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46 查到相关信徒的内容。
带有信徒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七众
[相关解释]
1.佛教按受戒程度和修行方式将信徒划分为七种。其中出家五种,在家二种,合称七众。
1.佛教按受戒程度和修行方式将信徒划分为七种。其中出家五种,在家二种,合称七众。
三凈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语本《十诵律》卷三七"痴人,我听啖三种凈肉∥等为三?不见,不闻,不疑。"此谓一般佛教信徒难以立即断除肉食,故小乘戒中设变通之法,允许食用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我杀三种肉食◇因称这三种肉为"三凈"。 2.佛教语。指色界第三禅的少净天﹑无量净天和遍净天。
1.佛教语。语本《十诵律》卷三七"痴人,我听啖三种凈肉∥等为三?不见,不闻,不疑。"此谓一般佛教信徒难以立即断除肉食,故小乘戒中设变通之法,允许食用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我杀三种肉食◇因称这三种肉为"三凈"。 2.佛教语。指色界第三禅的少净天﹑无量净天和遍净天。
上辈
[相关解释]
1.前辈,族中的上一代人。 2.佛教语。"三辈"之一,谓弃欲出家,以较高道行而往生西方净土的一类信徒。
1.前辈,族中的上一代人。 2.佛教语。"三辈"之一,谓弃欲出家,以较高道行而往生西方净土的一类信徒。
五戒
[相关解释]
1.五种戒令。 2.亦作"五诫"。佛教指在家信徒终身应遵守的五条戒律。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3.指寺院中未经剃度的杂役﹑行者等。
1.五种戒令。 2.亦作"五诫"。佛教指在家信徒终身应遵守的五条戒律。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3.指寺院中未经剃度的杂役﹑行者等。
传戒
[相关解释]
1.佛教谓向信徒传授戒律,举行受戒仪式。参见"五戒"﹑"八戒"﹑"十戒"。
1.佛教谓向信徒传授戒律,举行受戒仪式。参见"五戒"﹑"八戒"﹑"十戒"。
佛弟子
[相关解释]
1.皈依佛门的信徒的通称。
1.皈依佛门的信徒的通称。
信人
[相关解释]
1.诚实的人。 2.使者,传送书信的人。 3.指信奉宗教的人,信徒。
1.诚实的人。 2.使者,传送书信的人。 3.指信奉宗教的人,信徒。
信徒
[相关解释]
信宗教的人。也泛指信仰某种学说、学派的人虔诚的信徒|马克思主义的信徒。
信宗教的人。也泛指信仰某种学说、学派的人虔诚的信徒|马克思主义的信徒。
八关斋
[相关解释]
1.佛教指在家信徒一昼夜受持的八条戒律。
1.佛教指在家信徒一昼夜受持的八条戒律。
出关
[相关解释]
1.出关口;到塞外。 2.谓和尚或佛教信徒坐饿关结束。
1.出关口;到塞外。 2.谓和尚或佛教信徒坐饿关结束。
受戒
[相关解释]
1.受训戒。 2.佛教信徒出家为僧尼,在一定的仪式下接受戒律。
1.受训戒。 2.佛教信徒出家为僧尼,在一定的仪式下接受戒律。
吃十方
[相关解释]
1.亦作"吃十方"。 2.佛经称八方上下为十方⊥尚靠信徒布施,四处化缘度日,故称"吃十方"。
1.亦作"吃十方"。 2.佛经称八方上下为十方⊥尚靠信徒布施,四处化缘度日,故称"吃十方"。
吃教
[相关解释]
1.旧时对天主教或基督教信徒以信教为名而谋生或图利的讽刺说法。
1.旧时对天主教或基督教信徒以信教为名而谋生或图利的讽刺说法。
