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5 查到相关制诰的内容。
带有制诰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字
[相关解释]
1.指古字﹑篆﹑隶三种字体。 2.知制诰的别称。 3.指"莫须有"三字。
1.指古字﹑篆﹑隶三种字体。 2.知制诰的别称。 3.指"莫须有"三字。
二郎作相
[相关解释]
1.宋王佑事太祖为知制诰,太祖遣使魏州,许以使还为相。及还而未果,佑笑谓亲宾曰"某不做,儿子二郎必做。"二郎,其仲子旦,后果为真宗相。事见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六◇因以为子侄为相的典故。
1.宋王佑事太祖为知制诰,太祖遣使魏州,许以使还为相。及还而未果,佑笑谓亲宾曰"某不做,儿子二郎必做。"二郎,其仲子旦,后果为真宗相。事见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六◇因以为子侄为相的典故。
刀笔
[相关解释]
1.古代书写工具。古时书写于竹简,有误则用刀削去重写。 2.借指文章。 3.指法律案牍。 4.见"刀笔吏"。 5.指诉讼文字。 6.指奏议及制诰等公牍文字。 7.指尺牍。
1.古代书写工具。古时书写于竹简,有误则用刀削去重写。 2.借指文章。 3.指法律案牍。 4.见"刀笔吏"。 5.指诉讼文字。 6.指奏议及制诰等公牍文字。 7.指尺牍。
制诰
[相关解释]
1.皇帝的诏令。 2.指承命草拟诏令。
1.皇帝的诏令。 2.指承命草拟诏令。
命词
[相关解释]
1.制诰,诏书。也指草诏,为皇帝起草诏书。 2.遣词,用词。
1.制诰,诏书。也指草诏,为皇帝起草诏书。 2.遣词,用词。
外制
[相关解释]
1.唐宋时由中书舍人或知制诰所掌的皇帝诰命称外制,由翰林学士所掌之诰命称内制。唐时两制尚无严格分别。
1.唐宋时由中书舍人或知制诰所掌的皇帝诰命称外制,由翰林学士所掌之诰命称内制。唐时两制尚无严格分别。
王言
[相关解释]
1.君王的言语﹑诏诰。 2.指制诰之职。
1.君王的言语﹑诏诰。 2.指制诰之职。
知制诰
[相关解释]
1.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后用作官名。唐初以中书舍人为之,掌外制。其后亦有以他官代行其职者,则称某官知制诰。开元末,改翰林供奉为学士院,翰林入院一岁,则迁知制诰,专掌内命,典司诏诰。宋代因之,为清要之职。明代翰林学士或内阁学士,得兼此职。清代废。
1.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后用作官名。唐初以中书舍人为之,掌外制。其后亦有以他官代行其职者,则称某官知制诰。开元末,改翰林供奉为学士院,翰林入院一岁,则迁知制诰,专掌内命,典司诏诰。宋代因之,为清要之职。明代翰林学士或内阁学士,得兼此职。清代废。
立制
[相关解释]
1.建立制度。 2.阐述王命;草拟制诰。
1.建立制度。 2.阐述王命;草拟制诰。
纶闱
[相关解释]
1.犹纶阁。中书省的代称。撰拟制诰之所。
1.犹纶阁。中书省的代称。撰拟制诰之所。
纶阁
[相关解释]
1.中书省的代称。为代皇帝撰拟制诰之处。
1.中书省的代称。为代皇帝撰拟制诰之处。
谥告
[相关解释]
1.亦作"谥告"。 2.赠谥的制诰。
1.亦作"谥告"。 2.赠谥的制诰。
谥碑
[相关解释]
1.刻有赠谥制诰的碑石。
1.刻有赠谥制诰的碑石。
追制
[相关解释]
1.谓追回制诰。
1.谓追回制诰。
钦服
[相关解释]
1.敬重佩服。 2.皇帝制诰结尾的套语。即谨慎服事之意。 3.衣名。
1.敬重佩服。 2.皇帝制诰结尾的套语。即谨慎服事之意。 3.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