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别称的内容。
带有别称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丈红
[相关解释]
1.蜀葵的别称。
1.蜀葵的别称。
一元大武
[相关解释]
1.古代祭祀用牛的别称。
1.古代祭祀用牛的别称。
一枝香
[相关解释]
1.荔枝的别称。 2.药用植物名。(1)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山草》"一枝香生广信(江西上饶),铺地生,叶如桂叶而柔厚,面光緑,背淡,有白毛。根须长三四寸,赭色。土人以治小儿食积。"(2)即山马兰,为马兰的一种。(3)即马蹄金,产台湾省。
1.荔枝的别称。 2.药用植物名。(1)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山草》"一枝香生广信(江西上饶),铺地生,叶如桂叶而柔厚,面光緑,背淡,有白毛。根须长三四寸,赭色。土人以治小儿食积。"(2)即山马兰,为马兰的一种。(3)即马蹄金,产台湾省。
七姑子
[相关解释]
1.山魈的别称。
1.山魈的别称。
万石
[相关解释]
1.《汉书.石奋传》"奋长子建,次甲,次乙,次庆,皆以驯行孝谨,官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举集其门。'凡号奋为万石君。"后因以"万石"指汉石奋。 2.指一家有五人官至二千石或一家多人为大官者。 3.汉代三公别称万石◇泛指官职高的人。
1.《汉书.石奋传》"奋长子建,次甲,次乙,次庆,皆以驯行孝谨,官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举集其门。'凡号奋为万石君。"后因以"万石"指汉石奋。 2.指一家有五人官至二千石或一家多人为大官者。 3.汉代三公别称万石◇泛指官职高的人。
三十六鳞
[相关解释]
1.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鳞介篇》"鲤,脊中鳞一道,每鳞有小黑点,大小皆三十六鳞。"因以"三十六鳞"为鲤鱼的别称。
1.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鳞介篇》"鲤,脊中鳞一道,每鳞有小黑点,大小皆三十六鳞。"因以"三十六鳞"为鲤鱼的别称。
三十子
[相关解释]
1.《梁书。元帝纪》"大宝元年正月辛亥朔,左卫将军王僧辩获橘三十子共蒂以献。"后因以"三十子"为橘的别称。
1.《梁书。元帝纪》"大宝元年正月辛亥朔,左卫将军王僧辩获橘三十子共蒂以献。"后因以"三十子"为橘的别称。
三字
[相关解释]
1.指古字﹑篆﹑隶三种字体。 2.知制诰的别称。 3.指"莫须有"三字。
1.指古字﹑篆﹑隶三种字体。 2.知制诰的别称。 3.指"莫须有"三字。
三山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晋王嘉《拾遗记.高辛》"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 2.福州的别称。福州城中西有闽山,东有九仙山,北有越王山,故福州又称三山。见宋曾巩《道山亭记》。 3.冠名。 4.指三山骨。 5.喻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重压迫。
1.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晋王嘉《拾遗记.高辛》"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 2.福州的别称。福州城中西有闽山,东有九仙山,北有越王山,故福州又称三山。见宋曾巩《道山亭记》。 3.冠名。 4.指三山骨。 5.喻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重压迫。
三府
[相关解释]
1.汉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世因之。亦用以泛称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2.通判的别称。官品低于知府﹑同知,故称。
