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67 查到相关公羊的内容。
带有公羊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元复始 [相关解释]
1.《公羊传.隐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后以"一元复始"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并常以下句"万象更新"合成春联,今人亦偶用之。
七等 [相关解释]
1.特指公羊家所谓孔子作《春秋》寓褒贬的七个等级,即州﹑国﹑氏﹑人﹑名﹑字﹑子。 2.泛指七个等级。
七经 [相关解释]
1.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所推崇的七部儒家经典。七经名目,历来说法不一。东汉《一字石经》作《易》﹑《诗》﹑《书》﹑《仪礼》﹑《春秋》﹑《公羊》﹑《论语》;《后汉书.张纯传》唐李贤注作《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宋刘敞《七经小传》作《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公羊》﹑《论语》;清康熙《御纂七经》作《易》﹑《书》﹑《诗》﹑《春秋》﹑《周礼》﹑《仪礼》﹑《礼记》。 2.道家七类经书。即《仁经》﹑《礼经》﹑《信经》﹑《义经》﹑《智经》﹑《德经》﹑《道经》。见《云笈
三世 [相关解释]
1.指祖孙三代。 2.指《春秋》公羊家主张的历史演变的三个阶段,即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何休注略云"于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用心尚粗粗,故内其国而外诸夏";"于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着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清钱谦益《玉剑尊闻序》"《周官》之六典如故,《公羊》之三世非遐。"康有为据公羊家言曾提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之说。见《大同书》。 3.佛家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三世。 4.指《黄帝
三家 [相关解释]
1.极言人户之少。 2.指春秋鲁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3.指春秋晋之三卿韩﹑赵﹑魏。 4.指汉代传《诗》的齐﹑鲁﹑韩三派。 5.指汉代传《尚书》的欧阳﹑大夏侯﹑小夏侯三派。 6.指解说《春秋》的左氏﹑公羊﹑谷梁三派。 7.指古代天文学中的盖天﹑宣夜和浑天三种学派。 8.指三皇。 9.指夏﹑商﹑周。
三科九旨 [相关解释]
1.汉代《公羊》学家谓《春秋》书法有三科九旨。即于三段中寓九种旨意。有何休﹑宋衷二说。《公羊传.隐公元年》"隐公第一"唐徐彦疏"问曰'《春秋说》云《春秋》设三科九旨,其义如何?'答曰'何氏(何休)之意以为三科九旨,正是一物。若搆言之,谓之三科,科者,段也;若析而言之,谓之九旨,旨者,意也,言三个科段之内,有此九种之意。故何氏作《文谥例》云三科九旨者,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此一科三旨也。又云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二科六旨也。又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也。'问曰'案宋氏(宋
三谏之义 [相关解释]
1.《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后以"三谏之义"指事君之正道。
三阙 [相关解释]
1.指汉何休评论《左传》﹑《公羊》﹑《谷梁》三书得失的著作。
中经 [相关解释]
1.人体内的主要经脉。 2.宫廷中收藏的经籍『代有"中五经"之称。三国时魏秘书郎郑默将宫中所藏经籍整理编目,称为"中经"。晋秘书监荀勖因"中经"更着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后称为《晋中经簿》。见《汉书.刘向传》﹑《隋书.经籍志一》﹑《新唐书.艺文志二》。 3.唐﹑宋国子监教诸生读经,依经书文字多少,分为大﹑中﹑小三等。其中等者为中经。唐以《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宋以《书》﹑《易》﹑《公羊》﹑《谷梁》﹑《仪礼》为中经。见《新唐书.选举志上》﹑《宋史.选举志一》﹑明陆深《燕闲录》。
九经 [相关解释]
