百年以上,中寿九十以上,下寿八十以上。"唐沈千运《感怀弟妹》诗"中寿稀满百,近世多夭伤。"(2)八十岁。《庄子.盗跖》"中寿八十。"汉王充《论衡.正说》"上寿九十,中寿八十,下寿七十。"(3)七十岁。《淮南子.原道训》"凡人中寿七十岁。"(4)六十岁。《吕氏春秋.安死》"中寿不过六十。"晋葛洪《抱朴子.至理》"张苍偶得小术,吮妇人乳汁,得一百八十岁。此盖道之薄者,而苍为之,犹得中寿之三倍。"参见"上寿"。
中浣
[相关解释]
1.亦作"中澣"。 2.古时官吏中旬的休沐日。 3.泛指每月中旬。
1.亦作"中澣"。 2.古时官吏中旬的休沐日。 3.泛指每月中旬。
中衣
[相关解释]
1.古时穿在祭服﹑朝服内的里衣。《礼记·郊特牲》"绣黼丹朱中衣。"孔颖达疏"中衣﹐谓以素为冕服之里衣。"《后汉书·舆服志上》"大夫台门旅树反坫﹐绣黼丹朱中衣。"刘昭注引郑玄曰"绣黼丹朱以为中衣领缘也。"一说﹐中衣即后世之直裰。参阅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 2.贴身的衣服。
1.古时穿在祭服﹑朝服内的里衣。《礼记·郊特牲》"绣黼丹朱中衣。"孔颖达疏"中衣﹐谓以素为冕服之里衣。"《后汉书·舆服志上》"大夫台门旅树反坫﹐绣黼丹朱中衣。"刘昭注引郑玄曰"绣黼丹朱以为中衣领缘也。"一说﹐中衣即后世之直裰。参阅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 2.贴身的衣服。
丸擀
[相关解释]
1.亦作"丸捍"。 2.古时制墨的一道工序,以抟板揉搓压延墨剂。
1.亦作"丸捍"。 2.古时制墨的一道工序,以抟板揉搓压延墨剂。
丹居
[相关解释]
1.古时宫殿多用红色涂饰,故用以称宫殿。
1.古时宫殿多用红色涂饰,故用以称宫殿。
丹赭
[相关解释]
1.赤赭色的土。可用作涂料。 2.古时囚徒着赭色号衣,因借指囚犯。
1.赤赭色的土。可用作涂料。 2.古时囚徒着赭色号衣,因借指囚犯。
丹黻
[相关解释]
1.赤色的蔽膝。古时诸侯之服。
1.赤色的蔽膝。古时诸侯之服。
义兵
[相关解释]
1.犹义师。 2.古时统治阶级为保卫其利益而临时组织的武装。 3.以恢复被推翻的王朝为宗旨而组织起来的军队。 4.宋代的一种乡兵。
1.犹义师。 2.古时统治阶级为保卫其利益而临时组织的武装。 3.以恢复被推翻的王朝为宗旨而组织起来的军队。 4.宋代的一种乡兵。
乌头
[相关解释]
1.乌鸟的头。 2.长着黑发的头。借指年少。 3.堇草或附子的别名。根茎块状,有毒,可作镇痛药。 4.古时指牛马等动物的后足外节。 5.芡实的俗称,亦叫鸡头。
1.乌鸟的头。 2.长着黑发的头。借指年少。 3.堇草或附子的别名。根茎块状,有毒,可作镇痛药。 4.古时指牛马等动物的后足外节。 5.芡实的俗称,亦叫鸡头。
乌曹
[相关解释]
1.相传古时发明博戏的人。 2.相传为发明砖的人。
1.相传古时发明博戏的人。 2.相传为发明砖的人。
乌田纸
[相关解释]
1.古时一种精制的纸。
1.古时一种精制的纸。
乌纳裘
[相关解释]
1.古时道士的一种袍服。
1.古时道士的一种袍服。
乌膏
[相关解释]
1.古时妇女涂唇的化妆品。
1.古时妇女涂唇的化妆品。
乐正
[相关解释]
1.谓整理音乐篇章。 2.指音乐的正声。 3.古时乐官之长。 4.复姓。战国时有乐正克。见《孟子.梁惠王下》。
1.谓整理音乐篇章。 2.指音乐的正声。 3.古时乐官之长。 4.复姓。战国时有乐正克。见《孟子.梁惠王下》。
乐籍
[相关解释]
1.乐户的名籍。古时官妓属乐部,故称。亦指乐户或官妓。
1.乐户的名籍。古时官妓属乐部,故称。亦指乐户或官妓。
九九
[相关解释]