1.汉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世因之。亦用以泛称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2.通判的别称。官品低于知府﹑同知,故称。
三晋
[相关解释]
1.战国时赵﹑韩﹑魏三国的合称。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大夫,战国初,分晋各立为国,故称。其地约当今之山西省及河南省中部﹑北部,河北省南部﹑中部◇"三晋"又为山西省别称。
1.战国时赵﹑韩﹑魏三国的合称。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大夫,战国初,分晋各立为国,故称。其地约当今之山西省及河南省中部﹑北部,河北省南部﹑中部◇"三晋"又为山西省别称。
三门峡
[相关解释]
黄河中游段峡谷。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区东北。因黄河原在此被坚硬岩岛将水流分为三股,分别称人门、神门、鬼门而得名。1960年在此建成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黄河中游段峡谷。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区东北。因黄河原在此被坚硬岩岛将水流分为三股,分别称人门、神门、鬼门而得名。1960年在此建成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上宗
[相关解释]
1.周制春官之长大宗伯的别称。
1.周制春官之长大宗伯的别称。
上海市
[相关解释]
别称沪”、申”。中央直辖市。在中国东部、长江口南岸,濒东海。面积6341平方千米。人口1301万(1995年)。城市人口居全国首位。1927年设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稠密,黄浦江流贯市区。亚热带湿润区,四季分明。中国最大的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也是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浦东新区为开发区。文教科技基础雄厚。有豫园、龙华寺、中共一大会址等名胜古迹。
别称沪”、申”。中央直辖市。在中国东部、长江口南岸,濒东海。面积6341平方千米。人口1301万(1995年)。城市人口居全国首位。1927年设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稠密,黄浦江流贯市区。亚热带湿润区,四季分明。中国最大的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也是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浦东新区为开发区。文教科技基础雄厚。有豫园、龙华寺、中共一大会址等名胜古迹。
上清童子
[相关解释]
1.古钱的别称。相传贞观年间,岑文本避暑山亭,有一"上清童子元宝"进见。语毕,送之出亭,于墙下忽然不见。掘地,得古钱一枚,乃悟"上清童子"为铜名,"元宝"为钱文。见唐谷神子《博异志.岑文本》◇遂以"上清童子"为钱的别名。
1.古钱的别称。相传贞观年间,岑文本避暑山亭,有一"上清童子元宝"进见。语毕,送之出亭,于墙下忽然不见。掘地,得古钱一枚,乃悟"上清童子"为铜名,"元宝"为钱文。见唐谷神子《博异志.岑文本》◇遂以"上清童子"为钱的别名。
上章
[相关解释]
1.十干中"庚"的别称,用以纪年。
1.十干中"庚"的别称,用以纪年。
上舍
[相关解释]
1.上等的馆舍。 2.宋代太学分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可按一定的年限和条件依次而升。见《宋史.选举志三》。明清因以"上舍"为监生的别称。 3.对一般读书人的尊称。
1.上等的馆舍。 2.宋代太学分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可按一定的年限和条件依次而升。见《宋史.选举志三》。明清因以"上舍"为监生的别称。 3.对一般读书人的尊称。
下江
[相关解释]
1.长江下游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浙江等省。 2.江苏省的别称。因江苏省居于安徽省的下游,故称安徽省为上江,江苏省为下江。 3.娄江的别称。即今江苏浏河。