1.九条南北向的大道。 2.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九项准则。 3.九部儒家经典。名目相传不一。《汉书.艺文志》指《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及小学。陆德明《经典释文录》指《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孝经》﹑《论语》。《初学记》卷二一所引九经,与《经典释文》略异,有《左传》﹑《公羊》﹑《谷梁》,无《春秋》﹑《孝经》﹑《论语》。
习读 [相关解释]
1.学习诵读。语出《公羊传.定公元年》"定哀多微辞,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则未知己之有罪焉耳。"何休注"读谓经,传谓训诂。"
于诸 [相关解释]
1.安置。《公羊传.哀公六年》"景公死而舍立,陈乞使人迎阳生于诸其家。"何休注"于诸,置也,齐人语也。"一说"诸"语中助词,见刘淇《助字辨略》卷一。
五家 [相关解释]
1.五户。古代以为户籍编制的基层单位。周代以五家为一比,春秋时齐国管仲以五家为一轨。 2.指黄帝﹑高阳﹑高辛﹑唐尧﹑虞舜五帝。 3.指黄帝﹑颛顼﹑夏﹑殷﹑周五代的历法。 4.指传《春秋》的左氏﹑公羊氏﹑谷梁氏﹑邹氏﹑夹氏五人。 5.指治《春秋谷梁传》的尹更始﹑刘向﹑周庆﹑丁姓﹑王彦五人。 6.谓五行家。 7.指北周﹑北齐﹑南朝梁﹑南朝陈﹑隋五朝。 8.今文经学家指唐﹑虞﹑夏﹑殷﹑周五代。
五石六鹢 [相关解释]
1.语出《公羊传.僖公十六年》"靊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曷为先言靊而后言石?靊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鹢?六鹢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鹢,徐而察之则退飞。"后用以比喻记述准确或为学缜密有序。
五羖皮 [相关解释]
1.五张公羊的皮。《孟子.万章上》"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史记.秦本纪》"﹝秦缪公﹞闻百里奚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遂与之。"两说有所不同◇因以"五羖皮"比喻出身低贱之士或微贱之物。 2.借指五羖大夫。
五谏 [相关解释]
1.五种进谏方式。名目略有不同。(1)汉刘向《说苑·正谏》"谏有五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曰戆谏,五曰讽谏。"(2)汉班固《白虎通·谏诤》"人怀五常,故有五谏。谓讽谏﹑顺谏﹑窥谏﹑指谏﹑陷谏。"《后汉书·李云传论》"礼有五谏,讽为上。"李贤注"讽?知患祸之萌而讽告也。顺谏者,出辞逊顺,不逆君心也。窥谏者,视君颜色而谏也。指谏者,质指其事而谏也。陷谏者,言国之害,忘生为君也。"(3)《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三谏不从"汉何休注"谏有五,一曰讽谏,孔子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季氏自堕之'是也;二曰
今文经 [相关解释]
1.以秦汉通行的隶书记载的经书。如鲁齐韩三家的《诗经》﹑公羊﹑谷梁传的《春秋》等。
仲舒 [相关解释]
1.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家董仲舒。专治《春秋公羊传》,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之说。
伤麟 [相关解释]
1.《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公羊传.哀公十四年》"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后以"伤麟"感叹不得其时,不能施行正道。
入室操戈 [相关解释]
1.语出《后汉书.郑玄传》"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着《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戈以伐我乎!'"后以"入室操戈"比喻以其人之说反驳其人。
公羊 [相关解释]
1.《公羊传》的简称。 2.复姓。战国齐人有公羊高﹐为《春秋公羊传》作者。
公羊子 [相关解释]
1.即公羊高。
公羊学 [相关解释]
1.研究以《公羊传》解释《春秋》的学问。《公羊传》﹐即《春秋公羊传》﹐或叫《公羊春秋》。相传为战国齐人公羊高所著﹐专门阐释《春秋》。最初只有口头流传﹐汉初才写成书『何休作《春秋公羊解诂》十一卷﹐多发明《春秋》微言大义﹐大张"三世"(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之说﹑又好引谶纬。唐徐彦为之疏﹐其《公羊传疏》引戴宏序﹐说是由景帝时公羊寿和胡母生(子都)"着于竹帛"。它是今文经学的重要经籍﹐盛行于汉武帝﹑宣帝之间。但自王莽时古文经大盛﹐《公羊传》渐少人研究。清代庄存与﹑刘逢禄﹑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等﹐力主复兴今文学
公羊学派 [相关解释]