①节令名称。夏至后的八十一天和冬至后的八十一天,各分成九个时段,每个时段为九天,即为夏九九”和冬九九”。并依次定名为头九、二九、…九九。通常所指的九九天”是指冬九九,三九和四九期间,是中国最冷时期,而最末一个九天即九九期间已是3月惊蛰”时节,气候转暖,是九九艳阳天”了。②乘法口诀。以一到九每两数相乘而成,如七八五十六”、二四得八”等。古时由九九八十一”开始,共三十六句,故称九九”。起源很早,在春秋齐桓公时,已有明确记载。
①节令名称。夏至后的八十一天和冬至后的八十一天,各分成九个时段,每个时段为九天,即为夏九九”和冬九九”。并依次定名为头九、二九、…九九。通常所指的九九天”是指冬九九,三九和四九期间,是中国最冷时期,而最末一个九天即九九期间已是3月惊蛰”时节,气候转暖,是九九艳阳天”了。②乘法口诀。以一到九每两数相乘而成,如七八五十六”、二四得八”等。古时由九九八十一”开始,共三十六句,故称九九”。起源很早,在春秋齐桓公时,已有明确记载。
九姑课
[相关解释]
1.古时吴楚民间以草茎占卜吉凶的一种方法。
1.古时吴楚民间以草茎占卜吉凶的一种方法。
九室
[相关解释]
1.古时九嫔和九卿分别治事之所。 2.指古明堂的九间房屋。 3.即九庙。天子的祖庙。 4.道教谓人体中的"上宫"(脑)和"九窍"。
1.古时九嫔和九卿分别治事之所。 2.指古明堂的九间房屋。 3.即九庙。天子的祖庙。 4.道教谓人体中的"上宫"(脑)和"九窍"。
九市
[相关解释]
1.古时买卖货物的场所。 2.泛指热闹的街市。
1.古时买卖货物的场所。 2.泛指热闹的街市。
九庙
[相关解释]
1.指帝王的宗庙。古时帝王立庙祭祀祖先,有太祖庙及三昭庙﹑三穆庙,共七庙。王莽增为祖庙五﹑亲庙四,共九庙◇历朝皆沿此制。
1.指帝王的宗庙。古时帝王立庙祭祀祖先,有太祖庙及三昭庙﹑三穆庙,共七庙。王莽增为祖庙五﹑亲庙四,共九庙◇历朝皆沿此制。
九礼
[相关解释]
1.九仪之礼。 2.指古时九种礼仪。
1.九仪之礼。 2.指古时九种礼仪。
乡先生
[相关解释]
1.古时尊称辞官居乡或在乡教学的老人。
1.古时尊称辞官居乡或在乡教学的老人。
书丹
[相关解释]
1.古时刻碑,先用朱笔在石上写所要刻的文字,称"书丹"◇泛指书写碑志。
1.古时刻碑,先用朱笔在石上写所要刻的文字,称"书丹"◇泛指书写碑志。
书铺
[相关解释]
1.书店。 2.古时写文书的店铺。
1.书店。 2.古时写文书的店铺。
买市
[相关解释]
1.古时官府或豪富设立临时集市,招徕小经纪人,并给与赏赐,而使市场繁荣兴旺。以之作为一种德政或善举。 2.购物。
1.古时官府或豪富设立临时集市,招徕小经纪人,并给与赏赐,而使市场繁荣兴旺。以之作为一种德政或善举。 2.购物。
乱烽
[相关解释]
1.古时用烽火报警的三种信号之一。
1.古时用烽火报警的三种信号之一。
云松
[相关解释]
1.高大的松树。 2.白云和松树。古时多为隐居者视作伴侣。
1.高大的松树。 2.白云和松树。古时多为隐居者视作伴侣。
云火
[相关解释]
1.《左传.昭公十七年》﹕"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杜预注﹕"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百官师长皆以云为名号。炎帝﹐神农氏﹐姜姓之祖也。亦有火瑞﹐以火纪事﹐名百官。"后因以"云火"指受命之瑞兆。 2.烽火。古时边境报警的烟火。 3.灯火。
1.《左传.昭公十七年》﹕"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杜预注﹕"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百官师长皆以云为名号。炎帝﹐神农氏﹐姜姓之祖也。亦有火瑞﹐以火纪事﹐名百官。"后因以"云火"指受命之瑞兆。 2.烽火。古时边境报警的烟火。 3.灯火。
云裘
[相关解释]