响坟
[相关解释]
1.回教信徒对传说中唐时粤东伊斯兰教教主墓的称呼。
1.回教信徒对传说中唐时粤东伊斯兰教教主墓的称呼。
嘛呢堆
[相关解释]
1.藏传佛教徒在石块或石片上刻六字真言,置山口道旁,过路的信徒不断往上添加石块,日久成堆,故名。路人过此,顺时针方向绕转一周,以积"功德"。
1.藏传佛教徒在石块或石片上刻六字真言,置山口道旁,过路的信徒不断往上添加石块,日久成堆,故名。路人过此,顺时针方向绕转一周,以积"功德"。
嘛呢轮
[相关解释]
1.藏传佛教信徒祈祷用的法物。形如小桶,周刻"六字真言",中贯以轴,其内装有纸印经文,执于手中转动,同时口念"六字真言"。
1.藏传佛教信徒祈祷用的法物。形如小桶,周刻"六字真言",中贯以轴,其内装有纸印经文,执于手中转动,同时口念"六字真言"。
噶当派
[相关解释]
1.喇嘛教派之一。"噶当",藏语意为"佛语教诫",认为一切佛语都是指导信徒修行的诫命,故名。十一世纪时,由西藏僧人仲敦巴创立。宋嘉佑元年(1056年),仲敦巴建热振寺传法,逐渐形成一个派别,在十二﹑三世纪传播甚广。仲敦巴死后,其三大弟子分别形成教典﹑教授﹑教诫三个支系。十五世纪初,宗喀巴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创立格鲁派(也称新噶当派),此派遂并入格鲁派。
1.喇嘛教派之一。"噶当",藏语意为"佛语教诫",认为一切佛语都是指导信徒修行的诫命,故名。十一世纪时,由西藏僧人仲敦巴创立。宋嘉佑元年(1056年),仲敦巴建热振寺传法,逐渐形成一个派别,在十二﹑三世纪传播甚广。仲敦巴死后,其三大弟子分别形成教典﹑教授﹑教诫三个支系。十五世纪初,宗喀巴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创立格鲁派(也称新噶当派),此派遂并入格鲁派。
圣地
[相关解释]
1.神圣的境界。 2.指祖国的土地或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及纪念意义的地方。 3.宗教徒称与教主生平事迹有重大关系的地方﹐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耶路撒冷﹐伊斯兰教的麦加﹑麦地那等。亦称与某种宗教有关﹐被其信徒视为神圣的地方。
1.神圣的境界。 2.指祖国的土地或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及纪念意义的地方。 3.宗教徒称与教主生平事迹有重大关系的地方﹐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耶路撒冷﹐伊斯兰教的麦加﹑麦地那等。亦称与某种宗教有关﹐被其信徒视为神圣的地方。
圣境
[相关解释]
1.宗教信徒所向往的超凡入圣的境界。 2.指传道的境域。有时用于比喻或讽刺。 3.比喻艺术作品或自然景物中出神入化的境界。
1.宗教信徒所向往的超凡入圣的境界。 2.指传道的境域。有时用于比喻或讽刺。 3.比喻艺术作品或自然景物中出神入化的境界。
圣教
[相关解释]
1.旧称尧﹑舜﹑文﹑武﹑周公﹑孔子的教导。 2.宗教信徒对各自宗教的尊称。
1.旧称尧﹑舜﹑文﹑武﹑周公﹑孔子的教导。 2.宗教信徒对各自宗教的尊称。
圣水
[相关解释]
1.宗教信徒及民间迷信用以降福﹑驱邪﹑治病的水。
1.宗教信徒及民间迷信用以降福﹑驱邪﹑治病的水。
圣餐
[相关解释]
也称神交圣礼”。基督教新教宗教仪式。据《新约全书》福音书”载,耶稣受难前夕与门徒晚餐时,手持面饼和葡萄酒祝祷后分给门徒们吃,并称这是我的身体和血,是为众人免罪而舍弃和流出的”。据此,该教规定举行圣餐”时,信徒分食少量的饼和酒,作为纪念耶稣救赎的仪式。
