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即今的内容。
带有即今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下江 [相关解释]
1.长江下游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浙江等省。 2.江苏省的别称。因江苏省居于安徽省的下游,故称安徽省为上江,江苏省为下江。 3.娄江的别称。即今江苏浏河。
二广 [相关解释]
1.春秋楚国军制名,谓左右二部。《左传.宣公十二年》"其君之戎分为二广,广有一卒,卒偏之两。"杨伯峻注"其君之戎谓楚王之亲兵戎车也。楚王亲兵分为左右两部,每部皆名曰广。"后亦泛指两支部队。 2.指宋代广南西路与广南东路。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与广东省。
余吾 [相关解释]
1.古水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鄂尔浑河。
俞水 [相关解释]
1.古河流名,一名宕渠水,即今四川南江及其下游渠江。古有賨族聚居水滨,善歌舞,汉《巴俞舞》即出于此。
信石 [相关解释]
1.砒石的别称。制剧毒药砒毒霜的原料,以产于信州(即今江西上饶县一带)而得名。亦借称砒霜。
冥山 [相关解释]
1.北海山名。《庄子.天运》"夫南行者至于郢﹐北面而不见冥山﹐是何也?则去之远也。"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云"冥山﹐北海山名。"郭象注"冥山在乎北极﹐而南行以观之……故郢虽见﹐而愈远冥。"后以喻预期的目标。 2.即今石城山。在河南信阳县。
冥阨 [相关解释]
1.亦作"冥隘"。亦作"冥阸"。 2.古隘道名。即今河南省信阳县东南平靖关。为古九塞之一。与附近大隧﹑直辕二隘并为淮汉间兵争要害。
出胸 [相关解释]
1.胸骨向前突出。即今所谓鸡胸。
分陕 [相关解释]
1.陕即今陕西省陕县。相传周初周公旦﹑召公奭分陕而治,周公治陕以东,召公治陕以西◇谓封建王朝官僚出任地方官为"分陕"。
北庭 [相关解释]
1.指汉代北单于所统治之地。 2.泛指塞北少数民族所统治之地。 3.唐方镇名。属陇右道。以其治所在北庭都护府﹐节度使例兼北庭都护﹐故通称北庭。辖西北伊﹑西﹑庭三州及北庭都护府境内诸军镇﹑守捉。其地后入回纥,继入吐蕃。 4.指燕京。即今北京市。元建都燕京,时汉人称之为北庭。
匹裂 [相关解释]
1.亦称"匹制"。 2.小口大腹的木罐。宋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二》"刁约使契丹,戏为四句诗曰'押燕移离毕,看房贺跋支,饯行三匹裂,密赐十貔狸。'皆纪实也……匹裂,似小木罂,以色绫木为之,加黄漆。"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二"匹制,小木罂。"一说即套杯。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十"匹制﹐即今之沓杯﹐俗名套杯。外大内小。古人不过五六。《古今诗话》'刁约使契丹诗曰饯行三匹制。'"
南州 [相关解释]
1.泛指南方地区。 2.指豫章郡。 3.借指徐穡。 4.指南阳。 5.指两粤。 6.古代州名。唐武德二年,初置南州,宋改南川县。即今四川省南川县。
南徐 [相关解释]
1.古代州名。东晋侨置徐州于京口城,南朝宋改称南徐,即今江苏省镇江市。历齐梁陈,至隋开皇年间废。 2.亦称"南路徐"。指南朝梁徐君蒨。君蒨与当时的鱼弘皆以豪华奢侈着称。
南朝 [相关解释]
1.我国南北朝时期,据有江南地区的宋﹑齐﹑梁﹑陈四朝的总称。因四朝都建都于建康,即今南京市,故后人或借指南京。 2.泛称位于南方的南宋﹑南明。
南江 [相关解释]
1.古以南江﹑北江﹑中江为三江。南江即今吴淞江。
博望 [相关解释]
1.古山名。即今安徽当涂西南东梁山,与和县南西梁山隔江相对如门,故又称天门山。历来为攻守要地。 2.苑名。 3.汉张骞的封号。
博枭 [相关解释]
1.古代一种角胜负的游戏。以五木为子(即今之骰子),分别刻枭﹑卢﹑雉﹑犊﹑塞为胜负之采,枭为胜采◇亦泛指赌博。
即今 [相关解释]
1.今天;现在。
厹犹 [相关解释]
1.古地名。春秋时宋地,汉置县。即今江苏宿迁县。