1.轻柔的皮衣。 2.云朵。 3.古时天子祭天地时须穿裘服﹐故用以借指天子。
1.轻柔的皮衣。 2.云朵。 3.古时天子祭天地时须穿裘服﹐故用以借指天子。
互市牙郎
[相关解释]
1.亦省称"互市郎"。亦省称"互郎"。 2.古时互市交易的中间介绍人。
1.亦省称"互市郎"。亦省称"互郎"。 2.古时互市交易的中间介绍人。
五戊
[相关解释]
1.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古时以此为春社﹑秋社之日。
1.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古时以此为春社﹑秋社之日。
五百滩
[相关解释]
1.滩名。在今浙江金华市西南五里金华江中。古时相传舟行过此,需五百人牵挽方可渡,故名。
1.滩名。在今浙江金华市西南五里金华江中。古时相传舟行过此,需五百人牵挽方可渡,故名。
五示
[相关解释]
1.古时君主昭示臣民的五件事《逸周书.成开》"五示一,明位示士;二,明惠示众;三,明主示宁;四,安宅示孥;五,利用示产。"
1.古时君主昭示臣民的五件事《逸周书.成开》"五示一,明位示士;二,明惠示众;三,明主示宁;四,安宅示孥;五,利用示产。"
亚奴
[相关解释]
1.即阿奴,古时对女孩子的称呼。
1.即阿奴,古时对女孩子的称呼。
亚海
[相关解释]
1.古时女真族对男奴的称呼。
1.古时女真族对男奴的称呼。
产翁
[相关解释]
1.古时,南方民间风俗,妇女分娩后,其夫代为坐褥,称"产翁"。
1.古时,南方民间风俗,妇女分娩后,其夫代为坐褥,称"产翁"。
什围伍攻
[相关解释]
1.古时兵法,谓以十敌一则围歼之,以五敌一则攻击之。
1.古时兵法,谓以十敌一则围歼之,以五敌一则攻击之。
仄席
[相关解释]
1.不正坐。谓侧坐以待贤良。古时形容帝王礼贤下士。 2.不正坐。谓坐不安稳。古时形容帝王勤政。
1.不正坐。谓侧坐以待贤良。古时形容帝王礼贤下士。 2.不正坐。谓坐不安稳。古时形容帝王勤政。
从理入口
[相关解释]
1.古时相士认为鼻侧口旁有纵理纹达口角者,主饿死。
1.古时相士认为鼻侧口旁有纵理纹达口角者,主饿死。
仪方
[相关解释]
1.古时端午节倒贴于柱上以避蛇虫的字样。
1.古时端午节倒贴于柱上以避蛇虫的字样。
伐毛洗髓
[相关解释]
1.古时神话传说,谓仙人涤除尘垢,脱胎换骨。 2.比喻剔除芜杂无用之物。
1.古时神话传说,谓仙人涤除尘垢,脱胎换骨。 2.比喻剔除芜杂无用之物。
传舍
[相关解释]
1.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 2.借指今旅馆﹑饭店。
1.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 2.借指今旅馆﹑饭店。
伤辞
[相关解释]
1.古时为相识者死亡而作的哀辞。
1.古时为相识者死亡而作的哀辞。
作部
[相关解释]
1.古时制作兵器的部门。
1.古时制作兵器的部门。
侍史
[相关解释]
1.亦作"侍使"。古代没入官府为奴的罪犯家属中,以年少较有才智的女子为侍史。 2.古时侍奉左右﹑掌管文书的人员。
1.亦作"侍使"。古代没入官府为奴的罪犯家属中,以年少较有才智的女子为侍史。 2.古时侍奉左右﹑掌管文书的人员。
俳优
[相关解释]
古代演杂耍滑稽戏的艺人相声的历史,要从古时候的俳优讲起。
古代演杂耍滑稽戏的艺人相声的历史,要从古时候的俳优讲起。
倚扇
[相关解释]
1.即萻甫。古时视为瑞草。
1.即萻甫。古时视为瑞草。
借对
[相关解释]
