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1 查到相关出巡的内容。
带有出巡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仗马 [相关解释]
1.皇帝仪仗队所用的马。装饰华丽,通常用于朝会﹑祀典﹑出巡等。 2.比喻坐享俸禄而不敢言事之官。语出《新唐书.奸臣传.李林甫》"林甫居相位凡十九年,固宠市权,蔽欺天子耳目,谏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补阙杜琿再上书言政事,斥为下邽令。因以语动其余曰'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虽欲不鸣,得乎?'由是谏争路絶。"
仪鸾 [相关解释]
1.指仪鸾殿。 2.官署名。五代梁称仪鸾院,置仪鸾院使,掌卤簿仪仗。宋称仪鸾司,属卫尉寺,掌管祀郊庙﹑出巡﹑宴会等所用帐幕。
仪鸾司 [相关解释]
1.宋代宫廷掌仪礼的官署。管皇帝祠郊庙﹑出巡﹑宴会和内廷供帐等事务。明初亦设有仪鸾司,职掌则异于宋,不久罢,改置锦衣卫。参阅《明史·职官志五》。
会哨 [相关解释]
1.分班出巡警戒人员在预定的时间和地点会齐巡逻,称"会哨"。 2.指巡查人员定时会齐。
出巡 [相关解释]
1.帝王或官员出外巡行。
分巡 [相关解释]
1.分别出巡。 2.指出巡的官员。
分巡道 [相关解释]
1.古代官名。唐代遣使分道出巡,称为分巡某某道。明代于按察司之下设立按察分司,其长官负责监督﹑巡察其所属州﹑府﹑县的政治和司法等方面的情况,谓之"分巡道",皆戴按察副使或佥事等衔。清初仍之,乾隆时裁衔存官,代表巡抚分巡其地。
告庙 [相关解释]
1.古代天子或诸侯出巡或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称"告庙"。
告至 [相关解释]
1.古代帝王封禅或出巡时在外所行的祭祀之礼。 2.古代天子﹑诸侯外出返回时,祭告祖庙并与群臣一起饮酒的礼仪。又称"饮至"。
回中 [相关解释]
1.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陇县西北。秦始皇二十七年出巡陇西﹑北地(今宁夏和甘肃东部),东归时经过此处『文帝十四年匈奴从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深入,烧毁此宫。 2.古道路名。南起沠水河谷,北出萧关,因途经回中得名。为关中平原与陇东高原间的交通要道。西汉元封四年武帝自雍县(今陕西凤翔南)经回中道,北出萧关。东汉建武八年来歙由此攻取隗嚣割据下的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
天旋 [相关解释]
1.天体旋转。常用以形容气势雄伟或景象壮观。 2.比喻皇帝出巡。 3.比喻巨大变动﹐常与"地转"连用。参见"天旋地转"。
岁驾 [相关解释]
1.帝王每年的出巡。
引龙直 [相关解释]
1.宋代皇帝出巡时前导的乐队。
御伞 [相关解释]
1.帝王出巡时所用的伞盖。为仪仗之一。
御寨 [相关解释]
1.帝王亲征或出巡时驻跸的营寨。
御营使 [相关解释]
1.官名。五代时为皇帝出巡而设,掌行营守卫。至南宋初,为特要之职,以宰相兼领,总摄军政,后罢。
文翁 [相关解释]
1.汉庐江舒人。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在成都市中起学官﹐入学者免除徭役﹐成绩优者为郡县吏﹐每出巡视﹐"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蜀郡自是文风大振﹐教化大兴。见《汉书.文翁传》◇世用为称颂循吏的典故。
清轨 [相关解释]
1.犹清道。古代帝王或大官出巡,要清扫道路,禁止行人,称为清轨。
清道使 [相关解释]
1.古代帝王出巡时的侍从官。
游豫 [相关解释]
1.指帝王出巡。春巡为"游",秋巡为"豫"。语本《孟子.梁惠王下》"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2.游乐。
牙门旗 [相关解释]
1.帝王出巡或将帅出征时作为仪仗或标识的大旗。
甘雨随车 [相关解释]
1.《太平御览》卷十引三国吴谢承《后汉书》"百里嵩字景山,为徐州刺史。境旱,嵩出巡处,遽甘雨辄澍。东海﹑祝其﹑合乡等三县父老诉曰'人等是公百姓,独不迂降。'回赴,雨随车而下。"后因以"甘雨随车"喻德政广被。
直指 [相关解释]
1.笔直指向;直趋。 2.直言指出,无所回避。 3.汉武帝时朝廷设置的专管巡视﹑处理各地政事的官员。也称"直指使者",因出巡时穿着绣衣,故又称"绣衣直指",或称"直指绣衣使者"。
离宫 [相关解释]
帝王在都城之外的宫殿,也泛指皇帝出巡时的住所。
穆满 [相关解释]
1.指周穆王。 2.借指出巡的帝王。
细仗 [相关解释]
1.仪仗名。古时皇帝出巡或朝会时所用。南北朝时,齐梁循宋之制,侍卫有细仗;北齐循后魏之仪,宫卫有细仗队。唐宋因南北朝之旧,制度尤为详备。
行春 [相关解释]
1.谓官吏春日出巡。 2.泛指游春。
起马牌 [相关解释]
1.旧时高级官吏出巡或上任时向沿途地方官府先行发下的通知牌。
金障 [相关解释]
1.金色的障扇。帝王临朝或出巡的仪仗。
陟方 [相关解释]
1.犹巡狩。天子外出巡视。 2.犹升遐。谓帝王之死。 3.皇帝被俘虏的委婉语。
随扈 [相关解释]
1.谓跟随皇帝出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