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8 查到相关县学的内容。
带有县学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例生 [相关解释]
1.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清康熙时,因筹饷而特许由捐纳取得府﹑州﹑县学的生员资格。此种生员称为例生或饷生,不久停止。
入学 [相关解释]
1.谓学童初次进入学校读书。 2.旧指生徒或童生经考试录取后进府﹑州﹑县学读书。 3.今泛指入校学习。
入庠 [相关解释]
1.明清时,儒生经考试取入府﹑州﹑县学为生员,谓之"入庠"。
县学 [相关解释]
1.旧时供生员读书之学校。科举制度童试录取后准入县学读书,以备参加高一级之考试,谓之"进学"﹑"入学"或"入泮",士子称"庠生"﹑"生员",俗称"秀才"。
县学生 [相关解释]
1.即生员。俗称秀才。
司训 [相关解释]
1.明清时县学教谕的别称。明叶盛《水东日记》篇目有"蒋司训"。 2.指担任司训之职。
在庠 [相关解释]
1.明清时代,凡经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秀才,称为"在庠"。庠,古代的地方学校。
在泮 [相关解释]
1.在学宫。泮,古代学宫。《诗.鲁颂.泮水》"鲁侯戾止﹐在泮饮酒。"后因以"在泮"称童生考入县学为生员,亦即考中秀才。
学师 [相关解释]
1.教师。亦以称府﹑州﹑县学学官。
学正 [相关解释]
1.宋﹑元﹑明﹑清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之责。 2.地方学校学官。宋元路﹑州﹑县学及书院设学正;明清州学设学正,掌教育所属生员。
学谕 [相关解释]
1.学官名。宋代国子监与县学均置之。
学録 [相关解释]
1.国子监所属学官。宋﹑元﹑明﹑清皆置,掌执行学规﹑协助博士教学。 2.元代路﹑州﹑县学学官。协助教授﹑学正教育所属生员。参阅《元史.夛[志一》。
学额 [相关解释]
1.科举时代每次考试录取的府县学生的名额◇指学校收录学生的一定名额。
岁贡 [相关解释]
1.古代诸侯或属国每年向朝廷进献礼品。 2.古代诸侯郡国定期向朝廷推荐人才的制度。 3.科举时代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明清两代,每年或两三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肄业,故称。
弟子员 [相关解释]
1.汉对太学生﹑明清对县学生员的称谓。
挨贡 [相关解释]
1.明清科举制度,府﹑州﹑县学生员,按规定次序选升为贡生,谓之挨贡。
提学 [相关解释]
1.官名。宋崇宁二年在各路置提举学事司,掌管州县学政。金设提举学校官,元有儒学提举司。明置提学道。清设督学道﹑提学使等,俱简称提学。
月试 [相关解释]
1.每月考核。 2.古代国学﹐府﹑州﹑县学每月举行的考试。
案首 [相关解释]
明清时代童生参加府、州或县学考试而获得秀才第一名。
武生员 [相关解释]
1.明清时代,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武童生,通称武生员。习称武秀才。
泮水 [相关解释]
1.古代学宫前的水池,形状如半月。《诗.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毛传"泮水﹐泮宫之水也。"郑玄笺"泮之言半也。半水者﹐盖东西门以南通水﹐北无也。"后多以指代学宫。宋苏轼《答临江军知军启》"泮水政成﹐缪膺桑梓之敬;海邦画诺﹐又观枳棘之栖。"王闿运《湘潭县学附生王君之碑》"执经庠序﹐思乐泮水。"一说﹐泮水为鲁境内的河流名﹐"泮宫"为建造在泮水边的鲁侯之宫﹐非学宫。参见"泮宫"。
游廪食粟 [相关解释]
1.科举时代,县学生员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的取得廪生名义,享受国家发给的廪膳补助生活。
生员 [相关解释]
1.国学及州﹑县学在学学生◇指经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学习者,通称秀才。 2.指在学学生数额。
茂才 [相关解释]
1.即秀才。因避汉光武帝名讳,改秀为茂。明清时入府州县学的生员叫秀才,也沿称茂才。
视学 [相关解释]
1.周制,天子亲临国学行春秋祭奠及养老之礼,称"视学"。 2.天子亲往或派有司到国学对学子进行考试。《礼记.学记》"未卜秂,不视学。"孔颖达疏"视学谓考试学者经业。或君亲往,或使有司为之,非天子大礼也。"《新唐书.礼乐志四》"天子有时而行之者,曰封禅﹑巡狩﹑视学﹑耕籍﹑拜陵。"后泛指官员考察学政。 3.学官名。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学部奏定各省提学使司设省视学六人,承提学使之命,巡视各府﹑厅﹑州﹑县学务。各级劝学所亦各设视学一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教育部及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仍设视学。国民党统治时期
进学 [相关解释]
1.使学业有进步。 2.科举时,童生应岁试,录取入府县学肄业,称进学。进学的童生称秀才。
邑庠 [相关解释]
1.明清时称县学为邑庠。
院试 [相关解释]
1.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曾经府试录取的士子可参加院试。因学政称提督学院﹐故由学政主持的考试﹐亦名院试﹐又以旧制称提学道﹐故亦沿称道考。录取者即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曰入学﹐受教官的月课与考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