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4 查到相关十六国的内容。
带有十六国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十六国
[相关解释]
1.指汉时西域诸国。大部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汉书.西域传序》"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王先谦补注"三十六国者媠羌﹑楼兰﹑且末﹑小宛﹑精絶﹑戎卢﹑抔弥﹑渠勒﹑于阗﹑皮山﹑乌秅﹑西夜﹑子合﹑蒲犁﹑依耐﹑无雷﹑难兜﹑大宛﹑桃槐﹑休循﹑捐毒﹑莎车﹑疏勒﹑尉头﹑姑墨﹑温宿﹑j兹﹑尉犁﹑危须﹑焉耆﹑姑师﹑墨山﹑劫﹑狐胡﹑渠犁﹑乌垒。" 2.指古代相传的海外三十六国。《淮南子.墬形训》"凡海外三十六国自西北至西南方,有修股民﹑天民﹑肃慎民﹑白民﹑沃民﹑女子民﹑
1.指汉时西域诸国。大部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汉书.西域传序》"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王先谦补注"三十六国者媠羌﹑楼兰﹑且末﹑小宛﹑精絶﹑戎卢﹑抔弥﹑渠勒﹑于阗﹑皮山﹑乌秅﹑西夜﹑子合﹑蒲犁﹑依耐﹑无雷﹑难兜﹑大宛﹑桃槐﹑休循﹑捐毒﹑莎车﹑疏勒﹑尉头﹑姑墨﹑温宿﹑j兹﹑尉犁﹑危须﹑焉耆﹑姑师﹑墨山﹑劫﹑狐胡﹑渠犁﹑乌垒。" 2.指古代相传的海外三十六国。《淮南子.墬形训》"凡海外三十六国自西北至西南方,有修股民﹑天民﹑肃慎民﹑白民﹑沃民﹑女子民﹑
五凉
[相关解释]
1.指晋和南朝宋时北方十六国中的前凉﹑后凉﹑西凉﹑北凉﹑南凉。其地均在甘肃境内,后借指甘肃一带。
1.指晋和南朝宋时北方十六国中的前凉﹑后凉﹑西凉﹑北凉﹑南凉。其地均在甘肃境内,后借指甘肃一带。
五胡十六国
[相关解释]
1.旧史称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及其所建的十六个割据政权。有五凉(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二赵(前赵﹑后赵)﹑三秦(前秦﹑后秦﹑西秦)﹑四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始于晋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南朝宋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讫,历一百三十五年。
1.旧史称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及其所建的十六个割据政权。有五凉(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二赵(前赵﹑后赵)﹑三秦(前秦﹑后秦﹑西秦)﹑四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始于晋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南朝宋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讫,历一百三十五年。
仁王
[相关解释]
1.佛教徒对佛的尊称。 2.《仁王经》中所说的"仁王",是对印度当时十六国国王的尊称。
1.佛教徒对佛的尊称。 2.《仁王经》中所说的"仁王",是对印度当时十六国国王的尊称。
僧正
[相关解释]
1.僧官名。十六国后秦始立,统管秦地僧尼。南朝历代亦设。唐以后于州立僧正管理地方僧尼事务。
1.僧官名。十六国后秦始立,统管秦地僧尼。南朝历代亦设。唐以后于州立僧正管理地方僧尼事务。
刘渊(?-310)
[相关解释]
十六国时汉国的建立者,匈奴族。冒顿单于的后裔。以自己是汉朝皇帝的外孙为由,自称姓刘。从小学习儒家经典和《孙子兵法》。公元304年在山西起兵反晋,称大单于,后改称汉王。308年称汉帝,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十六国时汉国的建立者,匈奴族。冒顿单于的后裔。以自己是汉朝皇帝的外孙为由,自称姓刘。从小学习儒家经典和《孙子兵法》。公元304年在山西起兵反晋,称大单于,后改称汉王。308年称汉帝,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十六国
[相关解释]
历史时期名。西晋末年,各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在北方先后建立割据政权。从公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到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方为止,一百三十五年间在北方黄河流域和今四川地区建立的割据政权,计有成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夏等十六国,另外还有冉魏、西燕及代等政权,历史上泛称这段时期为十六国时期。
历史时期名。西晋末年,各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在北方先后建立割据政权。从公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到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方为止,一百三十五年间在北方黄河流域和今四川地区建立的割据政权,计有成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夏等十六国,另外还有冉魏、西燕及代等政权,历史上泛称这段时期为十六国时期。
