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43 查到相关儒学的内容。
带有儒学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业儒 [相关解释]
1.以儒学为业。
丛书 [相关解释]
也称丛刊”、丛刻”。文库”、集成”等也属此。汇辑多种图书成一套,并冠以总名的书籍。中国最早的丛书为南宋嘉泰年间俞鼎孙、俞经编的《儒学警语》;最大的丛书为《四库全书》。
乡饮酒礼 [相关解释]
1.亦称"乡饮酒"。亦作"乡?酒"。 2.周代乡学三年业成大比,考其德行道艺优异者,荐于诸侯。将行之时,由乡大夫设酒宴以宾礼相待,谓之"乡饮酒礼"。历朝沿用,亦指地方官按时在儒学举行的一种敬老仪式。
儒业 [相关解释]
1.指儒学,儒家经学。 2.谓读书应举之业。 3.以儒学为业。
儒乡 [相关解释]
1.谓儒学发源之地。
儒关 [相关解释]
1.犹言儒学之门。
儒史 [相关解释]
1.儒学和史学。
儒域 [相关解释]
1.儒学领域。
儒学 [相关解释]
1.儒家学说;儒家经学。 2.元﹑明﹑清在各府﹑州﹑县设立的供生员修业的学校。 3.指儒家学者。如《旧唐书》﹑《新唐书》﹑《元史》等皆有儒学传。
儒效 [相关解释]
1.儒者的作用;儒学的效用。《荀子》有《儒效篇》。
儒玄 [相关解释]
1.儒学和玄学。
儒相 [相关解释]
1.指博通儒学的宰相。
儒科 [相关解释]
1.指儒学。 2.指科举考试之进士科。
儒素 [相关解释]
1.儒者的素质,谓符合儒家思想的品格德行。 2.宿儒,名儒。 3.泛指儒士。 4.儒术,儒学。 5.指读书人家。 6.儒雅质朴。
儒者 [相关解释]
1.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以后泛指一般读书人。
儒训 [相关解释]
1.谓儒学教育。
出贡 [相关解释]
1.科举时代,凡屡试不第的贡生,可按年资轮次到京,由吏部选任杂职小官。某年轮着,就叫作"出贡"。 2.秀才一经成为贡生,就不再受儒学管教,俗称"出贡"。
司业 [相关解释]
1.谓主管世子学业教育。 2.学官名。隋以后国子监置司业,为监内的副长官,协助祭酒,掌儒学训导之政。至清末始废。参阅《通典.职官九》﹑《续通典.职官九》﹑《清通典.职官六》。 3.指唐张籍。张籍仕终国子司业,故称。
吏目 [相关解释]
1.古官名。元于儒学提举司及各州设吏目为参佐官。明之翰林院﹑太常寺﹑太医院,留守﹑安抚﹑招讨﹑市舶﹑盐课诸司及都指挥司﹑各长官司﹑各千户所﹑各州均有设置。清唯太医院﹑五城兵马司及各州置之。其职除太医院吏目与医士类似外,其余或掌文书,或佐理刑狱及官署事务。
四姓 [相关解释]
1.指四个姓氏。自汉以来,历代多有以四个名门贵族的姓氏合称为四姓的。如东汉明帝时外戚有樊﹑郭﹑阴﹑马四姓(见《后汉书.明帝纪》李贤注);三国蜀有焦﹑娄﹑孟﹑毛四姓(见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吴有朱﹑张﹑顾﹑陆四姓(见《文选.陆机》李善注);晋广陵郡有雷﹑蒋﹑谷﹑鲁四姓(见《晋书.刘颂传》);唐有崔﹑卢﹑李﹑郑四姓(见《新唐书.儒学传中.柳冲》)等。 2.南北朝世族,以郡望或官位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谓之四姓。 3.泛指名门贵族。
四氏学 [相关解释]
1.封建帝王崇奉儒学,专为孔﹑颜﹑孟﹑曾四姓分别设立的学馆。
四科 [相关解释]
1.孔门四种科目。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2.南朝宋东观设置的四门学科。指儒学﹑玄学﹑文学﹑史学。 3.汉代举士的四种科目。 4.指汉代以德行举士的四条标准。 5.唐高宗时举荐人才的四条标准。即孝悌力行﹑经史儒术﹑藻思词锋﹑廉平强直。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制度.四科》。 6.人品四等。即容悦之凡臣﹑社稷之臣﹑天民﹑大人。《孟子.尽心上》"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7.诗文的四种形式。即奏议
圣真 [相关解释]
1.谓儒学的真谛。
天人三策 [相关解释]
