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使人的内容。
带有使人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世异朝市
[相关解释]
1.谓经过三十年,国家政情与市面的面目全非。比喻变化很快,使人有沧桑之感。
1.谓经过三十年,国家政情与市面的面目全非。比喻变化很快,使人有沧桑之感。
一民同俗
[相关解释]
1.谓使人民的思想风俗齐同。
1.谓使人民的思想风俗齐同。
三人成虎
[相关解释]
1.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使人信以为真。《战国策.魏策二》"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又《秦策三》"闻'三人成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亦作"三人成市虎"。《淮南子.说山训》"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
1.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使人信以为真。《战国策.魏策二》"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又《秦策三》"闻'三人成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亦作"三人成市虎"。《淮南子.说山训》"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
三十六书
[相关解释]
1.三十六封有关隋兵渡江的告警文书。宋范成大《胭脂井》诗"三十六书都莫恨,烦将歌舞过扬州。"沈钦韩注"《大业拾遗録》炀帝梦见陈后主,语云'三十六封书,使人恨恨。'前人莫解何谓。盖隋兵渡江警书为张贵妃所沈阁者。"一说三十六非实数,极言其多。
1.三十六封有关隋兵渡江的告警文书。宋范成大《胭脂井》诗"三十六书都莫恨,烦将歌舞过扬州。"沈钦韩注"《大业拾遗録》炀帝梦见陈后主,语云'三十六封书,使人恨恨。'前人莫解何谓。盖隋兵渡江警书为张贵妃所沈阁者。"一说三十六非实数,极言其多。
三告投杼
[相关解释]
1.《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后以"三告投杼"比喻流言数传能使人信而转疑。
1.《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后以"三告投杼"比喻流言数传能使人信而转疑。
下不去
[相关解释]
1.犹过不去。谓使人难堪。
1.犹过不去。谓使人难堪。
不中听
[相关解释]
1.使人不喜欢听。
1.使人不喜欢听。
不寒而栗
[相关解释]
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想到要冒极大风险,使人不寒而栗。
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想到要冒极大风险,使人不寒而栗。
不尴尬
[相关解释]
1.亦作"不v魀"。 2.行为端正。 3.犹言尴尬。指行为鬼祟,神色态度不自然。不,助词,无义。 4.事情棘手,有麻烦,使人困窘。
1.亦作"不v魀"。 2.行为端正。 3.犹言尴尬。指行为鬼祟,神色态度不自然。不,助词,无义。 4.事情棘手,有麻烦,使人困窘。
不死药
[相关解释]
1.传说中一种能使人长生不死的药。
1.传说中一种能使人长生不死的药。
不胜其烦
[相关解释]
1.烦琐得使人受不了。
1.烦琐得使人受不了。
丑恶
[相关解释]
1.亦作"丑■"。 2.丑陋恶劣。 3.谓使人感到以做恶事为耻。 4.指人下体。
1.亦作"丑■"。 2.丑陋恶劣。 3.谓使人感到以做恶事为耻。 4.指人下体。
业风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善恶之业如风一般能使人飘转而轮回三界。 2.指恶业所感之猛风;劫末大风灾时及地狱等所吹之风。
1.佛教语。谓善恶之业如风一般能使人飘转而轮回三界。 2.指恶业所感之猛风;劫末大风灾时及地狱等所吹之风。
严懔
[相关解释]
1.严肃而使人畏惧。
1.严肃而使人畏惧。
严栗
[相关解释]
1.严肃而使人敬畏。 2.犹严谨,严密。
1.严肃而使人敬畏。 2.犹严谨,严密。
严肃
[相关解释]
①神态、气氛庄重,使人敬畏教室里呈现严肃的气氛。②指作风态度认真严肃处理|严肃地批评。
①神态、气氛庄重,使人敬畏教室里呈现严肃的气氛。②指作风态度认真严肃处理|严肃地批评。