南台
[相关解释]
1.十六国夏主赫连勃勃取长安后,称长安曰南台。 2.御史台。以在宫阙西南,故称。 3.台名。即戏马台。在江苏省铜山县南。晋义熙中,刘裕尝大会群僚赋诗于此。南朝宋元嘉时,魏主南侵至彭城,亦尝登此。《水经注》谓即项羽掠马台,其下有玉钩斜道。 4.台名。瀛台的旧称。在北京。 5.山名。即钓台山。在福建省福州市南闽江中,故亦曰南台山。 6.山名。在广州香山县(今中山县)南五十里,两山相对如台,故名。参阅《明一统志》。
1.十六国夏主赫连勃勃取长安后,称长安曰南台。 2.御史台。以在宫阙西南,故称。 3.台名。即戏马台。在江苏省铜山县南。晋义熙中,刘裕尝大会群僚赋诗于此。南朝宋元嘉时,魏主南侵至彭城,亦尝登此。《水经注》谓即项羽掠马台,其下有玉钩斜道。 4.台名。瀛台的旧称。在北京。 5.山名。即钓台山。在福建省福州市南闽江中,故亦曰南台山。 6.山名。在广州香山县(今中山县)南五十里,两山相对如台,故名。参阅《明一统志》。
南燕
[相关解释]
1.春秋诸侯国名。 2.晋时十六国之一。北魏兵破后燕国都中山(今河北定县),承相慕容德率众迁到滑台(今河南滑县),于公元398年自称燕王,史称南燕,是鲜卑慕容氏在中原的最后一个政权。有今山东东部及河南的一部分。公元410年为东晋刘裕所灭。
1.春秋诸侯国名。 2.晋时十六国之一。北魏兵破后燕国都中山(今河北定县),承相慕容德率众迁到滑台(今河南滑县),于公元398年自称燕王,史称南燕,是鲜卑慕容氏在中原的最后一个政权。有今山东东部及河南的一部分。公元410年为东晋刘裕所灭。
回文机
[相关解释]
1.织璇玑图的布机。十六国时前秦苏蕙因其夫窦滔被徙流沙,而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凡八百四十字,宛转循环皆可诵读,后世传为佳话。
1.织璇玑图的布机。十六国时前秦苏蕙因其夫窦滔被徙流沙,而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凡八百四十字,宛转循环皆可诵读,后世传为佳话。
回纹机
[相关解释]
1.织璇玑图的布机。十六国时前秦苏蕙因其夫窦滔被徙流沙,而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凡840字,宛转循环皆可诵读,后世传为佳话。
1.织璇玑图的布机。十六国时前秦苏蕙因其夫窦滔被徙流沙,而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凡840字,宛转循环皆可诵读,后世传为佳话。
墨山
[相关解释]
1.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参见"三十六国"。
1.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参见"三十六国"。
大夏
[相关解释]
1.周代"六舞"之一。相传本为夏禹时代的乐舞。 2.指夏季。 3.古国名。音译巴克特里亚(bactria)﹐也叫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我国汉代称之为大夏。 4.古城门名。在洛阳﹐魏明帝所造。 5.国号。东晋十六国之一。匈奴族赫连勃勃所建﹐也称夏﹐为吐谷浑所灭。 6.国号。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称王后﹐国号称大夏。 7.国号。宋时党项族李元昊国号亦称大夏﹐史称西夏﹐为蒙古成吉思汗所灭。 8.大厦。
1.周代"六舞"之一。相传本为夏禹时代的乐舞。 2.指夏季。 3.古国名。音译巴克特里亚(bactria)﹐也叫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我国汉代称之为大夏。 4.古城门名。在洛阳﹐魏明帝所造。 5.国号。东晋十六国之一。匈奴族赫连勃勃所建﹐也称夏﹐为吐谷浑所灭。 6.国号。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称王后﹐国号称大夏。 7.国号。宋时党项族李元昊国号亦称大夏﹐史称西夏﹐为蒙古成吉思汗所灭。 8.大厦。
宣于
[相关解释]
1.复姓。十六国时汉国刘渊有太史令宣于修之。见《晋书.刘元海载记》。
1.复姓。十六国时汉国刘渊有太史令宣于修之。见《晋书.刘元海载记》。
拾遗记
[相关解释]
又名《王子年拾遗记》。志怪小说集。十六国前秦王嘉作。十卷。前九卷杂录上古至汉魏之神话传闻,卷十记昆仑、蓬莱、方丈等八座仙山。多取自民间传说,虽汗漫无际,但也有社会现实的折光。全书人物众多、叙事委曲。
又名《王子年拾遗记》。志怪小说集。十六国前秦王嘉作。十卷。前九卷杂录上古至汉魏之神话传闻,卷十记昆仑、蓬莱、方丈等八座仙山。多取自民间传说,虽汗漫无际,但也有社会现实的折光。全书人物众多、叙事委曲。
敦煌
[相关解释]
1.古代郡名。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北魏改为敦煌镇,后复改郡。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置西沙州,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又改沙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仍改敦煌郡,干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沙州。 2.县名。在甘肃省。西汉置。十六国前凉建都于此,北周改名鸣沙县,隋大业初复名,唐末废。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复置,移治今址。县城是古代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站。城东南25公里的莫高窟(千佛洞)保存有四世纪至十四世纪遗留的壁画﹑雕塑等艺术珍品;城南有鸣沙山﹑月
