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50 查到相关出钱的内容。
带有出钱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义主
[相关解释]
1.行合于义的霸主。 2.旧指出钱刻碑的人。
1.行合于义的霸主。 2.旧指出钱刻碑的人。
义士
[相关解释]
1.恪守大义﹑笃行不苟的人。 2.指侠义之士。 3.旧指出钱赞助刻碑的人。 4.旧时官吏把其离任后来到其原辖地的士民,称为"义士"。亦称"义民"。
1.恪守大义﹑笃行不苟的人。 2.指侠义之士。 3.旧指出钱赞助刻碑的人。 4.旧时官吏把其离任后来到其原辖地的士民,称为"义士"。亦称"义民"。
买和
[相关解释]
1.出钱私下了结官司。 2.旧指边将贿赂敌人以买取和好。
1.出钱私下了结官司。 2.旧指边将贿赂敌人以买取和好。
买断
[相关解释]
1.旧时指富豪出钱长时间独占妓女。 2.花钱为妓女赎身并经官府批准落籍。 3.谓人或物被买后,断绝与原主的关系。 4.独占;占尽。
1.旧时指富豪出钱长时间独占妓女。 2.花钱为妓女赎身并经官府批准落籍。 3.谓人或物被买后,断绝与原主的关系。 4.独占;占尽。
买替
[相关解释]
1.出钱雇人顶替。
1.出钱雇人顶替。
买渡
[相关解释]
1.出钱以求在水道上通行。
1.出钱以求在水道上通行。
买窝
[相关解释]
1.出钱找个安身之处。
1.出钱找个安身之处。
买缺
[相关解释]
1.出钱买取空缺的官位。
1.出钱买取空缺的官位。
买认
[相关解释]
1.出钱买嘱他人认罪。
1.出钱买嘱他人认罪。
信士
[相关解释]
1.诚实可信的人。 2.信奉佛教的在家男子。梵语up?saka(优婆塞)的译称。 3.汉碑有"义士"之称,泛指出财布施者,宋避太宗赵光义讳,改称"信士"◇因专称信仰佛教而出钱布施的人。参阅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合阳令曹全碑》。
1.诚实可信的人。 2.信奉佛教的在家男子。梵语up?saka(优婆塞)的译称。 3.汉碑有"义士"之称,泛指出财布施者,宋避太宗赵光义讳,改称"信士"◇因专称信仰佛教而出钱布施的人。参阅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合阳令曹全碑》。
倾囊
[相关解释]
1.谓尽出所有。 2.犹解囊,出钱。
1.谓尽出所有。 2.犹解囊,出钱。
免役法
[相关解释]
1.宋熙宁年间王安石推行新法,将差役改为雇役,由当役人户按等第出钱,官府募人代服徭役﹐称为"免役法",亦称"募役法"。见《宋史.食货志上五》﹑《宋史.王安石传》。
1.宋熙宁年间王安石推行新法,将差役改为雇役,由当役人户按等第出钱,官府募人代服徭役﹐称为"免役法",亦称"募役法"。见《宋史.食货志上五》﹑《宋史.王安石传》。
六色钱
[相关解释]
1.宋王安石熙宁变法﹐其免役法规定﹐当役户﹑坊郭户﹑官户﹑女户﹑单丁﹑寺观等六种户可出钱免役﹐由州县雇役。六种户所缴之钱﹐称"六色钱"。亦称"六色役钱"。
1.宋王安石熙宁变法﹐其免役法规定﹐当役户﹑坊郭户﹑官户﹑女户﹑单丁﹑寺观等六种户可出钱免役﹐由州县雇役。六种户所缴之钱﹐称"六色钱"。亦称"六色役钱"。
出款
[相关解释]
1.拿出钱款。
1.拿出钱款。
出货
[相关解释]
1.拿出钱财。 2.提取货物。 3.指出外接送货物。
1.拿出钱财。 2.提取货物。 3.指出外接送货物。
出资
[相关解释]
1.亦作"出赀"。 2.拿出钱财;捐款。
1.亦作"出赀"。 2.拿出钱财;捐款。
出钱
[相关解释]
1.放债;贷钱于人。 2.拿出钱来。
1.放债;贷钱于人。 2.拿出钱来。
助役钱
[相关解释]
1.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初行免役法,凡当役人户,分五等出钱,募人充役;使原来享受免役特权的豪绅﹑官吏﹑僧道等出钱助役,称助役钱。此为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措施之一。参阅《宋史·食货志上五》﹑《宋史·王安石传》。
