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73 查到相关仪礼的内容。
带有仪礼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七经
[相关解释]
1.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所推崇的七部儒家经典。七经名目,历来说法不一。东汉《一字石经》作《易》﹑《诗》﹑《书》﹑《仪礼》﹑《春秋》﹑《公羊》﹑《论语》;《后汉书.张纯传》唐李贤注作《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宋刘敞《七经小传》作《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公羊》﹑《论语》;清康熙《御纂七经》作《易》﹑《书》﹑《诗》﹑《春秋》﹑《周礼》﹑《仪礼》﹑《礼记》。 2.道家七类经书。即《仁经》﹑《礼经》﹑《信经》﹑《义经》﹑《智经》﹑《德经》﹑《道经》。见《云笈
1.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所推崇的七部儒家经典。七经名目,历来说法不一。东汉《一字石经》作《易》﹑《诗》﹑《书》﹑《仪礼》﹑《春秋》﹑《公羊》﹑《论语》;《后汉书.张纯传》唐李贤注作《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宋刘敞《七经小传》作《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公羊》﹑《论语》;清康熙《御纂七经》作《易》﹑《书》﹑《诗》﹑《春秋》﹑《周礼》﹑《仪礼》﹑《礼记》。 2.道家七类经书。即《仁经》﹑《礼经》﹑《信经》﹑《义经》﹑《智经》﹑《德经》﹑《道经》。见《云笈
三拜
[相关解释]
1.长跪后两手相拱至地,俯首至手为拜。重复三次,谓之三拜。(1)古人相见以再拜为常礼,唯遇特殊情况乃三拜,以示情切。《左传.僖公十五年》"秦获晋侯以归……晋大夫三拜稽首。"北周宣帝时﹐始改三拜为常礼。《周书.宣帝纪》"﹝宣政元年九月﹞诏诸应拜者﹐皆以三拜成礼。"参阅赵翼《陔馀丛考.再拜三拜四拜五拜》。(2)主人对众宾行礼,不及一一相拜,仅以三拜表示。《仪礼.乡射礼》"主人西南面三拜众宾,众宾皆答一拜。"郑玄注"三拜,示徧也。"贾公彦疏"三拜示徧也者,众宾无问多少,止为三拜而已,是示徧也。"(3)佛教以三拜
1.长跪后两手相拱至地,俯首至手为拜。重复三次,谓之三拜。(1)古人相见以再拜为常礼,唯遇特殊情况乃三拜,以示情切。《左传.僖公十五年》"秦获晋侯以归……晋大夫三拜稽首。"北周宣帝时﹐始改三拜为常礼。《周书.宣帝纪》"﹝宣政元年九月﹞诏诸应拜者﹐皆以三拜成礼。"参阅赵翼《陔馀丛考.再拜三拜四拜五拜》。(2)主人对众宾行礼,不及一一相拜,仅以三拜表示。《仪礼.乡射礼》"主人西南面三拜众宾,众宾皆答一拜。"郑玄注"三拜,示徧也。"贾公彦疏"三拜示徧也者,众宾无问多少,止为三拜而已,是示徧也。"(3)佛教以三拜
三族
[相关解释]
1.有几种说法。(1)谓父﹑子﹑孙。《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郑玄注"三族,谓父﹑子﹑孙。"《仪礼.士昏礼》"惟是三族之不虞,使某也请吉日。"郑玄注"三族,谓父昆弟﹑己昆弟﹑子昆弟。"按,前注据父言之,故云子﹑孙;后注据子言之,故云己与子,二注义同。参阅孙诒让《周礼正义》。(2)谓父族﹑母族﹑妻族。《大戴礼记.保傅》"三族辅之。"卢辩注"三族,父族﹑母族﹑妻族。"《庄子.徐无鬼》"夫与国君同食,泽及三族,而况父母乎!"成玄英疏"三族,谓父母族﹑妻族也。"《后汉书.杨终传》"秦政酷烈,