严远
[相关解释]
1.谓严肃而使人敬畏。
1.谓严肃而使人敬畏。
丧门
[相关解释]
1.丛辰名。星命家以为一岁十二辰都随着善神和凶煞,叫丛辰。丧门是凶煞之一。《协纪辨方书.义例一.丧门》"《纪岁历》'丧门者,岁之凶神也,主死丧哭泣之事。'"因以称恶人或使人倒霉的人为丧门。 2.詈词。丧家之门。 3.犹言诅咒。
1.丛辰名。星命家以为一岁十二辰都随着善神和凶煞,叫丛辰。丧门是凶煞之一。《协纪辨方书.义例一.丧门》"《纪岁历》'丧门者,岁之凶神也,主死丧哭泣之事。'"因以称恶人或使人倒霉的人为丧门。 2.詈词。丧家之门。 3.犹言诅咒。
丧门星
[相关解释]
1.值年的凶煞。多用作詈语,称恶人或使人倒霉的人。
1.值年的凶煞。多用作詈语,称恶人或使人倒霉的人。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相关解释]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和修正后的《党章》。系统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大会规定了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到本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下个世纪中叶使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大会确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成为统一全党思想,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和修正后的《党章》。系统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大会规定了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到本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下个世纪中叶使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大会确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成为统一全党思想,
临济宗
[相关解释]
1.中国佛教禅宗南宗五家(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之一。属于南岳怀让法系。经马祖﹑百丈﹑黄蘺而至唐河北临济院义玄禅师﹐义玄正式创立此宗﹐故名临济宗。其宗风单刀直入﹐机锋峻烈﹐使人忽然省悟﹐为其特色。主要宗旨有"四宾主"﹑"四料简"﹑"四照用"等。下传六世﹐至北宋石霜楚园门下分为黄龙﹑杨岐二派﹐和原来的五家合称五家七宗。公元十二﹑三世纪间相继传入日本﹐今仍流行。
1.中国佛教禅宗南宗五家(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之一。属于南岳怀让法系。经马祖﹑百丈﹑黄蘺而至唐河北临济院义玄禅师﹐义玄正式创立此宗﹐故名临济宗。其宗风单刀直入﹐机锋峻烈﹐使人忽然省悟﹐为其特色。主要宗旨有"四宾主"﹑"四料简"﹑"四照用"等。下传六世﹐至北宋石霜楚园门下分为黄龙﹑杨岐二派﹐和原来的五家合称五家七宗。公元十二﹑三世纪间相继传入日本﹐今仍流行。
举隅
[相关解释]
1.举一端为例。意在使人由此一端而推知其他。语出《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举一端为例。意在使人由此一端而推知其他。语出《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义帝
[相关解释]
1.犹假帝。《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明杨慎《丹铅总录.史籍.义帝》"项羽立楚王孙心为帝,以从民望。不曰楚帝,而曰义帝,犹义父义子之称。"明谢肇渏《文海披沙》"项羽尊怀王为义帝,犹假帝也。"一说,众所尊戴者曰义,故称义帝。见宋洪迈《容斋随笔.人物以义为名》。
1.犹假帝。《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明杨慎《丹铅总录.史籍.义帝》"项羽立楚王孙心为帝,以从民望。不曰楚帝,而曰义帝,犹义父义子之称。"明谢肇渏《文海披沙》"项羽尊怀王为义帝,犹假帝也。"一说,众所尊戴者曰义,故称义帝。见宋洪迈《容斋随笔.人物以义为名》。
