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4 查到相关南越的内容。
带有南越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越
[相关解释]
1.指吴越﹑闽越﹑南越。约当今东南沿海地区。
1.指吴越﹑闽越﹑南越。约当今东南沿海地区。
三边
[相关解释]
1.汉时指匈奴﹑南越﹑朝鲜。 2.指东﹑西﹑北边陲。 3.明时指延绥﹑甘肃﹑宁夏三地区。 4.原安边及定边﹑靖边三县的合称。抗日战争时期为陕甘宁边区的行政分区,简称三边。 5.泛指边境,边疆。
1.汉时指匈奴﹑南越﹑朝鲜。 2.指东﹑西﹑北边陲。 3.明时指延绥﹑甘肃﹑宁夏三地区。 4.原安边及定边﹑靖边三县的合称。抗日战争时期为陕甘宁边区的行政分区,简称三边。 5.泛指边境,边疆。
两越
[相关解释]
1.汉初两个南方小国南越和东越的合称。地在今广东﹑广西﹑福建。 2.指广东与广西。 3.泛指浙江。
1.汉初两个南方小国南越和东越的合称。地在今广东﹑广西﹑福建。 2.指广东与广西。 3.泛指浙江。
互市
[相关解释]
中国历史上对于同外国和同周边各民族进行贸易的通称『朝初年就同南越和匈奴进行贸易。东汉开始用此称呼。
中国历史上对于同外国和同周边各民族进行贸易的通称『朝初年就同南越和匈奴进行贸易。东汉开始用此称呼。
以玉抵鹊
[相关解释]
1.汉桓宽《盐铁论.崇礼》"南越以孔雀珥门户,昆山之旁以玉璞抵乌鹊。"抵,抛掷◇以"以玉抵鹊"比喻有珍贵之物而不知爱重。
1.汉桓宽《盐铁论.崇礼》"南越以孔雀珥门户,昆山之旁以玉璞抵乌鹊。"抵,抛掷◇以"以玉抵鹊"比喻有珍贵之物而不知爱重。
侧理纸
[相关解释]
1.亦省称"侧理"。 2.纸名。即苔纸。晋王嘉《拾遗记.晋时事》"侧理纸万番﹐此南越所献◇人言陟理﹐与侧理相乱。南人以海苔为纸﹐其理纵横斜侧﹐因以为名。"宋王洋《和陈长卿芭蕉诗》"书生几上侧理纸﹐巫女庙中尼峡神。"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九"赵谷林征君昱家藏侧理纸﹐盖南越人以海苔为之﹐质坚而腻﹐世不轻有。"亦有以横纹纸为侧理纸者。《说郛》卷十二引宋赵希鹄《洞天清禄.古翰墨辨真》"北纸用横帘造纸﹐纹必横﹐又其质松而厚﹐谓之侧理纸。桓温问王右军求侧理纸是也。南纸用竖帘﹐纹必竖。"又有以竹为制作此种纸之原料者
1.亦省称"侧理"。 2.纸名。即苔纸。晋王嘉《拾遗记.晋时事》"侧理纸万番﹐此南越所献◇人言陟理﹐与侧理相乱。南人以海苔为纸﹐其理纵横斜侧﹐因以为名。"宋王洋《和陈长卿芭蕉诗》"书生几上侧理纸﹐巫女庙中尼峡神。"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九"赵谷林征君昱家藏侧理纸﹐盖南越人以海苔为之﹐质坚而腻﹐世不轻有。"亦有以横纹纸为侧理纸者。《说郛》卷十二引宋赵希鹄《洞天清禄.古翰墨辨真》"北纸用横帘造纸﹐纹必横﹐又其质松而厚﹐谓之侧理纸。桓温问王右军求侧理纸是也。南纸用竖帘﹐纹必竖。"又有以竹为制作此种纸之原料者
南粤
[相关解释]
1.见"南越"。
1.见"南越"。
南越
[相关解释]
1.亦作"南粤"。 2.古地名,今广东广西一带。 3.国名。秦末赵佗建立,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亡。 4.指越南。
