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南方的内容。
带有南方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七星
[相关解释]
1.二十八宿之一。南方朱鸟七宿的第四宿,有星七颗。 2.指北斗星。 3.七个星形的黑子或饰物。 4.古乐器名,属管乐。
1.二十八宿之一。南方朱鸟七宿的第四宿,有星七颗。 2.指北斗星。 3.七个星形的黑子或饰物。 4.古乐器名,属管乐。
七纵七禽
[相关解释]
1.亦作"七纵七擒"。 2.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曾七次生擒酋长孟获,又七次释放,终于使孟获心悦诚服。《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秖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后比喻善于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1.亦作"七纵七擒"。 2.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曾七次生擒酋长孟获,又七次释放,终于使孟获心悦诚服。《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秖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后比喻善于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七郊
[相关解释]
1.统称古代在郊外祀五帝(东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及天地的祭礼。
1.统称古代在郊外祀五帝(东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及天地的祭礼。
三十六国
[相关解释]
1.指汉时西域诸国。大部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汉书.西域传序》"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王先谦补注"三十六国者媠羌﹑楼兰﹑且末﹑小宛﹑精絶﹑戎卢﹑抔弥﹑渠勒﹑于阗﹑皮山﹑乌秅﹑西夜﹑子合﹑蒲犁﹑依耐﹑无雷﹑难兜﹑大宛﹑桃槐﹑休循﹑捐毒﹑莎车﹑疏勒﹑尉头﹑姑墨﹑温宿﹑j兹﹑尉犁﹑危须﹑焉耆﹑姑师﹑墨山﹑劫﹑狐胡﹑渠犁﹑乌垒。" 2.指古代相传的海外三十六国。《淮南子.墬形训》"凡海外三十六国自西北至西南方,有修股民﹑天民﹑肃慎民﹑白民﹑沃民﹑女子民﹑
1.指汉时西域诸国。大部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汉书.西域传序》"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王先谦补注"三十六国者媠羌﹑楼兰﹑且末﹑小宛﹑精絶﹑戎卢﹑抔弥﹑渠勒﹑于阗﹑皮山﹑乌秅﹑西夜﹑子合﹑蒲犁﹑依耐﹑无雷﹑难兜﹑大宛﹑桃槐﹑休循﹑捐毒﹑莎车﹑疏勒﹑尉头﹑姑墨﹑温宿﹑j兹﹑尉犁﹑危须﹑焉耆﹑姑师﹑墨山﹑劫﹑狐胡﹑渠犁﹑乌垒。" 2.指古代相传的海外三十六国。《淮南子.墬形训》"凡海外三十六国自西北至西南方,有修股民﹑天民﹑肃慎民﹑白民﹑沃民﹑女子民﹑
三把刀
[相关解释]
1.旧时南方妇女簪发的首饰。其状似刀,故名。
1.旧时南方妇女簪发的首饰。其状似刀,故名。
下方
[相关解释]
1.下边;下面。 2.犹下界,人间。 3.汉代五行家称南方或西方为"下方"。
1.下边;下面。 2.犹下界,人间。 3.汉代五行家称南方或西方为"下方"。
东下
[相关解释]
1.东行。我国地势西北方高,东南方低,故习惯称东行为东下,与西上相对。 2.谓向东攻克。
1.东行。我国地势西北方高,东南方低,故习惯称东行为东下,与西上相对。 2.谓向东攻克。
两界会子
[相关解释]
1.即会子。南宋通行于南方部分地区的纸币。因其易污损﹑伪造,故以三年为一界,限量发行,到期以新币换旧币◇因通货膨胀,一界之中通行两界之币,遂有此称。
1.即会子。南宋通行于南方部分地区的纸币。因其易污损﹑伪造,故以三年为一界,限量发行,到期以新币换旧币◇因通货膨胀,一界之中通行两界之币,遂有此称。
两越
[相关解释]
1.汉初两个南方小国南越和东越的合称。地在今广东﹑广西﹑福建。 2.指广东与广西。 3.泛指浙江。
1.汉初两个南方小国南越和东越的合称。地在今广东﹑广西﹑福建。 2.指广东与广西。 3.泛指浙江。
中星
[相关解释]
1.二十八宿分布四方,按一定轨道运转,依次每月行至中天南方的星叫中星。观察中星可确定四时。
1.二十八宿分布四方,按一定轨道运转,依次每月行至中天南方的星叫中星。观察中星可确定四时。
丹徼