乔装打扮
[相关解释]
①改换衣装,扮得漂亮经过一番乔装打扮,看上去年轻了十岁。②也作乔装改扮”。重新装扮,使人认不出来。
①改换衣装,扮得漂亮经过一番乔装打扮,看上去年轻了十岁。②也作乔装改扮”。重新装扮,使人认不出来。
书介
[相关解释]
1.传达书信的使人。
1.传达书信的使人。
买休
[相关解释]
1.谓花钱使人休妻。 2.指花钱为妓女脱籍。
1.谓花钱使人休妻。 2.指花钱为妓女脱籍。
买休卖休
[相关解释]
1.用钱财交易,使中断婚姻关系。买休,化钱使人休妻;卖休,受钱后休妻。
1.用钱财交易,使中断婚姻关系。买休,化钱使人休妻;卖休,受钱后休妻。
乱真
[相关解释]
谓模仿逼真,使人真假难辨临写草帖,几欲乱真|赝品终究是赝品,即使它可以乱真。
谓模仿逼真,使人真假难辨临写草帖,几欲乱真|赝品终究是赝品,即使它可以乱真。
于诸
[相关解释]
1.安置。《公羊传.哀公六年》"景公死而舍立,陈乞使人迎阳生于诸其家。"何休注"于诸,置也,齐人语也。"一说"诸"语中助词,见刘淇《助字辨略》卷一。
1.安置。《公羊传.哀公六年》"景公死而舍立,陈乞使人迎阳生于诸其家。"何休注"于诸,置也,齐人语也。"一说"诸"语中助词,见刘淇《助字辨略》卷一。
五浆
[相关解释]
1.亦作"五?"。 2.五家卖浆的。《庄子.列御寇》"列御寇之齐﹐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曰'吾惊焉。'曰'恶乎惊?'曰'吾尝食于十?﹐而五?先馈。'伯昏瞀人曰'若是﹐则汝何为惊已?'曰'夫内诚不解﹐形谍成光﹐以外镇人心﹐使人轻乎贵老﹐而?其所患。'"郭象注"言其敬己。"成玄英疏"十家卖饮而五家先遗。"后用以比喻受到过分的尊敬。
1.亦作"五?"。 2.五家卖浆的。《庄子.列御寇》"列御寇之齐﹐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曰'吾惊焉。'曰'恶乎惊?'曰'吾尝食于十?﹐而五?先馈。'伯昏瞀人曰'若是﹐则汝何为惊已?'曰'夫内诚不解﹐形谍成光﹐以外镇人心﹐使人轻乎贵老﹐而?其所患。'"郭象注"言其敬己。"成玄英疏"十家卖饮而五家先遗。"后用以比喻受到过分的尊敬。
五穷
[相关解释]
1.唐韩愈作《送穷文》,谓智穷﹑学穷﹑文穷﹑命穷和交穷是使人困厄不达的五个穷鬼,遂三揖而送之◇常以"五穷"喻厄运。
1.唐韩愈作《送穷文》,谓智穷﹑学穷﹑文穷﹑命穷和交穷是使人困厄不达的五个穷鬼,遂三揖而送之◇常以"五穷"喻厄运。
五羖皮
[相关解释]
1.五张公羊的皮。《孟子.万章上》"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史记.秦本纪》"﹝秦缪公﹞闻百里奚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遂与之。"两说有所不同◇因以"五羖皮"比喻出身低贱之士或微贱之物。 2.借指五羖大夫。
1.五张公羊的皮。《孟子.万章上》"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史记.秦本纪》"﹝秦缪公﹞闻百里奚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遂与之。"两说有所不同◇因以"五羖皮"比喻出身低贱之士或微贱之物。 2.借指五羖大夫。
亮度
[相关解释]
发光体或反光体使人眼睛感到的明亮程度。亮度和所看到的物体的大小、发光或反光的强度及距离有关。
发光体或反光体使人眼睛感到的明亮程度。亮度和所看到的物体的大小、发光或反光的强度及距离有关。
亲人
[相关解释]
1.亲近人;使人感到亲切可爱。 2.亲信。 3.亲近百姓。 4.指直系亲属或配偶。 5.指关系亲近者。
1.亲近人;使人感到亲切可爱。 2.亲信。 3.亲近百姓。 4.指直系亲属或配偶。 5.指关系亲近者。
亹亹
[相关解释]
1.勤勉不倦貌。 2.行进貌。 3.水流貌。 4.谓诗文或谈论动人,有吸引力,使人不知疲倦。 5.不绝貌。 6.委顺貌。 7.美妙;美好。
1.勤勉不倦貌。 2.行进貌。 3.水流貌。 4.谓诗文或谈论动人,有吸引力,使人不知疲倦。 5.不绝貌。 6.委顺貌。 7.美妙;美好。
人命官司
[相关解释]
1.指有关杀人或因故使人致死的事件的诉讼。
1.指有关杀人或因故使人致死的事件的诉讼。
人浮于事
[相关解释]
