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众生的内容。
带有众生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乘显性教
[相关解释]
1.佛教华严宗以佛法最上一乘能使一切众生显明本性,与佛无异,因有"一乘显性教"之称。
1.佛教华严宗以佛法最上一乘能使一切众生显明本性,与佛无异,因有"一乘显性教"之称。
一切众生
[相关解释]
1.佛教谓人类和一切有情识的生物。
1.佛教谓人类和一切有情识的生物。
一切智
[相关解释]
1.佛教关于智慧的名词之一,梵语sarvajna的意译。(1)就广义言,指无所不知的佛智,与"一切种智"同。《四十二章经》"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法华经·化城喻品》"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汝证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大智度论》卷二七"问曰一切众生皆求智慧,云何独佛一人得一切智?答曰佛于一切众生中第一故,独得一切智。"(2)三智之一,相对于"一切种智"而言。一切智指对总相(即现象的共性,亦称空性﹑真如)的认识,是声闻﹑缘觉修行所得的智。《大智度
1.佛教关于智慧的名词之一,梵语sarvajna的意译。(1)就广义言,指无所不知的佛智,与"一切种智"同。《四十二章经》"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法华经·化城喻品》"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汝证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大智度论》卷二七"问曰一切众生皆求智慧,云何独佛一人得一切智?答曰佛于一切众生中第一故,独得一切智。"(2)三智之一,相对于"一切种智"而言。一切智指对总相(即现象的共性,亦称空性﹑真如)的认识,是声闻﹑缘觉修行所得的智。《大智度
一切有情
[相关解释]
1.佛教指一切众生。有情,梵语sattva的意译,旧译为众生。
1.佛教指一切众生。有情,梵语sattva的意译,旧译为众生。
一雨
[相关解释]
1.一场雨。 2.佛经常以"一雨"喻教法;佛说一味之法,众生随机缘而有差别,如草木之于雨。
1.一场雨。 2.佛经常以"一雨"喻教法;佛说一味之法,众生随机缘而有差别,如草木之于雨。
七趣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一切众生轮回趋向的七个地方。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仙和阿修罗。《楞严经》从六趣中的天趣分出仙趣,故成"七趣"。《楞严经》卷九"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沈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
1.佛教语。谓一切众生轮回趋向的七个地方。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仙和阿修罗。《楞严经》从六趣中的天趣分出仙趣,故成"七趣"。《楞严经》卷九"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沈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
七辩
[相关解释]
1.佛教谓解说佛法的七种辩说之才。亦泛指种种无碍辩才。语本《大智度论》卷五五"于一切法无碍故,得捷疾辩。有人虽能捷疾,钝根故,不能深入,以能深入故,是利辩。说诸法实相无边无尽故,名乐说无尽辩。般若中无诸戏论故,无能问难断絶者,名不可断辩。断法爱故,随众生所应而为说法,名随应辩。说趣涅盘利益之事故,名义辩。说一切世间第一之事,所谓大乘,是名世间最上辩。"
1.佛教谓解说佛法的七种辩说之才。亦泛指种种无碍辩才。语本《大智度论》卷五五"于一切法无碍故,得捷疾辩。有人虽能捷疾,钝根故,不能深入,以能深入故,是利辩。说诸法实相无边无尽故,名乐说无尽辩。般若中无诸戏论故,无能问难断絶者,名不可断辩。断法爱故,随众生所应而为说法,名随应辩。说趣涅盘利益之事故,名义辩。说一切世间第一之事,所谓大乘,是名世间最上辩。"
万灵
[相关解释]
1.众神。 2.众生灵;人类。
1.众神。 2.众生灵;人类。
万生
[相关解释]
1.犹众生;人类。
1.犹众生;人类。
三界
[相关解释]
1.佛教指众生轮回的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见《俱舍论.世分别品》。 2.犹三届,三期。
1.佛教指众生轮回的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见《俱舍论.世分别品》。 2.犹三届,三期。
三聚
[相关解释]
1.佛教语。即三聚净戒,指三种清净的戒规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见《四分律》。
1.佛教语。即三聚净戒,指三种清净的戒规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见《四分律》。
