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64 查到相关千年的内容。
带有千年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丁令威
[相关解释]
1.传说是汉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成仙化鹤归来,落城门华表柱上。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见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北周庾信《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诗"道士封君达﹐仙人丁令威﹐煮丹于此地﹐居然未肯归。"后用以比喻人世的变迁。
1.传说是汉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成仙化鹤归来,落城门华表柱上。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见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北周庾信《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诗"道士封君达﹐仙人丁令威﹐煮丹于此地﹐居然未肯归。"后用以比喻人世的变迁。
万寿无疆
[相关解释]
祝颂的话。意为千年万代,永远存在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祝我们伟大的祖国万寿无疆!
祝颂的话。意为千年万代,永远存在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祝我们伟大的祖国万寿无疆!
万岁
[相关解释]
①万年,万代,形容极长的岁月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②祝颂的话。意为千年万代,永世存在山呼万岁。③也称万岁爷。封建时代对皇帝的专称启禀万岁。④对皇帝死亡的讳称陛下万岁后,妾母子何所托?
①万年,万代,形容极长的岁月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②祝颂的话。意为千年万代,永世存在山呼万岁。③也称万岁爷。封建时代对皇帝的专称启禀万岁。④对皇帝死亡的讳称陛下万岁后,妾母子何所托?
三时
[相关解释]
1.指春﹑夏﹑秋三季农作之时。 2.夏至后半个月。 3.早﹑午﹑晩。 4.印度分一年为热﹑雨﹑寒三时。 5.佛教谓释迦牟尼佛逝世后,佛法将经历的正法﹑像法和末法三大时期。一般认为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见南朝陈慧思《立誓愿文》。
1.指春﹑夏﹑秋三季农作之时。 2.夏至后半个月。 3.早﹑午﹑晩。 4.印度分一年为热﹑雨﹑寒三时。 5.佛教谓释迦牟尼佛逝世后,佛法将经历的正法﹑像法和末法三大时期。一般认为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见南朝陈慧思《立誓愿文》。
丝苓
[相关解释]
1.《淮南子.说山训》"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丝。"高诱注"茯苓,千岁松脂也,菟丝生其上而无根,一名女萝也。"因菟丝与茯苓有依附关系,后遂用"丝苓"比喻姻亲。
1.《淮南子.说山训》"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丝。"高诱注"茯苓,千岁松脂也,菟丝生其上而无根,一名女萝也。"因菟丝与茯苓有依附关系,后遂用"丝苓"比喻姻亲。
中华民族
[相关解释]
中国各民族的总称。现有五十六个民族,总人口约113亿(1990年),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有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共同开发辽阔的疆域,留下了优秀的文化遗产。各民族之间互相依存,共同为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贡献。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族人民友好往来,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维护民族尊严,以崭新的面貌参与国际事务,建设现代化国家。
