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80 查到相关僧尼的内容。
带有僧尼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千威仪
[相关解释]
1.佛教谓僧尼日常遵循的众多律仪。威仪,指行事进退的仪则。
1.佛教谓僧尼日常遵循的众多律仪。威仪,指行事进退的仪则。
三武
[相关解释]
1.星名。 2.北魏道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的合称。他们皆禁佛教,令僧尼还俗,佛家称为"三武之难"。
1.星名。 2.北魏道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的合称。他们皆禁佛教,令僧尼还俗,佛家称为"三武之难"。
世寿
[相关解释]
1.佛教谓僧尼的实际年寿为"世寿",以别于"僧腊"(受戒后的年岁)。
1.佛教谓僧尼的实际年寿为"世寿",以别于"僧腊"(受戒后的年岁)。
乐探
[相关解释]
1.古代教坊司管理僧尼道俗和官妓的小吏。
1.古代教坊司管理僧尼道俗和官妓的小吏。
优婆
[相关解释]
1.梵语。佛徒,僧尼。
1.梵语。佛徒,僧尼。
佛事
[相关解释]
指僧尼拜忏的事情做~。
指僧尼拜忏的事情做~。
偏衫
[相关解释]
1.僧尼的一种服装。开脊接领,斜披在左肩上,象袈裟之类的法衣。
1.僧尼的一种服装。开脊接领,斜披在左肩上,象袈裟之类的法衣。
僧会
[相关解释]
1.管理一县僧尼事务的僧官。
1.管理一县僧尼事务的僧官。
僧却崎
[相关解释]
1.梵语的译音。僧尼五衣之一。为一种覆肩掩腋衣。
1.梵语的译音。僧尼五衣之一。为一种覆肩掩腋衣。
僧夏
[相关解释]
1.指僧尼受戒后的年数。夏,夏腊。 2.本谓僧尼于夏日就禅刹挂单,引申指寺庙。
1.指僧尼受戒后的年数。夏,夏腊。 2.本谓僧尼于夏日就禅刹挂单,引申指寺庙。
僧官
[相关解释]
1.管理寺庙和僧尼事务的职官,由僧人担任。
1.管理寺庙和僧尼事务的职官,由僧人担任。
僧尼
[相关解释]
1.和尚和尼姑。
1.和尚和尼姑。
僧帐
[相关解释]
1.登录僧尼名籍的簿册。始于唐开元十七年,一说始于唐太和四年。
1.登录僧尼名籍的簿册。始于唐开元十七年,一说始于唐太和四年。
僧曹
[相关解释]
1.管理僧尼事务的官员,由僧人担任。
1.管理僧尼事务的官员,由僧人担任。
僧正
[相关解释]
1.僧官名。十六国后秦始立,统管秦地僧尼。南朝历代亦设。唐以后于州立僧正管理地方僧尼事务。
1.僧官名。十六国后秦始立,统管秦地僧尼。南朝历代亦设。唐以后于州立僧正管理地方僧尼事务。
僧牒
[相关解释]
1.僧尼出家,由官府发给的作为凭证的度牒。有牒者得免地税﹑徭役。
1.僧尼出家,由官府发给的作为凭证的度牒。有牒者得免地税﹑徭役。
僧籍
[相关解释]
1.指登录僧尼的册籍。
1.指登录僧尼的册籍。
僧腊
[相关解释]
1.僧尼受戒后的年岁。
1.僧尼受戒后的年岁。
僧首
[相关解释]
1.管理一郡僧尼事务的僧官。
1.管理一郡僧尼事务的僧官。
入安居
[相关解释]
1.佛教语。古印度在每年约五月至八月的雨期内,禁僧尼外出,谓外出易伤草木虫蚁,应居在寺内坐禅讲经,安受供奉。这一阶段开始即称"入安居",又称"结夏"。古代佛徒一般均循此戒律。唯因雨季不同,"入安居"也各在不同时期开始。
1.佛教语。古印度在每年约五月至八月的雨期内,禁僧尼外出,谓外出易伤草木虫蚁,应居在寺内坐禅讲经,安受供奉。这一阶段开始即称"入安居",又称"结夏"。古代佛徒一般均循此戒律。唯因雨季不同,"入安居"也各在不同时期开始。
入灭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指僧尼死去。
