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74 查到相关出征的内容。
带有出征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七军 [相关解释]
1.唐代军队出征时,中军一军,左﹑右虞候各一军,左﹑右厢各二军,共七军。 2.泛指七支军队。
三忘 [相关解释]
1.谓将士出征当忘却三事忘家﹑忘亲﹑忘身。
三接 [相关解释]
1.谓三度接见。语本《易.晋》"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孔颖达疏"昼日三接者,言非惟蒙赐蕃多,又被亲宠频数,一昼之间,三度接见也。"后多以"三接"为恩宠优奖之典。宋范仲淹《贤不家食赋》"敦三接而何善不臻,达四聪而无远勿访。"金朱之才《卧病有感二十韵》"荀爽岁九迁,康侯日三接。"明杨慎《八月二日经筵纪事》诗"晋昼延三接,尧昮达四聪。"一说,接读为捷,"三接"即三捷。高亨注"接读为捷,战胜曰捷。此乃周初故事,康侯出征异国,俘马甚多,以献于王。其战也,一日三胜。"
亲征 [相关解释]
1.谓帝王亲自出征。
亲推 [相关解释]
1.帝王亲自为出征将帅推车的一种礼节。
从征 [相关解释]
1.随军出征。
使院 [相关解释]
1.节度使出征﹑入朝,或死而未有后代,皆有留后摄其事,称节度留后。节度留后治事之官署,称使院。节度使便坐治事,亦或就使院。
假黄钺 [相关解释]
1.魏晋南北朝当位高权重之大臣出征时,往往加以"假黄钺"的称号,即代表皇帝亲征的意思。
六月 [相关解释]
1.《诗.小雅》篇名。序云"《六月》﹐宣王北伐也。"《国语.晋语四》"秦伯赋《六月》。"韦昭注"《六月》﹐道尹吉甫佐宣王征伐﹐复文武之业。《小雅》其诗云'王于出征﹐以匡王国。'二章曰'以佐天子。'三章曰'共武之服﹐以定王国。'此言重耳为君﹐必霸诸侯以匡佐天子。"后多用以指卫国定乱的正义之师。
兰金 [相关解释]
1.古代指一种白色贵金属。据晋王嘉《拾遗记.前汉上》载,元封元年,浮忻国贡兰金之泥,谓此金出汤泉,状混混若泥,冶炼后色白如银。当汉世,上将出征或使绝国者,多用此泥为玺封。武帝以后,此泥乃绝。
军容使 [相关解释]
1.官名。观军容使的省称。唐代后期为监视出征将帅的最高军职。
凶门 [相关解释]
1.旧时办丧事在门外用白绢或白布结扎成门形,称"凶门"。 2.亦作"?门"。古代将军出征时,凿一扇向北的门,由此出发,如办丧事一样,以示必死的决心,称"凶门"。
出器 [相关解释]
1.指军队出征所用的器具。
出师未捷身先死 [相关解释]
1.出征讨敌尚未报捷而身先死去。
出征 [相关解释]
1.出外作战。
出诛 [相关解释]
1.犹出征。
出车 [相关解释]
1.出动兵车◇泛指出征。 2.开出车辆执行任务。
出车殄寇 [相关解释]
1.出征消灭敌寇。
凿门 [相关解释]
1.谓凿凶门。古代将军出征时﹐凿一北向门而出﹐以示必死的决心。语本《淮南子.兵略训》﹕"凿凶门而出。"高诱注﹕"凶门﹐北向门也。将军之出﹐以丧礼处之﹐以其必死也。"
千人针 [相关解释]
1.日本人的一种迷信品,在一块布上由一千个女人每人各缝一针,赠给出征的人,以保平安。
受钺 [相关解释]
1.古代大将出征,接受天子所授的符节与斧钺,称为"受钺"。
召树屯 [相关解释]
又名《召树屯与楠木诺娜》、《孔雀公主》。傣族民间叙事长诗。古代勐板加王子召树屯在神龙指点下,偷走从远方孔雀国飞来的孔雀公主楠木诺娜的孔雀衣,两人结为夫妻。不久,召树屯奉命出征,楠木诺娜被逼飞回孔雀国。召树屯胜利归来,不见楠木诺娜,内心悲伤,经历千难万险,找到孔雀国,夫妻重新团圆。
囊矢 [相关解释]
1.《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后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后以"囊矢"为出征复仇的典实。
太和殿 [相关解释]
1.在北京故宫太和门内。为故宫三大殿(太和﹑中和﹑蓖)中之最大者。明清两代皇帝即位﹑节日庆贺﹑朝会大典﹑元旦赐宴﹑命将出征﹑殿试进士等﹐均在此举行。明成祖永乐年间初建﹐名奉天殿。嘉靖时被雷火焚毁﹐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重建﹐改名皇极殿。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又改名太和殿。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基高2丈﹐殿高11丈﹐阔11间﹐深5间。正中设帝座。外有廊柱一列﹐前为丹陛﹐环以白石栏。全殿内外立有大柱84根﹐面积2300多平方米。殿顶为重檐垂脊琉璃瓦﹐檐下是彩画的横额和斗栱。是全