中国各民族的总称。现有五十六个民族,总人口约113亿(1990年),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有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共同开发辽阔的疆域,留下了优秀的文化遗产。各民族之间互相依存,共同为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贡献。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族人民友好往来,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维护民族尊严,以崭新的面貌参与国际事务,建设现代化国家。
偷桃
[相关解释]
1.古神话,西王母种桃,三千年一结子,东方朔曾三次偷食,乃被谪降人间。事见《汉武故事》◇常以此入诗。
1.古神话,西王母种桃,三千年一结子,东方朔曾三次偷食,乃被谪降人间。事见《汉武故事》◇常以此入诗。
像法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正﹑像﹑末"三时"之一。谓佛去世久远,与"正法"相似的佛法。其时道化讹替,虽有教有行而无证果者。"像法"的时限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在佛去世五百年后的一千年之间。见《大集经》。
1.佛教语。正﹑像﹑末"三时"之一。谓佛去世久远,与"正法"相似的佛法。其时道化讹替,虽有教有行而无证果者。"像法"的时限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在佛去世五百年后的一千年之间。见《大集经》。
十纪
[相关解释]
1.古代传说,自天地开辟,人皇以来,至春秋鲁哀公十四年,共二百七十六万年,分为十纪九头﹑五龙﹑摄提﹑合雒﹑连通﹑序命﹑循蜚﹑因提﹑禅通﹑疏讫。见《广雅.释天》。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引《春秋纬》,谓十纪为三百二十七万六千年,"循蜚"作"修飞"﹑"因提"作"回提"﹑"疏讫"作"流讫",其余名目相同。 2.十代,十世。 3.指一百二十年。
1.古代传说,自天地开辟,人皇以来,至春秋鲁哀公十四年,共二百七十六万年,分为十纪九头﹑五龙﹑摄提﹑合雒﹑连通﹑序命﹑循蜚﹑因提﹑禅通﹑疏讫。见《广雅.释天》。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引《春秋纬》,谓十纪为三百二十七万六千年,"循蜚"作"修飞"﹑"因提"作"回提"﹑"疏讫"作"流讫",其余名目相同。 2.十代,十世。 3.指一百二十年。
千岁实
[相关解释]
1.千年结出的果实。形容果实的美好难得。
1.千年结出的果实。形容果实的美好难得。
千岁鹤归
[相关解释]
1.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高上冲天。"后以"千岁鹤归"指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1.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高上冲天。"后以"千岁鹤归"指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千年
[相关解释]
1.极言时间久远。
1.极言时间久远。
千年一律
[相关解释]
1.犹言千古一律。
1.犹言千古一律。
千年恨
[相关解释]
1.见"千载恨"。
1.见"千载恨"。
千年松
[相关解释]
1.香木之一种。
1.香木之一种。
千年枣
[相关解释]
1.果名。无漏子的别名。
1.果名。无漏子的别名。
千年柏
[相关解释]
1.玉柏的别名。
1.玉柏的别名。
千年润
[相关解释]
1.药草石斛的别名。
1.药草石斛的别名。
千年蔡
[相关解释]
1.千年之龟。
1.千年之龟。
千年觥
[相关解释]
1.祝寿的酒杯。
1.祝寿的酒杯。
千年调
[相关解释]
1.长远之计。 2.词牌名。双调,仄韵。宋辛弃疾有《千年调》词二首。原名"相思会",因辛词有"刚作千年调"句,故改名。
1.长远之计。 2.词牌名。双调,仄韵。宋辛弃疾有《千年调》词二首。原名"相思会",因辛词有"刚作千年调"句,故改名。
千春
[相关解释]
1.千年。形容岁月长久。 2.寿辰。
1.千年。形容岁月长久。 2.寿辰。
千椿
[相关解释]
1.千年的大椿。借指年寿久长。语出《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歳为春,八千岁为秋。"
1.千年的大椿。借指年寿久长。语出《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歳为春,八千岁为秋。"
千歳
[相关解释]
1.千年,年代久远。 2.古人祝寿之词。 3.封建时代臣下对王公﹑太子﹑皇后等的尊称。 4.即千岁树。
1.千年,年代久远。 2.古人祝寿之词。 3.封建时代臣下对王公﹑太子﹑皇后等的尊称。 4.即千岁树。
千祀
[相关解释]
1.千年。
1.千年。
千秋
[相关解释]