1.《汉书.董仲舒传》载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以"天人感应"说为其对策要旨﹐所对凡三﹐世称"天人三策"。说明"王者承天意以从事"﹐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絶其道﹐勿使并进"﹐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仲舒所对﹐为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
孔情周思 [相关解释]
1.指儒学的思想﹑情懆。孔,孔子;周,周公。
学宫 [相关解释]
1.学校。 2.旧指各府县的孔庙。为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
学案 [相关解释]
1.记述学派源流及其学说内容并加论断的著作。清黄宗羲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清唐鉴有《国朝学案小识》。
席上 [相关解释]
1.筵席之上首。 2.指筵席上。 3.指儒学。
提学 [相关解释]
1.官名。宋崇宁二年在各路置提举学事司,掌管州县学政。金设提举学校官,元有儒学提举司。明置提学道。清设督学道﹑提学使等,俱简称提学。
朋友 [相关解释]
1.同学;志同道合的人◇泛指交谊深厚的人。 2.明代士大夫对儒学生员之称。 3.特指恋人。
朱学 [相关解释]
1.指宋代思想家朱熹的学说及其学派。朱熹发展了北宋二程(程颢﹑程颐)的哲学理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主张以天理克服人欲,提倡封建道德伦理。明清两代被尊为儒学正宗。
条记 [相关解释]
1.逐条记载。 2.明清官印的一种,亦称钤记,为长方形,未入流者用之,入流者则用方印。清县丞﹑主簿﹑驿丞﹑州县儒学及各省驻防旗营佐领﹑屯庄﹑守边门官等均用条记。铜质直纽,文体及大小各有定制,由礼部铸印局铸发。参阅《清会典.礼部.铸印局》﹑清俞樾《茶香室续钞.印关防条记》。
杨维桢(1296-1370) [相关解释]
元代文学家。字廉夫,号铁崖、东维子,诸暨(今属浙江)人。泰定年间进士。官至江西等处儒学提举。元末避乱隐居苏州、松江等地。明太祖招他修礼乐书,不赴,不久去世。擅长乐府诗,语言奇特,被称为铁崖体”。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乐府》。
永康学派 [相关解释]
1.南宋儒学派之一。因代表人物陈亮为永康(今属浙江省)人,故称。此派主张"义利双行"﹑"王霸并用"的"事功之学",反对理学家空谈心性命理。与"永嘉学派"同有"浙东学派"之称。
犬儒 [相关解释]
1.原指古希腊犬儒学派的哲学家。他们提出绝对的个人精神自由﹐轻视一切社会虚套﹑习俗和文化规范﹐过着禁欲的简陋生活﹐被当时人讥为穷犬﹐故称◇亦泛指具有这些特点的人。
现代新儒学 [相关解释]
也称现代新儒家”。相对于先秦儒学和宋明理学而言,以继承儒学道统为己任,力图用传统儒家学说融合西学,从文化上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学术思想流派。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60年代以来这一流派在台、港等地区重新活跃,并有较大影响。
禁学 [相关解释]
1.谓禁止儒学。 2.旧指天文历算﹑卜筮方术等隐秘的学术。
禁欲主义 [相关解释]
要求人们克制欲望、放弃物质享受的道德理论和生活方式。如古希腊犬儒学派提倡克己自制,独善其身,极端鄙视物质生活;斯多亚派主张忍耐、节制,过一种逃避社会,摆脱物质享受的生活。以后,凡是极端克制个人需求,主张抛弃生活享受的,都被称为禁欲主义。
老友 [相关解释]
1.相交多年的朋友。 2.明代士大夫对已考中秀才的儒学生员的称呼。
讲院 [相关解释]
1.讲经的寺院。 2.指儒学书院。
谷那 [相关解释]
1.复姓。唐有谷那律。见《旧唐书.儒学传上》本传。
阙里 [相关解释]
1.孔子故里。在今山东曲阜城内阙里街。因有两石阙,故名。孔子曾在此讲学◇建有孔庙,几占全城之半。 2.借指曲阜孔庙。 3.借指儒学。
颜元(1635-1704) [相关解释]
清初思想家、教育家∨习斋,博野(今属河北)人。曾主讲漳南书院。在学术上倡导注重实学,强调习行,反对死读书的学风,抨击宋明儒学的空谈心性命理。著作有《四书正误》、《四存编》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