1.长江下游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浙江等省。 2.江苏省的别称。因江苏省居于安徽省的下游,故称安徽省为上江,江苏省为下江。 3.娄江的别称。即今江苏浏河。
不来
[相关解释]
1.不归。 2.逸诗《狸首》的别称。因狸一名不来,故称。
1.不归。 2.逸诗《狸首》的别称。因狸一名不来,故称。
不聿
[相关解释]
1.即不律。笔的别称。
1.即不律。笔的别称。
丑宝
[相关解释]
1.牛黄的别称。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一.牛黄》。
1.牛黄的别称。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一.牛黄》。
专城伯
[相关解释]
1.古时州郡长官的别称。
1.古时州郡长官的别称。
东内
[相关解释]
1.唐大明宫(后改蓬莱宫)的别称。 2.泛指宫内东面的宫。
1.唐大明宫(后改蓬莱宫)的别称。 2.泛指宫内东面的宫。
东嘉
[相关解释]
1.浙江省温州的别称。
1.浙江省温州的别称。
东坡
[相关解释]
1.东边坡地。 2.地名。在湖北省黄冈县东。 3.宋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因以"东坡"为其别称。
1.东边坡地。 2.地名。在湖北省黄冈县东。 3.宋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因以"东坡"为其别称。
东头供奉
[相关解释]
1.唐大明宫供奉官的别称。
1.唐大明宫供奉官的别称。
东寺
[相关解释]
1.古代东宫官署率更寺的别称。掌宗族﹑礼乐﹑刑罚及漏刻。
1.古代东宫官署率更寺的别称。掌宗族﹑礼乐﹑刑罚及漏刻。
东朝
[相关解释]
1.古代宫殿的别称。指汉长乐宫。太后所居。因在未央宫之东,故称。 2.也借指太后﹑太妃。 3.古代宫殿的别称。指唐大明宫,亦称东内。 4.即东宫。太子所居。 5.借指太子。 6.指三国吴。因吴在蜀东,故称。
1.古代宫殿的别称。指汉长乐宫。太后所居。因在未央宫之东,故称。 2.也借指太后﹑太妃。 3.古代宫殿的别称。指唐大明宫,亦称东内。 4.即东宫。太子所居。 5.借指太子。 6.指三国吴。因吴在蜀东,故称。
东王
[相关解释]
1.春秋时周敬王的别称。 2.指仙人东王公。 3.太平天国杨秀清的封号。
1.春秋时周敬王的别称。 2.指仙人东王公。 3.太平天国杨秀清的封号。
东瓯
[相关解释]
1.古族名。越族的一支。相传为越王勾践的后裔。分布在今浙江省南部瓯江﹑灵江流域。其首领摇助汉灭项羽,受封为东海王,因都东瓯(今浙江省温州市),俗称东瓯王。参阅《史记·东越列传》。 2.温州及浙江省南部沿海地区的别称。东晋时于此置永嘉郡,隋废,唐时曾复置。 3.古星座名。
1.古族名。越族的一支。相传为越王勾践的后裔。分布在今浙江省南部瓯江﹑灵江流域。其首领摇助汉灭项羽,受封为东海王,因都东瓯(今浙江省温州市),俗称东瓯王。参阅《史记·东越列传》。 2.温州及浙江省南部沿海地区的别称。东晋时于此置永嘉郡,隋废,唐时曾复置。 3.古星座名。
东莱
[相关解释]
1.古地名。 2.宋诗人吕本中,字居仁,着有《东莱先生诗集》;宋哲学家﹑文学家吕祖谦,字伯恭,着有《东莱集》。因用以为他们的别称。
1.古地名。 2.宋诗人吕本中,字居仁,着有《东莱先生诗集》;宋哲学家﹑文学家吕祖谦,字伯恭,着有《东莱集》。因用以为他们的别称。
东蒙
[相关解释]
1.山东省蒙山的别称。因在鲁东,故名。 2.陕西省终南山山峰名。 3.道家指东海仙境中的山。
1.山东省蒙山的别称。因在鲁东,故名。 2.陕西省终南山山峰名。 3.道家指东海仙境中的山。
东陵
[相关解释]
1.《庄子.骈拇》"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后因以"东陵"代称跖。 2.汉邵平的别称。 3.指东陵瓜。 4.复姓。相传为秦东陵侯邵平之后。一说,春秋齐景公时有人隐居东陵,后以之为氏。见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二引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