①千年时间。形容时间很长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千秋万古无消息。②对别人生日的敬词今日老祖宗千秋,奶奶生气,岂不惹人议论?③对人死的委婉说法太后千秋之后,王弃国家,而太子即位,公子贱于布衣。
①千年时间。形容时间很长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千秋万古无消息。②对别人生日的敬词今日老祖宗千秋,奶奶生气,岂不惹人议论?③对人死的委婉说法太后千秋之后,王弃国家,而太子即位,公子贱于布衣。
千秋万岁
[相关解释]
1.千年万年,形容岁月长久。 2.祝长寿之辞。 3.婉言帝王之死。 4.指千岁鸟﹑万岁禽,传说中的长寿神鸟。 5.见"千秋岁引"。
1.千年万年,形容岁月长久。 2.祝长寿之辞。 3.婉言帝王之死。 4.指千岁鸟﹑万岁禽,传说中的长寿神鸟。 5.见"千秋岁引"。
千载
[相关解释]
1.千年。形容岁月长久。
1.千年。形容岁月长久。
千载难逢
[相关解释]
1.一千年也难遇到。形容机会的难得与可贵。
1.一千年也难遇到。形容机会的难得与可贵。
千霜
[相关解释]
1.犹千年。形容年代久远。
1.犹千年。形容年代久远。
千龄
[相关解释]
1.犹千年﹑千岁。极言时间久长。 2.用作祝寿之语。
1.犹千年﹑千岁。极言时间久长。 2.用作祝寿之语。
叠韵
[相关解释]
两个字或几个字的韵母相同叫叠韵,例如‘阑干’、‘千年’。
两个字或几个字的韵母相同叫叠韵,例如‘阑干’、‘千年’。
史记
[相关解释]
书名。原名《太史公书》。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著,后褚少孙补撰部分内容。全书一百三十篇。记事起自传说中的黄帝,迄于汉武帝,共三千年左右。分传记为本纪、世家、列传;以八书述制度沿革,列十表通史事脉络。在史学、文学上都有很高价值。
书名。原名《太史公书》。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著,后褚少孙补撰部分内容。全书一百三十篇。记事起自传说中的黄帝,迄于汉武帝,共三千年左右。分传记为本纪、世家、列传;以八书述制度沿革,列十表通史事脉络。在史学、文学上都有很高价值。
喀什市
[相关解释]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喀什噶尔河上游。1952年设市。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人口248万(1995年)。南疆第一大城。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城,为中国古代中原地区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要站。名胜古迹有三仙洞、艾提尕清真寺、阿巴和加麻扎(墓)等。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喀什噶尔河上游。1952年设市。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人口248万(1995年)。南疆第一大城。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城,为中国古代中原地区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要站。名胜古迹有三仙洞、艾提尕清真寺、阿巴和加麻扎(墓)等。
四世
[相关解释]
1.四代。 2.佛教语。指所谓圣世(释迦在世时代)﹑正世(释迦灭后一千年间)﹑像世(次一千年间)﹑末世(次一万年间)。
1.四代。 2.佛教语。指所谓圣世(释迦在世时代)﹑正世(释迦灭后一千年间)﹑像世(次一千年间)﹑末世(次一万年间)。
坐帐无鹤
[相关解释]
1.晋葛洪《神仙传》载介象字元则,会稽人。吴主征至武昌,供帐皆是绮绣。遗黄金千镒,从象学隐形之术,后告言病,帝遣左右姬侍,以美梨一奁赐象。象食之,须臾便死。帝埋葬之。以日中时死,晡时已至建业,所赐梨付苑吏种之。吏后以表闻,先主即发棺而视,唯存一符。帝思之,与立庙,时躬往祭祀,常有白鹤来集座上,迟回复去。又传说汉丁令威成仙后化鹤飞回故乡辽东,飞鸣作人言"有鹤有鹤丁令威,化鹤千年今始归。"见旧题晋陶潜《搜神后记》◇遂以"坐帐无鹤"为思念故土的典实。
1.晋葛洪《神仙传》载介象字元则,会稽人。吴主征至武昌,供帐皆是绮绣。遗黄金千镒,从象学隐形之术,后告言病,帝遣左右姬侍,以美梨一奁赐象。象食之,须臾便死。帝埋葬之。以日中时死,晡时已至建业,所赐梨付苑吏种之。吏后以表闻,先主即发棺而视,唯存一符。帝思之,与立庙,时躬往祭祀,常有白鹤来集座上,迟回复去。又传说汉丁令威成仙后化鹤飞回故乡辽东,飞鸣作人言"有鹤有鹤丁令威,化鹤千年今始归。"见旧题晋陶潜《搜神后记》◇遂以"坐帐无鹤"为思念故土的典实。
将近
[相关解释]
(数量等)快要接近~掌灯时分 ㄧ中国有~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数量等)快要接近~掌灯时分 ㄧ中国有~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捉鬼传