[相关解释]
1.古代称南方的边疆。
1.古代称南方的边疆。
丹野
[相关解释]
1.指南方的大地。 2.血染红原野。
1.指南方的大地。 2.血染红原野。
丹陆
[相关解释]
1.指南方大地。
1.指南方大地。
主粮
[相关解释]
1.各地区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占主要地位的粮食。各地区的主粮不同,如我国在东北为高粱,西北为小麦,华北为谷子(粟),南方各省区为稻谷。主粮是计算常年产量和征收农业税的标准。
1.各地区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占主要地位的粮食。各地区的主粮不同,如我国在东北为高粱,西北为小麦,华北为谷子(粟),南方各省区为稻谷。主粮是计算常年产量和征收农业税的标准。
乌浒
[相关解释]
1.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名。亦指其居住地区。
1.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名。亦指其居住地区。
二十八宿
[相关解释]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做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东方苍龙七宿是角、亢、氐(dī)、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印度、波斯、阿拉伯古代也有类似我国二十八宿的说法。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做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东方苍龙七宿是角、亢、氐(dī)、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印度、波斯、阿拉伯古代也有类似我国二十八宿的说法。
于差
[相关解释]
1.选择。于,语助词。《诗.陈风.东门之枌》"谷旦于差,南方之原。"郑玄笺"差,择也。"朱熹集传"差择善旦以会于南方之原。"一说同"于嗟",《韩诗》"差"作"嗟"。
1.选择。于,语助词。《诗.陈风.东门之枌》"谷旦于差,南方之原。"郑玄笺"差,择也。"朱熹集传"差择善旦以会于南方之原。"一说同"于嗟",《韩诗》"差"作"嗟"。
云豹
[相关解释]
1.哺乳动物。四肢较短﹐尾较长。毛淡黄色﹐略带灰色。有云块状斑纹﹐因而得名。中国南方各省及四川﹑西藏﹑青海﹑台湾均产﹐东南亚亦有分布。毛皮柔软﹐花纹美观﹐可制衣物。也叫猫豹。
1.哺乳动物。四肢较短﹐尾较长。毛淡黄色﹐略带灰色。有云块状斑纹﹐因而得名。中国南方各省及四川﹑西藏﹑青海﹑台湾均产﹐东南亚亦有分布。毛皮柔软﹐花纹美观﹐可制衣物。也叫猫豹。
五爪金龙
[相关解释]
1.相传五代后汉刘知远年轻落难时,曾躲在马鸣王庙供桌下,伸手偷吃福鸡。适逢李员外前来烧香,只见满殿红光,神帐里现出五爪金龙,将福鸡抓了去。见明人改本《白兔记.祭赛》。 2.别称"牵牛花"﹑"假薯藤"。多年生缠绕藤本。花淡紫色,秋季开放。原产北非,我国南方常栽培庭园中。叶﹑果可供药用。
1.相传五代后汉刘知远年轻落难时,曾躲在马鸣王庙供桌下,伸手偷吃福鸡。适逢李员外前来烧香,只见满殿红光,神帐里现出五爪金龙,将福鸡抓了去。见明人改本《白兔记.祭赛》。 2.别称"牵牛花"﹑"假薯藤"。多年生缠绕藤本。花淡紫色,秋季开放。原产北非,我国南方常栽培庭园中。叶﹑果可供药用。
五猖会
[相关解释]
1.旧时南方乡村为五猖所作的迎神赛会活动。各地形式不一。绍兴每年农历七月半左右举行,以祈求人寿年丰。
1.旧时南方乡村为五猖所作的迎神赛会活动。各地形式不一。绍兴每年农历七月半左右举行,以祈求人寿年丰。
五行阵
[相关解释]
1.唐李靖《兵法》说,各路军旗按所在方位作五色赤,南方火;白,西方金;皂,北方水;碧,东方木;黄,中央土。其后宋阮逸伪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就根据五方之色而称为五行阵。参阅清汪宗沂辑《卫公兵法辑本》卷中。
1.唐李靖《兵法》说,各路军旗按所在方位作五色赤,南方火;白,西方金;皂,北方水;碧,东方木;黄,中央土。其后宋阮逸伪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就根据五方之色而称为五行阵。参阅清汪宗沂辑《卫公兵法辑本》卷中。
五雉
[相关解释]
1.相传少皞时掌工务的五个官名的合称。《左传.昭公十七年》"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杜预注"五雉,雉有五种。"孔颖达疏"雉声近夷,雉训夷,夷为平,故以雉名工正之官。"或以为五种雉鸟各表示某一工种。孔颖达疏引贾逵曰"西方曰鷷雉,攻木之工也;东方曰鶅雉,搏埴之工也;南方曰翟雉,攻金之工也;北方曰鵷雉,攻皮之工也;伊洛而南曰翚雉,设五色之工也。"