1.有几种说法。(1)谓父﹑子﹑孙。《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郑玄注"三族,谓父﹑子﹑孙。"《仪礼.士昏礼》"惟是三族之不虞,使某也请吉日。"郑玄注"三族,谓父昆弟﹑己昆弟﹑子昆弟。"按,前注据父言之,故云子﹑孙;后注据子言之,故云己与子,二注义同。参阅孙诒让《周礼正义》。(2)谓父族﹑母族﹑妻族。《大戴礼记.保傅》"三族辅之。"卢辩注"三族,父族﹑母族﹑妻族。"《庄子.徐无鬼》"夫与国君同食,泽及三族,而况父母乎!"成玄英疏"三族,谓父母族﹑妻族也。"《后汉书.杨终传》"秦政酷烈,
三礼
[相关解释]
1.古祭天﹑地﹑宗庙之礼。 2.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 3.指丧礼﹑葬礼﹑祭礼。
1.古祭天﹑地﹑宗庙之礼。 2.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 3.指丧礼﹑葬礼﹑祭礼。
三茶六礼
[相关解释]
1.犹言明媒正娶。我国旧时习俗,娶妻多用茶为聘礼,所以女子受聘称为受茶。六礼,即婚姻据以成立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仪式。参阅明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四﹑《仪礼.士昏礼》。
1.犹言明媒正娶。我国旧时习俗,娶妻多用茶为聘礼,所以女子受聘称为受茶。六礼,即婚姻据以成立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仪式。参阅明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四﹑《仪礼.士昏礼》。
东堂
[相关解释]
1.东厢的殿堂或厅堂。古代多指皇宫或官舍。 2.《仪礼.大射》"公将射……一小射正授弓拂弓,皆以俟于东堂。"后因以称习射的场所。 3.指晋宫的正殿。晋武帝时郄诜于东堂殿试得第,后因以为试院的代称。 4.宋毛滂的号。
1.东厢的殿堂或厅堂。古代多指皇宫或官舍。 2.《仪礼.大射》"公将射……一小射正授弓拂弓,皆以俟于东堂。"后因以称习射的场所。 3.指晋宫的正殿。晋武帝时郄诜于东堂殿试得第,后因以为试院的代称。 4.宋毛滂的号。
中经
[相关解释]
1.人体内的主要经脉。 2.宫廷中收藏的经籍『代有"中五经"之称。三国时魏秘书郎郑默将宫中所藏经籍整理编目,称为"中经"。晋秘书监荀勖因"中经"更着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后称为《晋中经簿》。见《汉书.刘向传》﹑《隋书.经籍志一》﹑《新唐书.艺文志二》。 3.唐﹑宋国子监教诸生读经,依经书文字多少,分为大﹑中﹑小三等。其中等者为中经。唐以《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宋以《书》﹑《易》﹑《公羊》﹑《谷梁》﹑《仪礼》为中经。见《新唐书.选举志上》﹑《宋史.选举志一》﹑明陆深《燕闲录》。
1.人体内的主要经脉。 2.宫廷中收藏的经籍『代有"中五经"之称。三国时魏秘书郎郑默将宫中所藏经籍整理编目,称为"中经"。晋秘书监荀勖因"中经"更着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后称为《晋中经簿》。见《汉书.刘向传》﹑《隋书.经籍志一》﹑《新唐书.艺文志二》。 3.唐﹑宋国子监教诸生读经,依经书文字多少,分为大﹑中﹑小三等。其中等者为中经。唐以《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宋以《书》﹑《易》﹑《公羊》﹑《谷梁》﹑《仪礼》为中经。见《新唐书.选举志上》﹑《宋史.选举志一》﹑明陆深《燕闲录》。
九经
[相关解释]