将军(jiāng-) [相关解释]
①武官名。春秋时称统领军队之卿为将军。战国始正式定为武官名『时多冠以称号,如大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等。隋唐时均置于大将军下,掌禁兵。唐至明,用以称武散官。清时有四类,一为宗室爵号,二为驻防各地之八旗最高长官,三为临时出征之统帅,四为正一品至从二品武官封赠之阶。②军衔称号。详将官”。
居守 [相关解释]
1.留置守护。 2.特指皇帝出征或巡幸时,重臣镇守京都或行部。 3.官名。留守的别称。 4.犹守成。
征人 [相关解释]
1.远行的人。 2.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3.唐代亦专指临时招募的兵士。
征士 [相关解释]
1.出征的士兵。
征夫 [相关解释]
1.远行的人。 2.从役之人;出征的士兵。
征妇 [相关解释]
1.出征军人之妻。唐孟郊有乐府诗《征妇怨》。
征战 [相关解释]
1.出征作战。
征旅 [相关解释]
1.出征的军队。 2.旅客。
征行 [相关解释]
1.远行,旅行。 2.从军出征。 3.谓从正道前行。
征衣 [相关解释]
1.旅人之衣。 2.出征将士之衣。 3.泛指军服。
征袍 [相关解释]
1.出征将士穿的战袍。 2.旅人穿的长衣。
征裳 [相关解释]
1.出征将士穿的衣裳。
征途 [相关解释]
1.亦作"征涂"。 2.行军路上;出征之路途。 3.远行的路途;行程。
征骑 [相关解释]
1.出征的骑士。 2.指战马。
征鼙 [相关解释]
1.出征的鼓声。亦比喻战事。
徂师 [相关解释]
1.出征的军队。
徂征 [相关解释]
1.前往征讨;出征。 2.谓远行。 3.奔流;流逝。
总兵 [相关解释]
1.集中军队;统领军队。 2.官名。明代遣将出征,别设总兵官﹑副总兵官以统领军务。其后总兵官镇守一方,渐成常驻武官,简称总兵。清因之,于各省置提督,提督下分设总兵官及副总兵官。总兵所辖者为镇,故亦称总镇。
总管 [相关解释]
武官名『末南北朝以都督统州之军事,并总揽或与刺史治州之政事。北周始改此称。隋代至唐代初在各州设总管,边镇和大州设大总管,均系地方军政长官,后又恢复都督称,但统兵出征之将帅仍为总管。北宋时总管仍系地方军政长官,分别由节度使、知府、知州兼任。辽金元时总管兼管军民。清代时在东三省、新疆及围场设总管,为率军驻防之长官。
抚军 [相关解释]
1.谓太子从君出征。 2.官名。将军称号。三国魏文帝封司马懿为抚军将军。其后晋﹑南北朝皆有此称﹐省称抚军。 3.官名。明清时巡抚的别称。
授钺 [相关解释]
1.古代大将出征,君主授以斧钺,表示授以兵权。
无名之师 [相关解释]
1.没有正当理由出征的军队。
淅淅盐 [相关解释]
1.即《昔昔盐》。乐府《近代曲》名。隋薛道衡作。"昔昔"是"夜夜"之意;"盐"是"曲"的别名。内容写女子怀念出征的丈夫。
牙门旗 [相关解释]
1.帝王出巡或将帅出征时作为仪仗或标识的大旗。
班师 [相关解释]
〈书〉调回出去打仗的军队,也指出征的军队胜利归来。
畲太君 [相关解释]
1.通俗小说《杨家将》中的人物。北宋名将老令公杨继业之妻。诸子殉国后,她以百岁高龄挂帅出征,抵御西夏侵略◇常用以比喻老年女英雄。
盟旗制度 [相关解释]
清政府对蒙古族的政治制度。1624-1771年推行于蒙古族地区。在蒙古原有社会制度基础上,参照八旗制度组织原则建立。旗为军政合一单位,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数旗合成盟。由清政府任命旗长、盟长。对稳定蒙古社会秩序起一定作用。解放后废除,只保留盟旗称谓,盟相当于地区,旗相当于县。
穆桂英挂帅 [相关解释]
又名《老征东》。戏曲传统剧目。北宋时西夏犯境,杨文广校场比武为其母穆桂英夺得帅印。时桂英已退隐二十年,深感朝廷刻薄寡恩,不愿挂帅。佘太君劝以国家为重,穆桂英乃挂帅出征。豫剧、京剧整理演出较有影响。
符节 [相关解释]
古代派遣使者或调兵时用做凭证的东西。用竹、木、玉、铜等制成,刻上文字,分成两半,一半存朝廷,一半给外任官员或出征将帅。
舍奠 [相关解释]