三轮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佛以身﹑口﹑意三净业碾摧众生之惑业。 2.即三轮车。安装三个轮的脚踏车,装置车厢或平板,用来载人或装货。
1.佛教语。谓佛以身﹑口﹑意三净业碾摧众生之惑业。 2.即三轮车。安装三个轮的脚踏车,装置车厢或平板,用来载人或装货。
业镜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诸天与地狱中照摄众生善恶业的镜子。
1.佛教语。谓诸天与地狱中照摄众生善恶业的镜子。
九地
[相关解释]
1.指各种隐秘难测的地形。 2.指地的最深处。 3.犹九泉。指地下。 4.用兵的九种地势。 5.指根据地质﹑地形而分的九种土地。 6.犹言遍地,大地。 7.阴阳家谓历数有九地之数。参见"九天"。 8.佛教语。谓众生轮回之三界。凡欲界一地,色界四地,无色界四地。
1.指各种隐秘难测的地形。 2.指地的最深处。 3.犹九泉。指地下。 4.用兵的九种地势。 5.指根据地质﹑地形而分的九种土地。 6.犹言遍地,大地。 7.阴阳家谓历数有九地之数。参见"九天"。 8.佛教语。谓众生轮回之三界。凡欲界一地,色界四地,无色界四地。
九居
[相关解释]
1.佛家语。即欲界一处,色界四处,无色界四处。佛教谓众生轮回之地,凡三界九处。亦称"九有情居"。
1.佛家语。即欲界一处,色界四处,无色界四处。佛教谓众生轮回之地,凡三界九处。亦称"九有情居"。
九有
[相关解释]
1.九州。 2.佛教语。指众生轮回之三界九地。
1.九州。 2.佛教语。指众生轮回之三界九地。
九趣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指三界九地的众生。
1.佛教语。指三界九地的众生。
五浊恶世
[相关解释]
1.佛教谓尘世中烦恼痛苦炽盛,充满五种浑浊不净,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和命浊。
1.佛教谓尘世中烦恼痛苦炽盛,充满五种浑浊不净,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和命浊。
五眼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凡夫所见为肉眼,天人禅定所见为天眼,小乘照见真空之理为慧眼,菩萨照见普度众生的一切法门为法眼,佛陀具种种眼而照见中道实相为佛眼。
1.佛教语。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凡夫所见为肉眼,天人禅定所见为天眼,小乘照见真空之理为慧眼,菩萨照见普度众生的一切法门为法眼,佛陀具种种眼而照见中道实相为佛眼。
五苦
[相关解释]
1.佛教语。一般指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观无量寿经》"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道教亦沿用此说。
1.佛教语。一般指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观无量寿经》"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道教亦沿用此说。
五衰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天上众生寿命虽长,临命终时,亦有五种预兆,即衣裳垢腻,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汗出,不乐本座。
1.佛教语。谓天上众生寿命虽长,临命终时,亦有五种预兆,即衣裳垢腻,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汗出,不乐本座。
五识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指眼﹑耳﹑鼻﹑舌﹑身五根同色﹑声﹑香﹑味﹑触五境相合时所发生的五种感觉。 2.佛教语。指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佛家以此说明众生界和器世界的"妄现"。参阅唐元晓《起信论疏》卷上。
1.佛教语。指眼﹑耳﹑鼻﹑舌﹑身五根同色﹑声﹑香﹑味﹑触五境相合时所发生的五种感觉。 2.佛教语。指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佛家以此说明众生界和器世界的"妄现"。参阅唐元晓《起信论疏》卷上。
人天
[相关解释]
1.佛教语。六道轮回中的人道和天道。亦泛指诸世间﹑众生。 2.人间与天上。 3.指粮食。民以食为天,唐人避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作人,故称"人天"。
1.佛教语。六道轮回中的人道和天道。亦泛指诸世间﹑众生。 2.人间与天上。 3.指粮食。民以食为天,唐人避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作人,故称"人天"。
人相
[相关解释]
1.人的相貌﹑形貌。 2.星相术用语。特指贵人之相。 3.佛教语。指一切众生外现的形象状态。
1.人的相貌﹑形貌。 2.星相术用语。特指贵人之相。 3.佛教语。指一切众生外现的形象状态。
众性
[相关解释]
1.佛教语。犹众生。
1.佛教语。犹众生。
众生
[相关解释]
①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有时专指普通人普度众生|芸芸众生。②詈词。犹言畜生短命众生,敲打哩!