1.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初行免役法,凡当役人户,分五等出钱,募人充役;使原来享受免役特权的豪绅﹑官吏﹑僧道等出钱助役,称助役钱。此为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措施之一。参阅《宋史·食货志上五》﹑《宋史·王安石传》。
吃白酒
[相关解释]
1.谓吃酒食不出钱。
1.谓吃酒食不出钱。
奉户
[相关解释]
1.宋初承五代旧制﹐州县官俸均给实物﹐并指定由所属民户出钱易回。这些被指定的民户称为"奉户"。每本官所受物﹐凡一千﹐分与两户﹐一户输钱五百。如物价不足以抵官俸原数﹐即由奉户补足﹐官府则免除其夏秋两税以外的其他赋役。此制起于后汉干佑中﹐至宋太平兴国元年始废。见《宋史.职官志十一》。
1.宋初承五代旧制﹐州县官俸均给实物﹐并指定由所属民户出钱易回。这些被指定的民户称为"奉户"。每本官所受物﹐凡一千﹐分与两户﹐一户输钱五百。如物价不足以抵官俸原数﹐即由奉户补足﹐官府则免除其夏秋两税以外的其他赋役。此制起于后汉干佑中﹐至宋太平兴国元年始废。见《宋史.职官志十一》。
奉钱
[相关解释]
1.资助之钱。《史记.萧相国世家》"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汉书.萧何传》颜师古注"出钱以资行。"一说﹐疑为"赆钱"﹐即路费。见清俞正燮《癸巳存稿.钱三钱五解》。 2.薪俸。
1.资助之钱。《史记.萧相国世家》"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汉书.萧何传》颜师古注"出钱以资行。"一说﹐疑为"赆钱"﹐即路费。见清俞正燮《癸巳存稿.钱三钱五解》。 2.薪俸。
山郎
[相关解释]
1.汉代宿卫郎。凡能出钱供宫中财用者,则给以文书,允许出宫购物。此郎官称为"山郎"。
1.汉代宿卫郎。凡能出钱供宫中财用者,则给以文书,允许出宫购物。此郎官称为"山郎"。
徐甲
[相关解释]
1.传说有徐甲者,自幼为老子佣工,至老子出关时,计欠徐甲佣资七百二十万钱。甲乃诉之关令尹喜,喜大惊,以告老子。老子谓甲曰汝久应死,是吾以《太玄清生符》与汝,始能至今日。原计至安息国以黄金还汝,何以不能忍?乃使甲张口向地,其《太玄符》立出于地,而甲亦死。喜知老子神人,乃为甲叩头请命,并乞为老子出钱还之。老子复以《太玄符》投之,甲立更生。喜即以钱二百万与甲,遗之而去。事见《太平广记》卷一引晋葛洪《神仙传.老子》◇用为助人还魂之典。 2.借指雇工。
1.传说有徐甲者,自幼为老子佣工,至老子出关时,计欠徐甲佣资七百二十万钱。甲乃诉之关令尹喜,喜大惊,以告老子。老子谓甲曰汝久应死,是吾以《太玄清生符》与汝,始能至今日。原计至安息国以黄金还汝,何以不能忍?乃使甲张口向地,其《太玄符》立出于地,而甲亦死。喜知老子神人,乃为甲叩头请命,并乞为老子出钱还之。老子复以《太玄符》投之,甲立更生。喜即以钱二百万与甲,遗之而去。事见《太平广记》卷一引晋葛洪《神仙传.老子》◇用为助人还魂之典。 2.借指雇工。
打平火
[相关解释]
1.平均出钱聚餐。 2.引申为两不吃亏。
1.平均出钱聚餐。 2.引申为两不吃亏。
扛醵
[相关解释]
1.谓众人出钱饮酒。
1.谓众人出钱饮酒。
指分
[相关解释]
1.指点安排。 2.清制,内外官员分发,由吏部抽签而定。自捐纳行,候补官可出钱自请分发到某省某衙门,称为指分。
1.指点安排。 2.清制,内外官员分发,由吏部抽签而定。自捐纳行,候补官可出钱自请分发到某省某衙门,称为指分。
掏腰包
[相关解释]
1.出钱。
1.出钱。
摊钱
[相关解释]
1.赌博的一种。近世有摇摊﹐以骰子摇出点数﹐以四除之﹐视其有无馀数﹐或馀数为一﹑二或三﹐以博胜负。此亦自摊钱变化而来。 2.分担出钱。
1.赌博的一种。近世有摇摊﹐以骰子摇出点数﹐以四除之﹐视其有无馀数﹐或馀数为一﹑二或三﹐以博胜负。此亦自摊钱变化而来。 2.分担出钱。
撇兰
[相关解释]
1.凑合聚餐或买小吃费用的一种方式﹐带有游戏性质。其法在纸上画一丛兰叶(后或不拘)﹐叶数等于人数﹐每一茎叶底下秘密注明出钱数目﹐其中一叶不必出钱﹐用纸掩盖;然后由聚餐者每人指定一茎。揭晓后视茎底数目出钱。
