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55 查到相关兵法的内容。
带有兵法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万人敌
[相关解释]
①能敌万人的兵法或谋略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②指勇力和武功可敌万人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
①能敌万人的兵法或谋略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②指勇力和武功可敌万人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
三权
[相关解释]
1.三种权力。 2.特指"贵"﹑"富"﹑"亲"三种权势。 3.指兵法上对上﹑中﹑下三种力量的权衡。
1.三种权力。 2.特指"贵"﹑"富"﹑"亲"三种权势。 3.指兵法上对上﹑中﹑下三种力量的权衡。
三翼
[相关解释]
1.古代的战船。因有大﹑中﹑小之分,故称三翼。《文选.张协》"尔乃浮三翼,戏中沚。"李善注"《越絶书》伍子胥《水战兵法内经》曰大翼一艘,长十丈;中翼一艘,长九丈六尺;小翼一艘,长九丈。"后诗文多以指轻舟。
1.古代的战船。因有大﹑中﹑小之分,故称三翼。《文选.张协》"尔乃浮三翼,戏中沚。"李善注"《越絶书》伍子胥《水战兵法内经》曰大翼一艘,长十丈;中翼一艘,长九丈六尺;小翼一艘,长九丈。"后诗文多以指轻舟。
五行阵
[相关解释]
1.唐李靖《兵法》说,各路军旗按所在方位作五色赤,南方火;白,西方金;皂,北方水;碧,东方木;黄,中央土。其后宋阮逸伪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就根据五方之色而称为五行阵。参阅清汪宗沂辑《卫公兵法辑本》卷中。
1.唐李靖《兵法》说,各路军旗按所在方位作五色赤,南方火;白,西方金;皂,北方水;碧,东方木;黄,中央土。其后宋阮逸伪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就根据五方之色而称为五行阵。参阅清汪宗沂辑《卫公兵法辑本》卷中。
什围伍攻
[相关解释]
1.古时兵法,谓以十敌一则围歼之,以五敌一则攻击之。
1.古时兵法,谓以十敌一则围歼之,以五敌一则攻击之。
兵书
[相关解释]
中国古代对论述兵法的著作的称谓,后成为军事著作的通称。《汉书·艺文志》著录古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历代兵书从内容上可分为兵法、兵略、训练、阵法、兵制、兵器、城守、军事地理、名将传等类。现存最早的完整兵书是《孙子兵法》。
中国古代对论述兵法的著作的称谓,后成为军事著作的通称。《汉书·艺文志》著录古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历代兵书从内容上可分为兵法、兵略、训练、阵法、兵制、兵器、城守、军事地理、名将传等类。现存最早的完整兵书是《孙子兵法》。
兵体
[相关解释]
1.犹兵法。
1.犹兵法。
兵术
[相关解释]
1.兵法﹐战术。
1.兵法﹐战术。
兵法
[相关解释]
中国古代指治军用兵的原则和方法。包括战略战术和治军理论等。研究兵法的学者称为兵家,代表人物有孙武、吴起、孙膑、尉缭、韩信等。论述兵法的著作称为兵书,故兵法”一词往往与兵书”通用。
中国古代指治军用兵的原则和方法。包括战略战术和治军理论等。研究兵法的学者称为兵家,代表人物有孙武、吴起、孙膑、尉缭、韩信等。论述兵法的著作称为兵书,故兵法”一词往往与兵书”通用。
兵符
[相关解释]
1.古代调兵遣将用的一种凭证。 2.借指兵权。 3.兵书﹐兵法。
1.古代调兵遣将用的一种凭证。 2.借指兵权。 3.兵书﹐兵法。
兵道
[相关解释]
1.用兵之道。犹兵法。
1.用兵之道。犹兵法。
兵钤
[相关解释]
1.指兵书;兵法。 2.指兵权。 3.宋代临时委任的军区统兵官"兵马钤辖"的省称。
1.指兵书;兵法。 2.指兵权。 3.宋代临时委任的军区统兵官"兵马钤辖"的省称。
军书
[相关解释]
1.军事文书。 2.有关军事﹑兵法的书。
1.军事文书。 2.有关军事﹑兵法的书。
刘渊(?-310)
[相关解释]
十六国时汉国的建立者,匈奴族。冒顿单于的后裔。以自己是汉朝皇帝的外孙为由,自称姓刘。从小学习儒家经典和《孙子兵法》。公元304年在山西起兵反晋,称大单于,后改称汉王。308年称汉帝,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十六国时汉国的建立者,匈奴族。冒顿单于的后裔。以自己是汉朝皇帝的外孙为由,自称姓刘。从小学习儒家经典和《孙子兵法》。公元304年在山西起兵反晋,称大单于,后改称汉王。308年称汉帝,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十三篇
[相关解释]