[相关解释]
话剧剧本。吴祖光作于1946年。秀才钟馗考中状元,皇帝嫌他相貌丑陋不予录用。钟馗气愤异常,大闹金殿,触柱而亡,化为驱妖逐邪之神。在捉了牛魔王等鬼怪后,以为大功告成,痛饮醉倒化为一石。千年后钟馗被鬼闹醒,发现遍地是鬼,捉不胜捉,只好败退。
话剧剧本。吴祖光作于1946年。秀才钟馗考中状元,皇帝嫌他相貌丑陋不予录用。钟馗气愤异常,大闹金殿,触柱而亡,化为驱妖逐邪之神。在捉了牛魔王等鬼怪后,以为大功告成,痛饮醉倒化为一石。千年后钟馗被鬼闹醒,发现遍地是鬼,捉不胜捉,只好败退。
摇尾涂中
[相关解释]
1.战国时,楚王派大夫去请庄子做官,庄子对楚大夫说听说楚国有神龟,死去已三千年,现在把它用匣子装起来藏在庙堂之上。你看此龟是留下骨头让人珍藏好呢,还是活着曳尾于泥涂中好?大夫说当然是活着曳尾于涂中好。庄子说那末我将曳尾于涂中。见《庄子.秋水》。曳尾,犹摇尾◇因以"摇尾涂中"喻自由自在地生活。
1.战国时,楚王派大夫去请庄子做官,庄子对楚大夫说听说楚国有神龟,死去已三千年,现在把它用匣子装起来藏在庙堂之上。你看此龟是留下骨头让人珍藏好呢,还是活着曳尾于泥涂中好?大夫说当然是活着曳尾于涂中好。庄子说那末我将曳尾于涂中。见《庄子.秋水》。曳尾,犹摇尾◇因以"摇尾涂中"喻自由自在地生活。
杞狗
[相关解释]
1.谓枸杞所化之犬。旧传千年枸杞,其形若犬,故名。
1.谓枸杞所化之犬。旧传千年枸杞,其形若犬,故名。
桃核
[相关解释]
1.桃子的核。《汉武故事》"〔王母〕因出桃七枚,母自啖二枚,与帝五枚,帝留核着前,王母问曰'用此何为?'上曰'此桃美,欲种之。'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着子,非下土所植也。'"诗文中常用其事。
1.桃子的核。《汉武故事》"〔王母〕因出桃七枚,母自啖二枚,与帝五枚,帝留核着前,王母问曰'用此何为?'上曰'此桃美,欲种之。'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着子,非下土所植也。'"诗文中常用其事。
毛j
[相关解释]
1.南朝梁任昿《述异记》卷上"j﹐千年生毛。j﹐寿五千年﹐谓之神j﹐万年曰灵j。"后因以"毛j"为长寿的象征。
1.南朝梁任昿《述异记》卷上"j﹐千年生毛。j﹐寿五千年﹐谓之神j﹐万年曰灵j。"后因以"毛j"为长寿的象征。
河清人寿
[相关解释]
1.古时传说黄河水千年一清,因以"河清人寿"极言人之长寿。
1.古时传说黄河水千年一清,因以"河清人寿"极言人之长寿。
滕公佳城
[相关解释]
1.指西汉夏侯婴墓地。《西京杂记》卷四"滕公驾至东都门﹐马鸣﹐局不肯前﹐以足跑地久之。縢公使士卒掘马所跑地﹐入地三尺所﹐得石椁。縢公以烛照之﹐有铭焉﹐乃以水洗写其文﹐文字皆古异﹐左右莫能知﹐以问叔孙通﹐通曰'科斗书也﹐以今文写之﹐曰佳城郁郁﹐三千年见白日﹐吁叹縢公居此室。'縢公曰'嗟乎天也﹐吾死其即安此乎?'死遂葬焉。"縢公即西汉夏侯婴﹐官至太仆﹐初为縢令奉车﹐故号縢公◇即用以为典。
1.指西汉夏侯婴墓地。《西京杂记》卷四"滕公驾至东都门﹐马鸣﹐局不肯前﹐以足跑地久之。縢公使士卒掘马所跑地﹐入地三尺所﹐得石椁。縢公以烛照之﹐有铭焉﹐乃以水洗写其文﹐文字皆古异﹐左右莫能知﹐以问叔孙通﹐通曰'科斗书也﹐以今文写之﹐曰佳城郁郁﹐三千年见白日﹐吁叹縢公居此室。'縢公曰'嗟乎天也﹐吾死其即安此乎?'死遂葬焉。"縢公即西汉夏侯婴﹐官至太仆﹐初为縢令奉车﹐故号縢公◇即用以为典。
灵桃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仙桃。三千年结一次果实。
1.传说中的仙桃。三千年结一次果实。
玉柏
[相关解释]
1.盆栽植物名。又名千年柏,俗称万年松。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十.玉柏》。
1.盆栽植物名。又名千年柏,俗称万年松。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十.玉柏》。
王质烂柯
[相关解释]
1.南朝梁任昿《述异记》卷上"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后喻山中方数日,世上已千年。亦用为醉心棋艺的典实。
1.南朝梁任昿《述异记》卷上"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后喻山中方数日,世上已千年。亦用为醉心棋艺的典实。
盘古
[相关解释]
神话中开天辟地的人。传说他生于天地混沌中,后来天地开辟,天每日增高一丈,地每日加厚一丈,他也每日生长一丈,经过一万八千年,天就极高,地就极厚。他死后,身体各个部分变成了日月、星辰、高山、河流、草木等。
神话中开天辟地的人。传说他生于天地混沌中,后来天地开辟,天每日增高一丈,地每日加厚一丈,他也每日生长一丈,经过一万八千年,天就极高,地就极厚。他死后,身体各个部分变成了日月、星辰、高山、河流、草木等。
祖武
[相关解释]
武足迹。先人的遗迹、事业绳其祖武|百灵光祖武,千年福考孙。
武足迹。先人的遗迹、事业绳其祖武|百灵光祖武,千年福考孙。