也称神交圣礼”。基督教新教宗教仪式。据《新约全书》福音书”载,耶稣受难前夕与门徒晚餐时,手持面饼和葡萄酒祝祷后分给门徒们吃,并称这是我的身体和血,是为众人免罪而舍弃和流出的”。据此,该教规定举行圣餐”时,信徒分食少量的饼和酒,作为纪念耶稣救赎的仪式。
大藏经
[相关解释]
佛教经典的总称。内容分经(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说教和后来增入的少数佛教徒的说教)、律(释迦牟尼为信徒制定的必须遵守的仪规)、论(关于佛教教理的阐述或解释)三藏,包括印度、中国等国的佛教著述在内。有汉、藏、蒙、满、西夏、日和巴利文等多种文本。
佛教经典的总称。内容分经(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说教和后来增入的少数佛教徒的说教)、律(释迦牟尼为信徒制定的必须遵守的仪规)、论(关于佛教教理的阐述或解释)三藏,包括印度、中国等国的佛教著述在内。有汉、藏、蒙、满、西夏、日和巴利文等多种文本。
宗徒
[相关解释]
1.信徒;某种主张的信仰者。
1.信徒;某种主张的信仰者。
布萨
[相关解释]
1.梵文upavasatha的音译。意译为净住,善宿,长养,断增长。佛教仪式。指出家僧尼每半月(十五日与二十九日或三十日)集会一次,专诵戒律,称为"说戒",谓能长养善法,增长善法。在诵戒律时,信徒也向大众忏悔所犯罪过,称为"断增长",意谓断恶长善。
1.梵文upavasatha的音译。意译为净住,善宿,长养,断增长。佛教仪式。指出家僧尼每半月(十五日与二十九日或三十日)集会一次,专诵戒律,称为"说戒",谓能长养善法,增长善法。在诵戒律时,信徒也向大众忏悔所犯罪过,称为"断增长",意谓断恶长善。
庙田
[相关解释]
1.旧时寺﹑庙﹑庵﹑观占有的土地。主要由官府拨给和信徒捐献。庙田大都出租或雇工经营,所得用于祭祀和供养僧尼﹑道士或管庙人员。
1.旧时寺﹑庙﹑庵﹑观占有的土地。主要由官府拨给和信徒捐献。庙田大都出租或雇工经营,所得用于祭祀和供养僧尼﹑道士或管庙人员。
弟徒
[相关解释]
1.弟子;信徒。
1.弟子;信徒。
往生咒
[相关解释]
1.佛教净土宗信徒经常持诵的一种经咒。亦用于超度亡人。
1.佛教净土宗信徒经常持诵的一种经咒。亦用于超度亡人。
徒子徒孙
[相关解释]
1.徒弟和徒孙。一个祖师沿传下来的弟子。亦泛指信徒﹑党羽,多含贬义。
1.徒弟和徒孙。一个祖师沿传下来的弟子。亦泛指信徒﹑党羽,多含贬义。
忠实
[相关解释]
①忠诚老实,十分可靠忠实厚道|忠实的信徒|忠实的朋友。②真实正确这本小说是他一生忠实的写照。
①忠诚老实,十分可靠忠实厚道|忠实的信徒|忠实的朋友。②真实正确这本小说是他一生忠实的写照。
教条
[相关解释]
①宗教上的信条,只要求信徒信从,不容许批评怀疑。②只凭信仰,不加思考而盲目接受或引用的原则、原理。③指教条主义。
①宗教上的信条,只要求信徒信从,不容许批评怀疑。②只凭信仰,不加思考而盲目接受或引用的原则、原理。③指教条主义。
浄信
[相关解释]
1.佛教信徒。
1.佛教信徒。
浴佛
[相关解释]
1.相传农历四月八日为释迦牟尼的生日,每逢该日,佛教信徒用拌有香料的水灌洗佛像,谓"浴佛"。亦称"灌佛"。
1.相传农历四月八日为释迦牟尼的生日,每逢该日,佛教信徒用拌有香料的水灌洗佛像,谓"浴佛"。亦称"灌佛"。
清规
[相关解释]
1.谓供人遵循的规范。 2.指佛教或道教规定信徒应守的清规。始于唐代百丈山怀海创立的"禅门清规"。 3.今亦泛指一般的规章制度(多含贬义)。 4.月。月满如规,光辉皎洁,故谓。