1.《庄子.骈拇》"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后因以"东陵"代称跖。 2.汉邵平的别称。 3.指东陵瓜。 4.复姓。相传为秦东陵侯邵平之后。一说,春秋齐景公时有人隐居东陵,后以之为氏。见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二引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
严月
[相关解释]
1.农历十二月的别称。
1.农历十二月的别称。
丫雀
[相关解释]
1.喜鹊的别称。
1.喜鹊的别称。
中书
[相关解释]
1.皇宫中的藏书。亦特指宫中记事的书。 2.官名。中书令的省称『设中书令,掌传宣诏令,以宦者为之,后多任用名望之士。《汉书.萧望之传》"望之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晋庾亮《让中书令表》"国恩不已,复以臣领中书。"隋唐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俱为宰相﹐后因以中书称宰相。 3.官名。中书舍人的省称。隋﹑唐时为中书省的属官。明清废中书省,于内阁设中书舍人,掌撰拟﹑缮写之事。 4.官署名。唐代的中书省﹑宋代的政事堂,亦直称为"中书"。 5.毛笔的别称,"中书君"的省称。
1.皇宫中的藏书。亦特指宫中记事的书。 2.官名。中书令的省称『设中书令,掌传宣诏令,以宦者为之,后多任用名望之士。《汉书.萧望之传》"望之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晋庾亮《让中书令表》"国恩不已,复以臣领中书。"隋唐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俱为宰相﹐后因以中书称宰相。 3.官名。中书舍人的省称。隋﹑唐时为中书省的属官。明清废中书省,于内阁设中书舍人,掌撰拟﹑缮写之事。 4.官署名。唐代的中书省﹑宋代的政事堂,亦直称为"中书"。 5.毛笔的别称,"中书君"的省称。
中书君
[相关解释]
1.唐韩愈作寓言《毛颖传》,称毛笔为毛颖。言颖居中山为蒙恬所获,献于秦皇,秦皇封之于管城,号管城子,"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因以"中书君"为毛笔的别称。
1.唐韩愈作寓言《毛颖传》,称毛笔为毛颖。言颖居中山为蒙恬所获,献于秦皇,秦皇封之于管城,号管城子,"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因以"中书君"为毛笔的别称。
中吴
[相关解释]
1.旧苏州府的别称。始见宋龚明之《中吴纪闻》。 2.旧镇江府的别称。
1.旧苏州府的别称。始见宋龚明之《中吴纪闻》。 2.旧镇江府的别称。
中大
[相关解释]
1.宋代京官候选人的别称。
1.宋代京官候选人的别称。
中朝
[相关解释]
1.临朝之时。 2.汉代朝官自武帝以后有中朝﹑外朝之分。中朝即内朝。 3.朝廷;朝中。 4.指朝廷官员。 5.偏安江左的东晋﹑南宋分别称建都中原时的西晋﹑北宋为"中朝"。南北朝时﹐亦称南朝为"中朝"。 6.指中原。 7.中原王朝。清时亦指中国。
1.临朝之时。 2.汉代朝官自武帝以后有中朝﹑外朝之分。中朝即内朝。 3.朝廷;朝中。 4.指朝廷官员。 5.偏安江左的东晋﹑南宋分别称建都中原时的西晋﹑北宋为"中朝"。南北朝时﹐亦称南朝为"中朝"。 6.指中原。 7.中原王朝。清时亦指中国。
中谏
[相关解释]
1.唐代谏官"补阙"的别称。
1.唐代谏官"补阙"的别称。
丹哥
[相关解释]
1.亦作"丹歌"。 2.鹤的别称。
1.亦作"丹歌"。 2.鹤的别称。
丹田
[相关解释]
针灸穴位中人体脐下的关元、阴交、气海、石门四穴都别称丹田。也有称脐下为下丹田,心窝部为中丹田,两眉间为上丹田。在练气功时意守丹田,就是把内气有意识地运向脐下小腹。
针灸穴位中人体脐下的关元、阴交、气海、石门四穴都别称丹田。也有称脐下为下丹田,心窝部为中丹田,两眉间为上丹田。在练气功时意守丹田,就是把内气有意识地运向脐下小腹。
丹草
[相关解释]
1.草的美称。 2.石长生的别称。
1.草的美称。 2.石长生的别称。
丹阳
[相关解释]
1.铜的别称。 2.道教谓煅粉点铜之术。 3.佛教所谓超脱尘世的境界。
1.铜的别称。 2.道教谓煅粉点铜之术。 3.佛教所谓超脱尘世的境界。
主政
[相关解释]