1.清代的今文经学派。根据今文《公羊》经说﹐发挥其伦理思想或政治主张。其创始人庄存与﹑刘逢禄均为常州人﹐故又称"常州学派"。因今文经学特别重视公羊家的《春秋》学﹐故亦以泛指今文经学。
公谷 [相关解释]
1.《公羊传》和《谷梁传》的并称。
六佾 [相关解释]
1.周诸侯所用乐舞之格局六列﹐每列六人﹐共三十六人;或云﹐每列八人﹐六列共四十八人。《左传·隐公五年》"公问羽数于众仲﹐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公从之﹐于是初献六羽﹐始用六佾也。"杜预注"六六三十六人。"孔颖达疏"何休说如此﹐服虔以用六为六八四十八人。"《公羊传·隐公五年》﹑《谷梁传·隐公五年》皆谓"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说与《左传》不同◇世遂以为公爵重臣的乐舞格局。 2.夏代天子之乐舞格局。
十二经 [相关解释]
1.指《春秋》。因其记载春秋鲁国十二公的史事,故称。一说,指六经,六纬,或《易》上﹑下经加十翼。 2.指儒家的十二部经书。唐文宗时在国子学立石,刻《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十二经。参阅清成瓘《箬园日札》卷五。 3.即十二经脉。
千里一曲 [相关解释]
1.古传黄河源出昆仑山,河水九曲,一曲千里,流入渤海。见《初学记》卷六引《河图》。《公羊传.文公十二年》"曷为以水地?河曲疏矣﹐河千里而一曲也。"后用以比喻举止随便﹐不拘小节。
反正拨乱 [相关解释]
1.治理乱世,使之恢复安定﹑正常。语出《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只轮无反 [相关解释]
1.比喻全军覆没。语本《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然而晋人与姜戎要之殽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者。"亦作"只轮不反"﹑"只骑不反"。
因诸 [相关解释]
1.相传为齐国狱名。《公羊传.昭公二十一年》"宋南里者何?若曰因诸者然。"何休注"因诸者,齐故刑人之地。"徐彦疏"旧说云即《博物志》云'周曰囹圄,齐曰因诸'是也。"按,今本《博物志》无此文。一说"因诸"为齐国放逐犯人的地区。见陈立《公羊义疏》卷六四﹑俞樾《群经平议.公羊传》。
大貉小貉 [相关解释]
1.貉﹐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名。相传其实行二十税一的税制。儒家以为尧舜之道为十税一﹐少于十税一为行貉之道。十四五税一为大貉﹐十二三税一为小貉。见《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徐彦疏。
天囚 [相关解释]
1.获罪于天的囚犯。 2.比喻受拘囿﹑束缚。 3.春秋时王室衰微﹐公羊家以周王为天囚﹐后用以贬称帝王。
孙弘 [相关解释]
1.即公孙弘。字季,西汉菑川人。少时为狱吏,年四十余始治《春秋公羊传》,以熟悉文法吏治,被武帝任为丞相,封平津侯。
宰木 [相关解释]
1.坟墓上的树木。语出《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秦伯怒曰'若尔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何休注"宰,冢也。"
屈产 [相关解释]
1.春秋晋地名,产良马。《公羊传·僖公二年》"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白璧,往必可得也。"何休注"屈产,出名马之地。"宋王禹偁《大阅赋》"又若屈产新羁,渥洼逸驾,汗血兰筋,腾霜照夜。"一说为屈地所产。见《左传·僖公二年》杜预注。
延陵季子 [相关解释]
1.指春秋时吴公子季札。相传吴王寿梦有四子诸樊(或称谒)﹑馀祭﹑馀眛(一作夷昧)﹑季札。季札贤,寿梦欲废长立少。季札让不可。寿梦卒,诸樊立,与馀祭﹑馀眜相约,传弟而不传子弟兄迭为君,欲终致国于季札。季札离国赴延陵(一说封于延陵),终身不入吴国,故世称延陵季子。事见《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史记.吴太伯世家》。
开成石经 [相关解释]
1.始刊于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成于开成二年(837年),故名。经石立于长安务本坊国子监太学。有《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十二种。共二百二十七石。字体为正书,标题为隶书。大和时,经字已有改刻,以后更屡经修改﹑补刻和添注。也称唐石经。今在西安碑林。
推刃 [相关解释]
1.《公羊传.定公四年》"父不受诛,子复雠,可也。父受诛,子复雠,推刃之道也。"何休注"一往一来曰推刃。"谓父罪当诛而子复仇,仇家之子亦必报复,则形成一往一来的循环报复◇用"推刃"泛称用刀剑刺杀或复仇。
操之过蹙 [相关解释]
1.犹言操之过急。语出《公羊传.庄公三十年》"﹝齐人伐山戎﹞﹐此齐侯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子司马子曰'盖以操之为已蹙矣!'"
