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40 查到相关侍御的内容。
带有侍御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院 [相关解释]
1.唐制,御史台设三院台院,置侍御史;殿院,置殿中侍御史;察院,置监察御史。宋仍唐制,有三院大夫。《新唐书.百官志三》"御史台,大夫一人……中丞为之贰。其属有三院,一曰台院,侍御史隶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隶焉;三曰察院,监察御史隶焉。"唐韩愈《太原王公神道碑铭》"历御史,属三院,止尚书郎。"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御史台故事三院御史言事,必先白中丞。"又清初改内阁为三院﹐即弘文院﹑秘书院和内院。
中叔 [相关解释]
1.复姓。春秋时晋有中叔无忌,汉光武帝时有侍御史中叔僚。见《通志.氏族四》。
中射 [相关解释]
1.亦称"中射土"。 2.古官名。宫廷中的侍卫官。《战国策·楚策四》"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韩非子·十过》"中射士谏曰'合诸侯﹐不可无礼。'"陈奇猷集释引孙诒让曰"中射者﹐射人之给事宫内者﹐犹涓人之在内者谓之中涓﹐庶子之在内者谓之中庶子矣。"一说,侍御的近臣。于省吾《双剑誦诸子新证·韩非一》"吴北江先生谓'射'乃'榭'之借字。"参见"中谢"。
中谢 [相关解释]
1.官名。古代王侯的侍御近臣。 2.臣僚受职或受赏后入朝谢恩。 3.古代臣子上谢表,例有"诚惶诚恐,顿首死罪"一类的套语,表示谦恭◇人编印文集往往从略,而旁注"中谢"二字。
五院 [相关解释]
1.唐称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五官之署为五院◇代沿用其称。 2.民国时指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
余丘 [相关解释]
1.复姓『有侍御史余丘炳﹑隐士余丘灵。见《元和姓纂》。
侍御 [相关解释]
1.侍奉(君王)。 2.侍奉君王的人。 3.指帝王的侍姬。 4.泛指婢妾。 5.为尊者御车。 6.唐代称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为侍御◇世因沿袭此称。唐李白有《赠韦侍御黄裳》诗。王琦注引《因话录》"御史台三院,一曰台院,其僚曰侍御史,众呼为端公;二曰殿院,其僚曰殿中侍御史,众呼为侍御;三曰察院,其僚曰监察御史,众呼亦曰侍御。" 7.指专供帝王食用的极精细的米粮。
侍御师 [相关解释]
1.帝王御用的医官。
侧闻 [相关解释]
1.从旁听到。谓传闻,听说『贾谊《吊屈原赋》"侧闻屈原兮﹐自沈汨罗。"唐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诗"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清黄景仁《晓过滁州》诗"侧闻酿泉水﹐云可醒人心。"亦用作谦词。
六等 [相关解释]
1.六个等级。(1)谓爵位有六级。《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2)谓国君任用官吏分六等级『贾谊《新书.官人》"王者官人有六等一曰师,二曰友,三曰大臣,四曰左右,五曰侍御,六曰厮役。"(3)谓人之品行有善﹑信﹑美﹑大﹑圣﹑神六等。《孟子.尽心下》"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汉赵岐注"人有是六等,乐正子能善能信,在二者之中﹑四者之下也。" 2.指圭上所画的色彩为六行。
内供奉 [相关解释]
1.唐代职官名。唐设殿中侍御史九人,其中三人为内供奉。掌殿廷供奉之仪,纠察百官之失仪者。见《新唐书.百官志三》。 2.供奉于宫中内道场的僧官称"内供奉"。
南奔 [相关解释]
1.向南奔跑;南逃。 2.南北朝时期谓郎官转任治书侍御史者。
即墨侯 [相关解释]
1.砚的别名。据宋苏易简《文房四谱.砚谱》载,唐人文嵩曾以砚拟人作《即墨侯石虚中传》曰"上利其器用,嘉其谨默,诏命常侍御案之右,以备濡染,因累勋绩,封之即墨侯。"后因用以称砚。
台杂 [相关解释]
1.唐宋时御史台台院知杂事侍御史。主持台中事务﹐其地位在一般侍御史之上。
台端 [相关解释]
①唐朝称侍御史。②对人的敬称。多用于书信。 【台端】①唐朝称侍御史。②对人的敬称。多用于书信。
司直 [相关解释]
1.主正人过。亦指主正人过的人。 2.官名。指丞相司直,西汉武帝时始置。帮助丞相检举不法。东汉改属司徒。北魏至元沿置,或属廷尉,或属大理寺,掌推按﹑断刑﹑治狱等。明废。参阅《通典.职官三》﹑《职官七》﹐宋高承《事物纪原.九寺卿少.司直》。 3.官名。唐太子官属,相当于朝廷的侍御史。 4.当值;值班。
周柱史 [相关解释]
1.周之柱下史。唐代侍御史职位与其相当,故唐人亦用为侍御史的代称。
嗜爪 [相关解释]
1.宋顾文荐《负暄杂录.性嗜》"﹝唐﹞长庆末,权长孺流滞广陵……有从事蒋传,知长孺有嗜人爪之癖,乃于健步及诸佣保处,得爪甚多,洗濯未清,以纸裹候。长孺酒酣,进曰'侍御史远行,有少嘉味献进。'遂以所裹人爪奉上。长孺视之欣然,如获千金,馋涎流吻,连撮啖之。"后谓怪僻的嗜好为"嗜爪"。
媵嫱 [相关解释]
1.宫廷侍御。
展待 [相关解释]
1.问候款待。唐杜甫有《范二员外邈吴十侍御郁特枉驾阙展劐待聊寄此作》诗。
御史中丞 [相关解释]