1.古代郡名。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北魏改为敦煌镇,后复改郡。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置西沙州,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又改沙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仍改敦煌郡,干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沙州。 2.县名。在甘肃省。西汉置。十六国前凉建都于此,北周改名鸣沙县,隋大业初复名,唐末废。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复置,移治今址。县城是古代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站。城东南25公里的莫高窟(千佛洞)保存有四世纪至十四世纪遗留的壁画﹑雕塑等艺术珍品;城南有鸣沙山﹑月
王猛(325-375)
[相关解释]
十六国时前秦大臣。字景略,北海剧(今山东寿光东南)人。三十岁时,东晋大将桓温进兵关中,他曾往见,扪虱而谈天下大势◇为苻坚谋士,得到信任。苻坚即位后,官至丞相,为前秦统一北方作出重大贡献。病危前,劝苻坚不要攻晋,但未被采纳。
十六国时前秦大臣。字景略,北海剧(今山东寿光东南)人。三十岁时,东晋大将桓温进兵关中,他曾往见,扪虱而谈天下大势◇为苻坚谋士,得到信任。苻坚即位后,官至丞相,为前秦统一北方作出重大贡献。病危前,劝苻坚不要攻晋,但未被采纳。
石勒(274-333)
[相关解释]
十六国时后赵的建立者。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年青时被晋官吏掠卖到山东为耕奴,因而聚众起义◇投靠刘渊为大将,重用汉族失意官僚张宾,联合汉族上层,发展成割据势力。公元319年称赵王,建立政权,史称后赵。329年初灭前赵,取得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称帝。
十六国时后赵的建立者。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年青时被晋官吏掠卖到山东为耕奴,因而聚众起义◇投靠刘渊为大将,重用汉族失意官僚张宾,联合汉族上层,发展成割据势力。公元319年称赵王,建立政权,史称后赵。329年初灭前赵,取得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称帝。
营户
[相关解释]
1.十六国﹑东晋﹑南北朝时,各族统治者将所虏之民户配置各地,归军队管辖,称营户。
1.十六国﹑东晋﹑南北朝时,各族统治者将所虏之民户配置各地,归军队管辖,称营户。
西域都护府
[相关解释]
古代管理西域地区的军政机构。西汉于公元前60年始设,治所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小野云沟附近)。监护西域三十六国。王莽时废置,东汉曾两次复置。
古代管理西域地区的军政机构。西汉于公元前60年始设,治所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小野云沟附近)。监护西域三十六国。王莽时废置,东汉曾两次复置。
西秦
[相关解释]
1.指秦国。以其地处西方﹐故称。 2.指关中陕西一带秦之旧地。 3.晋时十六国之一。淝水之战后﹐陕西鲜卑族乞伏国仁据枹罕称大单于;弟干归据金城﹐称秦王﹐史称"西秦"。在今甘肃西南部。431年为夏所灭。 4.琴曲名。
1.指秦国。以其地处西方﹐故称。 2.指关中陕西一带秦之旧地。 3.晋时十六国之一。淝水之战后﹐陕西鲜卑族乞伏国仁据枹罕称大单于;弟干归据金城﹐称秦王﹐史称"西秦"。在今甘肃西南部。431年为夏所灭。 4.琴曲名。
豕喙
[相关解释]
1.猪嘴长而突。相术认为人的口形像猪嘴是贪欲之相。 2.古代传说中海外三十六国之一。
1.猪嘴长而突。相术认为人的口形像猪嘴是贪欲之相。 2.古代传说中海外三十六国之一。
都统
[相关解释]
武官名。始置于十六国时期,为统兵之将官。唐代沿用,至后期因诸道行营统兵长官皆称都统,又在其上加置都都统。宋辽金时皆为统兵主帅。清代时为八旗组织中每旗的最高长官。清末实行军衔制,上等军官(将官)皆称都统,有正、副、协三级。
武官名。始置于十六国时期,为统兵之将官。唐代沿用,至后期因诸道行营统兵长官皆称都统,又在其上加置都都统。宋辽金时皆为统兵主帅。清代时为八旗组织中每旗的最高长官。清末实行军衔制,上等军官(将官)皆称都统,有正、副、协三级。
麻饼
[相关解释]
1.食品名。《太平御览》卷八六○引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后赵录》"石勒讳'胡'﹐胡物皆改名﹐胡饼曰抟炉﹐石虎改曰麻饼。"又今苏南一带所产外有芝麻,馅以枣泥的甜饼﹐亦称"麻饼"。
1.食品名。《太平御览》卷八六○引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后赵录》"石勒讳'胡'﹐胡物皆改名﹐胡饼曰抟炉﹐石虎改曰麻饼。"又今苏南一带所产外有芝麻,馅以枣泥的甜饼﹐亦称"麻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