1.《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因以"十三篇"借指该书。
1.《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因以"十三篇"借指该书。
叔子
[相关解释]
1.晋名臣羊祜字。祜有治绩,通兵法,博学广闻,镇守荆州时曾以药赠吴将陆抗,抗服之不疑,当时成为美谈◇常用以为典。 2.丈夫的弟弟。俗称"小叔子",与"大伯子"相对而言。
1.晋名臣羊祜字。祜有治绩,通兵法,博学广闻,镇守荆州时曾以药赠吴将陆抗,抗服之不疑,当时成为美谈◇常用以为典。 2.丈夫的弟弟。俗称"小叔子",与"大伯子"相对而言。
圯上老人
[相关解释]
1.指秦末授张良《太公兵法》于圯上的老父。事见《史记.留侯世家》。
1.指秦末授张良《太公兵法》于圯上的老父。事见《史记.留侯世家》。
圯下兵法
[相关解释]
1.见"圯桥书"。
1.见"圯桥书"。
圯桥
[相关解释]
1.指秦末张良与一老父相遇并受《太公兵法》之桥。事见《史记·留侯世家》。桥后毁废,故址在今江苏省邳县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沂水》"一水径城东,屈从县南,亦注泗,谓之小沂水。水上有桥,徐泗间以为圯,昔张子房遇黄石公于圯上,即此处也。"因称此桥为圯桥。
1.指秦末张良与一老父相遇并受《太公兵法》之桥。事见《史记·留侯世家》。桥后毁废,故址在今江苏省邳县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沂水》"一水径城东,屈从县南,亦注泗,谓之小沂水。水上有桥,徐泗间以为圯,昔张子房遇黄石公于圯上,即此处也。"因称此桥为圯桥。
圯桥书
[相关解释]
1.亦称"圯上书"。亦称"圯下兵法"。 2.指秦末一老父于圯上授予张良的《太公兵法》。事见《史记.留侯世家》。
1.亦称"圯上书"。亦称"圯下兵法"。 2.指秦末一老父于圯上授予张良的《太公兵法》。事见《史记.留侯世家》。
垛充
[相关解释]
1.亦作"垜充"。 2.谓以垛兵法补充士卒。
1.亦作"垜充"。 2.谓以垛兵法补充士卒。
垛集
[相关解释]
1.亦作"垜集"。 2.谓以垛兵法征兵。
1.亦作"垜集"。 2.谓以垛兵法征兵。
奇正
[相关解释]
1.古时兵法术语。古代作战以对阵交锋为正﹐设伏掩袭等为奇。
1.古时兵法术语。古代作战以对阵交锋为正﹐设伏掩袭等为奇。
孙吴
[相关解释]
1.春秋时孙武和战国时吴起的并称。皆古代兵家。孙武着《兵法》十三篇。吴起着《吴子》四十八篇。 2.三国时吴国,因王室姓孙,历史上也称孙吴。
1.春秋时孙武和战国时吴起的并称。皆古代兵家。孙武着《兵法》十三篇。吴起着《吴子》四十八篇。 2.三国时吴国,因王室姓孙,历史上也称孙吴。
孙庞
[相关解释]
1.孙膑和庞涓的并称。二人曾同学兵法。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忌妒孙膑的才能,诳他到魏国,施以膑刑◇孙膑秘密回到齐国,任齐威王军师,设计大败魏军于马陵。庞涓自刎而死。见《史记.孙子吴_列传》。
1.孙膑和庞涓的并称。二人曾同学兵法。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忌妒孙膑的才能,诳他到魏国,施以膑刑◇孙膑秘密回到齐国,任齐威王军师,设计大败魏军于马陵。庞涓自刎而死。见《史记.孙子吴_列传》。
孙武
[相关解释]
①孙武。亦称孙子”。春秋末期军事家。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一说博兴)人。曾以所著《兵法》十三篇见吴王,被吴王重用为将。与伍子胥一起共佐吴王实施破楚击越,尔后争夺中原之方略,使吴成为一隅之霸。其军事思想丰富而深邃,并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所著《孙子兵法》是中国军事学的奠基作。②孙武(1880-1939)。近代民主革命者〓北夏口(治今汉口)人。曾参加自立军起义◇参加组织共进会,并加入同盟会。1911年联合文学社准备起义,被举为参谋长〓北军政府成立后,任军务部长。1912年组织民社,拥护黎元洪
①孙武。亦称孙子”。春秋末期军事家。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一说博兴)人。曾以所著《兵法》十三篇见吴王,被吴王重用为将。与伍子胥一起共佐吴王实施破楚击越,尔后争夺中原之方略,使吴成为一隅之霸。其军事思想丰富而深邃,并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所著《孙子兵法》是中国军事学的奠基作。②孙武(1880-1939)。近代民主革命者〓北夏口(治今汉口)人。曾参加自立军起义◇参加组织共进会,并加入同盟会。1911年联合文学社准备起义,被举为参谋长〓北军政府成立后,任军务部长。1912年组织民社,拥护黎元洪
孙膑
[相关解释]