右执法 [相关解释]
1.星官名。在太微右垣,即今室女座β星。
吃虚 [相关解释]
1.亦作"吃虚"。 2.空无所获。唐孙棨《题刘泰娘舍》诗"汉高新破咸阳后,英俊奔波遂吃虚。"清金农《怀人绝句》之十三"春城弦管春如海,多少蛾眉笑吃虚。"一说,吃虚即今言吃亏。
吕宋 [相关解释]
1.古国名。即今菲律宾群岛中的吕宋岛。宋元以来,中国商船常到此贸易,明代称之为吕宋。过去华侨去菲律宾者多在吕宋登陆,故以吕宋为菲律宾之通称。在西班牙统治菲律宾时代,华侨又称西班牙为大吕宋,称菲律宾为小吕宋。 2.吕宋烟之省称。
吴京 [相关解释]
1.即今之南京。
吴楚 [相关解释]
1.春秋吴国与楚国。 2.泛指春秋吴楚之故地。即今长江中﹑下游一带。 3.指吴地和楚地。比喻不同区域。 4.指汉高祖分封的吴楚诸侯国。
吴都 [相关解释]
1.指春秋吴国的都城。在今之江苏苏州。 2.指三国吴的都城建业。即今江苏南京市。
天山 [相关解释]
1.山名。(1)一名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杭爱山脉。北魏太延四年(公元438年)拓跋焘击柔然﹐从浚稽山北向天山﹐即此。(2)唐时称伊州﹑西州以北一带山脉为天山。也称白山﹑折罗漫山。伊州﹑今新疆哈密县;西州﹐今吐鲁番盆地一带。参阅《元和郡县志.伊州》﹑《太平寰宇记.伊州》。 2.亚洲中部的大山系♂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西端伸入苏联中亚细亚。全长2500公里﹐宽250-300公里﹐为塔里木﹑准噶尔两盆地的分界。系由数列东西向的褶皱断块山组成。
太液 [相关解释]
1.古池名『太液池﹐在陕西省长安县西。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开凿﹐周回十顷。池中筑渐台﹐高二十馀丈;又起三山﹐以象瀛洲﹑蓬莱﹑方丈三神山﹐刻金石为鱼龙奇禽异兽之属。 2.古池名。唐太液池﹐在大明宫中含凉殿后﹐中有太液亭。 3.古池名。元﹑明﹑清太液池即今北京故宫西华门外的北海﹑中海﹑南海三海。元时名西华潭。清称太液池。南北四里﹐东西二百馀步﹐池上跨长桥﹐旧有石牌坊﹐东西对峙﹐东曰玉蝬﹐西曰金鳌。桥北称北海﹐桥南称中海﹐其中瀛台以南称南海。上源自玉泉山合西北诸水﹐由地安门水门流入。
好畤田 [相关解释]
1.《汉书.陆贾传》"孝惠时,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畏大臣及有口者。贾自度不能争之,乃病免。以好畤田地善,往家焉。"颜师古注"好畤即今雍州好畤县。"后以"好畤田"喻隐居耕种的田园。
宛丘 [相关解释]
1.地名。古宛丘地为春秋时陈都,秦置陈县,隋开皇初改称宛丘县,清为淮宁县,即今河南淮阳县。传县东南有宛丘,高二丈,但久已平没,不可考。《诗.陈风.宛丘》"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即指此丘。一说,四方高中央低为宛丘。参阅《诗.陈风.宛丘》毛传。
宛叶 [相关解释]
1.二古邑的并称。宛,即今南阳;叶,在今叶县南。
宛洛 [相关解释]
1.二古邑的并称。即今之南阳和洛阳。常借指名都。
宛郢 [相关解释]
1.二古邑的并称。宛,即今之南阳;郢,在今湖北江陵一带。
小余 [相关解释]
1.凡不满一甲(即六十)余下的日数称大馀﹐不满一日(包括夜)余下的分数称小馀。"大余"﹑"小余"各分前﹑后。前"大余"指所求年天正十一月(即今所用的农历前一年十一月)朔那一天的干支﹐前"小余"是指这一天合朔的时刻;后"大余"是指这一年冬至那一天的干支﹐后"小余"是指冬至在这一天的时刻。前"小余"按一日九百四十分计算﹐后"小余"按一日三十二分计算。 2.泛指一日馀下的短暂时光。
岳飞庙 [相关解释]
1.民间习称"岳王庙"。宋代名将岳飞的祠庙。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畔栖霞岭下。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孝宗即位,岳飞之冤昭雪,改葬遗骸于此。嘉定十四年(1221年),改北山智果院为祠庙,即今之岳王庙。现存建筑系清代以后陆续重建,1979年曾全面整修。为古今重要名胜。又河南省汤阴县亦有岳飞庙。在汤阴县城西南隅。建于明初,历经修葺,建筑群面积达四千平方米。庙内有正殿﹑寝殿,周围有岳云殿﹑四子殿﹑孝娥殿﹑岳珂殿﹑三代祠等建筑,并保存有刻石一百四十余方。今为岳飞纪念馆。