1.语本《礼记.坊记》"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郑玄注"食谓禄也。在上曰浮。禄胜己则近贪,己胜禄则近廉。"原谓人的职位高过其所得俸禄的等级,即廉以自守之意◇多以"人浮于事"谓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1.语本《礼记.坊记》"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郑玄注"食谓禄也。在上曰浮。禄胜己则近贪,己胜禄则近廉。"原谓人的职位高过其所得俸禄的等级,即廉以自守之意◇多以"人浮于事"谓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人自为战
[相关解释]
1.人人自动进行殊死战斗。形容人人都拚搏奋战。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2.用以比喻各人独立工作。
1.人人自动进行殊死战斗。形容人人都拚搏奋战。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2.用以比喻各人独立工作。
从使
[相关解释]
1.指役使人员;随从。 2.随从出使。
1.指役使人员;随从。 2.随从出使。
令人发指
[相关解释]
1.《庄子.盗跖》"谒者入通,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史记.刺客列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征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后以"令人发指"形容使人愤慨到了极点。
1.《庄子.盗跖》"谒者入通,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史记.刺客列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征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后以"令人发指"形容使人愤慨到了极点。
令望
[相关解释]
1.谓仪容善美,使人景仰。 2.引申指美好的名声。 3.指有美好名声的人。
1.谓仪容善美,使人景仰。 2.引申指美好的名声。 3.指有美好名声的人。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相关解释]
1.用自己模凝楜的认识,想要使别人明白。
1.用自己模凝楜的认识,想要使别人明白。
以力服人
[相关解释]
1.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
1.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
以渴服马
[相关解释]
1.使马忍渴受训,从人驱遣。比喻用苛政治民,不能使人真心顺服。
1.使马忍渴受训,从人驱遣。比喻用苛政治民,不能使人真心顺服。
休养所
[相关解释]
1.使人们得到良好的休息和调养的保健机构。
1.使人们得到良好的休息和调养的保健机构。
休民
[相关解释]
1.谓使人民休养生息。
1.谓使人民休养生息。
众口难调
[相关解释]
1.众人口味不同﹐很难调和得使大家都满意。亦比喻人多意见多﹐很难协调统一﹐使人人都满意。
1.众人口味不同﹐很难调和得使大家都满意。亦比喻人多意见多﹐很难协调统一﹐使人人都满意。
众议成林
[相关解释]
1.谓众人的议论可使人相信平地上出现森林。比喻流言多可以乱真。
1.谓众人的议论可使人相信平地上出现森林。比喻流言多可以乱真。
伤锦
[相关解释]
1.语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后因以"伤锦"谓不熟习政事而出任职官必将贻误公务。
1.语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后因以"伤锦"谓不熟习政事而出任职官必将贻误公务。
作梗
[相关解释]
1.谓鬼物使人生病。 2.指从中阻挠﹑捣乱。
1.谓鬼物使人生病。 2.指从中阻挠﹑捣乱。
使乎
[相关解释]
1.《论语.宪问》"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朱熹注"夫子,指伯玉也……使者之言愈自卑约,而其主之贤益彰,亦可谓深知君子之心,而善于辞令者矣。故夫子再言'使乎'以重美之。"本为赞叹使者之语,后遂以"使乎"代称使者。
1.《论语.宪问》"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朱熹注"夫子,指伯玉也……使者之言愈自卑约,而其主之贤益彰,亦可谓深知君子之心,而善于辞令者矣。故夫子再言'使乎'以重美之。"本为赞叹使者之语,后遂以"使乎"代称使者。
使人
[相关解释]
1.佣人,奴仆。
1.佣人,奴仆。
使唤
[相关解释]