1.相传少皞时掌工务的五个官名的合称。《左传.昭公十七年》"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杜预注"五雉,雉有五种。"孔颖达疏"雉声近夷,雉训夷,夷为平,故以雉名工正之官。"或以为五种雉鸟各表示某一工种。孔颖达疏引贾逵曰"西方曰鷷雉,攻木之工也;东方曰鶅雉,搏埴之工也;南方曰翟雉,攻金之工也;北方曰鵷雉,攻皮之工也;伊洛而南曰翚雉,设五色之工也。"
五麾
[相关解释]
1.五方色之旗。即东方青旗,南方赤旗,中央黄旗,西方白旗,北方黑旗。
1.五方色之旗。即东方青旗,南方赤旗,中央黄旗,西方白旗,北方黑旗。
产翁
[相关解释]
1.古时,南方民间风俗,妇女分娩后,其夫代为坐褥,称"产翁"。
1.古时,南方民间风俗,妇女分娩后,其夫代为坐褥,称"产翁"。
人心果
[相关解释]
1.常绿乔木。叶互生,椭圆形。夏季开黄白色的花。浆果呈心脏形,大如梨。原产热带美洲,我国南方也有栽培。果实可供食用或制饮料,树干内流出的液汁,是制口香糖的主要原料。此种植物的果实也称人心果。
1.常绿乔木。叶互生,椭圆形。夏季开黄白色的花。浆果呈心脏形,大如梨。原产热带美洲,我国南方也有栽培。果实可供食用或制饮料,树干内流出的液汁,是制口香糖的主要原料。此种植物的果实也称人心果。
伽倻琴
[相关解释]
1.朝鲜和中国朝鲜族拨弦乐器。相传六世纪时已流传于朝鲜新罗南方的伽倻国。形似筝。原有雅乐用者与俗乐用者二种。其现代形制为长约一百五十二厘米,阔约十七至二十一厘米,张十二弦。常用于独奏和伴奏歌唱。
1.朝鲜和中国朝鲜族拨弦乐器。相传六世纪时已流传于朝鲜新罗南方的伽倻国。形似筝。原有雅乐用者与俗乐用者二种。其现代形制为长约一百五十二厘米,阔约十七至二十一厘米,张十二弦。常用于独奏和伴奏歌唱。
余火
[相关解释]
1.《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毛传"火,大火也。流,下也。"按,大火﹐即心宿。夏历五月黄昏,大火见于正南方,方向正位置最高;夏历七月之后,星位逐渐西降,知暑尽秋至◇因称西降的大火星为"余火"。
1.《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毛传"火,大火也。流,下也。"按,大火﹐即心宿。夏历五月黄昏,大火见于正南方,方向正位置最高;夏历七月之后,星位逐渐西降,知暑尽秋至◇因称西降的大火星为"余火"。
侨寄法
[相关解释]
1.两晋之交,北地人为避战乱,纷纷迁居南方,依大臣王导议,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迁入的士族和民众。侨人不列入当地的户籍册,他们只受侨州郡县的管理,不负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此法称为"侨寄法"。参阅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一节﹑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册第四章第一节。
1.两晋之交,北地人为避战乱,纷纷迁居南方,依大臣王导议,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迁入的士族和民众。侨人不列入当地的户籍册,他们只受侨州郡县的管理,不负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此法称为"侨寄法"。参阅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一节﹑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册第四章第一节。
俚人
[相关解释]
1.粗俗之人。 2.古代对南方某些少数民族的泛称。又称俚子。
1.粗俗之人。 2.古代对南方某些少数民族的泛称。又称俚子。
俚子
[相关解释]
1.古代对南方某些少数民族的称呼。
1.古代对南方某些少数民族的称呼。
俚洞
[相关解释]
1.指古代南方黎族聚居的山区。
1.指古代南方黎族聚居的山区。
信禽
[相关解释]
1.雁的别名。雁为候鸟,每年春分后飞往北方,秋分后飞回南方,来去有定时,故称信禽。
1.雁的别名。雁为候鸟,每年春分后飞往北方,秋分后飞回南方,来去有定时,故称信禽。
倒春寒
[相关解释]
春季早期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气现象。主要由长期阴雨天气或冷空气入侵等原因造成。可给农业生产造成桅,如引起中国南方的早稻烂秧,北方的花生、蔬菜、棉花和小麦的烂种或死苗现象等。
春季早期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气现象。主要由长期阴雨天气或冷空气入侵等原因造成。可给农业生产造成桅,如引起中国南方的早稻烂秧,北方的花生、蔬菜、棉花和小麦的烂种或死苗现象等。
