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7 查到相关其时的内容。
带有其时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丁时 [相关解释]
1.适逢其时。
丁期 [相关解释]
1.正当其时。
丁辰 [相关解释]
1.适逢其时。
临期 [相关解释]
1.临到其时。
乏月 [相关解释]
1.农历四月的别称。其时青黄不接,故名。
书棚本 [相关解释]
1.南宋临安(今杭州)棚桥北睦亲坊陈宅书铺和棚北大街陈解元书籍铺,为陈起﹑陈思父子经营的书坊。他们拥有刻坊,刻印的书籍颇受时人欢迎◇称书棚本。其时,太庙前尹家书籍铺所刻的书,样式与之相仿,亦称书棚本。
于时 [相关解释]
1.于是,在此。 2.当时,其时。 3.见"于是"。
伤麟 [相关解释]
1.《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公羊传.哀公十四年》"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后以"伤麟"感叹不得其时,不能施行正道。
像法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正﹑像﹑末"三时"之一。谓佛去世久远,与"正法"相似的佛法。其时道化讹替,虽有教有行而无证果者。"像法"的时限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在佛去世五百年后的一千年之间。见《大集经》。
其时 [相关解释]
1.那时;当时。 2.犹言正当时;正是时候。
冤侮 [相关解释]
1.冤枉侮慢。《吕氏春秋.顺民》"文王处岐事纣,冤侮雅逊,朝夕必时。"高诱注"纣虽冤枉文王而侮慢之,文王正顺诸侯之礼,不失其时。"一说,"冤侮,谓文王自降辱也。"见陈奇猷校释引孙锵鸣说。
咸若 [相关解释]
1.《书.皋陶谟》"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后以"咸若"称颂帝王之教化。谓万物皆能顺其性,应其时,得其宜。
唐窑 [相关解释]
1.清乾隆前期景德镇官窑所造瓷器。因唐英掌管窑务,故名。唐英从乾隆元年到十四年(1736-1749)﹑十七年到二十一年(1752-1756)先后任淮安关﹑九江关监督,兼理景德镇窑务。其时景德镇所造各色釉彩,仿造各种古瓷,以工细着称。所作珐琅彩,尤为精美。模仿剔牙﹑竹木刻﹑牙角雕,俱逼真。
坐夏 [相关解释]
1.佛教语。僧人于夏季三个月中安居不出,坐禅静修,称坐夏。其时正当雨季,亦称"坐雨安居"。具体日期因地而异。
天平地成 [相关解释]
1.谓禹治水成功﹐地正其势﹐天循其时。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夏书》曰'地平天成'﹐称也。"杜预注"《夏书》﹐逸书。地平其化﹐天成其施﹐上下相称为宜。" 2.谓万事安排妥当﹐天下太平。
失时 [相关解释]
1.错过时机。 2.谓不逢时。 3.指违误农时。 4.谓不当其时。 5.指不及时。
室女宫 [相关解释]
1.黄道十二宫的第六宫,黄经从150°到180°原居室女座,故名。但由于岁差,现已移到狮子座。每年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这一宫,其时节气是处暑。
尔时 [相关解释]
1.犹言其时或彼时。
成康 [相关解释]
1.周成王与周康王的并称。史称其时天下安宁,刑措不用,故用以称至治之世。
日録 [相关解释]
1.史书记事的一种体例。记其事并记其时日。 2.指史官按日的记录。 3.犹日记。
时措 [相关解释]
1.《礼记.中庸》"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故时措之宜也。"郑玄注"时措,言得其时而用也。"孔颖达疏"措犹用也。言至诚者成万物之性,合天地之道,故得时而用之,则无往而不宜"◇以"时措"谓因时制宜。
未间 [相关解释]
1.谓未到其时。 2.书信中习用语。指未相见期间;别后。
止艮 [相关解释]
1.停止。语出《易.艮》"《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
渭桥 [相关解释]
1.汉唐时代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梁。东﹑中﹑西共有三座。中渭桥。秦时始置,本名横桥。秦都咸阳,渭南有兴乐宫,渭北有咸阳宫,建此桥以通二宫『更名渭桥。 2.汉唐时代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梁。东﹑中﹑西共有三座。东渭桥『景帝五年建置,故址在今西安市东北灞水﹑泾水合渭水处东侧。 3.汉唐时代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梁。东﹑中﹑西共有三座。西渭桥『建元三年建置,因与长安城便门相对,也叫便桥或便门桥。唐名咸阳桥,其时长安人送客西行多到此相别。
燕衣 [相关解释]
1.古天子宴群臣时所著之服。《礼记.王制》"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养老……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郑玄注"凡养老之服,皆其时与群臣燕之服。"孔颖达疏"以《经》云,夏后氏燕衣而养老,周人玄衣而养老,周人燕用玄衣,故知养老燕群臣之服也。"又"庶羞不逾牲,燕衣不逾祭服,寝不逾庙。"一说,"燕衣"为古天子退朝闲居时所著之服。见孙希旦集解。