1.谓供人遵循的规范。 2.指佛教或道教规定信徒应守的清规。始于唐代百丈山怀海创立的"禅门清规"。 3.今亦泛指一般的规章制度(多含贬义)。 4.月。月满如规,光辉皎洁,故谓。
烧头炉香
[相关解释]
1.旧时礼神拜佛,信徒争上第一炉香,以示虔诚,称"烧头炉香"。
1.旧时礼神拜佛,信徒争上第一炉香,以示虔诚,称"烧头炉香"。
焚身
[相关解释]
1.焚烧身体。旧时宗教信徒以之作为一种祈祷﹑赎罪行为。
1.焚烧身体。旧时宗教信徒以之作为一种祈祷﹑赎罪行为。
琐罗亚斯德教
[相关解释]
旧译祆教”、拜火教”、波斯教”等。波斯(今伊朗)古代的主要宗教。公元前6世纪由琐罗亚斯德创立。主要经典为《波斯古经》。主张善恶二元论。要求人们从善避恶,弃暗投明。礼拜圣火为主要宗教仪式。公元7世纪后渐衰。今在伊朗、印度、巴基斯坦尚有少量信徒。公元6世纪南北朝时传入中国,隋唐时曾在东西两京(洛阳、长安)建立祆祠,但信奉者多为外国人。
旧译祆教”、拜火教”、波斯教”等。波斯(今伊朗)古代的主要宗教。公元前6世纪由琐罗亚斯德创立。主要经典为《波斯古经》。主张善恶二元论。要求人们从善避恶,弃暗投明。礼拜圣火为主要宗教仪式。公元7世纪后渐衰。今在伊朗、印度、巴基斯坦尚有少量信徒。公元6世纪南北朝时传入中国,隋唐时曾在东西两京(洛阳、长安)建立祆祠,但信奉者多为外国人。
种民
[相关解释]
1.道教语。指谨慎忠厚的信徒。
1.道教语。指谨慎忠厚的信徒。
穆安津
[相关解释]
1.阿拉伯语mu'adhdhin的音译﹐意为"宣告者"。伊斯兰教清真寺内按时召唤信徒作礼拜的专职人员。
1.阿拉伯语mu'adhdhin的音译﹐意为"宣告者"。伊斯兰教清真寺内按时召唤信徒作礼拜的专职人员。
穆民
[相关解释]
1.阿拉伯语mu'min的音译﹐原意为"信徒"。习惯上专称信仰伊斯兰教的人。
1.阿拉伯语mu'min的音译﹐原意为"信徒"。习惯上专称信仰伊斯兰教的人。
行者
[相关解释]
①行路的人行者拥挤。②没有正式出家而在寺庙服役的信徒行者武松。
①行路的人行者拥挤。②没有正式出家而在寺庙服役的信徒行者武松。
说教
[相关解释]
1.讲解和教授。 2.比喻生硬地﹑机械地空讲道理。 3.宗教信徒宣传教义。
1.讲解和教授。 2.比喻生硬地﹑机械地空讲道理。 3.宗教信徒宣传教义。
释种
[相关解释]
1.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是古印度释迦族人,简称为"释种"◇亦泛指佛教信徒。 2.即塞种。古族名。公元前第二世纪以前分布于今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一带,前第二世纪前期因大月氏人西迁,侵入其地,一部分南下征服羪宾等地,一部分留居故地者后与新侵入的乌孙人混合。
1.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是古印度释迦族人,简称为"释种"◇亦泛指佛教信徒。 2.即塞种。古族名。公元前第二世纪以前分布于今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一带,前第二世纪前期因大月氏人西迁,侵入其地,一部分南下征服羪宾等地,一部分留居故地者后与新侵入的乌孙人混合。
青城客
[相关解释]
1.青城山为道教第五洞仙圣地。因以"青城客"指道教信徒。
1.青城山为道教第五洞仙圣地。因以"青城客"指道教信徒。
香火钱
[相关解释]
1.庙宇中向进香信徒收取的费用。
1.庙宇中向进香信徒收取的费用。
麻扎
[相关解释]
1.伊斯兰教信徒中封建显贵的墓地。
1.伊斯兰教信徒中封建显贵的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