①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有时专指普通人普度众生|芸芸众生。②詈词。犹言畜生短命众生,敲打哩!
众生好度人难度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除人以外的动物本性率真﹐易于救度;而人心巧伪﹐难以济度。
1.佛教语。谓除人以外的动物本性率真﹐易于救度;而人心巧伪﹐难以济度。
众生相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人我四相之一。 2.指世间各种人的表现和面貌。
1.佛教语。谓人我四相之一。 2.指世间各种人的表现和面貌。
伽持
[相关解释]
1.佛教用语。一般写作"加持"。意谓施加佛力于众生,以保护扶持之。
1.佛教用语。一般写作"加持"。意谓施加佛力于众生,以保护扶持之。
佗心通
[相关解释]
1.佛教语。即他心通。谓能洞见众生心中所思。
1.佛教语。即他心通。谓能洞见众生心中所思。
佛乘
[相关解释]
1.佛教谓教导众生成佛之法。因其为唯一之法,故又名"一佛乘"﹑"一乘"。 2.佛教经典。
1.佛教谓教导众生成佛之法。因其为唯一之法,故又名"一佛乘"﹑"一乘"。 2.佛教经典。
佛力
[相关解释]
1.佛教徒认为佛法有救济众生的功力,谓之佛力。
1.佛教徒认为佛法有救济众生的功力,谓之佛力。
佛天
[相关解释]
1.对佛的敬称。佛教徒认为佛的法力广大,能普济众生,故以天为喻。 2.犹西天,即佛教所说的极乐世界。亦喻指景物极美之地。
1.对佛的敬称。佛教徒认为佛的法力广大,能普济众生,故以天为喻。 2.犹西天,即佛教所说的极乐世界。亦喻指景物极美之地。
佛子
[相关解释]
1.菩萨的通称。 2.受佛戒者,佛门弟子。 3.佛教泛指一切众生,以其悉具佛性,故称。 4.称慈善的人。如唐末徐守温以宽恕为治,人称佛子。见唐张鷟《耳目记》。又宋洪皓为秀州司录,以所掌发运司钱赈济饥民,州人称之为"洪佛子"。见宋赵善璿《自警篇.救荒》。
1.菩萨的通称。 2.受佛戒者,佛门弟子。 3.佛教泛指一切众生,以其悉具佛性,故称。 4.称慈善的人。如唐末徐守温以宽恕为治,人称佛子。见唐张鷟《耳目记》。又宋洪皓为秀州司录,以所掌发运司钱赈济饥民,州人称之为"洪佛子"。见宋赵善璿《自警篇.救荒》。
佛性
[相关解释]
1.佛教名词。谓众生觉悟之性。 2.借指礼佛修行之心性。参见"佛性禅心"。
1.佛教名词。谓众生觉悟之性。 2.借指礼佛修行之心性。参见"佛性禅心"。
佛日
[相关解释]
1.对佛的敬称。佛教认为佛之法力广大,普济众生,如日之普照大地,故以日为喻。
1.对佛的敬称。佛教认为佛之法力广大,普济众生,如日之普照大地,故以日为喻。
元明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众生固有的清净光明的本性。
1.佛教语。谓众生固有的清净光明的本性。
兜率天
[相关解释]
1.亦称"兜术天"。 2.梵语音译。佛教谓天分许多层,第四层叫兜率天。它的内院是弥勒菩萨的净土,外院是天上众生所居之处。
1.亦称"兜术天"。 2.梵语音译。佛教谓天分许多层,第四层叫兜率天。它的内院是弥勒菩萨的净土,外院是天上众生所居之处。
六通
[相关解释]
1.谓上下四方无不通畅。 2.佛教语。谓六种神通力神境智证通(亦云神足通)﹑天眼智证通(亦云天眼通)﹑天耳智证通(亦云天耳通)﹑他心智证通(亦云他心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即宿命智证通﹐亦云宿命通)﹑漏尽智证通(亦云漏尽通)。神足通﹐谓其游涉往来非常自在;天眼通﹐谓得色界天眼根﹐能透视无碍;天耳通﹐谓得色界天耳根﹐听闻无碍;他心通﹐谓能知他人之心念而无隔碍;宿命通﹐谓知自身及六道众生宿世行业而无障碍﹔漏尽通﹐谓断尽一切烦恼得自在无碍。前五通﹐凡夫亦能得之﹐而第六通﹐唯圣者始得。 3.谓通解六试题。
1.谓上下四方无不通畅。 2.佛教语。谓六种神通力神境智证通(亦云神足通)﹑天眼智证通(亦云天眼通)﹑天耳智证通(亦云天耳通)﹑他心智证通(亦云他心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即宿命智证通﹐亦云宿命通)﹑漏尽智证通(亦云漏尽通)。神足通﹐谓其游涉往来非常自在;天眼通﹐谓得色界天眼根﹐能透视无碍;天耳通﹐谓得色界天耳根﹐听闻无碍;他心通﹐谓能知他人之心念而无隔碍;宿命通﹐谓知自身及六道众生宿世行业而无障碍﹔漏尽通﹐谓断尽一切烦恼得自在无碍。前五通﹐凡夫亦能得之﹐而第六通﹐唯圣者始得。 3.谓通解六试题。
六道
[相关解释]