倓钱
[相关解释]
1.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为赎罪所出的钱。
1.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为赎罪所出的钱。
儋崖
[相关解释]
1.儋州与崖州的合称。在今海南岛。亦泛指南方荒蛮之地。
1.儋州与崖州的合称。在今海南岛。亦泛指南方荒蛮之地。
儋耳
[相关解释]
1.一种古代西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雕镂其颊,皮连耳廓,分为数支,下垂至肩,作为妆饰。 2.古代北方国名。 3.古代南方国名。又名离耳『元鼎六年内属,称儋耳郡。在今海南岛儋县。
1.一种古代西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雕镂其颊,皮连耳廓,分为数支,下垂至肩,作为妆饰。 2.古代北方国名。 3.古代南方国名。又名离耳『元鼎六年内属,称儋耳郡。在今海南岛儋县。
八卦方位
[相关解释]
1.古代按八卦各卦性质而配以方位﹐所配方位顺序﹐分伏羲方位和文王方位两说。前者称先天学﹐所列方位称先天图;后者称后天学﹐所列方位称后天图◇世以八卦定方位多用后天图。即干﹐西北;坎﹐北方;艮﹐东北;震﹐东方;巽﹐东南;离﹐南方;坤﹐西南;兑﹐西方。参阅宋朱熹《周易本义.图目》﹑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八卦方位》。
1.古代按八卦各卦性质而配以方位﹐所配方位顺序﹐分伏羲方位和文王方位两说。前者称先天学﹐所列方位称先天图;后者称后天学﹐所列方位称后天图◇世以八卦定方位多用后天图。即干﹐西北;坎﹐北方;艮﹐东北;震﹐东方;巽﹐东南;离﹐南方;坤﹐西南;兑﹐西方。参阅宋朱熹《周易本义.图目》﹑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八卦方位》。
八蛮
[相关解释]
1.古谓南方的八蛮国。《周礼.夏官.职方》"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礼记.王制》"南方曰蛮"孔颖达疏引《尔雅》汉李巡注云"一曰天竺,二曰咳首,三曰僬侥,四曰跛踵,五曰穿胸,六曰儋耳,七曰狗轵,八曰旁春。"后以泛指外族。
1.古谓南方的八蛮国。《周礼.夏官.职方》"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礼记.王制》"南方曰蛮"孔颖达疏引《尔雅》汉李巡注云"一曰天竺,二曰咳首,三曰僬侥,四曰跛踵,五曰穿胸,六曰儋耳,七曰狗轵,八曰旁春。"后以泛指外族。
六蛮
[相关解释]
1.古指我国南方各少数民族。
1.古指我国南方各少数民族。
冲午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星象占候说认为,二十八宿中北方的虚宿,对冲南方的张﹑翼二宿,则张﹑翼二宿所对应的分野周﹑楚之地就会有祸变,张﹑翼星次"鹑火"﹑"鹑尾",属午,故谓之"冲午"。
1.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星象占候说认为,二十八宿中北方的虚宿,对冲南方的张﹑翼二宿,则张﹑翼二宿所对应的分野周﹑楚之地就会有祸变,张﹑翼星次"鹑火"﹑"鹑尾",属午,故谓之"冲午"。
出宋
[相关解释]
1.宋代南方某些山居少数民族首领出归朝廷者称出宋。
1.宋代南方某些山居少数民族首领出归朝廷者称出宋。
出面
[相关解释]
1.以个人或集体的名义做某种事。 2.瑶族婚俗。夫妇生子之后,携酒同回妇家,称为"出面"。与俗所谓回门相似,唯时间长短不同。 3.古代南方风俗。长少相干犯,则少者出物,谓之出面。见宋洪迈《容斋四笔.渠阳蛮俗》。
1.以个人或集体的名义做某种事。 2.瑶族婚俗。夫妇生子之后,携酒同回妇家,称为"出面"。与俗所谓回门相似,唯时间长短不同。 3.古代南方风俗。长少相干犯,则少者出物,谓之出面。见宋洪迈《容斋四笔.渠阳蛮俗》。
凼肥
[相关解释]
1.我国南方农村把垃圾﹑树叶﹑杂草﹑粪尿等放在凼里沤制成的肥料,主要用作稻田基肥。
1.我国南方农村把垃圾﹑树叶﹑杂草﹑粪尿等放在凼里沤制成的肥料,主要用作稻田基肥。
北辕适楚
[相关解释]
1.要到南方的楚国去,却驾车北行。比喻行为和目的相反。语本汉荀悦《申鉴·杂言下》"先民有言适楚而北辕者,曰'吾马良,用多,御善。'此三者益侈,其去楚亦远矣。"
1.要到南方的楚国去,却驾车北行。比喻行为和目的相反。语本汉荀悦《申鉴·杂言下》"先民有言适楚而北辕者,曰'吾马良,用多,御善。'此三者益侈,其去楚亦远矣。"
北辕适粤
[相关解释]
1.犹北辕适楚。粤在南方。
1.犹北辕适楚。粤在南方。
午上
[相关解释]
1.南方的上空。 2.中午。
1.南方的上空。 2.中午。
南中
[相关解释]
