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农历的内容。
带有农历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之日 [相关解释]
1.犹言一月之日。一月指夏历十一月,周历正月,亦即农历十一月。
七九 [相关解释]
1.步枪的一种。 2.农历冬至日起第五十五天至第六十三天,称为"七九"。
七宝五味粥 [相关解释]
1.旧俗农历十二月八日,佛教寺院取香谷及果实等煮成粥,用以供佛并送与门徒。
七宝羹 [相关解释]
1.旧俗,农历正月初七日采七种菜蔬拌和米粉作羹,称"七宝羹"。
七月七 [相关解释]
1.农历七月初七日。是夜为七夕。
七月半 [相关解释]
1.指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旧俗于此日设祭超度亡故亲人,称盂兰盆。
三三节 [相关解释]
1.即上巳节。古人于农历三月三日有修禊之俗,故称。
三五 [相关解释]
1.谓十五天。《礼记.礼运》"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后以指农历月之十五日。 2.指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 3.谓十五岁。 4.指三十年和五百年。古谓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五百年一大变。 5.指三皇五帝。 6.指三王五霸。 7.指三辰五星。 8.指三正五行。 9.指三才五常。 10.指三所五位。 11.指三田五脏。 1 2.九宫术谓三生五死。 1 3.指参宿和昴宿。《诗.召南.小星》"噂彼小星,三五在东。"王引之《经义述闻.毛诗上》"三五,举其数也;参昴,着其名也。"旧说以"三五"指心宿和柳宿(噣)。
三五传柑 [相关解释]
1.古时农历正月十五夜近臣侍饮,贵戚有以黄柑相遗赠之俗,谓之"传柑"。见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三五夜 [相关解释]
1.农历十五日夜晚。
三五月 [相关解释]
1.指农历十五夜的月亮。多特指中秋月。
三五蟾光 [相关解释]
1.农历十五夜的月光。
三令节 [相关解释]
1.唐德宗以农历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与三月三日上巳﹑九月九日重阳合称三令节。
三十晩上 [相关解释]
1.即农历除夕。
三巳 [相关解释]
1.即上巳。原指农历三月第一个巳日,魏以后专指农历的三月初三日。
三年早知道 [相关解释]
1.旧时卖给农家的春牛图,附带印上三年农历,俗称"三年早知道"◇亦以称预见性强的人。现代作家马烽的小说《三年早知道》中的主要人物赵满囤就有这个绰号。
三月二 [相关解释]
1.农历三月二日。亦指上巳节。
三朔 [相关解释]
1.指农历正月初一。
三长善月 [相关解释]
1.佛教谓农历正月﹑五月﹑九月为斋戒之月。于此三月尤须作善以要福。
三阳 [相关解释]
1.《易》八卦中的《干》卦,由三阳爻构成,故亦以"三阳"指《干》卦。 2.古人称农历十一月冬至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正月三阳开泰,合称"三阳"。 3.指春天。也指农历正月。 4.中医谓太阳﹑少阳﹑阳明三经脉为三阳。 5.晋张载字孟阳,张协字景阳,张亢字季阳,合称"三阳"。 6.唐代宫殿名。
上丁 [相关解释]
1.农历每月上旬的丁日。《礼记.月令》"﹝仲春之月﹞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又"﹝季秋之月﹞上丁,命乐正入学习吹。"郑玄注"为将飨帝也。春夏重舞,秋冬重吹也。"孔颖达疏"其习舞吹必用丁者,取其丁壮成就之义,欲使学者艺业成故也。"自唐以后﹐历代王朝规定每年仲春(二月)﹑仲秋(八月)的上丁之日为祭祀孔子的日子。 2.壮丁。
上下忙 [相关解释]
1.清雍正十三年规定征收田赋,分上下二期。上期从农历二月开征,五月截止,叫"上忙"。下期从八月接征,十一月截止,叫"下忙"∠称"上下忙"。参阅《清文献通考.田赋考三》。
上九 [相关解释]
1.《易》卦在第六位的阳爻叫上九。 2.喻道德学问最高的人。 3.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古称上九。 4.古以农历每月二十九日为上九。参见"下九"。
上冬 [相关解释]
1.初冬,即农历十月。
上寅 [相关解释]
1.农历每月上旬之寅日。
上忙 [相关解释]
1.旧时征收田赋,分上下二期,规定地丁钱粮在农历二月开征,五月截止,叫做上忙。
上戊 [相关解释]
1.农历每月上旬之戊日。 2.王莽所作历法名。
上日 [相关解释]
1.朔日,即农历初一。《书.舜典》"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孔传"上日,朔日也。"《初学记》卷四引隋杜台卿《玉烛宝典》"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曰上日。"清金农《元日过张少府小饮花下》诗"仙尉逢梅福,同为上日吟。"一说上日指阴历每月上旬之吉日。 2.佳日,佳节。