战国中期军事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孙武后裔。因受同窗庞涓之骗,被魏惠王处以膑刑(去膝盖骨),故称◇被齐威王委以军师重任。提出富国强兵,以战争解决问题之主张,创造避实击虚、后发制人等多种制胜战法。所著《孙膑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中期军事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孙武后裔。因受同窗庞涓之骗,被魏惠王处以膑刑(去膝盖骨),故称◇被齐威王委以军师重任。提出富国强兵,以战争解决问题之主张,创造避实击虚、后发制人等多种制胜战法。所著《孙膑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岳镇渊渟
[相关解释]
1.岳,亦写作"岳"。谓如山岳屹立,如渊水停滞。本用以形容军队稳定,不可动摇。《文选.王融》"尔乃回舆驻罕,岳镇渊渟。"李善注"《孙子兵法》曰'其镇如山,其渟如渊。'"亦作"岳峙渊渟"﹑"岳峙渊渟"◇多用以形容人坚定沉着。
1.岳,亦写作"岳"。谓如山岳屹立,如渊水停滞。本用以形容军队稳定,不可动摇。《文选.王融》"尔乃回舆驻罕,岳镇渊渟。"李善注"《孙子兵法》曰'其镇如山,其渟如渊。'"亦作"岳峙渊渟"﹑"岳峙渊渟"◇多用以形容人坚定沉着。
弃书捐剑
[相关解释]
1.《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后因以"弃书捐剑"比喻立大志者不屑细事。
1.《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后因以"弃书捐剑"比喻立大志者不屑细事。
张良(?-前186)
[相关解释]
汉初大臣。字子房,相传为城父(今河南郏县东)人。祖与父都是韩国大臣。秦灭韩后,他图谋复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并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都被刘邦采纳『朝建立后封留侯。
汉初大臣。字子房,相传为城父(今河南郏县东)人。祖与父都是韩国大臣。秦灭韩后,他图谋复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并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都被刘邦采纳『朝建立后封留侯。
戎章
[相关解释]
1.兵书;兵法。
1.兵书;兵法。
李靖(571-649)
[相关解释]
唐初军事家。本名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精熟兵法。隋末任马邑郡丞。唐高祖时任行军总管,率军随李孝恭征服萧铣,得岭南地区,任岭南道抚慰大使◇又助李孝恭镇压辅公fe68F鹨寰。太宗时,历任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先后击败东突厥、吐谷浑。封卫国公。著有《李卫公兵法》,今佚。
唐初军事家。本名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精熟兵法。隋末任马邑郡丞。唐高祖时任行军总管,率军随李孝恭征服萧铣,得岭南地区,任岭南道抚慰大使◇又助李孝恭镇压辅公fe68F鹨寰。太宗时,历任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先后击败东突厥、吐谷浑。封卫国公。著有《李卫公兵法》,今佚。
死间
[相关解释]
1.兵法五间之一。
1.兵法五间之一。
玄女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的天上神女,曾授黄帝兵法,以制服蚩尤。亦称九天玄女,为道教所奉之神。
1.传说中的天上神女,曾授黄帝兵法,以制服蚩尤。亦称九天玄女,为道教所奉之神。
玄女符
[相关解释]
1.指兵法或兵书。
1.指兵法或兵书。
用法
[相关解释]
1.谓依法断罪。 2.泛指运用刑法。 3.指运用兵法,使用战略﹑战术。 4.使用的方式﹑方法。
1.谓依法断罪。 2.泛指运用刑法。 3.指运用兵法,使用战略﹑战术。 4.使用的方式﹑方法。
相斫书
[相关解释]
1.记载战争的史书。多指《左传》。 2.指讲论兵法的书。
1.记载战争的史书。多指《左传》。 2.指讲论兵法的书。
纸上谈兵
[相关解释]
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读兵书,谈起兵法连父亲也难不倒他。但是带兵打仗却不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被秦兵打败◇用来指不切实际夸夸其谈。
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读兵书,谈起兵法连父亲也难不倒他。但是带兵打仗却不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被秦兵打败◇用来指不切实际夸夸其谈。