1.指川南和云贵一带。 2.指岭南地区。 3.泛指南方,南部地区。
1.指川南和云贵一带。 2.指岭南地区。 3.泛指南方,南部地区。
南乐
[相关解释]
1.指《诗经》中的二《南》(《周南》《召南》)。 2.即福建南曲。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音乐。流行于福建省闽南方言地区﹑台湾省以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区,与古代的歌舞音乐﹑词曲音乐﹑戏曲音乐都有密切关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融合了当地的民间音乐。
1.指《诗经》中的二《南》(《周南》《召南》)。 2.即福建南曲。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音乐。流行于福建省闽南方言地区﹑台湾省以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区,与古代的歌舞音乐﹑词曲音乐﹑戏曲音乐都有密切关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融合了当地的民间音乐。
南乡
[相关解释]
1.南方。
1.南方。
南五祖
[相关解释]
1.指道教全真道所尊的南方五位祖师,即北宋张用成(号紫阳)﹑石泰(号杏林)﹑南宋薛道光(号紫贤)﹑陈楠(号翠虚)和白玉蟾(号海琼子),与道教全真道的创立者北五祖相对而称。参阅明王圻《续文献通考》。
1.指道教全真道所尊的南方五位祖师,即北宋张用成(号紫阳)﹑石泰(号杏林)﹑南宋薛道光(号紫贤)﹑陈楠(号翠虚)和白玉蟾(号海琼子),与道教全真道的创立者北五祖相对而称。参阅明王圻《续文献通考》。
南交
[相关解释]
1.指交趾。古地区名,泛指五岭以南。因地处南方,故称。《书.尧典》"申命羲叔,宅南交。"蔡沈传"南交﹐南方交趾之地。"孙星衍疏引《墨子.节用篇》"昔者尧治天下,南抚交趾,北降幽都。"一说谓太阳由北向南转移之处。见《书.尧典》"宅南交"孔传。
1.指交趾。古地区名,泛指五岭以南。因地处南方,故称。《书.尧典》"申命羲叔,宅南交。"蔡沈传"南交﹐南方交趾之地。"孙星衍疏引《墨子.节用篇》"昔者尧治天下,南抚交趾,北降幽都。"一说谓太阳由北向南转移之处。见《书.尧典》"宅南交"孔传。
南人
[相关解释]
1.南方人。 2.金代对汉人的称呼。 3.元代对南宋人的称呼。
1.南方人。 2.金代对汉人的称呼。 3.元代对南宋人的称呼。
南元
[相关解释]
1.明清科举时代,南方诸省的人应试北闱(乡试)考中第二名者,称为南元。因第一名例归直隶籍人,故第二名也称元。
1.明清科举时代,南方诸省的人应试北闱(乡试)考中第二名者,称为南元。因第一名例归直隶籍人,故第二名也称元。
南关
[相关解释]
1.南方的关塞。 2.明谓海西女真哈达部。该部分布在今辽宁开原南哈达河畔,因靠近明当时所设马市广顺关(俗称南关),故有此称。
1.南方的关塞。 2.明谓海西女真哈达部。该部分布在今辽宁开原南哈达河畔,因靠近明当时所设马市广顺关(俗称南关),故有此称。
南军
[相关解释]
1.西汉禁卫军有南军北军之分,南军守卫未央宫,由卫尉统领。因未央宫在长安城内的南面,故称。 2.南方的军队。 3.特指南朝的军队。 4.指军队中之南路军。
1.西汉禁卫军有南军北军之分,南军守卫未央宫,由卫尉统领。因未央宫在长安城内的南面,故称。 2.南方的军队。 3.特指南朝的军队。 4.指军队中之南路军。
南北
[相关解释]
1.南与北;南方与北方。 2.从南到北;南北之间。 3.或南或北。比喻不专一,不固定。 4.指"南学"与"北学"。 5.计谋。指本领。 6.明代俗称男子汉。
1.南与北;南方与北方。 2.从南到北;南北之间。 3.或南或北。比喻不专一,不固定。 4.指"南学"与"北学"。 5.计谋。指本领。 6.明代俗称男子汉。
南北书派
[相关解释]
南方与北方两大风格不同的书法派别。宋代赵孟坚《论书》有晋宋而下,分而南北”之语,清代阮元《南北书派论》以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实即以帖学为南派,以碑学为北派。但其说与书法史并不很符合。
南方与北方两大风格不同的书法派别。宋代赵孟坚《论书》有晋宋而下,分而南北”之语,清代阮元《南北书派论》以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实即以帖学为南派,以碑学为北派。但其说与书法史并不很符合。
南北和谈
[相关解释]
①1911年武昌起义后,在帝国主义操纵下,南方革命军代表和北洋军阀袁世凯代表在上海举行和谈。革命军提出废除清政府、确立共和政体等条件;北洋军阀方面提出停战、清帝退位、举袁世凯为大总统三项条件。在袁的政治欺骗和军事压力下,南方接受了三项条件。②1917年北洋军阀废弃国会和临时约法,赶走总统黎元洪。孙中山在南方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后遭排挤,军政府被南方军阀控制。1919年2月,北洋政府代表和南方军政府代表在上和谈,但未达成协议。