1.古人诗文中的一种对仗方法,可分两类(1)借音为对。即以一句中某字的同音字与另一句中的字相对。如唐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诗"?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杨"音同"羊",借以与"鸡"相对。又如唐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音同"红",借以与"白"相对。(2)借义为对。即一句中的某字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中用的是甲义,而借其乙义或丙义与另一句中的字相对。如唐杜甫《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诗中"寻常"义为平常,但古时八尺为寻,倍寻为常。此即以其长度单位义与数字"
1.古人诗文中的一种对仗方法,可分两类(1)借音为对。即以一句中某字的同音字与另一句中的字相对。如唐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诗"?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杨"音同"羊",借以与"鸡"相对。又如唐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音同"红",借以与"白"相对。(2)借义为对。即一句中的某字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中用的是甲义,而借其乙义或丙义与另一句中的字相对。如唐杜甫《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诗中"寻常"义为平常,但古时八尺为寻,倍寻为常。此即以其长度单位义与数字"
假号
[相关解释]
1.古时称起事者自立的名号。亦用以称起事者。
1.古时称起事者自立的名号。亦用以称起事者。
假妇戏
[相关解释]
1.古时称男扮女的表演。
1.古时称男扮女的表演。
假守
[相关解释]
1.古时称权宜派遣而非正式任命的地方官。
1.古时称权宜派遣而非正式任命的地方官。
偏柎
[相关解释]
1.即楄柎。古时棺中垫尸体的木板。《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子为寡人吊之,因问其偏柎何所在?"一本作"偏袝",指偏亲之柩。参阅张纯一《晏子春秋校注》引卢文弨说。
1.即楄柎。古时棺中垫尸体的木板。《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子为寡人吊之,因问其偏柎何所在?"一本作"偏袝",指偏亲之柩。参阅张纯一《晏子春秋校注》引卢文弨说。
六历
[相关解释]
1.亦作"六历"。 2.上古时的六种历法。 3.谓《大衍历》﹑《宣明历》﹑《纪元历》﹑《统天历》﹑《大明历》﹑《授时历》。
1.亦作"六历"。 2.上古时的六种历法。 3.谓《大衍历》﹑《宣明历》﹑《纪元历》﹑《统天历》﹑《大明历》﹑《授时历》。
六案孔目
[相关解释]
1.古时州县衙门中吏﹑户﹑礼﹑兵﹑刑﹑工六房的吏员。总其事者称六案孔目。
1.古时州县衙门中吏﹑户﹑礼﹑兵﹑刑﹑工六房的吏员。总其事者称六案孔目。
内子
[相关解释]
古时称别人的妻子或自己的妻子◇专用以称自己的妻子内子攀琪树,羌儿奏落梅|离家在外,内子时刻不忘儿女。
古时称别人的妻子或自己的妻子◇专用以称自己的妻子内子攀琪树,羌儿奏落梅|离家在外,内子时刻不忘儿女。
再吐
[相关解释]
1.谓进餐时再次吐出口中的食物而频频接待宾客。古时用以形容统治者为延揽人材而忙碌。
1.谓进餐时再次吐出口中的食物而频频接待宾客。古时用以形容统治者为延揽人材而忙碌。
写官
[相关解释]
1.古时负责抄写书籍的官吏。《汉书.艺文志》"﹝孝武﹞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