论兵
[相关解释]
1.研究军事和兵法。
1.研究军事和兵法。
赵括
[相关解释]
1.战国时赵将,好空谈兵法,不会指挥作战。长平战役中,被秦击败身死。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赵括"泛指夸夸其谈,没有实际本领的人。
1.战国时赵将,好空谈兵法,不会指挥作战。长平战役中,被秦击败身死。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赵括"泛指夸夸其谈,没有实际本领的人。
赵母
[相关解释]
1.指战国时赵国大将赵括的母亲。战国时,名将赵奢子赵括少学兵法,尝与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代廉颇为将,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又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赵括兵败身死,赵母因有先言,得免诛全宗。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用为贤母知子之典。
1.指战国时赵国大将赵括的母亲。战国时,名将赵奢子赵括少学兵法,尝与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代廉颇为将,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又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赵括兵败身死,赵母因有先言,得免诛全宗。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用为贤母知子之典。
轻地
[相关解释]
1.孙子兵法"九地"之一。指进入敌人的领地较浅的地区。
1.孙子兵法"九地"之一。指进入敌人的领地较浅的地区。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相关解释]
1.谓兵法运用得巧妙,全在于善于思考。
1.谓兵法运用得巧妙,全在于善于思考。
进履圯桥
[相关解释]
1.《史记.留侯世家》载秦末一老父,在下邳桥上故意将鞋子掉到桥下,命张良为他取鞋﹑穿鞋,张良见他年老,忍怒取鞋,跪着为他穿上。老父又经再三考验,将《太公兵法》传授给张良,使张良后来成为刘邦的军师。,后以"进履圯桥"称这一故事。亦用以称屈己尊老,求取教益。
1.《史记.留侯世家》载秦末一老父,在下邳桥上故意将鞋子掉到桥下,命张良为他取鞋﹑穿鞋,张良见他年老,忍怒取鞋,跪着为他穿上。老父又经再三考验,将《太公兵法》传授给张良,使张良后来成为刘邦的军师。,后以"进履圯桥"称这一故事。亦用以称屈己尊老,求取教益。
逆流
[相关解释]
1.水倒流。 2.泛指液体倒流。 3.倒流的水。 4.比喻反动的潮流。 5.迎着水流方向。 6.兵法指军阵处于河流下游。 7.拒纳水流。
1.水倒流。 2.泛指液体倒流。 3.倒流的水。 4.比喻反动的潮流。 5.迎着水流方向。 6.兵法指军阵处于河流下游。 7.拒纳水流。
邳垠
[相关解释]
1.邳水之涯。相传汉张良曾游下邳桥上,于桥旁遇一老父,授《太公兵法》,谓"读是则为王者师"。见《史记.留侯世家》。
1.邳水之涯。相传汉张良曾游下邳桥上,于桥旁遇一老父,授《太公兵法》,谓"读是则为王者师"。见《史记.留侯世家》。
邳桥
[相关解释]
1.邳水之桥。相传汉张良曾游下邳桥上,遇黄石公,授《太公兵法》,曰"读是则为王者师◇十年兴。"见《史记.留侯世家》。
1.邳水之桥。相传汉张良曾游下邳桥上,遇黄石公,授《太公兵法》,曰"读是则为王者师◇十年兴。"见《史记.留侯世家》。
钤决
[相关解释]
1.古代兵法有《玉钤篇》和《玄女六韬要决》◇因以"钤决"泛指兵书或谋略。
1.古代兵法有《玉钤篇》和《玄女六韬要决》◇因以"钤决"泛指兵书或谋略。
钤符
[相关解释]
1.兵书﹐兵法。
1.兵书﹐兵法。
钤韬
[相关解释]
1.古代兵法有《玉钤篇》和《玄女六韬要决》◇因以"钤韬"泛指兵书或谋略。
1.古代兵法有《玉钤篇》和《玄女六韬要决》◇因以"钤韬"泛指兵书或谋略。
隘形
[相关解释]
1.孙子兵法中"六形"之一。指道路狭隘队伍展不开的地区。
1.孙子兵法中"六形"之一。指道路狭隘队伍展不开的地区。
马法
[相关解释]
1.即司马穰苴兵法。
1.即司马穰苴兵法。
鬼书
[相关解释]
1.指神秘莫测的兵法。 2.一种字体。 3.科举考试揭榜以淡墨书之,称鬼书。
1.指神秘莫测的兵法。 2.一种字体。 3.科举考试揭榜以淡墨书之,称鬼书。
鸟陈
[相关解释]
1.亦作"鸟阵"。 2.兵法中的阵名。
1.亦作"鸟阵"。 2.兵法中的阵名。
龙韬
[相关解释]
1.太公望兵法《六韬》之一。泛指兵法﹑战略。 2.古宫廷禁卫羽林军的别名。
1.太公望兵法《六韬》之一。泛指兵法﹑战略。 2.古宫廷禁卫羽林军的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