1.谓耳﹑目﹑鼻﹑口及下体之前后二孔。 2.佛教语。谓众生轮回的六去处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
1.谓耳﹑目﹑鼻﹑口及下体之前后二孔。 2.佛教语。谓众生轮回的六去处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
六道轮回
[相关解释]
1.亦作"六趣轮回"。 2.佛教语。谓众生各因其善恶业力﹐而在六道中轮回生死。
1.亦作"六趣轮回"。 2.佛教语。谓众生各因其善恶业力﹐而在六道中轮回生死。
凡枯
[相关解释]
1.比喻人世间的众生。
1.比喻人世间的众生。
函生
[相关解释]
1.犹众生。
1.犹众生。
利生
[相关解释]
1.佛教语。利益众生。
1.佛教语。利益众生。
千手千眼观音
[相关解释]
1.佛教谓观世音菩萨神通广大,为化度众生而变现种种形相。"千手千眼"乃主要形相之一,以示无苦不见,无难不救。寺庙中多见之。语本《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发是愿已,应时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
1.佛教谓观世音菩萨神通广大,为化度众生而变现种种形相。"千手千眼"乃主要形相之一,以示无苦不见,无难不救。寺庙中多见之。语本《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发是愿已,应时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
含类
[相关解释]
1.佛教语。各类众生。
1.佛教语。各类众生。
含识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有意识﹑有感情的生物,即众生。
1.佛教语。谓有意识﹑有感情的生物,即众生。
命浊
[相关解释]
1.佛教语。"五浊"之一。谓末世众生因烦恼丛集,身心交瘁而寿命缩短。
1.佛教语。"五浊"之一。谓末世众生因烦恼丛集,身心交瘁而寿命缩短。
器世间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一切众生可居住之国土世界。
1.佛教语。谓一切众生可居住之国土世界。
四弘誓愿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习大乘求菩萨果者所立的四种大愿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三﹑法门无尽誓愿学;四﹑佛道无上誓愿成。亦省作"四弘"。
1.佛教语。谓习大乘求菩萨果者所立的四种大愿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三﹑法门无尽誓愿学;四﹑佛道无上誓愿成。亦省作"四弘"。
四恩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指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见《心地观经》。又指父母恩﹑师长恩﹑国王恩﹑施主恩。见《释氏要览》。前者泛指世人当报之恩,后者专指僧徒当报之恩。
1.佛教语。指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见《心地观经》。又指父母恩﹑师长恩﹑国王恩﹑施主恩。见《释氏要览》。前者泛指世人当报之恩,后者专指僧徒当报之恩。
四摄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菩萨为摄受众生归依佛法而常行的四事。布施摄惠以财物﹑佛法等;爱语摄善言慰喻;利行摄行善利人;同事摄分身示现,随机教化。语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闻持品》"是诸菩萨行菩萨道时,以四事摄无量百千众生,所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1.佛教语。谓菩萨为摄受众生归依佛法而常行的四事。布施摄惠以财物﹑佛法等;爱语摄善言慰喻;利行摄行善利人;同事摄分身示现,随机教化。语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闻持品》"是诸菩萨行菩萨道时,以四事摄无量百千众生,所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四无量心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菩萨普度无量众生的四种精神,即慈﹑悲﹑喜﹑舍。与乐谓之"慈";拔苦谓之"悲";见众生离苦得乐而欣悦,谓之"喜";怨亲平等,谓之"舍"。