①1911年武昌起义后,在帝国主义操纵下,南方革命军代表和北洋军阀袁世凯代表在上海举行和谈。革命军提出废除清政府、确立共和政体等条件;北洋军阀方面提出停战、清帝退位、举袁世凯为大总统三项条件。在袁的政治欺骗和军事压力下,南方接受了三项条件。②1917年北洋军阀废弃国会和临时约法,赶走总统黎元洪。孙中山在南方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后遭排挤,军政府被南方军阀控制。1919年2月,北洋政府代表和南方军政府代表在上和谈,但未达成协议。
南北宗
[相关解释]
1.我国佛教禅宗的两个派别。佛教禅宗自五祖弘忍之后,分为南北二宗南宗为六祖慧能所创,主张"顿悟说",行于南方;北宗为神秀所创,主张"渐悟说",行于北方。故有"南能北秀"﹑"南顿北渐"之称◇世南宗大行,分为"五家七宗"。参阅《坛经.顿渐品》。 2.道教全真道的南宗和北宗。金王重阳所传者为北宗,宋张伯端所传者为南宗。 3.我国山水画自唐以后的两种流派。南宗源于王维,重渲染而少钩勒;北宗源于李思训父子,重写实而多用重彩。其说始于明董其昌,有崇南抑北倾向。见《容台别集.画旨》。
1.我国佛教禅宗的两个派别。佛教禅宗自五祖弘忍之后,分为南北二宗南宗为六祖慧能所创,主张"顿悟说",行于南方;北宗为神秀所创,主张"渐悟说",行于北方。故有"南能北秀"﹑"南顿北渐"之称◇世南宗大行,分为"五家七宗"。参阅《坛经.顿渐品》。 2.道教全真道的南宗和北宗。金王重阳所传者为北宗,宋张伯端所传者为南宗。 3.我国山水画自唐以后的两种流派。南宗源于王维,重渲染而少钩勒;北宗源于李思训父子,重写实而多用重彩。其说始于明董其昌,有崇南抑北倾向。见《容台别集.画旨》。
南北对话
[相关解释]
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就经济合作问题举行的会议。由于发展中国家多地处南半球,习称南方”;发达国家多地处北半球,习称北方”,这两类国家就经济问题的对话,被称为南北对话”。
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就经济合作问题举行的会议。由于发展中国家多地处南半球,习称南方”;发达国家多地处北半球,习称北方”,这两类国家就经济问题的对话,被称为南北对话”。
南口
[相关解释]
1.古指南方边远地区被贩卖的人。 2.地名。在北京市昌平县西。地当居庸关南要隘,因此得名◇魏叫下口,北齐叫夏口,元时始称南口。《元史.札八儿火者传》所称铁木真令札八儿轻骑入南口,破金人,即此地。
1.古指南方边远地区被贩卖的人。 2.地名。在北京市昌平县西。地当居庸关南要隘,因此得名◇魏叫下口,北齐叫夏口,元时始称南口。《元史.札八儿火者传》所称铁木真令札八儿轻骑入南口,破金人,即此地。
南国
[相关解释]
1.古指江汉一带的诸侯国。 2.泛指我国南方。 3.指南方国家。 4.南国社的省称。
1.古指江汉一带的诸侯国。 2.泛指我国南方。 3.指南方国家。 4.南国社的省称。
南土
[相关解释]
1.南方地区。 2.方言。指鸦片烟。
1.南方地区。 2.方言。指鸦片烟。
南地
[相关解释]
1.南方地区。
1.南方地区。
南垂
[相关解释]
1.南方边境。
1.南方边境。
南士
[相关解释]
1.南方之士。
1.南方之士。
南天
[相关解释]
1.南方的天空。 2.指南方。有时特指岭南地区。
1.南方的天空。 2.指南方。有时特指岭南地区。
南夷
[相关解释]
1.旧指南方的少数民族。又指南方边远地区。
1.旧指南方的少数民族。又指南方边远地区。
南官
[相关解释]
1.南方籍的官。 2.南方的官吏。
1.南方籍的官。 2.南方的官吏。
南客
[相关解释]
1.客居南方。 2.指客居南方之人。 3.从南方来的客旅。 4.孔雀的别名。
1.客居南方。 2.指客居南方之人。 3.从南方来的客旅。 4.孔雀的别名。
南川
[相关解释]
1.指四川南部,即川南地区。 2.泛指南方的河川。
1.指四川南部,即川南地区。 2.泛指南方的河川。
南州
[相关解释]
1.泛指南方地区。 2.指豫章郡。 3.借指徐穡。 4.指南阳。 5.指两粤。 6.古代州名。唐武德二年,初置南州,宋改南川县。即今四川省南川县。
1.泛指南方地区。 2.指豫章郡。 3.借指徐穡。 4.指南阳。 5.指两粤。 6.古代州名。唐武德二年,初置南州,宋改南川县。即今四川省南川县。
南巡
[相关解释]
1.天子巡行南方。
1.天子巡行南方。
南巢
[相关解释]
1.古地名。在今安徽巢县西南。因位于古代华夏族活动地区的南方,故名。 2.南方远国名。
1.古地名。在今安徽巢县西南。因位于古代华夏族活动地区的南方,故名。 2.南方远国名。
南帝
[相关解释]
1.指南海之帝儵。典出《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2.古代神话中的五位天帝之一,即南方赤帝,名赤熛怒。