1.佛教语。谓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指僧尼死去。
入道
[相关解释]
1.合于圣贤之道。 2.谓皈依宗教,出家为僧尼或道士。
1.合于圣贤之道。 2.谓皈依宗教,出家为僧尼或道士。
出家
[相关解释]
离家到寺庙或庵堂里为僧尼。
离家到寺庙或庵堂里为僧尼。
剪发
[相关解释]
1.谓削发为僧尼。 2.修剪头发;理发。 3.指头发与耳根齐的女子发型。
1.谓削发为僧尼。 2.修剪头发;理发。 3.指头发与耳根齐的女子发型。
受戒
[相关解释]
1.受训戒。 2.佛教信徒出家为僧尼,在一定的仪式下接受戒律。
1.受训戒。 2.佛教信徒出家为僧尼,在一定的仪式下接受戒律。
只衼
[相关解释]
1.袈裟。僧尼的法衣。
1.袈裟。僧尼的法衣。
坏衣
[相关解释]
1.即袈裟。僧尼避用五种正色和五种间色,故僧衣皆以坏色染成,因名坏衣。
1.即袈裟。僧尼避用五种正色和五种间色,故僧衣皆以坏色染成,因名坏衣。
塔座
[相关解释]
1.僧尼讲经时的座位。
1.僧尼讲经时的座位。
寺主
[相关解释]
1.主管佛寺事务的僧人。东汉时立白马寺,有知事之名,东晋以后始称寺主。 2.宋政和三年,禁僧尼称寺主﹑院主,后遂多以"住持"为名。
1.主管佛寺事务的僧人。东汉时立白马寺,有知事之名,东晋以后始称寺主。 2.宋政和三年,禁僧尼称寺主﹑院主,后遂多以"住持"为名。
布萨
[相关解释]
1.梵文upavasatha的音译。意译为净住,善宿,长养,断增长。佛教仪式。指出家僧尼每半月(十五日与二十九日或三十日)集会一次,专诵戒律,称为"说戒",谓能长养善法,增长善法。在诵戒律时,信徒也向大众忏悔所犯罪过,称为"断增长",意谓断恶长善。
1.梵文upavasatha的音译。意译为净住,善宿,长养,断增长。佛教仪式。指出家僧尼每半月(十五日与二十九日或三十日)集会一次,专诵戒律,称为"说戒",谓能长养善法,增长善法。在诵戒律时,信徒也向大众忏悔所犯罪过,称为"断增长",意谓断恶长善。
年疏
[相关解释]
1.旧俗年节时僧尼道士送给施主为其祈福的祝告文。
1.旧俗年节时僧尼道士送给施主为其祈福的祝告文。
庙田
[相关解释]
1.旧时寺﹑庙﹑庵﹑观占有的土地。主要由官府拨给和信徒捐献。庙田大都出租或雇工经营,所得用于祭祀和供养僧尼﹑道士或管庙人员。
1.旧时寺﹑庙﹑庵﹑观占有的土地。主要由官府拨给和信徒捐献。庙田大都出租或雇工经营,所得用于祭祀和供养僧尼﹑道士或管庙人员。
忏七
[相关解释]
1.旧俗人死七日,延僧尼为之诵经忏度,谓之"忏七"。
1.旧俗人死七日,延僧尼为之诵经忏度,谓之"忏七"。
戒师
[相关解释]
1.授戒之师。 2.为僧尼的通称。
1.授戒之师。 2.为僧尼的通称。
戒衣
[相关解释]
1.僧尼穿的法衣。
1.僧尼穿的法衣。
手磬子
[相关解释]
1.僧尼所用的手持打击乐器。
1.僧尼所用的手持打击乐器。
披剃
[相关解释]
指出家为僧尼。因出家时须按佛教戒律剃除须发、身披袈裟,故称披剃为僧。
指出家为僧尼。因出家时须按佛教戒律剃除须发、身披袈裟,故称披剃为僧。
披缁
[相关解释]
1.出家为僧尼。缁,缁衣,僧尼之服。
1.出家为僧尼。缁,缁衣,僧尼之服。
斋堂
[相关解释]
1.供祭祀前斋戒用的房屋。 2.寺院的殿堂,为僧尼设斋诵经的地方。
1.供祭祀前斋戒用的房屋。 2.寺院的殿堂,为僧尼设斋诵经的地方。
斋经
[相关解释]
1.僧尼吃斋前诵念的经咒。
1.僧尼吃斋前诵念的经咒。
斋钵
[相关解释]
1.即钵。僧尼的食器。
1.即钵。僧尼的食器。
斋饭
[相关解释]
1.布施给僧尼吃的饭食。
1.布施给僧尼吃的饭食。
晨斋
[相关解释]
1.僧尼朝食。
1.僧尼朝食。
晩课
[相关解释]
1.指僧尼每天傍晚时分的念佛诵经。