①支使;使人为自己做事无人使唤|使唤下人。②使用这只表可当作钟使唤。
①支使;使人为自己做事无人使唤|使唤下人。②使用这只表可当作钟使唤。
使用
[相关解释]
使人或器物等为某种目的服务使用干部|使用工具|合理使┯茫共同使用。
使人或器物等为某种目的服务使用干部|使用工具|合理使┯茫共同使用。
倒喇
[相关解释]
1.金元时的一种杂戏。大抵由一位演员吹弹多种乐器,并有歌唱和杂耍表演,如顶瓯,舞盘,翻觔斗之类。至清犹存此戏。清陆次云《满庭芳》词对倒喇作了生动而具体的描写。词云"左抱琵琶,右持琥珀,胡琴中倚秦筝。冰弦忽奏,玉指一时鸣。唱到繁音入破,j兹曲﹑尽作边声。倾耳际,忽悲忽喜,忽又恨难平。舞人,矜舞态,双瓯分顶,顶上燃灯。更口噙湘竹,击节堪听。旋复回风滚雪,摇绛蜡,故使人惊。哀艳极,色飞心駴,四座不胜情。"
1.金元时的一种杂戏。大抵由一位演员吹弹多种乐器,并有歌唱和杂耍表演,如顶瓯,舞盘,翻觔斗之类。至清犹存此戏。清陆次云《满庭芳》词对倒喇作了生动而具体的描写。词云"左抱琵琶,右持琥珀,胡琴中倚秦筝。冰弦忽奏,玉指一时鸣。唱到繁音入破,j兹曲﹑尽作边声。倾耳际,忽悲忽喜,忽又恨难平。舞人,矜舞态,双瓯分顶,顶上燃灯。更口噙湘竹,击节堪听。旋复回风滚雪,摇绛蜡,故使人惊。哀艳极,色飞心駴,四座不胜情。"
倒用司农印
[相关解释]
1.《旧唐书.段秀实传》"及韩昮追驾,秀实以为宗社之危,期于顷刻,乃使人走谕灵岳,窃令言印。不遂,乃倒用司农印印符以追兵。昮至骆驿得符,军人亦莫辩其印文,惶遽而回。"后以"倒用司农印"比喻在非常情况下善于应变。
1.《旧唐书.段秀实传》"及韩昮追驾,秀实以为宗社之危,期于顷刻,乃使人走谕灵岳,窃令言印。不遂,乃倒用司农印印符以追兵。昮至骆驿得符,军人亦莫辩其印文,惶遽而回。"后以"倒用司农印"比喻在非常情况下善于应变。
倚柱
[相关解释]
1.靠在柱子上。 2.据《战国策.齐策四》载,齐人冯谖客于孟尝君,左右贱之,食以草具。冯谖倚柱弹其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命左右食之。有顷,冯谖复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孟尝君命左右为之驾◇有顷,冯谖又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孟尝君乃使人给其老母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因以"倚柱"谓辞家求宦,不能侍亲于膝下。 3.倚靠的柱子。多比喻支持者。
1.靠在柱子上。 2.据《战国策.齐策四》载,齐人冯谖客于孟尝君,左右贱之,食以草具。冯谖倚柱弹其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命左右食之。有顷,冯谖复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孟尝君命左右为之驾◇有顷,冯谖又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孟尝君乃使人给其老母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因以"倚柱"谓辞家求宦,不能侍亲于膝下。 3.倚靠的柱子。多比喻支持者。
偷偷
[相关解释]
1.暗暗,形容行动避人,不欲使人觉察。
1.暗暗,形容行动避人,不欲使人觉察。
催眠
[相关解释]
心理治疗方法之一。用言语暗示或其他方法使人处于类似睡眠的状态。在该状态中,催眠者通过诱导和暗示使被催眠者说出病情、病历,被压抑的内心冲突和紧张,以找出致病根源;而被催眠者则对催眠者的暗示等保持被动、顺从的关系。
心理治疗方法之一。用言语暗示或其他方法使人处于类似睡眠的状态。在该状态中,催眠者通过诱导和暗示使被催眠者说出病情、病历,被压抑的内心冲突和紧张,以找出致病根源;而被催眠者则对催眠者的暗示等保持被动、顺从的关系。
催眠术
[相关解释]
1.催眠的方法。亦喻指使人精神萎靡的手段。
1.催眠的方法。亦喻指使人精神萎靡的手段。
儁望
[相关解释]
1.美好的声望。谓才智出众,使人敬仰。
1.美好的声望。谓才智出众,使人敬仰。
儿女花
[相关解释]
1.即萱草花,古人认为它可以使人忘忧。
1.即萱草花,古人认为它可以使人忘忧。
允孚
[相关解释]
1.谓得人心,使人信服。
1.谓得人心,使人信服。
元押
[相关解释]
1.亦作"元戳"。 2.指元代的"花押印"。"花押印"系镌刻花写姓名的印章,始于宋。一般没有外框,签押得使人不易摹仿,作为取信的凭记。元代的花押印,其形多为长方,一般上刻楷书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