1.凑合聚餐或买小吃费用的一种方式﹐带有游戏性质。其法在纸上画一丛兰叶(后或不拘)﹐叶数等于人数﹐每一茎叶底下秘密注明出钱数目﹐其中一叶不必出钱﹐用纸掩盖;然后由聚餐者每人指定一茎。揭晓后视茎底数目出钱。
用募
[相关解释]
1.谓出钱雇人服役。
1.谓出钱雇人服役。
破悭
[相关解释]
1.使悭吝者拿出钱财。
1.使悭吝者拿出钱财。
破钞
[相关解释]
1.花钱;出钱。
1.花钱;出钱。
纠会
[相关解释]
1.合会。旧时民间一种信用互助方式。由发起者纠集多人,约定按时每人每次出钱若干,轮流由一人总得。首次由发起者先得,以下依不同方式决定得钱次序。亦有地痞棍徒利用这一形式聚敛剥削的。
1.合会。旧时民间一种信用互助方式。由发起者纠集多人,约定按时每人每次出钱若干,轮流由一人总得。首次由发起者先得,以下依不同方式决定得钱次序。亦有地痞棍徒利用这一形式聚敛剥削的。
蓝翎
[相关解释]
1.清代礼冠上的饰物。插在冠后,用鹖尾制成,蓝色,故称。初用以赏赐官阶低的功臣,后很滥,并可出钱捐得。
1.清代礼冠上的饰物。插在冠后,用鹖尾制成,蓝色,故称。初用以赏赐官阶低的功臣,后很滥,并可出钱捐得。
贴军户
[相关解释]
1.元明兵制。元初,发民为兵,令贫富相兼应役,有正军户和贴军户,正军户合二三而出一人,贴军户贴出钱以津贴正军户。明时,贴军户则成为候补军户,正军死,贴户丁补。
1.元明兵制。元初,发民为兵,令贫富相兼应役,有正军户和贴军户,正军户合二三而出一人,贴军户贴出钱以津贴正军户。明时,贴军户则成为候补军户,正军死,贴户丁补。
赀选
[相关解释]
1.本指西汉时,除有市籍的商人外,凡向政府缴纳一定资财的,可到京师长安等候政府选用◇凡出钱捐官都称"赀选"。赀,通"资"。
1.本指西汉时,除有市籍的商人外,凡向政府缴纳一定资财的,可到京师长安等候政府选用◇凡出钱捐官都称"赀选"。赀,通"资"。
赀郎
[相关解释]
1.《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谓因家富资财而被朝廷任为郎官◇即称出钱捐官的人为"赀郎"。赀,通"资"。
1.《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谓因家富资财而被朝廷任为郎官◇即称出钱捐官的人为"赀郎"。赀,通"资"。
资郎
[相关解释]
1.出钱捐官之人。
1.出钱捐官之人。
赈捐
[相关解释]
1.清末因国用不足,许人出钱捐官,其中用于赈灾所开的捐例,称为"赈捐"。 2.泛指捐助以赈灾。
1.清末因国用不足,许人出钱捐官,其中用于赈灾所开的捐例,称为"赈捐"。 2.泛指捐助以赈灾。
赎庸
[相关解释]
1.出钱以免除劳役。
1.出钱以免除劳役。
赎票
[相关解释]
1.出钱赎回被匪徒绑走的肉票。
1.出钱赎回被匪徒绑走的肉票。
过更
[相关解释]
1.古代徭役制度的一种规定,应服役的人出钱入官,由官别雇人代为服役。
1.古代徭役制度的一种规定,应服役的人出钱入官,由官别雇人代为服役。
送戏
[相关解释]
1.旧时戏班为当地权贵义务表演,以求支持。亦指旁人出钱,请戏班为喜庆人家演出。
1.旧时戏班为当地权贵义务表演,以求支持。亦指旁人出钱,请戏班为喜庆人家演出。
醫醵
[相关解释]
1.聚会饮食。出钱为醵,出食为醫。
1.聚会饮食。出钱为醵,出食为醫。
采办
[相关解释]
1.上贡之物,由地方贡奉称岁办,如不足,则由官出钱收购,称"采办"。 2.指采购。
1.上贡之物,由地方贡奉称岁办,如不足,则由官出钱收购,称"采办"。 2.指采购。
雇募
[相关解释]
1.出钱招募。
1.出钱招募。
雇用
[相关解释]
出钱让人为自己做事~临时工。
出钱让人为自己做事~临时工。
雇请
[相关解释]
出钱请人替自己做事~佣工。
出钱请人替自己做事~佣工。
顶首
[相关解释]
1.旧指顶承胥吏等职位所需的钱。 2.谓出钱顶承胥吏等职。
1.旧指顶承胥吏等职位所需的钱。 2.谓出钱顶承胥吏等职。
顾山钱
[相关解释]
1.汉代妇女论罪后被遣还家,每月出钱雇人于山伐木﹐称"顾山钱"。
1.汉代妇女论罪后被遣还家,每月出钱雇人于山伐木﹐称"顾山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