沙鹿 [相关解释]
1.亦作"沙麓"。 2.古山名。一说古地名。故址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春秋.僖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鹿崩。"杜预注"沙鹿,山名。平阳元城县东有土山。"《公羊传.僖公十四年》"沙鹿崩。沙鹿者何?河上之邑也。"据《后汉书.元后传》载,春秋晋国有史官以为沙麓崩陷乃"阴为阳雄﹐土火相乘"之象﹐断言六百四十五年后宜有圣女兴。因以"沙鹿"作为颂扬皇太后﹑皇后之词。
泣麟 [相关解释]
1.《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又"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何休注"麟者太平之符,圣人之类,时得麟而死,此亦天告夫子将没之征,故云尔。"后以"泣麟"为哀叹悲泣世衰道穷之典。
泣麟悲凤 [相关解释]
1.古代以为麟是仁兽,天下太平时乃出现;又以为凤鸟至乃圣人受命而王之兆。孔子因乱世获麟而涕泣,又因凤鸟不至而伤叹。见《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论语.子罕》◇因以"泣麟悲凤"为哀伤国家衰败之典。 2.古琴操名。
滩羊 [相关解释]
1.我国优良裘皮用绵羊品种之一。分布于宁夏甘肃的黄河两岸。公羊有螺旋形的角,伸向两侧,母羊多无角。头部有黑色或褐色花斑。体躯长,脂尾锥形。毛长七厘米以上,成辫状。皮板轻软,比一般羊皮贵重。
熹平石经 [相关解释]
1.东汉时所刻碑石经书『灵帝熹平四年根据蔡邕等正定经本文字的建议始刻,讫至光和六年,凡历九年而成。共刻四十六石碑,用隶书一体写成,立于太学讲堂前的东侧,有《鲁诗》﹑《尚书》﹑《周易》﹑《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经文,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太学遗址在今河南省偃师县朱家圪垱村。
牂羝不辨 [相关解释]
1.形容愚昧无知。牂,母羊;羝,公羊。
牧羝 [相关解释]
1.苏武牧羊的典故『苏武出使匈奴,单于胁迫他投降,苏武不屈服◇来把他流放到"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公羊),羝乳乃得归"。羝根本不会产乳,以此来断绝他回汉的希望。苏武在匈奴坚持了十九年,"及归,须发皆白"。见《汉书.苏武传》。
王春 [相关解释]
1.《公羊传.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文王也。"后以"王春"指阴历新春。
祝予 [相关解释]
1.亦作"祝余"。 2.《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子路死,孔子曰'噫,天祝予!'"何休注"祝,断也。天生颜渊﹑子路为夫子辅佐,皆死者,天将亡夫子之证。"后人用典,以"祝予"为悲悼生徒后辈死亡之词。
祠兵 [相关解释]
1.古代兵将出战,陈于近郊,杀牲飨士卒,谓之"祠兵"。《公羊传.庄公八年》"甲午祠兵。祠兵者何?出曰祠兵,入曰振旅。其礼一也,皆习战也。"何休注"礼,兵不徒使,故将出兵必祠于近郊,陈兵习战,杀牲飨士卒。"王闿运《丁文诚诔》"曾选士于衡湘,截粤饷以祠兵。"一说,祠兵即治兵。
童羖 [相关解释]
1.无角的公羊。喻决无的事物。
箪食壶浆 [相关解释]
1.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孟子.梁惠王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后用为犒师拥军的典故。 2.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高子执箪食与四脡脯﹐国子执壶浆﹐曰'吾寡君闻君在外﹐馂饔未就﹐敢致糗于从者。'"后用为饷馈食饮的典故。