1.九条南北向的大道。 2.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九项准则。 3.九部儒家经典。名目相传不一。《汉书.艺文志》指《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及小学。陆德明《经典释文录》指《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孝经》﹑《论语》。《初学记》卷二一所引九经,与《经典释文》略异,有《左传》﹑《公羊》﹑《谷梁》,无《春秋》﹑《孝经》﹑《论语》。
1.九条南北向的大道。 2.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九项准则。 3.九部儒家经典。名目相传不一。《汉书.艺文志》指《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及小学。陆德明《经典释文录》指《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孝经》﹑《论语》。《初学记》卷二一所引九经,与《经典释文》略异,有《左传》﹑《公羊》﹑《谷梁》,无《春秋》﹑《孝经》﹑《论语》。
五经
[相关解释]
五部儒家经典,即《易》(《周易》)、《书》(《尚书》)、《诗》(《诗经》)、《礼》(汉代指《仪礼》,后世指《礼记》)、《春秋》四书五经|立石刻五经。
五部儒家经典,即《易》(《周易》)、《书》(《尚书》)、《诗》(《诗经》)、《礼》(汉代指《仪礼》,后世指《礼记》)、《春秋》四书五经|立石刻五经。
五鼎
[相关解释]
1.古代行祭礼时,大夫用五个鼎,分别盛羊﹑豕﹑肤(切肉)﹑鱼﹑腊五种供品。见《仪礼.少牢馈食礼》。 2.见"五鼎食"。
1.古代行祭礼时,大夫用五个鼎,分别盛羊﹑豕﹑肤(切肉)﹑鱼﹑腊五种供品。见《仪礼.少牢馈食礼》。 2.见"五鼎食"。
仪礼
[相关解释]
1.礼仪,礼节。
1.礼仪,礼节。
仪节
[相关解释]
1.礼法;礼节。 2.谓仪礼的程序形式。
1.礼法;礼节。 2.谓仪礼的程序形式。
仪训
[相关解释]
1.仪礼﹑训诫。
1.仪礼﹑训诫。
仪鸾司
[相关解释]
1.宋代宫廷掌仪礼的官署。管皇帝祠郊庙﹑出巡﹑宴会和内廷供帐等事务。明初亦设有仪鸾司,职掌则异于宋,不久罢,改置锦衣卫。参阅《明史·职官志五》。
1.宋代宫廷掌仪礼的官署。管皇帝祠郊庙﹑出巡﹑宴会和内廷供帐等事务。明初亦设有仪鸾司,职掌则异于宋,不久罢,改置锦衣卫。参阅《明史·职官志五》。
六笙诗
[相关解释]
1.亦称"笙诗"。 2.《诗经.小雅》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佚诗的合称。这六篇诗都已亡佚﹐在《仪礼.燕礼》中其曲都以笙吹奏﹐故名。
1.亦称"笙诗"。 2.《诗经.小雅》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佚诗的合称。这六篇诗都已亡佚﹐在《仪礼.燕礼》中其曲都以笙吹奏﹐故名。
凶礼
[相关解释]
1.凡逢凶事而举行哀吊的仪礼。包括丧礼﹑荒礼﹑吊礼﹑秝礼﹑恤礼五者。 2.特指丧礼。
1.凡逢凶事而举行哀吊的仪礼。包括丧礼﹑荒礼﹑吊礼﹑秝礼﹑恤礼五者。 2.特指丧礼。
削杖
[相关解释]
1.古代母丧时子服齐衰所执的木杖,用桐木削成。《仪礼.丧服》"苴杖﹐竹也;削杖﹐桐也。"胡培翚正义引《白虎通》云"父以竹﹐母以桐。"后因以"削杖"指母丧。
1.古代母丧时子服齐衰所执的木杖,用桐木削成。《仪礼.丧服》"苴杖﹐竹也;削杖﹐桐也。"胡培翚正义引《白虎通》云"父以竹﹐母以桐。"后因以"削杖"指母丧。
十二经
[相关解释]