1.亦作"元戳"。 2.指元代的"花押印"。"花押印"系镌刻花写姓名的印章,始于宋。一般没有外框,签押得使人不易摹仿,作为取信的凭记。元代的花押印,其形多为长方,一般上刻楷书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
先声
[相关解释]
1.谓使人震慑而先发的声威。 2.昔日的声望。 3.预兆;前导。 4.事先宣扬。
1.谓使人震慑而先发的声威。 2.昔日的声望。 3.预兆;前导。 4.事先宣扬。
克爱克威
[相关解释]
1.《书.胤征》"威克厥爱,允济;爱克厥威,允罔功。"后因以"克爱克威"谓恩威得当而使人心悦诚服。
1.《书.胤征》"威克厥爱,允济;爱克厥威,允罔功。"后因以"克爱克威"谓恩威得当而使人心悦诚服。
六度
[相关解释]
1.谓天﹑地﹑春﹑夏﹑秋﹑冬乃万物之制度。 2.佛教语。又译为"六到彼岸"。"度"是梵文pāramitā(波罗蜜多)的意译。指使人由生死之此岸度到涅盘(寂灭)之彼岸的六种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禅定)﹑智慧(般若)。
1.谓天﹑地﹑春﹑夏﹑秋﹑冬乃万物之制度。 2.佛教语。又译为"六到彼岸"。"度"是梵文pāramitā(波罗蜜多)的意译。指使人由生死之此岸度到涅盘(寂灭)之彼岸的六种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禅定)﹑智慧(般若)。
养人
[相关解释]
1.供给人民生活所需。 2.教育熏陶他人。 3.谓使人得到补益。
1.供给人民生活所需。 2.教育熏陶他人。 3.谓使人得到补益。
养拙
[相关解释]
1.谓才能低下而闲居度日。常用为退隐不仕的自谦之辞。 2.谓才力不称职而不为人所知或不使人知。
1.谓才能低下而闲居度日。常用为退隐不仕的自谦之辞。 2.谓才力不称职而不为人所知或不使人知。
内言
[相关解释]
1.妇女在闺房所说的话。 2.古代注家譬况字音用语。对"外言"而言。所谓内外指韵之洪细而言,内言发洪音,外言发细音。《汉书.王子侯表上》"襄嚵侯建"颜师古注引晋晋灼曰"音内言嚵菟。"又"獀节侯起"颜师古注引晋晋灼曰"獀音内言鸮。"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闲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内言''外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益使人疑。"王利器集解引周祖谟曰"所谓内外者,盖指韵之洪细而言。言内者洪音,言外者细音"。一说"内言"非注音术语。参阅龚祖培《内言﹑外言发覆》。
1.妇女在闺房所说的话。 2.古代注家譬况字音用语。对"外言"而言。所谓内外指韵之洪细而言,内言发洪音,外言发细音。《汉书.王子侯表上》"襄嚵侯建"颜师古注引晋晋灼曰"音内言嚵菟。"又"獀节侯起"颜师古注引晋晋灼曰"獀音内言鸮。"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闲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内言''外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益使人疑。"王利器集解引周祖谟曰"所谓内外者,盖指韵之洪细而言。言内者洪音,言外者细音"。一说"内言"非注音术语。参阅龚祖培《内言﹑外言发覆》。
再刖
[相关解释]
1.双脚被砍掉。相传春秋楚卞和发现了一块璞玉,先后献给楚厉王﹑武王,都被认为欺诈,断其双脚。楚文王即位,使人剖璞加工,果得宝玉,称为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用作怀才未遇的典故。
1.双脚被砍掉。相传春秋楚卞和发现了一块璞玉,先后献给楚厉王﹑武王,都被认为欺诈,断其双脚。楚文王即位,使人剖璞加工,果得宝玉,称为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用作怀才未遇的典故。
冤报
[相关解释]
1.谓判罪不当使人冤屈。 2.冤冤相报。
1.谓判罪不当使人冤屈。 2.冤冤相报。
冷瑟瑟
[相关解释]
1.形容冷得使人有些颤抖。
1.形容冷得使人有些颤抖。
冷竹
[相关解释]
1.竹子。竹丛使人有清凉之感,故称。
1.竹子。竹丛使人有清凉之感,故称。
凑趣
[相关解释]
1.亦作"凑趣"。 2.投合别人的兴趣,使人高兴。 3.逗笑取乐。
1.亦作"凑趣"。 2.投合别人的兴趣,使人高兴。 3.逗笑取乐。
凛凛
[相关解释]