1.主掌家政者,犹言主人。 2.官名。旧时各部主事的别称。
1.主掌家政者,犹言主人。 2.官名。旧时各部主事的别称。
主项
[相关解释]
简单判断中反映断定的对象的概念。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科学技术”,就是主项。性质判断中的主项只有一个,关系判断中的主项有两个或更多,分别称为前主项、后主项,或第一主项、第二主项、第三主项……。如浙江在江苏和福建之间”,浙江”是第一主项,江苏”是第二主项,福建”是第三主项。
简单判断中反映断定的对象的概念。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科学技术”,就是主项。性质判断中的主项只有一个,关系判断中的主项有两个或更多,分别称为前主项、后主项,或第一主项、第二主项、第三主项……。如浙江在江苏和福建之间”,浙江”是第一主项,江苏”是第二主项,福建”是第三主项。
义疾
[相关解释]
1.肺痨的别称。
1.肺痨的别称。
乌台使君
[相关解释]
1.按察使的别称。
1.按察使的别称。
乌员
[相关解释]
1.猫的别称。
1.猫的别称。
乌喙
[相关解释]
1.形容人之嘴尖。 2.因史载越王勾践乌喙,后世遂以乌喙指代勾践。 3.中药附子的别称。以其块茎形似得名。
1.形容人之嘴尖。 2.因史载越王勾践乌喙,后世遂以乌喙指代勾践。 3.中药附子的别称。以其块茎形似得名。
乌圆
[相关解释]
1.猫的别称。
1.猫的别称。
乌署
[相关解释]
1.古代御史台的别称。
1.古代御史台的别称。
乌菟
[相关解释]
1.虎的别称。原作"于菟",于音"乌",故也作"乌菟"。
1.虎的别称。原作"于菟",于音"乌",故也作"乌菟"。
乌金
[相关解释]
1.铁的别称。 2.煤和木炭的别称。 3.墨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土.墨》。 4.猪的别称。
1.铁的别称。 2.煤和木炭的别称。 3.墨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土.墨》。 4.猪的别称。
乏月
[相关解释]
1.农历四月的别称。其时青黄不接,故名。
1.农历四月的别称。其时青黄不接,故名。
乐卿
[相关解释]
1.汉武功爵名。 2.唐及唐以后太常卿的别称。
1.汉武功爵名。 2.唐及唐以后太常卿的别称。
乐户
[相关解释]
1.封建时代供统治阶级取乐的人户,专门从事吹弹歌唱,名隶乐籍,户称"乐户"。其社会地位低贱。 2.旧时妓院的别称。 3.指民间乐手。
1.封建时代供统治阶级取乐的人户,专门从事吹弹歌唱,名隶乐籍,户称"乐户"。其社会地位低贱。 2.旧时妓院的别称。 3.指民间乐手。
九曜
[相关解释]
1.指北斗七星及辅佐二星。 2.亦称"九执"。指梵历中的九星。梵历以九星配日,而定其日之吉凶。九星为一﹑日曜(太阳),二﹑月曜(太阴),三﹑火曜(荧惑星),四﹑水曜(辰星),五﹑木曜(岁星),六﹑金曜(太白星),七﹑土曜(镇星),八﹑罗?(黄旛星),九﹑计都(豹尾星)。九星与日时相随劐逐而不离,故又称"九执"。唐开元年间传入我国,称"九执历"。九星配日法曾为我国历法所采用,后删弃。 3.道教语。日的别称。
1.指北斗七星及辅佐二星。 2.亦称"九执"。指梵历中的九星。梵历以九星配日,而定其日之吉凶。九星为一﹑日曜(太阳),二﹑月曜(太阴),三﹑火曜(荧惑星),四﹑水曜(辰星),五﹑木曜(岁星),六﹑金曜(太白星),七﹑土曜(镇星),八﹑罗?(黄旛星),九﹑计都(豹尾星)。九星与日时相随劐逐而不离,故又称"九执"。唐开元年间传入我国,称"九执历"。九星配日法曾为我国历法所采用,后删弃。 3.道教语。日的别称。
九里香
[相关解释]
1.木犀的别称。
1.木犀的别称。
乞士
[相关解释]
1.比丘的别称。
1.比丘的别称。
于菟
[相关解释]
1.虎的别称。
1.虎的别称。
云仪
[相关解释]
1.道教语。鬓发的别称。 2.道教语。耳神名。
1.道教语。鬓发的别称。 2.道教语。耳神名。
云华
[相关解释]
1.云朵﹐云片。 2.云母的别称。 3.茶的别称。
1.云朵﹐云片。 2.云母的别称。 3.茶的别称。
云来
[相关解释]
1.如云飞卷而来。 2."云孙"﹑"来孙"的并称。泛指后代。 3.传说中的仙山蓬莱山的别称。
1.如云飞卷而来。 2."云孙"﹑"来孙"的并称。泛指后代。 3.传说中的仙山蓬莱山的别称。
云津
[相关解释]
1.天河﹐银河。 2.道教语。唾液的别称。
1.天河﹐银河。 2.道教语。唾液的别称。