秂祫
[相关解释]
1.古代帝王祭祀始祖的一种隆重仪礼。或秂祫分称而别义,或秂祫合称而义同,历代经传,说解不一。章炳麟以为,"秂祫之言,讻讻争论既二千年。若以秂祫同为殷祭,祫名大事,秂名有事,是为秂小于祫,何大祭之云?故知周之庙祭有大尝﹑大焌,有秋尝﹑冬焌。秂祫者大尝﹑大焌之异语。"详《国故论衡.明解故下》。
1.古代帝王祭祀始祖的一种隆重仪礼。或秂祫分称而别义,或秂祫合称而义同,历代经传,说解不一。章炳麟以为,"秂祫之言,讻讻争论既二千年。若以秂祫同为殷祭,祫名大事,秂名有事,是为秂小于祫,何大祭之云?故知周之庙祭有大尝﹑大焌,有秋尝﹑冬焌。秂祫者大尝﹑大焌之异语。"详《国故论衡.明解故下》。
种姓制度
[相关解释]
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公元前2000年代中期,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形成征服者的雅利安”和被征服的土著的达萨”两大种姓◇雅利安种姓中又分化出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三个等级;达萨转化为首陀罗,从而形成四大种姓。古印度的宗教戒律和国家立法,规定了种姓间的严格界限,任何人的种姓与生俱来,永不变更。种姓制度延续了数千年,至今仍有影响。
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公元前2000年代中期,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形成征服者的雅利安”和被征服的土著的达萨”两大种姓◇雅利安种姓中又分化出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三个等级;达萨转化为首陀罗,从而形成四大种姓。古印度的宗教戒律和国家立法,规定了种姓间的严格界限,任何人的种姓与生俱来,永不变更。种姓制度延续了数千年,至今仍有影响。
窃桃
[相关解释]
1.传说西王母所居瑶池有桃树﹐三千年一结实『武帝时﹐东方朔尝三次偷食之。事见《汉武故事》◇以"窃桃"为凡人分享仙家福分的典故。
1.传说西王母所居瑶池有桃树﹐三千年一结实『武帝时﹐东方朔尝三次偷食之。事见《汉武故事》◇以"窃桃"为凡人分享仙家福分的典故。
耐久
[相关解释]
能持久这些浮雕至少能耐久八百到一千年。
能持久这些浮雕至少能耐久八百到一千年。
蟠桃
[相关解释]
1.神话中的仙桃。据《论衡.订鬼》引《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蟠屈三千里。"又据《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内传》载七月七日,西王母降,以仙桃四颗与帝。帝食辄收其核,王母问帝,帝曰"欲种之。"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帝乃止。 2.桃的一种。果形扁圆,味甘美,汁不多。 3.传说中的山名。 4.见"蟠桃胜会"。
1.神话中的仙桃。据《论衡.订鬼》引《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蟠屈三千里。"又据《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内传》载七月七日,西王母降,以仙桃四颗与帝。帝食辄收其核,王母问帝,帝曰"欲种之。"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帝乃止。 2.桃的一种。果形扁圆,味甘美,汁不多。 3.传说中的山名。 4.见"蟠桃胜会"。
辽东华表
[相关解释]
1.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后以"辽东华表"称久别的故乡。
1.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后以"辽东华表"称久别的故乡。
辽鹤
[相关解释]
1.指辽东丁令威得仙化鹤归里事。 2.辽东人丁令威,学道后化鹤归辽,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事见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以"辽鹤"指代千年。
1.指辽东丁令威得仙化鹤归里事。 2.辽东人丁令威,学道后化鹤归辽,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事见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以"辽鹤"指代千年。
迎客松
[相关解释]
1.黄山名松。在黄山南部玉屏楼东,文殊洞顶。松破石而长,枝干苍劲,形态优美,寿逾千年,为黄山十大名松之冠。一枝长丫低垂文殊洞口。恰似好客的主人伸手迎接四面八方来客,故名。现常绘成图画,悬挂出入处以示欢迎客人。