1.释奠。古代祭祀的一种仪式。谓陈设酒食以祭祀。舍奠之礼﹐古时用于朝会﹑庙社﹑山川﹑征伐和学宫中祭先圣先师诸事。学宫中春夏秋冬四时有定期的舍奠。此外﹐始立学宫必舍奠;出征执有罪而返﹐亦舍奠于学宫。舍﹐通"释"。
蚁梦 [相关解释]
1.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淳于棼梦至槐安国﹐国王以女妻之﹐任南柯太守﹐荣华富贵﹐显赫一时◇出征失败﹐公主亦死﹐被遣回。醒后见槐树下有蚁穴﹐即梦中所历槐安国。南柯乃槐树南枝下另一蚁穴◇以"蚁梦"指梦境;或喻空幻。
行军司马 [相关解释]
1.职官名。始建于三国魏元帝咸熙元年,职务相当于军谘祭酒。至唐代在出征将帅及节度使下皆置此职,实具今参谋长的性质。唐后期军事繁兴,多以掌军事实权者充任。
行台 [相关解释]
1.台省在外者称行台。魏晋始有之,为出征时随其所驻之地设立的代表中央的政务机构,北朝后期,称尚书大行台,设置官属无异于中央,自成行政系统。唐贞观以后渐废。金﹑元时,因辖境辽阔,又按中央制度分设于各地区,有行中书省(行省),行枢密院(行院),行御史台(行台),分别执掌行政,军事及监察权。行省实即继承前代的行台制度。 2.旧时地方大吏的官署与居住之所。 3.客寓,旅馆。 4.临时设立的戏台。
行庙 [相关解释]
1.天子巡幸或大军出征临时所立的庙。
行营 [相关解释]
1.出征时的军营。亦指军事长官的驻地办事处。 2.移营,指行军。 3.营求。
表貉 [相关解释]
1.亦作"表秏"。亦作"表猚"。 2.古代田猎或出征,于阵前或营前立望表以祭神,谓之表貉。
被甲据鞍 [相关解释]
1.汉马援年六十二,请出征,光武帝以其老,未许。"援自请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事见《后汉书.马援传》◇因以"被甲据鞍"形容武将年虽老而壮志不减。
裹糇粮 [相关解释]
1.谓携带熟食干粮,以备出征或远行。语出《诗.大雅.公刘》"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朱熹集传"糇,食。粮,糗也。"
誓师 [相关解释]
1.《书.大禹谟》﹕"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后以"誓师"指军队出征前或作战时﹐统帅向将士宣示作战意义﹐以激励士师的战斗意志。 2.泛指群众集会庄严地表示完成某项重要任务的决心。
贪兵 [相关解释]
1.为贪求土地财货而出征的军队。
起征 [相关解释]
1.出征。 2.征收。
辞面 [相关解释]
1.当面辞别。帝王出征时辞告父庙﹐为尊亲的礼仪。
远征 [相关解释]
1.征伐远方;远道出征。 2.长途行军。
遐征 [相关解释]
1.远行;远游。 2.远道出征或长途行军。
铜面具 [相关解释]
1.古代将士出征时常戴之以作防护和威慑敌人的铜制面具。
阿伽门农 [相关解释]
希腊神话中的迈锡尼王。因弟媳海伦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诱走,组织希腊联军远征特洛伊。出征期间,其妻与人私通。他胜利归来遭妻子杀害。其子俄瑞斯忒斯又杀母为父报仇。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据此写有悲剧《阿伽门农》(《俄瑞斯忒斯》三联剧之一)。
鞠旅 [相关解释]
1.向军队发出出征号令。犹誓师。
饮至 [相关解释]
1.上古诸侯朝会盟伐完毕,祭告宗庙并饮酒庆祝的典礼◇代指出征奏凯,至宗庙祭祀宴饮庆功之礼。 2.泛指一般奏凯庆功之宴。 3.欢乐的宴饮。
马援(前14-后49) [相关解释]
东汉大将。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光武帝时任陇西太守,率军击败羌人◇被封为伏波将军。曾以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自誓,出征匈奴、乌桓◇以六十二岁高龄出征武陵五溪蛮”,病死军中。
马援据鞍 [相关解释]
1.据《后汉书.马援传》载,建武二十四年,援年六十二,请求率兵出征武陵五溪蛮夷,光武帝念其老,未允。"援自请曰'臣尚能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遂遣援◇因以"马援据鞍"为老当益壮,思建功业之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