左辖 [相关解释]
1.星名。属轸宿,即今乌鸦座η星。 2.即左丞。左右丞管辖尚书省事,故左丞谓之左辖。
师子 [相关解释]
1.狮子。亦称狻麑。 2.佛家用以喻佛,指其无畏,法力无边。 3.指古师子国,即今斯里兰卡。
平棊 [相关解释]
1.即今之天花板,古代也叫做"承尘"。
彭泽 [相关解释]
1.泽名。即今鄱阳湖。在江西省北部。又名彭湖﹑彭蠡。 2.县名『代始设。在今江西省北部。晋陶潜曾为彭泽令,因以"彭泽"借指陶潜。
护法金刚 [相关解释]
1.执金刚杵(杵为古印度武器)守护佛法的天神。即今佛寺山门前所塑的守护神。见《大宝积经》卷八◇亦用以比喻卫护某种事物的人。
旌儒庙 [相关解释]
1.庙名。唐玄宗时建。故址在相传秦始皇坑儒处﹐即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
无虑 [相关解释]
1.没有深谋远虑。 2.不要扰乱。《吕氏春秋.长利》"夫子盍行乎?无虑吾农事。"高诱注"虑,犹乱也。"一说不要阻滞。陈奇猷校释"虑落﹑留三字盖双声兼叠韵,自可通假。《说文》'留,止也。'……'无虑吾农事',盖谓无滞止吾农事,即今语'勿躭搁我的农事'耳。" 3.无所忧虑;不愁。 4.大约;总共。
昆明池 [相关解释]
1.湖沼名『武帝元狩三年于长安西南郊所凿,以习水战。池周围四十里,广三百三十二顷。宋以后湮没。《汉书.武帝纪》"﹝元狩三年春﹞发谪吏穿昆明池。"颜师古注引臣瓒曰"《西南夷传》有越巕﹑昆明国,有滇池,方三百里『使求身毒国,而为昆明所闭。今欲伐之,故作昆明池象之,以习水战,在长安西南,周回四十里。"后亦以泛指帝京附近的湖沼。 2.湖沼名。即今云南省滇池。 3.湖沼名。指北京市颐和园中的昆明湖。
明圣湖 [相关解释]
1.即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
曳瑟知林 [相关解释]
1.义译"杖林"。曳瑟知,梵语音译,义云"杖"。佛教故事,传说有婆罗门不信释迦身长丈六,乃以丈六竹杖量佛身。婆罗门将杖端增长,佛身亦随长,不可穷究,乃投杖而去,后遂生根成林。见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按,唐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称此林为"杖林",即今之jeshtiban。
望衍 [相关解释]
1.古祭名。犹望祀﹐惟礼有详略不同。 2.西域地名。即今阿富汗喀布尔西北之巴米安。
未牌 [相关解释]
1.《宋史.律历志三》"国朝复挈壶之职,专司辰刻,署置于文德殿门内之东偏,设鼓楼﹑钟楼于殿庭之左右。其制有铜壶﹑水称﹑渴乌﹑漏箭﹑时牌﹑契之属……牌以告时于昼。"原注"牌有七,自卯至酉用之,制以牙,刻字填金。"牌,原指报时的牙牌,后因以称未时为未牌,即今十三时至十五时。
来秋 [相关解释]
1.明年秋天。 2.即将到来的秋天,即今秋。
柴市 [相关解释]
1.木柴交易处。 2.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就义处。其地当即今北京市宣武门外菜市口,菜市为柴市音转;一说为菜市口以西的旧柴炭市。
棋子面 [相关解释]
1.即今之刀削面。
楚水 [相关解释]
1.水名。一名乳水。即今陕西省商县西乳河。 2.泛指古楚地的江河湖泽。
欠据 [相关解释]
1.借债的字据。即今之借条﹑欠条。
殑伽 [相关解释]
1.梵文的音译。古印度河名,即今恒河。
永安宫 [相关解释]
1.宫殿名。东汉宫殿。早圮。 2.宫殿名。三国时刘备所建,故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内。公元222年,蜀汉先主刘备伐吴,在獀亭战败后,驻军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建此宫,次年死于此。
沙头 [相关解释]
1.沙滩边;沙洲边。 2.方言。指沙田的总佃者。沙头向田主租入大量沙田,转手分租给他人,以收取地租为其主要生活来源。 3.古沙头市的略称。即今湖北省沙市。
沫水 [相关解释]
1.古水名。即今四川省大渡河。
泄水 [相关解释]