①形容寒冷凛凛岁云暮。②严肃而使人敬畏的样子凛凛正┥|威风凛凛。③恐惧的样子文武百官,皆凛凛不敢正视。
①形容寒冷凛凛岁云暮。②严肃而使人敬畏的样子凛凛正┥|威风凛凛。③恐惧的样子文武百官,皆凛凛不敢正视。
出奇无穷
[相关解释]
1.谓多出奇兵,多用奇计。比喻变化多端,使人难以捉摸。
1.谓多出奇兵,多用奇计。比喻变化多端,使人难以捉摸。
出来
[相关解释]
1.从里面到外面来。 2.出现;产生。 3.犹言出面;露面。 4.多数;一般。 5.用在动词后,表示人或物随动作由里向外。 6.用在动词后,表示人或物由隐蔽到显露。 7.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成或实现。 8.表示动作使人或物在某一方面获得某种好的能力或性能。
1.从里面到外面来。 2.出现;产生。 3.犹言出面;露面。 4.多数;一般。 5.用在动词后,表示人或物随动作由里向外。 6.用在动词后,表示人或物由隐蔽到显露。 7.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成或实现。 8.表示动作使人或物在某一方面获得某种好的能力或性能。
凿坏以遁
[相关解释]
1.谓隐居不仕。语本《淮南子.齐俗训》﹕"颜阖﹐鲁君欲相之而不肯﹐使人以币先焉﹐凿培而遁之。"
1.谓隐居不仕。语本《淮南子.齐俗训》﹕"颜阖﹐鲁君欲相之而不肯﹐使人以币先焉﹐凿培而遁之。"
刑不上大夫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大夫以上的贵族享受的特权之一,是宗法等级制在法律上的反映。大夫以上的贵族犯罪,"不执缚系引,不使人颈眛,不捽抑",处死刑不"于市",而"于朝"。
1.我国古代大夫以上的贵族享受的特权之一,是宗法等级制在法律上的反映。大夫以上的贵族犯罪,"不执缚系引,不使人颈眛,不捽抑",处死刑不"于市",而"于朝"。
刘伶酒
[相关解释]
1.《晋书.刘伶传》"刘伶字伯伦,沛国人也……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后以"刘伶酒"﹑"刘伶锸"为纵酒放达的典实。
1.《晋书.刘伶传》"刘伶字伯伦,沛国人也……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后以"刘伶酒"﹑"刘伶锸"为纵酒放达的典实。
利他主义
[相关解释]
一种道德原则和道德理论。历史上有仁爱的利他主义和利己的利他主义两种形式。前者主张把仁爱心作为道德的基础和标准,要求人们无私地去利他人◇者认为人都以追求私利作为行为的出发点,但人又有利他人的本能,使人以利他人和社会作为行为的目标,但最终的结果则使个人利益得以实现。是利己主义的另一种表现。
一种道德原则和道德理论。历史上有仁爱的利他主义和利己的利他主义两种形式。前者主张把仁爱心作为道德的基础和标准,要求人们无私地去利他人◇者认为人都以追求私利作为行为的出发点,但人又有利他人的本能,使人以利他人和社会作为行为的目标,但最终的结果则使个人利益得以实现。是利己主义的另一种表现。
制锦
[相关解释]
1.《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皮欲使尹向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后因以"制锦"为贤者出任县令之典。
1.《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皮欲使尹向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后因以"制锦"为贤者出任县令之典。
刺船
[相关解释]
1.撑船。 2.传说春秋时,成连教伯牙学琴三年,伯牙情志仍未能专一,于是用船把伯牙送到荒僻无人的岛上,让他从自然界的音响中悟得琴理。事见《乐府古题要解》◇因以"刺船"为使人移情之典。
1.撑船。 2.传说春秋时,成连教伯牙学琴三年,伯牙情志仍未能专一,于是用船把伯牙送到荒僻无人的岛上,让他从自然界的音响中悟得琴理。事见《乐府古题要解》◇因以"刺船"为使人移情之典。
劝化
[相关解释]
1.佛教语。宣传教义,使人感悟向善。 2.常用指劝教,劝勉。 3.犹募化。劝人施舍财物。
1.佛教语。宣传教义,使人感悟向善。 2.常用指劝教,劝勉。 3.犹募化。劝人施舍财物。
劝百讽一
[相关解释]