1.指南海之帝儵。典出《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2.古代神话中的五位天帝之一,即南方赤帝,名赤熛怒。
南庭
[相关解释]
1.指南匈奴的朝廷。亦泛指南匈奴及其故地。 2.南面之祭庭。 3.南面的庭院。 4.谓南方。
1.指南匈奴的朝廷。亦泛指南匈奴及其故地。 2.南面之祭庭。 3.南面的庭院。 4.谓南方。
南式
[相关解释]
1.北京一带称某些手工业品﹑食品等的南方式样或做法。
1.北京一带称某些手工业品﹑食品等的南方式样或做法。
南征
[相关解释]
1.南行。 2.征伐南方。
1.南行。 2.征伐南方。
南徼
[相关解释]
1.南方边陲;南部边界。 2.指代南部边境的少数民族或附属国。
1.南方边陲;南部边界。 2.指代南部边境的少数民族或附属国。
南心
[相关解释]
1.身在南方而怀念远处亲友的心情。
1.身在南方而怀念远处亲友的心情。
南戏
[相关解释]
也称戏文”。宋元时流行在中国南方的戏曲艺术。因最初形成于温州(今属浙江),故也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萌芽于民间歌谣、小曲,曾受诸宫调和宋杂剧等影响。北宋末、南宋初已形成,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之一。音乐上以南曲为主。剧本今知约二百种,全本留传的仅《张协状元》、《小孙屠》、《荆钗记》、《琵琶记》等十多种,另有数十种存有残曲。
也称戏文”。宋元时流行在中国南方的戏曲艺术。因最初形成于温州(今属浙江),故也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萌芽于民间歌谣、小曲,曾受诸宫调和宋杂剧等影响。北宋末、南宋初已形成,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之一。音乐上以南曲为主。剧本今知约二百种,全本留传的仅《张协状元》、《小孙屠》、《荆钗记》、《琵琶记》等十多种,另有数十种存有残曲。
南戒
[相关解释]
1.古指南方阻隔少数民族的山河界限。戒,界。相当于今四川﹑陕南﹑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一线。
1.古指南方阻隔少数民族的山河界限。戒,界。相当于今四川﹑陕南﹑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一线。
南斗
[相关解释]
1.星名。即斗宿,有星六颗。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 2.借指南方,南部地区。
1.星名。即斗宿,有星六颗。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 2.借指南方,南部地区。
南方
[相关解释]
1.南面,南边。表示方位。 2.泛指南部地区,指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1.南面,南边。表示方位。 2.泛指南部地区,指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南方八省红军三年游击战争
[相关解释]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坚持斗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反对国民党军进攻的游击战争。1934年8月后,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陆续退出长江南北各个苏区进行长征。留在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在中共中央分局书记项英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陈毅的统一领导下,紧密依靠群众,以公开与隐蔽、合法与非法相结合的斗争策略和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不断取得反围剿”、清剿”的胜利,牵制大量国民党军,在战略上配合红军主力的行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方八省的红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坚持斗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反对国民党军进攻的游击战争。1934年8月后,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陆续退出长江南北各个苏区进行长征。留在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在中共中央分局书记项英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陈毅的统一领导下,紧密依靠群众,以公开与隐蔽、合法与非法相结合的斗争策略和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不断取得反围剿”、清剿”的胜利,牵制大量国民党军,在战略上配合红军主力的行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方八省的红