1.亦作"南粤"。 2.古地名,今广东广西一带。 3.国名。秦末赵佗建立,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亡。 4.指越南。
南越鸟
[相关解释]
1.指鹦鹉。
1.指鹦鹉。
文身断发
[相关解释]
1.古代荆楚﹑南越一带的习俗。身刺花纹﹐截短头发﹐以为可避水中蛟龙的伤害◇常用以指较落后地区的民俗。
1.古代荆楚﹑南越一带的习俗。身刺花纹﹐截短头发﹐以为可避水中蛟龙的伤害◇常用以指较落后地区的民俗。
椎髻箕坐
[相关解释]
1.亦作"椎结箕踞"。 2.髻如椎,坐如箕。古代南越一带人的风俗。
1.亦作"椎结箕踞"。 2.髻如椎,坐如箕。古代南越一带人的风俗。
水母目虾
[相关解释]
1.《文选.郭璞》"璮蛣腹蟹,水母目虾。"李善注引《南越志》"﹝水母﹞无耳目,故不知避人。常有虾依随之。虾见人则惊,此物亦随之而没。"后因以"水母目虾"喻人没有主见,人云亦云。
1.《文选.郭璞》"璮蛣腹蟹,水母目虾。"李善注引《南越志》"﹝水母﹞无耳目,故不知避人。常有虾依随之。虾见人则惊,此物亦随之而没。"后因以"水母目虾"喻人没有主见,人云亦云。
玉抵鹊
[相关解释]
1.亦作"玉抵禽"。 2.用玉石投掷禽鸟。意谓物多则贱。语本汉桓宽《盐铁论.崇礼》"中国所鲜,外国贱之。故南越以孔雀珥门户;昆山之旁,以玉璞抵鸟鹊。" 3.转喻肆意挥霍。
1.亦作"玉抵禽"。 2.用玉石投掷禽鸟。意谓物多则贱。语本汉桓宽《盐铁论.崇礼》"中国所鲜,外国贱之。故南越以孔雀珥门户;昆山之旁,以玉璞抵鸟鹊。" 3.转喻肆意挥霍。
粤王台
[相关解释]
1.即越王台。在广州市北越秀山上,相传为西汉时南越王赵佗所筑。
1.即越王台。在广州市北越秀山上,相传为西汉时南越王赵佗所筑。
终童
[相关解释]
1.《汉书.终军传》载终军,济南人。字子云。少好学,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武帝任为谒者给事中,累擢谏议大夫◇奉命赴南越(今两广地区)说南越王入朝。南越王愿举国内属而其相吕嘉不从,举兵杀王及终军。死时年仅二十馀,时称"终童"。《汉书》有传.后因用以为称颂少年有为的典故。
1.《汉书.终军传》载终军,济南人。字子云。少好学,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武帝任为谒者给事中,累擢谏议大夫◇奉命赴南越(今两广地区)说南越王入朝。南越王愿举国内属而其相吕嘉不从,举兵杀王及终军。死时年仅二十馀,时称"终童"。《汉书》有传.后因用以为称颂少年有为的典故。
腹蟹目虾
[相关解释]
1.《文选.郭璞》"璮蛣腹蟹﹐水母目虾。"李善注"《南越志》'璮蛣﹐长寸余﹐大者长二三寸﹐腹中有蟹子﹐如榆荚﹐合体共生﹐俱为蛣取食。'又曰'海岸间颇有水母﹐东海谓之?﹐正白﹐蒙蒙如沫﹐生物有智识﹐无耳目﹐故不知避人﹐常有虾依随之﹐虾见人则惊﹐此物亦随之而没。'"后以"腹蟹目虾"比喻自己没有独立主张而一味依附他人。
1.《文选.郭璞》"璮蛣腹蟹﹐水母目虾。"李善注"《南越志》'璮蛣﹐长寸余﹐大者长二三寸﹐腹中有蟹子﹐如榆荚﹐合体共生﹐俱为蛣取食。'又曰'海岸间颇有水母﹐东海谓之?﹐正白﹐蒙蒙如沫﹐生物有智识﹐无耳目﹐故不知避人﹐常有虾依随之﹐虾见人则惊﹐此物亦随之而没。'"后以"腹蟹目虾"比喻自己没有独立主张而一味依附他人。