1.古时负责抄写书籍的官吏。《汉书.艺文志》"﹝孝武﹞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
军中候
[相关解释]
1.古时的一种军职名。
1.古时的一种军职名。
军符
[相关解释]
1.兵符。古时调遣军队的符节凭证。
1.兵符。古时调遣军队的符节凭证。
农扈
[相关解释]
1.亦作"农鴘"。 2.古时各种农官的总称。语本《左传.昭公十七年》"九扈为九农正。"杜预注"扈有九种也。春扈鴛鶞,夏扈窃玄,秋扈窃蓝,冬扈窃黄,棘扈窃丹,行扈唶唶,宵扈啧啧,桑扈窃脂,老扈鷃鷃。以九扈为九农之号,各随其宜以教民事。"后亦借指农事。
1.亦作"农鴘"。 2.古时各种农官的总称。语本《左传.昭公十七年》"九扈为九农正。"杜预注"扈有九种也。春扈鴛鶞,夏扈窃玄,秋扈窃蓝,冬扈窃黄,棘扈窃丹,行扈唶唶,宵扈啧啧,桑扈窃脂,老扈鷃鷃。以九扈为九农之号,各随其宜以教民事。"后亦借指农事。
冷铺
[相关解释]
1.古时供往来传递文书的驿卒或地方兵役歇宿的地方,因大都设在冷僻之处,故称。又乞丐的住所亦称"冷铺"。
1.古时供往来传递文书的驿卒或地方兵役歇宿的地方,因大都设在冷僻之处,故称。又乞丐的住所亦称"冷铺"。
凭熊
[相关解释]
1.借指地方长官。古时地方长官乘坐横轼作熊形的车,故称。
1.借指地方长官。古时地方长官乘坐横轼作熊形的车,故称。
出手得卢
[相关解释]
1.比喻事情一举获胜。古时樗蒲戏中一掷五子俱黑叫"卢",是最胜之采。
1.比喻事情一举获胜。古时樗蒲戏中一掷五子俱黑叫"卢",是最胜之采。
击丸
[相关解释]
1.古时的一种杂技表演。亦指这种杂技的表演者。
1.古时的一种杂技表演。亦指这种杂技的表演者。
函使
[相关解释]
1.古时传递书信﹑文件的人。
1.古时传递书信﹑文件的人。
刀笔
[相关解释]
1.古代书写工具。古时书写于竹简,有误则用刀削去重写。 2.借指文章。 3.指法律案牍。 4.见"刀笔吏"。 5.指诉讼文字。 6.指奏议及制诰等公牍文字。 7.指尺牍。
1.古代书写工具。古时书写于竹简,有误则用刀削去重写。 2.借指文章。 3.指法律案牍。 4.见"刀笔吏"。 5.指诉讼文字。 6.指奏议及制诰等公牍文字。 7.指尺牍。
分民
[相关解释]
1.古时分封土地,其地居民随同划归受封者管辖,谓之分民。 2.谓将国用所需寄付于民。《管子.乘马》"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善分民;圣人不能分民,则犹百姓也。于!已不足,安得名圣?"郭沫若等集校引许维遹曰"分,犹予也。《戒篇》'以财予人者谓之良'……予民,谓托业于民。"一说,谓使民各安其位分。见尹知章注。
1.古时分封土地,其地居民随同划归受封者管辖,谓之分民。 2.谓将国用所需寄付于民。《管子.乘马》"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善分民;圣人不能分民,则犹百姓也。于!已不足,安得名圣?"郭沫若等集校引许维遹曰"分,犹予也。《戒篇》'以财予人者谓之良'……予民,谓托业于民。"一说,谓使民各安其位分。见尹知章注。
分行
[相关解释]
1.分别巡行。 2.古时称中央政权机构分设吏﹑礼﹑户﹑兵﹑刑﹑工各部为"分行"。参阅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五。 3.分开。
1.分别巡行。 2.古时称中央政权机构分设吏﹑礼﹑户﹑兵﹑刑﹑工各部为"分行"。参阅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五。 3.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