1.指僧尼每天傍晚时分的念佛诵经。
水陆道场
[相关解释]
1.佛教法会的一种。僧尼设坛诵经,礼佛拜忏,遍施饮食,以超度水陆一切亡灵,普济六道四生,故称。
1.佛教法会的一种。僧尼设坛诵经,礼佛拜忏,遍施饮食,以超度水陆一切亡灵,普济六道四生,故称。
清规戒律
[相关解释]
僧尼、道士必须遵守的规章戒律。泛指约束人的规章制度打破清规戒律的束缚。
僧尼、道士必须遵守的规章戒律。泛指约束人的规章制度打破清规戒律的束缚。
烦恼丝
[相关解释]
1.佛教语。佛门以剃除须发为受戒出家,现清净僧尼相的标志之一,故佛家称头发为"烦恼丝"。
1.佛教语。佛门以剃除须发为受戒出家,现清净僧尼相的标志之一,故佛家称头发为"烦恼丝"。
盂兰盆
[相关解释]
1.[梵uiiambana]意译为救倒悬。旧传目连从佛言,于农历七月十五日置百味五果,供养三宝,以解救其亡母于饿鬼道中所受倒悬之苦。见《盂兰盆经》。南朝梁以降,成为民间超度先人的节日。是日延僧尼结盂兰盆会,诵经施食◇亦演为仅具祭祀仪式而不延僧尼者。 2.指农历七月十五日用于超度亡人的供器。 3.旧俗用作占测气候的竹器。
1.[梵uiiambana]意译为救倒悬。旧传目连从佛言,于农历七月十五日置百味五果,供养三宝,以解救其亡母于饿鬼道中所受倒悬之苦。见《盂兰盆经》。南朝梁以降,成为民间超度先人的节日。是日延僧尼结盂兰盆会,诵经施食◇亦演为仅具祭祀仪式而不延僧尼者。 2.指农历七月十五日用于超度亡人的供器。 3.旧俗用作占测气候的竹器。
祝发
[相关解释]
1.断发。指中原以外地区少数民族的习俗和装束。 2.削发出家为僧尼。
1.断发。指中原以外地区少数民族的习俗和装束。 2.削发出家为僧尼。
祝发空门
[相关解释]
1.谓削发出家为僧尼。
1.谓削发出家为僧尼。
祠部
[相关解释]
1.官名。三国魏尚书有祠部曹,掌礼制,历代因之。北周始改为礼部。隋唐别置祠部曹,属于礼部,掌祠祀﹑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祝﹑医药等,及僧尼簿籍。宋元迭有变革,明改为祠祭司。
1.官名。三国魏尚书有祠部曹,掌礼制,历代因之。北周始改为礼部。隋唐别置祠部曹,属于礼部,掌祠祀﹑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祝﹑医药等,及僧尼簿籍。宋元迭有变革,明改为祠祭司。
禁足
[相关解释]
1.禁止外出。指佛教僧尼坐夏,避免灾祸或因过失受罚而不得外出。
1.禁止外出。指佛教僧尼坐夏,避免灾祸或因过失受罚而不得外出。
私入道
[相关解释]
1.唐时犯禁条律之一。指俗人未经官许而入释道﹐成为道士﹑女冠﹑僧尼等。
1.唐时犯禁条律之一。指俗人未经官许而入释道﹐成为道士﹑女冠﹑僧尼等。
私凡
[相关解释]
1.谓仙人或僧尼暗自思念凡俗。
1.谓仙人或僧尼暗自思念凡俗。
秃歪剌
[相关解释]
1.对僧尼的恶称。歪剌为骂人话。
1.对僧尼的恶称。歪剌为骂人话。
空门
[相关解释]
空门1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遁入(出家为僧尼)。 空门2 [kōngmén](~儿)指某些球类比赛中因守门员离开而无人把守的球门面对~却把球踢飞了。
空门1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遁入(出家为僧尼)。 空门2 [kōngmén](~儿)指某些球类比赛中因守门员离开而无人把守的球门面对~却把球踢飞了。
结夏
[相关解释]
1.佛教僧尼自农历四月十五日起静居寺院九十日,不出门行动,谓之"结夏"。又称结制。
1.佛教僧尼自农历四月十五日起静居寺院九十日,不出门行动,谓之"结夏"。又称结制。
缁服
[相关解释]
1.僧尼之服。