1.指《春秋》。因其记载春秋鲁国十二公的史事,故称。一说,指六经,六纬,或《易》上﹑下经加十翼。 2.指儒家的十二部经书。唐文宗时在国子学立石,刻《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十二经。参阅清成瓘《箬园日札》卷五。 3.即十二经脉。
1.指《春秋》。因其记载春秋鲁国十二公的史事,故称。一说,指六经,六纬,或《易》上﹑下经加十翼。 2.指儒家的十二部经书。唐文宗时在国子学立石,刻《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十二经。参阅清成瓘《箬园日札》卷五。 3.即十二经脉。
噫兴
[相关解释]
1.犹噫歆。《仪礼.既夕礼》"声三,启三"汉郑玄注"声三,三有声存神也。启三,三言启告神也。旧说以为声噫兴也。"贾公彦疏"《曾子问》亦云'祝声三',郑云'警神也',即此'存神也'。云'旧说以为声噫兴'者,郑注《曾子问》云'声噫歆',不云旧说,亦是旧说也。"一说同"噫嘻"。叹词。
1.犹噫歆。《仪礼.既夕礼》"声三,启三"汉郑玄注"声三,三有声存神也。启三,三言启告神也。旧说以为声噫兴也。"贾公彦疏"《曾子问》亦云'祝声三',郑云'警神也',即此'存神也'。云'旧说以为声噫兴'者,郑注《曾子问》云'声噫歆',不云旧说,亦是旧说也。"一说同"噫嘻"。叹词。
在苫
[相关解释]
1.古代丧礼,遇父母之丧,百日以内丧主和诸子睡草垫,枕土块,故称守丧为"在苫"。苫,草垫子。也称"苫次"。见《仪礼.丧服》。
1.古代丧礼,遇父母之丧,百日以内丧主和诸子睡草垫,枕土块,故称守丧为"在苫"。苫,草垫子。也称"苫次"。见《仪礼.丧服》。
士礼
[相关解释]
1.《仪礼》的别名。
1.《仪礼》的别名。
大功
[相关解释]
1.大功业﹐大功劳。 2.奖励用语。 3.丧服五服之一﹐服期九月。其服用熟麻布做成﹐较齐衰稍细﹐较小功为粗﹐故称大功。旧时堂兄弟﹑未婚的堂姊妹﹑已婚的姑﹑姊妹﹑侄女及众孙﹑众子妇﹑侄妇等之丧﹐都服大功。已婚女为伯父﹑叔父﹑兄弟﹑侄﹑未婚姑﹑姊妹﹑侄女等服丧﹐也服大功。参阅《仪礼.丧服》﹑《清通典.礼服制》。
1.大功业﹐大功劳。 2.奖励用语。 3.丧服五服之一﹐服期九月。其服用熟麻布做成﹐较齐衰稍细﹐较小功为粗﹐故称大功。旧时堂兄弟﹑未婚的堂姊妹﹑已婚的姑﹑姊妹﹑侄女及众孙﹑众子妇﹑侄妇等之丧﹐都服大功。已婚女为伯父﹑叔父﹑兄弟﹑侄﹑未婚姑﹑姊妹﹑侄女等服丧﹐也服大功。参阅《仪礼.丧服》﹑《清通典.礼服制》。
大祥
[相关解释]
1.古时父母丧后两周年的祭礼。《仪礼.士虞礼》"又杘而大祥,曰荐此祥事。"郑玄注"又,复也。"贾公彦疏"此谓二十五月大祥祭,故云复杘也。"汉魏以来时君行丧皆以日易月﹐皇帝﹑皇太后﹑皇后死后﹑二十五日或二十四日即举行大祥祭礼。唐韩愈《顺宗实录五》"以日易月,抑惟旧章,皇帝宜三日而听政,十三日小祥,二十五日大祥,二十七日释服。"宋皇室行丧﹐小祥﹑大祥之礼皆举行两次。既以日为之﹐又以月为之。《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八年》"今群臣虽易月而人主实行丧,故十二日而小祥,期而又小祥;二十四日而大祥,再期而又大祥。"参阅
1.古时父母丧后两周年的祭礼。《仪礼.士虞礼》"又杘而大祥,曰荐此祥事。"郑玄注"又,复也。"贾公彦疏"此谓二十五月大祥祭,故云复杘也。"汉魏以来时君行丧皆以日易月﹐皇帝﹑皇太后﹑皇后死后﹑二十五日或二十四日即举行大祥祭礼。唐韩愈《顺宗实录五》"以日易月,抑惟旧章,皇帝宜三日而听政,十三日小祥,二十五日大祥,二十七日释服。"宋皇室行丧﹐小祥﹑大祥之礼皆举行两次。既以日为之﹐又以月为之。《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八年》"今群臣虽易月而人主实行丧,故十二日而小祥,期而又小祥;二十四日而大祥,再期而又大祥。"参阅
夫荣妻贵
[相关解释]
1.《仪礼.丧服》"夫尊于朝﹐妻贵于室矣。"古代妇女无爵﹐嫁而从夫﹐故云◇以"夫荣妻贵"指丈夫荣显﹐则妻子随之尊贵。