南方古猿
[相关解释]
又称南猿”。上新世至更新世中期一类形态接近猿类的早期人科化石。1924年首先在南非发现一头骨化石。从化石推断,南方古猿已能直立行走。
又称南猿”。上新世至更新世中期一类形态接近猿类的早期人科化石。1924年首先在南非发现一头骨化石。从化石推断,南方古猿已能直立行走。
南朝
[相关解释]
1.我国南北朝时期,据有江南地区的宋﹑齐﹑梁﹑陈四朝的总称。因四朝都建都于建康,即今南京市,故后人或借指南京。 2.泛称位于南方的南宋﹑南明。
1.我国南北朝时期,据有江南地区的宋﹑齐﹑梁﹑陈四朝的总称。因四朝都建都于建康,即今南京市,故后人或借指南京。 2.泛称位于南方的南宋﹑南明。
南条
[相关解释]
1.南条荆山的简称。 2.泛指南方的山脉。
1.南条荆山的简称。 2.泛指南方的山脉。
南极
[相关解释]
1.南方极远之地。 2.星名。即南极老人星。 3.到南方极远之地。 4.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浑天说认为,天是一整个圆球,地球在其中,有如鸡蛋黄在鸡蛋内部一样。就观察的星象范围而言,分南北二端,正南入地三十六度,谓之"南极"。近南极的星中原地区都看不到。今多以"南极"指地轴的南端,南半球的顶点。
1.南方极远之地。 2.星名。即南极老人星。 3.到南方极远之地。 4.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浑天说认为,天是一整个圆球,地球在其中,有如鸡蛋黄在鸡蛋内部一样。就观察的星象范围而言,分南北二端,正南入地三十六度,谓之"南极"。近南极的星中原地区都看不到。今多以"南极"指地轴的南端,南半球的顶点。
南海神
[相关解释]
1.南方之神。庙在广东省广州市东南。
1.南方之神。庙在广东省广州市东南。
南渡
[相关解释]
1.亦作"南度"。 2.渡水而南。 3.犹南迁。晋元帝﹑宋高宗皆渡长江迁于南方建都,故史称南渡。
1.亦作"南度"。 2.渡水而南。 3.犹南迁。晋元帝﹑宋高宗皆渡长江迁于南方建都,故史称南渡。
南烹
[相关解释]
1.用南方烹饪方法做出的饭菜。
1.用南方烹饪方法做出的饭菜。
南琛
[相关解释]
1.南方所产的珍宝。古代常用以朝贡。
1.南方所产的珍宝。古代常用以朝贡。
南甸
[相关解释]
1.南方的郊野。
1.南方的郊野。
南畿
[相关解释]
1.南方边远地区。 2.京城的南郊。 3.犹南都。唐肃宗时指江陵,明代指南京。
1.南方边远地区。 2.京城的南郊。 3.犹南都。唐肃宗时指江陵,明代指南京。
南疑
[相关解释]
1.即九疑山。山在南方,故称。
1.即九疑山。山在南方,故称。
南省
[相关解释]
1.尚书省的别称。唐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均在大内之南,而尚书省更在中书﹑门下二省之南,故称南省。 2.特指隶属尚书省的礼部。 3.指南方。
1.尚书省的别称。唐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均在大内之南,而尚书省更在中书﹑门下二省之南,故称南省。 2.特指隶属尚书省的礼部。 3.指南方。
南离
[相关解释]
1.指南方。《易》离卦位在南,故称。
1.指南方。《易》离卦位在南,故称。
南端
[相关解释]
1.南方;南边。 2.南边正门。
1.南方;南边。 2.南边正门。
南箕
[相关解释]
1.星名。即箕宿。共四星,二星为踵,二星为舌。踵窄舌宽。夏秋之间见于南方,故称。古人观星象而附会人事,认为箕星主口舌,多以比喻谗佞。典出《诗.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彼谮人者,谁适与谋?"郑玄笺"箕星哆然,踵狭而舌广。今谗人之因寺人之近嫌而成言其罪,犹因箕星之哆而侈大之。"
1.星名。即箕宿。共四星,二星为踵,二星为舌。踵窄舌宽。夏秋之间见于南方,故称。古人观星象而附会人事,认为箕星主口舌,多以比喻谗佞。典出《诗.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彼谮人者,谁适与谋?"郑玄笺"箕星哆然,踵狭而舌广。今谗人之因寺人之近嫌而成言其罪,犹因箕星之哆而侈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