1.僧尼之服。
缁流
[相关解释]
1.僧徒。僧尼多穿黑衣,故称。
1.僧徒。僧尼多穿黑衣,故称。
缁衣
[相关解释]
1.亦作"?衣"。 2.古代用黑色帛做的朝服。 3.泛指黑色衣服。 4.《诗.郑风》篇名。《诗序》谓系赞美郑武公父子之诗;一说为赞美武公好贤之诗。 5.僧尼的服装。 6.引申指佛教。 7.借指僧人。
1.亦作"?衣"。 2.古代用黑色帛做的朝服。 3.泛指黑色衣服。 4.《诗.郑风》篇名。《诗序》谓系赞美郑武公父子之诗;一说为赞美武公好贤之诗。 5.僧尼的服装。 6.引申指佛教。 7.借指僧人。
般湼盘
[相关解释]
1.略称涅盘。佛教语。谓超脱生死的境界,也指僧尼的圆寂。
1.略称涅盘。佛教语。谓超脱生死的境界,也指僧尼的圆寂。
草座
[相关解释]
1.用稻草蒲草等编制的坐垫。僧尼多用之。
1.用稻草蒲草等编制的坐垫。僧尼多用之。
蓄发
[相关解释]
1.留发。 2.指僧尼留发还俗。
1.留发。 2.指僧尼留发还俗。
袈裟
[相关解释]
1.梵文的音译。原意为"不正色",佛教僧尼的法衣。佛制,僧人必须避免用青﹑黄﹑赤﹑白﹑黑五种正色,而用似黑之色,故称。原译作"毠?",晋葛洪撰《字苑》改从衣作袈裟。
1.梵文的音译。原意为"不正色",佛教僧尼的法衣。佛制,僧人必须避免用青﹑黄﹑赤﹑白﹑黑五种正色,而用似黑之色,故称。原译作"毠?",晋葛洪撰《字苑》改从衣作袈裟。
袒服
[相关解释]
1.即僧却崎。僧尼五衣之一。为一种覆肩掩腋衣。唐时亦称掩腋。
1.即僧却崎。僧尼五衣之一。为一种覆肩掩腋衣。唐时亦称掩腋。
解夏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僧尼一夏九旬安居期满而散去。
1.佛教语。谓僧尼一夏九旬安居期满而散去。
设斋
[相关解释]
1.备办素食。 2.向僧尼施食。
1.备办素食。 2.向僧尼施食。
贫衲
[相关解释]
1.僧尼自称的谦辞。
1.僧尼自称的谦辞。
起坛
[相关解释]
1.谓佛教僧尼设置戒坛,举行法事。
1.谓佛教僧尼设置戒坛,举行法事。
趺读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僧尼趺坐诵经。
1.佛教语。谓僧尼趺坐诵经。
还俗
[相关解释]
僧尼或出家的道士恢复普通人的身份。
僧尼或出家的道士恢复普通人的身份。
进具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僧尼受具足戒。
1.佛教语。谓僧尼受具足戒。
避僧
[相关解释]
1.旧时谓行军出师之日,忌见僧尼。
1.旧时谓行军出师之日,忌见僧尼。
金襕
[相关解释]
1.佛教僧尼穿着的金色袈裟。
1.佛教僧尼穿着的金色袈裟。
铃网
[相关解释]
1.指僧尼在铃﹑铎之类响器的伴奏之下诵经。
1.指僧尼在铃﹑铎之类响器的伴奏之下诵经。
问讯
[相关解释]
1.互相通问请教。 2.打听。 3.问候;慰问。 4.僧尼等向人合掌致敬。
1.互相通问请教。 2.打听。 3.问候;慰问。 4.僧尼等向人合掌致敬。
陪堂
[相关解释]
1.谓不剃度的信士﹐自备费用﹐长期寄居寺院中﹐陪伴僧尼﹑香客供佛闲谈。 2.指陪堂的信士。 3.帮闲﹔陪客。
1.谓不剃度的信士﹐自备费用﹐长期寄居寺院中﹐陪伴僧尼﹑香客供佛闲谈。 2.指陪堂的信士。 3.帮闲﹔陪客。
顺寂
[相关解释]
1.顺化圆寂。佛教称僧尼死亡。
1.顺化圆寂。佛教称僧尼死亡。
髡缁
[相关解释]
1.亦作"髠缁"。 2.指僧尼。僧人穿黑衣,故称。
1.亦作"髠缁"。 2.指僧尼。僧人穿黑衣,故称。
鼓鱼
[相关解释]
1.鼓和木鱼。僧尼敲打的响器。
1.鼓和木鱼。僧尼敲打的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