1.《仪礼.丧服》"夫尊于朝﹐妻贵于室矣。"古代妇女无爵﹐嫁而从夫﹐故云◇以"夫荣妻贵"指丈夫荣显﹐则妻子随之尊贵。
对转
[相关解释]
1.旧指官吏不按秩递升而直接越级迁调。 2.音韵学术语。古音学上指主要元音相同的阴声﹑阳声﹑入声之间的相互转变。清代学者孔广森将入声归入阴声﹐首先明确提出"阴阳对转"的理论。多数学者则主张入声分立。"对转"说的提出﹐为正确解释古代韵文的异部通押和训诂学上的通假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如《诗.大雅.抑》六章的"子"(阴声)﹑"承"(阳声)为韵﹐八章的"则"(入声)﹑"子"为韵﹐即因对转而得通押。又如《仪礼.士虞礼》"中月而秜。"郑玄注"古文禅或为导。"《汉书.高帝纪上》"令趋销印。"颜师古注"趋读曰促。""
1.旧指官吏不按秩递升而直接越级迁调。 2.音韵学术语。古音学上指主要元音相同的阴声﹑阳声﹑入声之间的相互转变。清代学者孔广森将入声归入阴声﹐首先明确提出"阴阳对转"的理论。多数学者则主张入声分立。"对转"说的提出﹐为正确解释古代韵文的异部通押和训诂学上的通假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如《诗.大雅.抑》六章的"子"(阴声)﹑"承"(阳声)为韵﹐八章的"则"(入声)﹑"子"为韵﹐即因对转而得通押。又如《仪礼.士虞礼》"中月而秜。"郑玄注"古文禅或为导。"《汉书.高帝纪上》"令趋销印。"颜师古注"趋读曰促。""
左袒
[相关解释]
①脱左袖,露左臂。为古代一种仪礼主人出,南面,左袒。②《史记·吕太后本纪》载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擅政,培植吕姓势力。吕后死,太尉周勃谋诛诸吕,对军队发令说拥护吕氏的右袒,拥护刘氏的左袒。”军中都左袒拥护刘氏◇因以左袒”谓偏护一方他一再表示决不会左袒任何一方。
①脱左袖,露左臂。为古代一种仪礼主人出,南面,左袒。②《史记·吕太后本纪》载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擅政,培植吕姓势力。吕后死,太尉周勃谋诛诸吕,对军队发令说拥护吕氏的右袒,拥护刘氏的左袒。”军中都左袒拥护刘氏◇因以左袒”谓偏护一方他一再表示决不会左袒任何一方。
帨缡
[相关解释]
1.佩巾。古代女子出嫁时的装饰。《诗.豳风.东山》"亲结其缡,九十其仪。"《仪礼.士昏礼》"母施衿结帨。"后遂以"帨缡"并称作为嫁妆的代称。
1.佩巾。古代女子出嫁时的装饰。《诗.豳风.东山》"亲结其缡,九十其仪。"《仪礼.士昏礼》"母施衿结帨。"后遂以"帨缡"并称作为嫁妆的代称。
开成石经
[相关解释]
1.始刊于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成于开成二年(837年),故名。经石立于长安务本坊国子监太学。有《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十二种。共二百二十七石。字体为正书,标题为隶书。大和时,经字已有改刻,以后更屡经修改﹑补刻和添注。也称唐石经。今在西安碑林。
1.始刊于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成于开成二年(837年),故名。经石立于长安务本坊国子监太学。有《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十二种。共二百二十七石。字体为正书,标题为隶书。大和时,经字已有改刻,以后更屡经修改﹑补刻和添注。也称唐石经。今在西安碑林。
彻瑟
[相关解释]
1.古代士遇父母或己有疾,撤去琴瑟,以示忧戚,或表示思静。《仪礼.既夕礼》"有疾,疾者齐,养者皆齐,彻琴瑟。"贾公彦疏"今以父母有疾,忧不在于乐,故去之。"后以"彻瑟"指临终。