籵羝 [相关解释]
1.角钩在篱笆上的公羊。喻进退两难。
绵羊 [相关解释]
脊椎动物,哺乳纲,偶蹄目,牛科。反刍家畜。体丰满,被毛绵密,多白色。头短,公羊多有螺旋状大角,母羊无角或角细小。四肢强健。尾型不一,有长瘦尾、脂尾、短尾、肥尾之分。寿命约十五年。以温带、寒带分布最多。主要用于产毛和肉。
[相关解释]
〈书〉公羊。
羝乳 [相关解释]
1.公羊产乳。喻不可能发生之事。
羝羊触藩 [相关解释]
1.公羊角钩在篱笆上。比喻进退两难。
裂陕 [相关解释]
1.相传周初周召二公分陕而治,周公治陕以东,召公治陕以西。陕即今河南省陕县。事见《公羊传.隐公五年》◇遂以"裂陕"谓朝廷大员出任地方长官。
角握 [相关解释]
1.《礼记.王制》"宗庙之牛,角握。"郑玄注"握谓长不出肤。"孔颖达疏"《公羊传》曰'肤寸而合。'郑注《投壶礼》云'四指曰扶则肤也。'"古人并四指以量牛角长短◇以"角握"指小牛。
蹇羝 [相关解释]
1.驽劣的公羊。比喻卑劣之徒。
辨裁 [相关解释]
1.叙事明白﹐剪裁得当。辨﹐通"辩"。语本晋范宁《序》﹕"《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杨士勋疏﹕"辩﹐谓说事分明﹐裁﹐谓善能裁断。"
进舍女婿 [相关解释]
1.即赘婿。清平步青《霞外攟屑.释谚.进舍女壻》"《越谚》'舍,沙去声。《小繁露》"今人称赘婿曰入舍女婿。"亦有所本。《夷坚志》"隗伯山"条云"饶州市隗干三名伯者,淳熙初年蟦州门里王小三家,作入舍女婿。"'案,越以入舍为进舍,字稍不同,即《公羊传》注所谓就婿也。就婿即赘婿。"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释称谓》"﹝入舍女婿﹞今舟山方言称赘婿为'进舍女婿',亦可印证。"亦作"进门女婿"。
进退触藩 [相关解释]
1.前进后退都有障碍,谓进退两难。语出《易.大壮》"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孔颖达疏"退谓退避,遂谓进往。"羝,公羊。藩,篱笆。
震矜 [相关解释]
1.《公羊传.僖公九年》﹕"葵丘之会﹐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国。震之者何?犹曰振振然。矜之者何?犹曰莫若我也。"后以"震矜"为自得之意。
须句 [相关解释]
1.亦作"须胊"。 2.春秋时古国名。在今山东省东平县东南。《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杜预注"须句在东平须昌县西北。"《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春﹐公伐邾娄﹐取须胊。"何休注"胊﹐其俱反。《左氏》作'句'。"唐之郓州﹐属古须句国◇因以借指郓州。
餐毡苏 [相关解释]
1.指苏武『武帝遣苏武使匈奴,匈奴扣留苏武,迫降。武不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絶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徙置北海上无人处,使放牧公羊,表示须"羝乳乃得归"。苏武"杖汉节牧羊",吃尽辛苦,历十九年而归汉『仅拜为典属国,不久又免官。事见《汉书.苏武传》。
鸟焚鱼烂 [相关解释]
1.《易.旅》"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唃。"《公羊传.僖公十九年》"其言梁亡何?自亡也。其自亡奈何?鱼烂而亡也。"后以"鸟焚鱼烂"谓因内乱而覆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