云精
[相关解释]
1.云气。 2.云母的别称。
1.云气。 2.云母的别称。
云脚
[相关解释]
1.远处暗云垂下的雨幕。 2.低垂的云。 3.茶的别称。
1.远处暗云垂下的雨幕。 2.低垂的云。 3.茶的别称。
云腴
[相关解释]
1.茶的别称。 2.酒。 3.传说中的仙药。
1.茶的别称。 2.酒。 3.传说中的仙药。
云螭
[相关解释]
1.传说中龙的别称。 2.喻指骏马。 3.有云螭为雕饰的杯盘。
1.传说中龙的别称。 2.喻指骏马。 3.有云螭为雕饰的杯盘。
五教
[相关解释]
1.五常之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 2.古代练兵的五项内容。 3.唐人对司徒的别称。 4.佛教语。华严宗判教为五,即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
1.五常之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 2.古代练兵的五项内容。 3.唐人对司徒的别称。 4.佛教语。华严宗判教为五,即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
五爪金龙
[相关解释]
1.相传五代后汉刘知远年轻落难时,曾躲在马鸣王庙供桌下,伸手偷吃福鸡。适逢李员外前来烧香,只见满殿红光,神帐里现出五爪金龙,将福鸡抓了去。见明人改本《白兔记.祭赛》。 2.别称"牵牛花"﹑"假薯藤"。多年生缠绕藤本。花淡紫色,秋季开放。原产北非,我国南方常栽培庭园中。叶﹑果可供药用。
1.相传五代后汉刘知远年轻落难时,曾躲在马鸣王庙供桌下,伸手偷吃福鸡。适逢李员外前来烧香,只见满殿红光,神帐里现出五爪金龙,将福鸡抓了去。见明人改本《白兔记.祭赛》。 2.别称"牵牛花"﹑"假薯藤"。多年生缠绕藤本。花淡紫色,秋季开放。原产北非,我国南方常栽培庭园中。叶﹑果可供药用。
五花爨弄
[相关解释]
1.金元院本的别称。"爨弄"意为表演,院本演出大都由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人组成,故名。
1.金元院本的别称。"爨弄"意为表演,院本演出大都由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人组成,故名。
五谷精
[相关解释]
1.雪的别称。
1.雪的别称。
五通神
[相关解释]
1.旧时江南民间供奉的邪神。传说为兄弟五人。其别称甚多,有"五通"﹑"五圣"﹑"五显灵公"﹑"五郎神"﹑"五猖"等。唐宋时即有之。
1.旧时江南民间供奉的邪神。传说为兄弟五人。其别称甚多,有"五通"﹑"五圣"﹑"五显灵公"﹑"五郎神"﹑"五猖"等。唐宋时即有之。
亚傅
[相关解释]
1.少傅的别称。
1.少傅的别称。
亚公
[相关解释]
1.司徒的别称。因司徒居三公的次位,故称。
1.司徒的别称。因司徒居三公的次位,故称。
亚卿
[相关解释]
1.周制,卿分上﹑中﹑下三级,次者为中卿,又称亚卿。 2.唐以后太常寺等官署少卿的别称。
1.周制,卿分上﹑中﹑下三级,次者为中卿,又称亚卿。 2.唐以后太常寺等官署少卿的别称。
亚台
[相关解释]
1.指职位仅次于宰相的官。古称宰相为台辅。因以谓仅次于其位者为亚台。 2.唐代御史大夫的别称。
1.指职位仅次于宰相的官。古称宰相为台辅。因以谓仅次于其位者为亚台。 2.唐代御史大夫的别称。
亚尹
[相关解释]
1.少尹的别称。
1.少尹的别称。
亚旅
[相关解释]
1.诸大夫。 2.上大夫的别称。 3.指兄弟及众子弟。语出《诗.周颂.载芟》"侯主侯伯,侯亚侯旅。"毛传"亚,仲叔也;旅,子弟也。"
1.诸大夫。 2.上大夫的别称。 3.指兄弟及众子弟。语出《诗.周颂.载芟》"侯主侯伯,侯亚侯旅。"毛传"亚,仲叔也;旅,子弟也。"
亚相
[相关解释]
1.指官位次于丞相的大臣。 2.指继先人而居相位的人。 3.御史大夫的别称。秦汉时,御史大夫为丞相之副,丞相缺人,常以之递升,故唐以后有此别称。
1.指官位次于丞相的大臣。 2.指继先人而居相位的人。 3.御史大夫的别称。秦汉时,御史大夫为丞相之副,丞相缺人,常以之递升,故唐以后有此别称。
交床
[相关解释]
1.胡床的别称,一种有靠背﹑能折叠的坐具。
1.胡床的别称,一种有靠背﹑能折叠的坐具。
京洛
[相关解释]
1.亦作"京雒"。 2.洛阳的别称。因东周﹑东汉均建都于此,故名。 3.泛指国都。
1.亦作"京雒"。 2.洛阳的别称。因东周﹑东汉均建都于此,故名。 3.泛指国都。