1.古代士遇父母或己有疾,撤去琴瑟,以示忧戚,或表示思静。《仪礼.既夕礼》"有疾,疾者齐,养者皆齐,彻琴瑟。"贾公彦疏"今以父母有疾,忧不在于乐,故去之。"后以"彻瑟"指临终。
惠绥
[相关解释]
1.驾车相迎。古婚礼的一部分。绥,用以挽之上车的索。语本《仪礼.士昏礼》"婿御妇车授绥,姆辞不受。" 2.犹安抚。
1.驾车相迎。古婚礼的一部分。绥,用以挽之上车的索。语本《仪礼.士昏礼》"婿御妇车授绥,姆辞不受。" 2.犹安抚。
抑末
[相关解释]
1.谓抑制商贾。 2.《论语.子张》"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埽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何晏集解引包咸曰"言子夏弟子,但对宾客﹑修威仪礼节之事则可,然此但是人之末事耳,不可无其本。"后因以"抑末"指末事。
1.谓抑制商贾。 2.《论语.子张》"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埽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何晏集解引包咸曰"言子夏弟子,但对宾客﹑修威仪礼节之事则可,然此但是人之末事耳,不可无其本。"后因以"抑末"指末事。
招复
[相关解释]
1.招魂复魄。古代丧礼仪式之一。语本《仪礼.士丧礼》"复者一人,以爵弁服,簪裳于衣,左向之,抭领于带,升自前东荣,中屋,北面招以衣,曰'皋,某复。'三。降衣于前。"郑玄注"复者,有司招魂复魄也。"
1.招魂复魄。古代丧礼仪式之一。语本《仪礼.士丧礼》"复者一人,以爵弁服,簪裳于衣,左向之,抭领于带,升自前东荣,中屋,北面招以衣,曰'皋,某复。'三。降衣于前。"郑玄注"复者,有司招魂复魄也。"
振袂
[相关解释]
1.挥动衣袖。《仪礼.聘礼》"公东南乡,外拂几三;卒,振袂中摄之,进西乡。"胡培翚正义引敖氏曰"振袂,去尘也。"后多形容出行时的动作。
1.挥动衣袖。《仪礼.聘礼》"公东南乡,外拂几三;卒,振袂中摄之,进西乡。"胡培翚正义引敖氏曰"振袂,去尘也。"后多形容出行时的动作。
撤瑟
[相关解释]
1.本谓撤去琴瑟﹐使病者安静﹐且示敬意。语本《仪礼.既夕礼》"有疾﹐疾者齐﹐养者皆齐﹐彻琴瑟。"彻﹑撤﹐同◇用以称疾病危笃或死亡。
1.本谓撤去琴瑟﹐使病者安静﹐且示敬意。语本《仪礼.既夕礼》"有疾﹐疾者齐﹐养者皆齐﹐彻琴瑟。"彻﹑撤﹐同◇用以称疾病危笃或死亡。
散爵
[相关解释]
1.容量为五升的酒尊。《仪礼.大射仪》"士也有执膳爵者﹐有执散爵者。"《礼记.祭统》"尸饮五﹐君洗玉爵献卿;尸饮七﹐以瑶爵献大夫;尸饮九﹐以散爵献士及群有司。"一说为杂爵。见王国维《观堂集林.说斝》。
1.容量为五升的酒尊。《仪礼.大射仪》"士也有执膳爵者﹐有执散爵者。"《礼记.祭统》"尸饮五﹐君洗玉爵献卿;尸饮七﹐以瑶爵献大夫;尸饮九﹐以散爵献士及群有司。"一说为杂爵。见王国维《观堂集林.说斝》。
施衿
[相关解释]
1.古代婚礼仪式之一。女子出嫁时﹐其母为之整衿。《仪礼.士昏礼》"母施衿结帨,曰'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后用以称女子出嫁。
1.古代婚礼仪式之一。女子出嫁时﹐其母为之整衿。《仪礼.士昏礼》"母施衿结帨,曰'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后用以称女子出嫁。
施衿结褵
[相关解释]
1.语本《诗.豳风.东山》"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又《仪礼.士昏礼》"母施衿结帨﹐曰'勉之敬之﹐夙夜毋违宫事。'"本指古代女子出嫁﹐母亲将五彩丝绳和佩巾结于其身◇喻父母对子女的教训。