上春 [相关解释]
1.孟春。指农历正月。
上澣 [相关解释]
1.唐宋官员行旬休,即在官九日,休息一日。休息日多行浣洗。因以"上澣"指农历每月上旬的休息日或泛指上旬。
上秋 [相关解释]
1.孟秋。指农历七月。
上辛 [相关解释]
1.农历每月上旬的辛日。
上辰 [相关解释]
1.上好的日子,良辰。 2.农历每月上旬的辰日。
上除 [相关解释]
1.即上巳。古代风俗,农历三月上巳日,往水边以斋戒沐浴等法去灾求福,故称。
下九 [相关解释]
1.农历每月十九日。
下弦 [相关解释]
1.农历每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太阳跟地球的联线和地球跟月亮的联线成直角时,在地球上看到月亮呈"d"字形,这种月相称下弦。
下澣 [相关解释]
1.亦作"下浣"。 2.指为官逢下旬的休息日。亦指农历每月的下旬。
两忙税 [相关解释]
1.清雍正十三年规定征收田赋,分上下两期。上期从农历二月开征,五月截止,叫上忙。下期从八月接征,十一月截止,叫下忙。故有"两忙税"之称。
两重阳 [相关解释]
1.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与九月初十小重阳。
严月 [相关解释]
1.农历十二月的别称。
中九 [相关解释]
1.指农历每月初九日。
中元 [相关解释]
1.指农历七月十五日。旧时道观于此日作斋醮,僧寺作盂兰盆会,民俗亦有祭祀亡故亲人等活动。 2.称中元节。 3.古代术数家以第二甲子为"中元"。参见"三元"。
中历 [相关解释]
1.指中国的农历。
中吕 [相关解释]
1.古乐十二律的第六律。其于十二月为四月,因亦用以称农历四月。 2.指律合中吕的歌曲。
中夏 [相关解释]
1.指华夏;中国。 2.指中原地区。 3.夏季之中,指农历五月◇亦指盛夏。
中春 [相关解释]
1.指农历二月十五日。这天是春季的正中,故称。
乏月 [相关解释]
1.农历四月的别称。其时青黄不接,故名。
乞巧 [相关解释]
1.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
乱岁日 [相关解释]
1.旧时北京称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到除夕为"乱岁日"。
五日 [相关解释]
1.指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2.谓任职不会长久。即将去职。
五月子 [相关解释]
1.亦作"五日子"。 2.农历五月初五所生之子,古人迷信,以是日多禁忌,有生子不长养之陋俗。
五猖会 [相关解释]
1.旧时南方乡村为五猖所作的迎神赛会活动。各地形式不一。绍兴每年农历七月半左右举行,以祈求人寿年丰。
五生 [相关解释]
1.宋元以来,每于农历七月初七前将绿豆﹑小豆(赤豆)﹑小麦等用水浸入磁器内,待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线束之,置小盆中,七夕供奉,俗谓种生。此类以五彩线所系之物谓之"五生"。见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七夕》。
五色挂钱 [相关解释]
1.长方形色纸上雕镂钱形花纹及吉祥文字的门签。俗称挂门钱。旧俗农历元旦贴于门首窗前,至二月二日摘而焚之。
五黄六月 [相关解释]
1.亦作"五荒六月"。 2.指农历六月,五谷成熟,农事正忙的时节。
人日 [相关解释]
1.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 2.即工日。一种表示工作时间的计算单位。指一个劳动者工作一日。参见"工日"。
仄慝 [相关解释]
1.指农历每月初一早晨,月亮在东方出现的天文现象。
仲冬 [相关解释]
1.冬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十一月。处冬季之中,故称。
仲吕 [相关解释]
1.中吕。古乐十二律的第六律,又称小吕。详"十二律"。 2.农历四月的代称。古有"孟夏之月,律中仲吕"之说,故称。
仲夏 [相关解释]
1.夏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五月。因处夏季之中,故称。
仲春 [相关解释]
1.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因处春季之中,故称。
仲月 [相关解释]
1.指每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五﹑八﹑十一月。因处每季之中,故称。
仲秋 [相关解释]
1.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因处秋季之中,故称。
伏槽水 [相关解释]
1.黄河每年农历十月发生的河水暴涨称"伏槽水"。
伏火 [相关解释]
1.农历六月黄昏大火(古星名,即心宿二)的位置在中天,大暑后逐渐向西退伏,古谓"伏火"。 2.道家炼丹,调低炉火的温度谓"伏火"。
伏腊 [相关解释]