1.佛教语。菩萨普度无量众生的四种精神,即慈﹑悲﹑喜﹑舍。与乐谓之"慈";拔苦谓之"悲";见众生离苦得乐而欣悦,谓之"喜";怨亲平等,谓之"舍"。
四生
[相关解释]
1.佛教分世界众生为四大类一﹑胎生,如人畜;二﹑卵生,如禽鸟鱼鳖;三﹑湿生,如某些昆虫;四﹑化生,无所依托,唯借业力而忽然出现者,如诸天与地狱及劫初众生。
1.佛教分世界众生为四大类一﹑胎生,如人畜;二﹑卵生,如禽鸟鱼鳖;三﹑湿生,如某些昆虫;四﹑化生,无所依托,唯借业力而忽然出现者,如诸天与地狱及劫初众生。
回向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回转自己的功德,趋向众生和佛果。
1.佛教语。谓回转自己的功德,趋向众生和佛果。
圆通大士
[相关解释]
1.观音的别称。《楞严经》卷六"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遍周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后因称观音为"圆通大士"。
1.观音的别称。《楞严经》卷六"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遍周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后因称观音为"圆通大士"。
地行仙
[相关解释]
1.原为佛典中所记的一种长寿的神仙。《楞严经》卷八"人不及处有十种仙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絶于人境。"后因以喻高寿或隐逸闲适的人。 2.比喻远行的人。
1.原为佛典中所记的一种长寿的神仙。《楞严经》卷八"人不及处有十种仙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絶于人境。"后因以喻高寿或隐逸闲适的人。 2.比喻远行的人。
坏劫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成﹑住﹑坏﹑空四劫之一。谓火﹑水﹑风等"大三灾"毁灭众生和世界这一时期,凡历二十小劫。
1.佛教语。成﹑住﹑坏﹑空四劫之一。谓火﹑水﹑风等"大三灾"毁灭众生和世界这一时期,凡历二十小劫。
垂迹
[相关解释]
1.佛教谓佛﹑菩萨从本体上示现种种化身,济度众生。
1.佛教谓佛﹑菩萨从本体上示现种种化身,济度众生。
大乘
[相关解释]
1.梵文mahāyāna(摩诃衍那)的意译。公元一世纪左右逐步形成的佛教派别。在印度经历了中观学派﹑瑜伽行派和密教这三个发展时期。北传中国以后﹐又有所发展。"大乘"强调利他﹐普度一切众生﹐提倡以"六度"为主的"菩萨行"﹐如发大心者所乘的大车﹐故名"大乘"。
1.梵文mahāyāna(摩诃衍那)的意译。公元一世纪左右逐步形成的佛教派别。在印度经历了中观学派﹑瑜伽行派和密教这三个发展时期。北传中国以后﹐又有所发展。"大乘"强调利他﹐普度一切众生﹐提倡以"六度"为主的"菩萨行"﹐如发大心者所乘的大车﹐故名"大乘"。
大导师
[相关解释]
1.指佛菩萨。谓其能以无边法力导引众生超脱生死。
1.指佛菩萨。谓其能以无边法力导引众生超脱生死。
大慈大悲
[相关解释]
1.佛教语。佛菩萨对众生广大的慈善心和怜悯心。《大智度论》卷二七"大慈大悲者,四无量心中已分别,今当更略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后形容人心肠慈善。《云笈七签》卷四"圣人兴,大慈大悲,爱若赤子,随时化生,随宜救拔。"现多含讽刺意。
1.佛教语。佛菩萨对众生广大的慈善心和怜悯心。《大智度论》卷二七"大慈大悲者,四无量心中已分别,今当更略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后形容人心肠慈善。《云笈七签》卷四"圣人兴,大慈大悲,爱若赤子,随时化生,随宜救拔。"现多含讽刺意。
天耳
[相关解释]
1.佛教谓色界诸天人之耳﹐能闻六道众生之言语及一切声响。 2.谓未受壅蔽﹑保持本性的天然之耳。
1.佛教谓色界诸天人之耳﹐能闻六道众生之言语及一切声响。 2.谓未受壅蔽﹑保持本性的天然之耳。
宝性
[相关解释]
1.保全天性。 2.佛教语。即如来藏。真金在粪秽中,其性不变;如来藏性在众生烦恼中,不失真如清净之性,故谓宝性。佛经《究竟一乘宝性论》(省称《宝性论》)之名本此。