人文科学
[相关解释]
1.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教养。十五世纪欧洲始用此词。指有关人类利益的学问,以别于曾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含义多次演变。现代用作"社会科学"的别称。
1.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教养。十五世纪欧洲始用此词。指有关人类利益的学问,以别于曾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含义多次演变。现代用作"社会科学"的别称。
人日鸟
[相关解释]
1.鸽的别称。
1.鸽的别称。
人果
[相关解释]
1.方言。花生的别称。
1.方言。花生的别称。
人间第一黄
[相关解释]
1.黄金的别称。
1.黄金的别称。
人鱼
[相关解释]
1.即鲵鱼。俗称娃娃鱼。 2.儒艮的别称。哺乳动物。哺乳时用前肢拥抱幼仔,头部和胸部露出水面,宛如人在水中游泳,故称。
1.即鲵鱼。俗称娃娃鱼。 2.儒艮的别称。哺乳动物。哺乳时用前肢拥抱幼仔,头部和胸部露出水面,宛如人在水中游泳,故称。
人龙
[相关解释]
1.比喻人中俊杰。 2.蛔虫的别称。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虫四.蛔虫》。
1.比喻人中俊杰。 2.蛔虫的别称。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虫四.蛔虫》。
仁祠
[相关解释]
1.佛教的祭祀。 2.佛寺的别称。
1.佛教的祭祀。 2.佛寺的别称。
今分
[相关解释]
1.楷书的别称。
1.楷书的别称。
今接舆
[相关解释]
1.唐陆羽的别称。接舆,相传为春秋时楚国隐士陆通的字。接舆佯狂避世,曾迎孔子之车而歌。唐上元初,陆羽隐居苕溪,或独行野中,诵诗击木,徘徊不得意,或恸哭而归。时人称他为"今接舆"。事见《新唐书.陆羽传》。
1.唐陆羽的别称。接舆,相传为春秋时楚国隐士陆通的字。接舆佯狂避世,曾迎孔子之车而歌。唐上元初,陆羽隐居苕溪,或独行野中,诵诗击木,徘徊不得意,或恸哭而归。时人称他为"今接舆"。事见《新唐书.陆羽传》。
今董狐
[相关解释]
1.唐吴兢的别称。董狐,春秋时晋国史官,相传他不避权贵,敢于实录史事,被孔子赞为良史。唐吴兢与刘知几撰《武后实录》,记张昌宗诱张说诬证魏元忠事◇张说为相,屡以情请改。兢辞曰"徇公之请,何名实录。"卒不易。故时人称赞他为"今董狐"。事见《新唐书.吴兢传》。
1.唐吴兢的别称。董狐,春秋时晋国史官,相传他不避权贵,敢于实录史事,被孔子赞为良史。唐吴兢与刘知几撰《武后实录》,记张昌宗诱张说诬证魏元忠事◇张说为相,屡以情请改。兢辞曰"徇公之请,何名实录。"卒不易。故时人称赞他为"今董狐"。事见《新唐书.吴兢传》。
今隶
[相关解释]
1.楷书的别称。隶书自篆书演化而来,相传为秦程邈所创,称汉隶,又称古隶;楷书自汉隶演化而来,相传为三国魏钟繇所创,称今隶。
1.楷书的别称。隶书自篆书演化而来,相传为秦程邈所创,称汉隶,又称古隶;楷书自汉隶演化而来,相传为三国魏钟繇所创,称今隶。
介母
[相关解释]
1.大型贝类。 2.汉语注音符号衣﹑乌﹑基的别称。其用途有两种作为独立元音,拼在声符之后;作为辅音,拼在某些韵符之前,表示齐齿﹑合口﹑撮口三呼之音。因其兼作声符,故名介母◇因其实际应用与他韵相拼为结合韵母,应归入韵符,介母之名遂废不用。
1.大型贝类。 2.汉语注音符号衣﹑乌﹑基的别称。其用途有两种作为独立元音,拼在声符之后;作为辅音,拼在某些韵符之前,表示齐齿﹑合口﹑撮口三呼之音。因其兼作声符,故名介母◇因其实际应用与他韵相拼为结合韵母,应归入韵符,介母之名遂废不用。
介鸟
[相关解释]
1.大鸟∽的别称。 2.大鸟。雉的别称。
1.大鸟∽的别称。 2.大鸟。雉的别称。
从魁
[相关解释]
1.北斗七星中第二星的别称。
1.北斗七星中第二星的别称。
他山
[相关解释]
1.别处的山。 2.引申泛指山石。 3.指别处山上的石头。比喻磨砺自己,帮助自己成就的外力。 4.清查慎行的别称。
1.别处的山。 2.引申泛指山石。 3.指别处山上的石头。比喻磨砺自己,帮助自己成就的外力。 4.清查慎行的别称。
仙陀
[相关解释]
1.佛寺的别称。
1.佛寺的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