1.古水名。沘水(今淠河)的分支。沘水流至今安徽省六安县西南分出泄水,北经芍陂西,再注入沘水。泄水故道的一部分即今汲河河道。
泥子 [相关解释]
1.古地名。古址即今广东番禺西南之紫坭。
洛川 [相关解释]
1.洛水。即今河南省洛河。
洛水 [相关解释]
1.古水名。即今河南省洛河。 2.古水名。一名北洛水。即今陕西省北洛河。 3.古水名。即雒水。今四川省沱江诸源之一。 4.古水名。一名洛涧。即今安徽省洛河。
洛涧 [相关解释]
1.古水名。又名洛水。即今安徽省淮南市东淮河支流洛河。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东晋刘牢之大破前秦苻坚军于此。
洧水 [相关解释]
1.古水名。即今双洎河。源出今河南省登封县阳城山,自长葛县以下,故道原经鄢陵﹑扶沟两县南,至西华县西入颍水。北宋时为丰富蔡河水量以资漕运,自长葛县东南引洧水经鄢陵﹑扶沟两县北,东汇蔡河。元时因蔡河为黄河所夺而改入贾鲁河。明时又名双洎河。 2.古水名。在今陕西省延长县一带。此水中有石油成分,可以燃烧。
洱河 [相关解释]
1.即今云南省的西洱河。
浮山 [相关解释]
1.山名。即包山﹑狮子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南。本屹立钱塘江心,宋元以来随着泥沙沉积,遂与北岸大陆连接。 2.山名。即今广东省饶平县西北浮山。南宋末与元兵交战于此。 3.山名。在今陕西省临潼县南。 4.指海市蜃楼。
浯屿 [相关解释]
1.浯洲屿的省称,即今福建省金门岛。明洪武中置浯屿水寨于屿上,清渐以金门为名,浯屿之称遂废。
渴盘陁国 [相关解释]
1.西域古国『代为蒲犁国。即今之塔什库尔干。
瀛台 [相关解释]
1.即瀛洲。 2.台名。在北京清故宫西苑太液池(即今中南海)中,也名南台,趯台。三面临水,中有勤政涵光香扆三殿,康熙乾隆两朝常作为夏日听政之所。戊戌变法后,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幽禁于此。
火洲 [相关解释]
1.亦作"火州"。 2.传说南海古地名。 3.泛指南方炎热地方。 4.古地名『时为高昌壁,唐时为高昌县,宋元时为高昌回鹘国都。吐鲁番所得突厥文写本作qoco,其地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之哈剌和卓城(karakhoja)。
灵丘 [相关解释]
1.神仙所居之山。 2.对家乡的美称。丘﹐出生之地。 3.敬称祖墓。丘﹐丘墓。 4.指祖先。 5.地名。古代齐国边境邑名。 6.地名『置县名。属代郡﹐即今山西省灵丘县。
热海 [相关解释]
1.古湖名。即今苏联哈萨克境内的伊塞克湖。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唐人诗文中多用之。
焦先 [相关解释]
1.汉末隐士。字孝然,河东人。孑然无亲,见汉室衰,遂不语。露首赤足,结草为裳,见妇人即避去。平时不践邪径,不取大穗,数日一食。或谓曾结庐于镇江谯山(即今焦山)。传说死时百馀岁。参阅晋皇甫谧《高士传》卷下﹑晋葛洪《神仙传》◇因以指有道的隐士。
燔烈 [相关解释]
1.《诗.大雅.生民》"诞我祀如何……载燔载烈,以兴嗣岁。"毛传"傅火曰燔,贯之加于火曰烈。"孔颖达疏"傅火曰燔,谓加火烧之。《商颂》曰'如火烈烈',则烈是火猛之意。不可近烧,故云贯之加于火上曰烈,即今之炙肉也。"后因以"燔烈"指祭祀时燔燎牲体。
燕山 [相关解释]
1.指自天津市蓟县东南绵延而东直至海滨的燕山山脉。 2.指燕然山。亦借指边塞。 3.指战国时筑黄金台招贤的燕昭王。 4.宋宣和四年改燕京为燕山府◇以指燕京,即今北京市。
燕市 [相关解释]
1.战国时燕国的国都。 2.指燕京。即今北京市。
燕然 [相关解释]
1.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东汉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领兵出塞,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记汉威德。见《后汉书.窦宪传》。 2.泛指边塞。诗文中叙建立边功时,常引用之。 3.指汉班固所撰《封燕然山铭》。亦泛指歌颂边功的诗文。 4.古地名。
燕赵 [相关解释]