蛎塘
[相关解释]
1.饲养牡蛎白蚬的海塘。我国蛎产﹐本有石蚝﹑竹蚝二种;石蚝附石而生﹐竹蚝则插竹海边为浮田﹐亦谓蕹簰﹐又称蛎塘。参阅清李调元《南越笔记.蚝》。
1.饲养牡蛎白蚬的海塘。我国蛎产﹐本有石蚝﹑竹蚝二种;石蚝附石而生﹐竹蚝则插竹海边为浮田﹐亦谓蕹簰﹐又称蛎塘。参阅清李调元《南越笔记.蚝》。
蛮夷大长
[相关解释]
1.汉南越王赵佗对汉廷的自称。 2.借指清帝。
1.汉南越王赵佗对汉廷的自称。 2.借指清帝。
西沙自卫反击战
[相关解释]
1974年1月,中国军民反击南越军队入侵西沙群岛的战斗。1956年4月,南越军队侵占中国领土西沙群岛的珊瑚岛后,于1974年1月17日和18日又侵占甘泉、金银等岛屿,19日继续向琛航、广金两岛发动进攻。中国海军在陆军及民兵的协同下予以反击,于20日收复被侵占的全部岛屿。
1974年1月,中国军民反击南越军队入侵西沙群岛的战斗。1956年4月,南越军队侵占中国领土西沙群岛的珊瑚岛后,于1974年1月17日和18日又侵占甘泉、金银等岛屿,19日继续向琛航、广金两岛发动进攻。中国海军在陆军及民兵的协同下予以反击,于20日收复被侵占的全部岛屿。
越台
[相关解释]
1.指春秋时越王勾践登眺之所。故址在今浙江绍兴种山。 2.指汉时南越王赵佗所建之台。故址在今广东广州越秀山。
1.指春秋时越王勾践登眺之所。故址在今浙江绍兴种山。 2.指汉时南越王赵佗所建之台。故址在今广东广州越秀山。
越橐
[相关解释]
1.汉代陆贾出使南越,南越王赵佗赐给他一个袋子,内装珍奇宝物,价值千金。事见《汉书.陆贾传》◇因以"越橐"泛指贮藏珍宝的袋子。
1.汉代陆贾出使南越,南越王赵佗赐给他一个袋子,内装珍奇宝物,价值千金。事见《汉书.陆贾传》◇因以"越橐"泛指贮藏珍宝的袋子。
越王台
[相关解释]
1.在今浙江绍兴种山,相传为春秋时越王勾践登临之处。 2.在今广东广州越秀山,为汉时南越王赵佗所筑。
1.在今浙江绍兴种山,相传为春秋时越王勾践登临之处。 2.在今广东广州越秀山,为汉时南越王赵佗所筑。
闽越
[相关解释]
1.古族名。古代越人的一支。秦汉时分布在今福建北部﹑浙江南部的部分地区。秦以其地为闽中郡。其首领无诸相传是越王勾践的后裔﹐汉初受封为闽越王。治东冶(今福州)◇分为繇和东越两部。因以"闽越"指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一带。 2.闽越﹑南越的并称。
1.古族名。古代越人的一支。秦汉时分布在今福建北部﹑浙江南部的部分地区。秦以其地为闽中郡。其首领无诸相传是越王勾践的后裔﹐汉初受封为闽越王。治东冶(今福州)◇分为繇和东越两部。因以"闽越"指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一带。 2.闽越﹑南越的并称。
骑羊执穗
[相关解释]
1.相传古代有五仙人骑五色羊执六穗秬来到广州。见《太平寰宇记.岭南道一.广州》引《续南越志》◇因以"骑羊执穗"为咏广州的典故。
1.相传古代有五仙人骑五色羊执六穗秬来到广州。见《太平寰宇记.岭南道一.广州》引《续南越志》◇因以"骑羊执穗"为咏广州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