1.亦作"伏臈"。 2.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伏"在夏季伏日,"腊"在农历十二月。 3.指伏祭和腊祭之日,或泛指节日。 4.借指生活或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
佛欢喜日 [相关解释]
1.佛教节日。农历七月十五日。又名僧自恣日。
佛生日 [相关解释]
1.释迦牟尼的诞生日。又称"佛诞日"。佛教一般认为是农历四月初八日。一说为二月八日。见《长阿含经》卷四。古代此日行灌佛会,因此又名"浴佛节"。
佛腊日 [相关解释]
1.佛教以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佛腊日。腊是岁末之意。
修禊 [相关解释]
1.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称为修禊。
僧自恣日 [相关解释]
1.佛教以农历七月十五日为"僧自恣日"。此日僧众举罪悔过,无忌无隐,故称。也称佛欢喜日。参阅《翻译名义集.众善行法》。
元夕 [相关解释]
1.旧称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是夜称元夕,与"元夜"﹑"元宵"同。
元宵 [相关解释]
1.农历正月十五日叫上元节。这天晩上叫"元宵"。亦称"元夜"﹑"元夕"。唐以来有观灯的风俗,所以又叫"灯节"。 2.汤圆的别名。旧俗元宵节要吃汤圆,所以称汤圆为"元宵"。
兰夜 [相关解释]
1.指七夕。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习称是月七日之夜为"兰夜"。
兰月 [相关解释]
1.指农历七月。
兰盆 [相关解释]
1.梵语ullambana(俗语avalambana)的音译省语。即盂兰盆会。佛教徒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为追祭亡灵而举行的一种仪式。 2.浴盆的美称。
兰秋 [相关解释]
1.指农历七月。
养禾天 [相关解释]
1.农历五月的天气。
再闰 [相关解释]
1.农历五年二闰,谓之再闰。 2.借指五年。
农历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历法之一。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中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十三个月(383天或384天,闰月在几月份也没有一定)。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俗称阴历。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夏历﹑旧历。 2.农业上使用的历书。
冬季 [相关解释]
一年的第四季,我国习惯指立冬到立春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十、十一、十二 ’三个月。参看〖四季 〗。
冬月 [相关解释]
指农历十一月。
几望 [相关解释]
1.称农历月之十四日。几,近;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分岁 [相关解释]
1.旧俗农历除夕守岁至半夜,谓之分岁。谓新旧岁自此而分。
十三月 [相关解释]
1.指农历正月。 2.指殷商所置闰月。因其都放在岁末,故称。
午日 [相关解释]
1.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日。 2.干支逢午的日子。 3.中午。
华历 [相关解释]
1.指我国的农历。
双七 [相关解释]
1.十四。 2.指农历七月初七日。
口数粥 [相关解释]
1.旧俗农历十二月廿五日煮赤豆粥,全家计口而食,称"口数粥"或"口数"。
古历 [相关解释]
1.泛称古代历法。 2.指农历。也称夏历﹑阴历﹑旧历。
吉亥 [相关解释]
1.古礼,天子于每年农历正月之亥日亲耕。其日卜须吉,故称"吉亥"。先卜上旬之亥日,如不吉,则再卜中旬﹑下旬。
吉旦 [相关解释]
1.农历每月初一。 2.泛指吉祥的日子。
吉月 [相关解释]
1.农历每月初一。 2.指正月。 3.吉利的月份。
吉朔 [相关解释]
1.吉旦。农历每月初一。
吉辛 [相关解释]
1.宋时于农历九月辛日享帝于明堂。其日卜须吉,故称"吉辛"。
周正 [相关解释]
1.周历正月。即农历十一月。
哉生明 [相关解释]
1.指农历每月初三日或二日。此时月亮开始有光。
哉生魄 [相关解释]
1.指农历每月十六日。此日月始缺,即始生月魄。月魄,月黑无光的部分。
四仲 [相关解释]
1.农历四季中每季的第二个月的合称。即仲春(二月)﹑仲夏(五月)﹑仲秋(八月)﹑仲冬(十一月)。 2.古代天文学名词。指十二辰的卯﹑酉﹑子﹑午。
四孟 [相关解释]
1.农历四季中每季头一个月的合称。即孟春(正月)﹑孟夏(四月)﹑孟秋(七月)﹑孟冬(十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