1.黄山名松。在黄山南部玉屏楼东,文殊洞顶。松破石而长,枝干苍劲,形态优美,寿逾千年,为黄山十大名松之冠。一枝长丫低垂文殊洞口。恰似好客的主人伸手迎接四面八方来客,故名。现常绘成图画,悬挂出入处以示欢迎客人。
遗臭千年
[相关解释]
1.同"遗臭万载"。
1.同"遗臭万载"。
铁门限
[相关解释]
1.用铁皮包裹着的门坎。唐李绰《尚书故实》﹕"﹝智永禅师﹞积年学书﹐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头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鐡门限。"后用为来访请益者多之典。 2.唐王梵志《世无百年人》诗﹕"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原谓打铁作门限﹐以求坚固﹐后即用"铁门限"比喻人们为自己作长久打算。 3.比喻生活经历对人的影响和局限。
1.用铁皮包裹着的门坎。唐李绰《尚书故实》﹕"﹝智永禅师﹞积年学书﹐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头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鐡门限。"后用为来访请益者多之典。 2.唐王梵志《世无百年人》诗﹕"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原谓打铁作门限﹐以求坚固﹐后即用"铁门限"比喻人们为自己作长久打算。 3.比喻生活经历对人的影响和局限。
铜器时代
[相关解释]
1.考古学所指的介于最早的石器时代和较晩的铁器时代之间的一个时代。在中国有三种习惯用法﹕一指红铜时代﹐一指青铜时代﹐一指为红铜时代和青铜时代的总称。据文献记载﹐中国远在四千年前的夏代就已经铸造铜器﹐推动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很大发展。
1.考古学所指的介于最早的石器时代和较晩的铁器时代之间的一个时代。在中国有三种习惯用法﹕一指红铜时代﹐一指青铜时代﹐一指为红铜时代和青铜时代的总称。据文献记载﹐中国远在四千年前的夏代就已经铸造铜器﹐推动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很大发展。
阿里山
[相关解释]
在台湾省本岛西部、玉山以西。南北走向,长百余千米。主峰大塔山,海拔2663米。森林茂密,有三千年古红桧树,号称神木”。风景以大塔山断崖、塔山云海、祝山观日最为有名。还有三代木、姐妹潭、慈云寺、高山博物馆等胜迹。为台湾游览胜地。
在台湾省本岛西部、玉山以西。南北走向,长百余千米。主峰大塔山,海拔2663米。森林茂密,有三千年古红桧树,号称神木”。风景以大塔山断崖、塔山云海、祝山观日最为有名。还有三代木、姐妹潭、慈云寺、高山博物馆等胜迹。为台湾游览胜地。
青牛
[相关解释]
1.黑毛的牛。 2.指土牛。旧时习俗﹐立春塑土牛用以劝耕。又称"春牛"。 3.《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司马贞索隐引汉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后因以"青牛"为神仙道士之坐骑。 4.老子的代称。 5.旧时谓三煞神之一。 6.千年木精所变之牛。
1.黑毛的牛。 2.指土牛。旧时习俗﹐立春塑土牛用以劝耕。又称"春牛"。 3.《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司马贞索隐引汉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后因以"青牛"为神仙道士之坐骑。 4.老子的代称。 5.旧时谓三煞神之一。 6.千年木精所变之牛。
韬树
[相关解释]
1.深藏地下的树。谓千年老树。
1.深藏地下的树。谓千年老树。
鸭桃
[相关解释]
1.《汉武帝内传》"﹝侍女﹞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卵,形圆青色,以呈王母。母以四颗与帝,三颗自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辄收其核。王母问帝﹐帝曰'欲种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帝乃止。"后因以"鸭桃"指仙桃。
1.《汉武帝内传》"﹝侍女﹞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卵,形圆青色,以呈王母。母以四颗与帝,三颗自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辄收其核。王母问帝﹐帝曰'欲种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帝乃止。"后因以"鸭桃"指仙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