1.《汉书.司马相如传赞》"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风一,犹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戏乎!"颜师古注"奢靡之辞多,而节俭之言蛔]。"言相如之赋虽意在讽谏,但终因奢靡之辞多而掩其意◇以"劝尪堣@"指文章意在使人警戒,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1.《汉书.司马相如传赞》"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风一,犹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戏乎!"颜师古注"奢靡之辞多,而节俭之言蛔]。"言相如之赋虽意在讽谏,但终因奢靡之辞多而掩其意◇以"劝尪堣@"指文章意在使人警戒,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功德天
[相关解释]
1.即吉祥天女。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命运﹑财富女神。最早见于《梨俱吠陀》。佛教将此神列为护法天神,四大天王之一毗沙门天之妹,有大功德于众,故称"功德天"。又传说功德天能使人增益财宝,黑暗女能使人耗尽财富,二女为姐妹,常不相离。
1.即吉祥天女。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命运﹑财富女神。最早见于《梨俱吠陀》。佛教将此神列为护法天神,四大天王之一毗沙门天之妹,有大功德于众,故称"功德天"。又传说功德天能使人增益财宝,黑暗女能使人耗尽财富,二女为姐妹,常不相离。
动人心魄
[相关解释]
1.形容使人感动或震惊。
1.形容使人感动或震惊。
动听
[相关解释]
听起来使人感动或者感觉有兴趣娓娓~ㄧ极平常的事儿,让他说起来就很~。
听起来使人感动或者感觉有兴趣娓娓~ㄧ极平常的事儿,让他说起来就很~。
动目
[相关解释]
1.目光被引动;使人注目。
1.目光被引动;使人注目。
动魄惊心
[相关解释]
1.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1.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劳什子
[相关解释]
〈方〉使人讨厌的东西。也作牢什子。
〈方〉使人讨厌的东西。也作牢什子。
劳民伤财
[相关解释]
既使人民劳苦,又浪费钱财。
既使人民劳苦,又浪费钱财。
勉强
[相关解释]
1.亦作"勉强"。 2.尽力而为。 3.能力不足而强为之。 4.心中不愿而强为之。 5.使人去做他不愿做的事。 6.牵强,理由不充足。 7.将就;凑合。
1.亦作"勉强"。 2.尽力而为。 3.能力不足而强为之。 4.心中不愿而强为之。 5.使人去做他不愿做的事。 6.牵强,理由不充足。 7.将就;凑合。
勉强(-qiǎng)
[相关解释]
①能力不足或心中不愿但还尽力去做勉强答应|勉强坐起床|笑得很勉强。②使人去做不愿做的事不要勉强他。③将就;凑合勉强及格|勉强完成学业|日子勉强过得下去。④理由不足;牵强他说得很勉强,不可信。
①能力不足或心中不愿但还尽力去做勉强答应|勉强坐起床|笑得很勉强。②使人去做不愿做的事不要勉强他。③将就;凑合勉强及格|勉强完成学业|日子勉强过得下去。④理由不足;牵强他说得很勉强,不可信。
匹手
[相关解释]
1.形容手的动作异常迅速,使人来不及防备。
1.形容手的动作异常迅速,使人来不及防备。
匿光
[相关解释]
1.隐藏其光华。比喻才德不外露。 2.谓有隐身术,在光天化日之下能使人看不见。
1.隐藏其光华。比喻才德不外露。 2.谓有隐身术,在光天化日之下能使人看不见。
十羊九牧
[相关解释]
1.比喻民少官多。 2.比喻多头领导,命令不一,使人无所适从。
1.比喻民少官多。 2.比喻多头领导,命令不一,使人无所适从。
卖人情
[相关解释]
1.故意给人好处,使人感激自己。
1.故意给人好处,使人感激自己。
南郭处士
[相关解释]
1.《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愍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后用以比喻无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的人。参见"滥竽充数"。
1.《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愍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后用以比喻无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的人。参见"滥竽充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