1.保全天性。 2.佛教语。即如来藏。真金在粪秽中,其性不变;如来藏性在众生烦恼中,不失真如清净之性,故谓宝性。佛经《究竟一乘宝性论》(省称《宝性论》)之名本此。
宝舟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比喻普渡众生到达彼岸的佛法。
1.佛教语。比喻普渡众生到达彼岸的佛法。
宿业
[相关解释]
1.前世的善恶因缘。佛教相信众生有三世因果,认为过去世所作的善恶业因,可以产生今生的苦乐果报。 2.犹旧业。 3.谓久谙其事。
1.前世的善恶因缘。佛教相信众生有三世因果,认为过去世所作的善恶业因,可以产生今生的苦乐果报。 2.犹旧业。 3.谓久谙其事。
小乘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梵文hīnayāna(希那衍那)的意译。指小乘佛教。早期佛教的主要流派﹐注重修行﹑持戒﹐以求得"自我解脱"。公元一世纪左右﹐佛教中出现了主张"普度众生"的新教派﹐自称"大乘"﹐而称原有的教派为"小乘"。
1.佛教语。梵文hīnayāna(希那衍那)的意译。指小乘佛教。早期佛教的主要流派﹐注重修行﹑持戒﹐以求得"自我解脱"。公元一世纪左右﹐佛教中出现了主张"普度众生"的新教派﹐自称"大乘"﹐而称原有的教派为"小乘"。
尘品
[相关解释]
1.众生。
1.众生。
应化
[相关解释]
1.顺应变化。 2.佛教语。谓佛﹑菩萨随宜化身,教化众生。
1.顺应变化。 2.佛教语。谓佛﹑菩萨随宜化身,教化众生。
应现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佛﹑菩萨应众生机缘而现身。
1.佛教语。谓佛﹑菩萨应众生机缘而现身。
应身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指佛﹑菩萨为度化众生,随宜显现各种形象不同的化身。
1.佛教语。指佛﹑菩萨为度化众生,随宜显现各种形象不同的化身。
庶生
[相关解释]
1.众生。
1.众生。
弘誓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普度众生的大愿。
1.佛教语。谓普度众生的大愿。
形命
[相关解释]
1.犹众生。 2.身躯﹐性命。
1.犹众生。 2.身躯﹐性命。
心药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能治疗众生心病的出世法。 2.泛指能满足心愿,解除思想苦闷的事物或方法。
1.佛教语。谓能治疗众生心病的出世法。 2.泛指能满足心愿,解除思想苦闷的事物或方法。
性识
[相关解释]
1.天分,悟性。 2.佛教称众生的根性心识。
1.天分,悟性。 2.佛教称众生的根性心识。
悟入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觉知并证入实相之理。语本《法华经.方便品》"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2.泛指领会。
1.佛教语。谓觉知并证入实相之理。语本《法华经.方便品》"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2.泛指领会。
意生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菩萨为普度众生,变化无碍,出生入死,随意化生。
1.佛教语。谓菩萨为普度众生,变化无碍,出生入死,随意化生。
愿海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佛菩萨等普度一切众生的弘愿﹐似海无涯。
1.佛教语。谓佛菩萨等普度一切众生的弘愿﹐似海无涯。
愿船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菩萨的誓愿,欲尽度众生于彼岸,故以船喻。
1.佛教语。谓菩萨的誓愿,欲尽度众生于彼岸,故以船喻。
慈云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比喻慈悲心怀如云之广被世界﹑众生。
1.佛教语。比喻慈悲心怀如云之广被世界﹑众生。
慈眼
[相关解释]
1.亦称"慈目"。佛教语。佛以慈悲心视众生之眼。 2.马的一种眼病。
1.亦称"慈目"。佛教语。佛以慈悲心视众生之眼。 2.马的一种眼病。
慧云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智慧之云,喻佛法若大云覆被一切众生。
1.佛教语。智慧之云,喻佛法若大云覆被一切众生。
慧月
[相关解释]
1.佛教谓能破除众生烦恼(又称热恼)的智慧。月光清凉,故以为喻。