瘗鹤铭 [相关解释]
1.著名的摩崖刻石。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书。其时代和书者众说纷纭﹐但均无确据。在今江苏省镇江市焦山崖石上。曾崩落长江中。乾隆二十二年移置焦山定慧寺。铭文正字大书左行﹐前人评价很高。
秋胶 [相关解释]
1.《周礼.考工记.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干也者以为远也﹐角也者以为疾也﹐筋也者以为深也﹐胶也者以为和也……凡为弓﹐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郑玄注"三材﹐胶﹑丝﹑漆。"贾公彦疏"干﹑角﹑筋须三材乃合﹐则秋是作弓之时。"后因以"秋胶"指弓弩或射艺。
绍述 [相关解释]
1.继承。特指宋哲宗时对神宗所实行的新法的继承。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其时推行新法。神宗死,哲宗嗣立,年号元佑,以年幼,太皇太后高氏主政,尽废新法。八年太皇太后死,哲宗亲政,次年改元绍圣,任章惇执政,以绍述熙宁﹑元丰新政为名,尽复高太后临朝时所废新法。 2.泛指承继前人所为。
蟾蜍 [相关解释]
1.亦作"蟾衑"。亦作"蟾诸"。 2.两栖动物。俗称癞蛤蟆。形似蛙而大﹐背面多呈黑绿色﹐有大小疙瘩。耳后腺和皮肤腺分泌白色黏液﹐可入药。 3.《后汉书.天文志上》"言其时星辰之变"南朝梁刘昭注"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衑。"后用为月亮的代称。 4.形似蟾蜍的器物。(1)候风地动仪上的部件。《后汉书.张衡传》"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衔之。"(2)古建筑的承溜装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洧水》"旧引绥水南入茔域而为池沼,沼在丑地,皆蟾蜍吐水,石隍承溜。"
踏槐花 [相关解释]
1.《说郛》卷六九引唐李淖《秦中岁时记》"进士下第,当年七月复献新文,求拔解,故曰'槐花黄,举子忙。'"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往往于隔年秋天就在京城行卷,其时正值槐花盛开,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
迎梅雨 [相关解释]
1.亦省作"迎梅"。 2.谓江南三月雨。其时梅子初生,故称。《埤雅.释木》"故自江以南三月雨谓之迎梅,五月雨谓之送梅。转淮而北则否,亦梅至北方多变而成杏。"明谢肇渏《五杂俎.天部二》"田家忌迎梅雨。谚云'迎梅一寸,送梅一尺。'然南方验,而北方不尔也。"清顾禄《清嘉录.黄梅天》"项瓯东谓江南以三月为迎梅雨,五月为送梅雨,遇雷电为断霉。"一说,指入黄梅日之雨。见清顾禄《清嘉录.黄梅天》。
送穷 [相关解释]
1.旧时驱送穷鬼的一种习俗。其时日多有不同(1)以正月晦日为送穷日。唐韩愈《送穷文》李翘注"予尝见《文宗备问》云'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为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却穷子。'自尔相承送之。"唐姚合《晦日送穷》诗之一"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2)以正月二十九日为送穷日。《岁时广记·月晦》引《图经》"池阳风俗,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穷九日,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3)以正月初六为送穷日。《岁时广记·人日》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人日前
适当其时 [相关解释]
1.谓恰巧遇上那个时机。
适逢其时 [相关解释]
1.见"适逢其会"。
阳物 [相关解释]
1.阳气旺盛之物。(1)指天。《易.系辞下》"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干,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高亨注"干为天,天为阳物。坤为地,地为阴物。"(2)指太阳或雷电。《素问.方盛衰论》"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 2.指男性生殖器。 3.指属于阳性之事。
饧箫 [相关解释]
1.卖饴糖人所吹的箫。语本《诗.周颂.有瞽》"箫管备举。"郑玄笺"箫﹐编小竹管﹐如今卖饧者所吹也。"孔颖达疏"其时卖饧之人吹箫以自表也。"
鹅珠 [相关解释]
1.亦作"鹅珠"。 2.据《大庄严论经》卷十一记载昔有一和尚,乞食至穿珠家门口,珠师停止穿珠,为和尚入内取食。其时一鹅来,吞其珠,珠师持食来而不见珠,疑和尚而责之⊥尚恐珠师杀鹅取珠,说偈讽之。珠师不听,遂缚和尚而拷打,和尚耳眼口鼻尽出血,这时鹅来食血,珠师怒,打杀鹅⊥尚至此才说明真相,珠师开鹅腹而见珠,乃大哭,对和尚说"汝护鹅命不惜于身,使我造此非法之事。"后以"鹅珠"作舍身护戒之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