1.指战国时燕赵二国。亦泛指其所在地区,即今河北省北部及山西省西部一带。 2.《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有"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句,后因以"燕赵"指美女或舞女歌姬。
燕都 [相关解释]
1.指燕京。即今之北京。
燕齐 [相关解释]
1.指战国时燕国和齐国◇亦泛指其所在地,即今河北﹑山东一带。
爪哇国 [相关解释]
1.古国名。即今南洋群岛的爪哇岛。因远在海外﹐迷迷茫茫﹐故多借指遥远虚无之处。
琼雷 [相关解释]
1.琼州﹑雷州的并称。即今海南岛﹑雷州半岛一带。
瓜州 [相关解释]
1.古地名。即今甘肃省敦煌市。《左传.襄公十四年》"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一说﹐在今秦岭南北两坡。参阅顾颉刚《史林杂识.瓜州》。 2.古州名。(1)北魏孝明帝置﹐治所敦煌(今甘肃省敦煌市西)。(2)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置﹐治所晋昌(今甘肃什西县东南)。 3.见"瓜洲"。
甫里 [相关解释]
1.古地名。即今江苏吴县东南甪直镇。唐文学家陆龟蒙曾居此,自号甫里先生,着有《甫里集》。镇旁有其墓。
疏勒 [相关解释]
1.古西域诸国之一。王莽时称世善﹐唐名佉沙。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一带。其治疏勒城﹐即今疏勒县。
祁山 [相关解释]
1.在甘肃省礼县东『代在西汉水北岸山上筑城,极为严固,即今祁山堡,为军事必争之地。相传三国时蜀汉诸葛亮曾多次出祁山而攻魏,即指此处。
神都 [相关解释]
1.犹神州。 2.犹言神京。谓京城。 3.指洛阳。唐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武则天定都洛阳。洛阳旧号东都,至是改称神都,即今河南省洛阳市。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复称东都。参阅宋李上交《近事会元》卷四。
离卫 [相关解释]
1.设置卫兵。《左传.昭公元年》﹕"三月甲辰﹐盟。楚公子围设服离卫。"杜预注﹕"设君服﹐二人执戈陈于前以自卫。离﹐陈也。"一说一对卫兵。杨伯峻注﹕"离卫﹐卫即今之卫兵﹐卫兵成双对立者﹐谓之俪卫﹐亦作离卫。"《汉书.五行志中之上》﹕"设服离卫。"颜师古`引张晏曰﹕"离卫者﹐二人执戈在前也。"一说列队而行。
竺域 [相关解释]
1.指天竺。即今印度。
緑林山 [相关解释]
1.(緑lù)山名。新莽末年,新市人王匡﹑王凤等领导农民起义,以此为根据地。据《后汉书·刘玄传》唐李贤注,在今湖北省当阳县东北。但近人考证,谓当即今湖北大洪山。参见"緑林"。
羪宾 [相关解释]
1.汉魏时西域国名。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作"迦湿弥罗"。即今之克什米尔。 2.唐代西域国名。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作"迦毕试"。约今卡菲里斯坦地方至喀布尔河中下游之间。
胥母 [相关解释]
1.山名。即今江苏省吴县莫厘山。
脱颐 [相关解释]
1.谓大笑时下颌脱臼﹐即今所谓笑脱下巴。
腰巾 [相关解释]
1.袜肚﹐即今肚兜。
若水 [相关解释]
1.古水名。即今雅砻江。其与金沙江合流后的一段,古时亦称若水。
萭蒌 [相关解释]
1.古代校正直角的一种工具,即今之曲尺。
蒲类海 [相关解释]
1.古湖泊名。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巴里坤湖。
藄工 [相关解释]
1.剃工。即今之理发师。
蜀都 [相关解释]
1.古代蜀国的都城。即今四川省成都市。
蜡绢画 [相关解释]
1.即今西洋画中的油画﹐用含油颜料在布上绘成。
裂陕 [相关解释]
1.相传周初周召二公分陕而治,周公治陕以东,召公治陕以西。陕即今河南省陕县。事见《公羊传.隐公五年》◇遂以"裂陕"谓朝廷大员出任地方长官。
许市 [相关解释]
1.许京的街市。 2.古地名。即今江苏省吴县浒关墅。
踏地菘 [相关解释]
1.蔬菜名。即今塌棵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