1.佛教谓能破除众生烦恼(又称热恼)的智慧。月光清凉,故以为喻。
慧目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能悉知众生心想及过去﹑未来等的佛眼。 2.泛指洞察一切的锐利眼光。
1.佛教语。谓能悉知众生心想及过去﹑未来等的佛眼。 2.泛指洞察一切的锐利眼光。
慧雨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佛菩萨普济众生,如雨之润泽万物。
1.佛教语。谓佛菩萨普济众生,如雨之润泽万物。
我人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我相与人相。与众生相﹑寿者相,合称我人四相。
1.佛教语。我相与人相。与众生相﹑寿者相,合称我人四相。
接引
[相关解释]
1.接待;招待。 2.引进;推荐。 3.佛教语。谓佛与观世音﹑大势至两菩萨引导众生入西方净土。
1.接待;招待。 2.引进;推荐。 3.佛教语。谓佛与观世音﹑大势至两菩萨引导众生入西方净土。
摄化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以佛慈悲之光明感化救苦众生。
1.佛教语。谓以佛慈悲之光明感化救苦众生。
摄受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佛以慈悲心收取和护持众生。 2.犹享受。
1.佛教语。谓佛以慈悲心收取和护持众生。 2.犹享受。
散花天女
[相关解释]
1.佛经故事里的人物。语本《维摩经.观众生品》"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花散诸菩萨大弟子上,花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着不堕"。
1.佛经故事里的人物。语本《维摩经.观众生品》"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花散诸菩萨大弟子上,花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着不堕"。
文学语言
[相关解释]
1.文学作品里所用的语言。它以民族共同语﹐特别是人民群众生动的口头语言为基础﹐经过作家加工﹑提炼而形成﹐富于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2.即标准语。参见"标准语"。
1.文学作品里所用的语言。它以民族共同语﹐特别是人民群众生动的口头语言为基础﹐经过作家加工﹑提炼而形成﹐富于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2.即标准语。参见"标准语"。
无尽灯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以一灯点燃千百盏灯。比喻以佛法度化无数众生。
1.佛教语。谓以一灯点燃千百盏灯。比喻以佛法度化无数众生。
无畏施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持戒之人以无畏之心施于众生。
1.佛教语。谓持戒之人以无畏之心施于众生。
无量心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指佛菩萨普度无量众生而应具有的精神。计有四种,即给众生欢乐为慈无量心;救众生于苦难为悲无量心;见众生离苦得乐而喜,为喜无量心,对众生无憎无爱,一视同仁,为舍无量心。
1.佛教语。指佛菩萨普度无量众生而应具有的精神。计有四种,即给众生欢乐为慈无量心;救众生于苦难为悲无量心;见众生离苦得乐而喜,为喜无量心,对众生无憎无爱,一视同仁,为舍无量心。
旷济
[相关解释]
1.谓使天下百姓受其益惠。 2.佛教语。指普渡众生。
1.谓使天下百姓受其益惠。 2.佛教语。指普渡众生。
普度羣生
[相关解释]
1.见"普度众生"。
1.见"普度众生"。
普济群生
[相关解释]
1.同"普度众生"。
1.同"普度众生"。
普渡众生
[相关解释]
1.同"普度众生"。
1.同"普度众生"。
普门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普摄一切众生的广大圆融的法门。见《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1.佛教语。谓普摄一切众生的广大圆融的法门。见《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