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47 查到相关使臣的内容。
带有使臣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享礼 [相关解释]
1.使臣向朝聘国君主进献礼物的仪式。
人节 [相关解释]
1.古代使臣所执的人形符节,用以表示身份的一种信物。
使臣 [相关解释]
1.宋代府属专管缉捕的官员。
使臣房 [相关解释]
1.宋代缉捕武官的公事房。
使臣星 [相关解释]
1.即使星。
信使 [相关解释]
1.使臣,使者。奉派担任使命或传达消息﹑递送书信的人。 2.外交信使的简称。指由一国政府派遣而持有特别护照的递送外交邮袋或外交文件的人员。
信臣 [相关解释]
1.忠诚可靠之臣。 2.使臣,使者。
修聘 [相关解释]
1.古代诸侯之间派遣使臣进行友好访问。
假节 [相关解释]
1.假以符节,持节。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故称。 2.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后汉书.袁术传》"李傕入长安﹐欲结术为援﹐乃授以左将军﹐假节﹐封阳翟侯。"《晋书.职官志》"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周书.泉企传》"孝昌初﹐又加龙骧将军﹑假节﹑防洛州别将﹐寻除上洛郡守。"至隋唐时,持节﹑假节已有名无实,但仍通称出任刺史﹑太守为假节。
入朝 [相关解释]
1.指属国﹑外国使臣或地方官员谒见天子。 2.谓进入中央朝廷做官。
六德 [相关解释]
1.谓人的六种美德。 2.古代使臣的六项守则。 3.周大司徒教民的六项道德标准。 4.兵家之六德礼﹑仁﹑信﹑义﹑勇﹑智。
出使 [相关解释]
1.派遣使臣。 2.接受使命出外办理外交事务。 3.王宫的女官名。
北使 [相关解释]
1.出使北国。亦指出使北国的使臣。 2.北国的使者。
台遣使 [相关解释]
1.指朝廷使臣。
启节 [相关解释]
1.古代使臣出行,执节以示信◇因谓侍从引驾或高级官吏起程为"启节"。 2.喻星宿的运转和节令的更换。
周鼎 [相关解释]
1.指周代传国的九鼎。 2.春秋时楚庄王觊觎王位,因伐戎之便而至周境,遂问定王使臣周鼎之大小﹑轻重。事见《左传.宣公三年》◇因以"周鼎"借指国家政权。 3.比喻宝器。 4.古星名。属后发座。
备使 [相关解释]
1.充任使臣。一说副使。
大殿 [相关解释]
1.即殿军。行军时殿后的部队。 2.寺庙中供奉主要神佛的正殿。 3.封建王朝举行庆典﹑接见大臣或使臣等的殿。
宋太祖(927-976) [相关解释]
即赵匡胤”。宋王朝的建立者。涿州(治今河北涿州)人◇周时任殿前都点检,执掌兵权。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即帝位,国号宋,都东京(河南开封)。先后攻灭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并加强对北方契丹的防御。削夺禁军将领和藩镇兵权,派文臣带京官衔到各州去做长官,遣使臣分掌地方财政以加强中央集权。设副相(参知政事),由枢密使掌兵,三司使理财,以分散宰相权力。选精壮地方兵为中央禁军,以削弱地方兵力。立更戍法,使兵将不相知,以防将领拥兵自重,结束了唐朝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小使臣 [相关解释]
1.宋代宫廷下级内侍官员的统称﹐常充当内廷侍役和三省六部监门官等职。
小客 [相关解释]
1.蕃国诸侯的使臣。 2.谦称己之客人。 3.没有耕牛或农具的佃户。
建节 [相关解释]
1.执持符节。古代使臣受命,必建节以为凭信。《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天子﹞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后汉书.寇恂传》"今天下初定,国信未宣,使君建节衔命,以临四方,郡国莫不延颈倾耳,望风归命。"唐时,节度使或经略使受任,皆赐旌节◇亦以指大将出镇。 2.树立节操。
捉刀 [相关解释]
语出《世说新语·容止》匈奴来使,曹操将接见,以为自己的相貌不行,叫崔琰代替他,自己却捉刀站立在旁。接见完毕,派人问匈奴使者魏王如何?”匈奴使臣回答说魏王雅量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后称代人写文章或顶替别人做事为捉刀”。
接伴 [相关解释]
1.谓接待外国使臣。 2."接伴使"的省称。
接伴使 [相关解释]
1.接待外国使臣的官员。
旄节 [相关解释]
1.古代使臣所持的符节。用作信物。 2.镇守一方的长官所拥有的节。 3.指仙人所执紫毛或青毛之节。
时聘 [相关解释]
1.指天子有事时,诸侯派遣使臣来聘问。
星使 [相关解释]
1.古时认为天节八星主使臣事,因称帝王的使者为星使。
朝贡 [相关解释]
1.古时谓藩属国或外国使臣入朝﹐贡献方物。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相关解释]
1.《左传.僖公十年》载晋献公死后﹐晋大夫里克先后杀公子奚齐﹑公子卓及大夫荀息﹐新君晋惠公即位后杀里克。将杀里克时﹐惠公派使臣对他说"微子则不及此。虽然﹐子弑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对曰"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伏剑而死◇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谓欲加害于人﹐即使无过错﹐也可以罗织罪名作为理由。
正使 [相关解释]
1.纵使;即使。 2.外国派来或派往外国的正式使臣。对副使而言。
牌使 [相关解释]
1.传示帝王命令的使臣。
皇华使 [相关解释]
1.皇帝的使臣。
秃节 [相关解释]
1.谓使臣所持的节头旄毛脱落。形容出使异国时间之长。
秉节 [相关解释]
1.持节。节﹐古代使臣所持的符节。 2.保持节操﹐守节。 3.犹秉性。
符节官 [相关解释]
1.持有朝廷所颁符节的官员。指天子的使臣。
行使 [相关解释]
1.古称使臣。 2.执行;使用。
行夫 [相关解释]
1.官名。地位较低的使臣。
贵节 [相关解释]
1.崇尚节操。 2.古代对守土疆吏﹑将领或使臣的敬称。
走马承受 [相关解释]
1.官名。宋置,诸路各一员,以三班使臣及内侍充任。无事岁一入奏,有边警则不时驰驿上闻,初隶经略安抚总管司,崇宁中始诏不隶帅司,寻改为廉访使者,靖康初复旧。
輶轩 [相关解释]
1.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 2.古代使臣的代称。
轩旗 [相关解释]
1.指使臣的车驾仪仗。
轩輶 [相关解释]
1.使臣所乘之车。 2.轻车。
遒人 [相关解释]
1.古代帝王派出去了解民情的使臣。
重使 [相关解释]
1.负有全权重任的使臣。 2.加重役使。
金节 [相关解释]
1.诸侯使臣的符节。 2.古代殿庭的仪仗。
高节 [相关解释]
1.高其节操,坚守高尚的节操。 2.高尚的节操。 3.高耸的竹竿。竹有节,故称。 4.指使臣所持的旄节。其长八尺,故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