1.官名『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的助理。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章奏,纠察百僚,其权颇重。东汉以后不设御史大夫时,即以御史中丞为御史之长。北魏一度改称御史中尉。唐宋虽复置御史大夫,亦往往缺位,即以中丞代行其职。
御史骢 [相关解释]
1.《后汉书.桓典传》"辟司徒袁隗府,举高第,拜侍御史。是时宦官秉权,典执政无所回避。常乘骢马,京师畏惮,为之语曰'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后用为御史典故。
护丧 [相关解释]
1.主持办理丧事。语出《汉书.霍光传》﹕"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太中大夫任宣与侍御史五人持节护丧事。" 2.指主持办理丧事者。 3.护送灵柩归葬。
挽鹿车 [相关解释]
1.后汉鲍宣从妻父学,父奇其清苦,以女妻之,妆奁甚盛。宣谓妻"吾实贫贱,不敢当礼。"其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着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见《后汉书.列女传.鲍宣妻》◇因以"挽鹿车"为夫妻共守清苦生活的典故。
掐毒 [相关解释]
1.唐代对侍御史的俗称。
提瓮 [相关解释]
1.《后汉书.列女传.鲍宣妻》"勃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宣不悦……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着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后遂用为修行妇道﹑甘于贫苦的典故。
濮议 [相关解释]
1.宋仁宗无嗣,死后以濮安懿王允让之子赵曙继位,是为宋英宗。即位次年(治平二年),诏议崇奉生父濮王典礼。侍御史吕诲﹑范纯仁﹑吕大防及司马光等力主称仁宗为皇考,濮王为皇伯,而中书韩琦﹑欧阳修等则主张称濮王为皇考。英宗因立濮王园陵,贬吕诲﹑吕大防﹑范纯仁三人出外。旧史称之为"濮议"◇亦借指朝中的争议。
理匦使 [相关解释]
1.唐代于垂拱二年(一说垂拱元年)始于庙堂置匦(意见箱),收纳臣下意见书,以申天下之冤滞,达万人之情状。由御史中丞﹑侍御史﹑中书舍人等人为理匦使,负责处理其事。
甲父 [相关解释]
1.复姓『有侍御史甲父沮。见《通志.氏族二》。
痴床 [相关解释]
1.亦作"痴床"。 2.唐代侍御史食座之南所设横榻。谓坐此床使人骄倨如痴﹐故称。
白衣尚书 [相关解释]
1.东汉郑均的称号。《东观汉记.郑均传》"均屡辟不诣,公车特征,拜侍御史,月余迁尚书,肃宗敬重之,后以病告归……帝东边过任城,乃幸均舍,勑赐尚书禄以终其身,故时人号为'白衣尚书'。"唐李白《任城县厅壁记》"青衣太昊之遗墟,白衣尚书之旧里。"后亦用以指辞官归里仍享受尚书官爵俸禄的大臣。
眃脱 [相关解释]
1.碗坯。《资治通鉴.唐则天后长寿元年》"春,一月,丁卯,太后引见存抚使所举人,无问贤愚,悉加擢用……时人为之语曰'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欋推侍御史,碗脱校书郎。'"言授官不加选择,校书郎就像碗毛坯一样粗滥◇用为滥用官吏的典实。
秘狱 [相关解释]
1.也称掖庭狱『代专指幽囚罪人于皇宫掖庭而不作公开审理的监狱。据《汉书.刘辅传》载成帝欲立赵倢伃为皇后,先下诏封倢伃父临为列侯。辅上书谏止。"书奏,上使侍御史收缚辅,系掖庭秘狱,群臣莫知其故。"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俱上书保辅,极言"旬日之之间,收下秘狱"之不当,"其于治亲养忠之义,诚不宜幽囚于掖庭狱"。于是"上乃徙系辅共工狱,减死罪一等,论为鬼薪,终于家"。
绣服 [相关解释]
1.用彩线刺绣的衣服。古代贵者所服。 2.《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侍御史有绣衣直指,出讨奸猾,治大狱,武帝所制,不常置。"后以"绣服"指侍御史。
藤轮 [相关解释]
1.藤制的靠枕。置之坐侧,可凭倚而卧。唐杜甫《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长歌敲柳瘿,小睡凭藤轮。"浦起龙心解"当如隐囊之类。"一说即蒲团。
避骢马 [相关解释]
1.《后汉书.桓典传》"是时宦官秉权,典执政无所回避。常乘骢马,京师畏惮,为之语曰'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后以"避骢马"指回避侍御史。
铁肝御史 [相关解释]
1.宋钱顗为侍御史﹐刚正不阿﹐世以此称之。
陈寿(233-297) [相关解释]
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晋时曾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搜集魏、蜀、吴三国的各种史料,著成《三国志》,对史料取舍审慎谨严,文字简洁。
陶丘 [相关解释]
1.两重的山丘。 2.古地名。在今山东定陶西北。 3.复姓。春秋齐有大夫陶丘德﹔汉有侍御陶丘仁。见《通志.氏族三》。
骢马使 [相关解释]
1.《后汉书.桓典传》"﹝桓典﹞辟司徒袁隗府,举高第,拜侍御史。是时宦官秉权,典执政无所回避。常乘骢马,京师畏惮,为之语曰'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在御史七年不调,后出为郎。"后以"骢马使"指御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