1.语本《诗.豳风.东山》"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又《仪礼.士昏礼》"母施衿结帨﹐曰'勉之敬之﹐夙夜毋违宫事。'"本指古代女子出嫁﹐母亲将五彩丝绳和佩巾结于其身◇喻父母对子女的教训。
旅占
[相关解释]
1.谓与众人共同占卜。《仪礼.士丧礼》"反之东面旅占。"郑玄注"反与其属共占之。"一说﹐依其长幼之序而占之。
1.谓与众人共同占卜。《仪礼.士丧礼》"反之东面旅占。"郑玄注"反与其属共占之。"一说﹐依其长幼之序而占之。
普淖
[相关解释]
1.指黍稷。《仪礼.士虞礼》"嘉荐普淖﹐明齐溲酒。"郑玄注"普淖﹐黍稷也。普﹐大也;淖﹐和也。德能大和﹐乃有黍稷﹐故以为号云。"晋潘岳《藉田赋》"簠簋普淖﹐则此之自实。"一说﹐为铏羹﹐和以五味的羹汤。见清王引之《经义述闻.仪礼》。
1.指黍稷。《仪礼.士虞礼》"嘉荐普淖﹐明齐溲酒。"郑玄注"普淖﹐黍稷也。普﹐大也;淖﹐和也。德能大和﹐乃有黍稷﹐故以为号云。"晋潘岳《藉田赋》"簠簋普淖﹐则此之自实。"一说﹐为铏羹﹐和以五味的羹汤。见清王引之《经义述闻.仪礼》。
普荐
[相关解释]
1.指铏羹,加五味作料而盛于铏器中的汤菜。《仪礼.士虞礼》"嘉荐普淖﹐普荐溲酒。"郑玄注"普荐﹐铏羹﹐不称牲记其异者。"一说﹐为俎上之物。见清王引之《经义述闻.仪礼》。
1.指铏羹,加五味作料而盛于铏器中的汤菜。《仪礼.士虞礼》"嘉荐普淖﹐普荐溲酒。"郑玄注"普荐﹐铏羹﹐不称牲记其异者。"一说﹐为俎上之物。见清王引之《经义述闻.仪礼》。
曲礼
[相关解释]
1.《仪礼》的别名。 2.《礼记》篇名。以其委曲说吉﹑凶﹑宾﹑军﹑嘉五礼之事,故名《曲礼》。参阅《礼记.曲礼上》孔颖达疏。
1.《仪礼》的别名。 2.《礼记》篇名。以其委曲说吉﹑凶﹑宾﹑军﹑嘉五礼之事,故名《曲礼》。参阅《礼记.曲礼上》孔颖达疏。
槱燎
[相关解释]
1.古代封禅祭天的一种仪礼。以牲体置柴堆上焚之,扬其光炎上达于天,以祀天神。
1.古代封禅祭天的一种仪礼。以牲体置柴堆上焚之,扬其光炎上达于天,以祀天神。
比耦
[相关解释]
1.并肩耦耕。 2.指耕田者。 3.语本《仪礼.大射》"遂比三耦。"郑玄注"比,选次之也。"比耦,谓射礼中,选择二人为一组。
1.并肩耦耕。 2.指耕田者。 3.语本《仪礼.大射》"遂比三耦。"郑玄注"比,选次之也。"比耦,谓射礼中,选择二人为一组。
熹平石经
[相关解释]
1.东汉时所刻碑石经书『灵帝熹平四年根据蔡邕等正定经本文字的建议始刻,讫至光和六年,凡历九年而成。共刻四十六石碑,用隶书一体写成,立于太学讲堂前的东侧,有《鲁诗》﹑《尚书》﹑《周易》﹑《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经文,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太学遗址在今河南省偃师县朱家圪垱村。
1.东汉时所刻碑石经书『灵帝熹平四年根据蔡邕等正定经本文字的建议始刻,讫至光和六年,凡历九年而成。共刻四十六石碑,用隶书一体写成,立于太学讲堂前的东侧,有《鲁诗》﹑《尚书》﹑《周易》﹑《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经文,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太学遗址在今河南省偃师县朱家圪垱村。
瑟瑟
[相关解释]
1.碧色宝石。 2.指碧绿色。 3.象声词。 4.寒凉貌。 5.萧索貌;寂寥貌。 6.形容发抖的样子。 7.辽代祈雨射柳的仪礼。前期,置百柱天棚。及期,皇帝﹑亲王﹑宰执以次行射柳仪。翼日,植柳天棚之东南,巫以酒醴﹑黍稗荐植柳,祝之。皇帝﹑皇后祭东方毕,子弟射柳。不雨,则以水沃之。见《辽史.礼志一》。参见"射柳"。
1.碧色宝石。 2.指碧绿色。 3.象声词。 4.寒凉貌。 5.萧索貌;寂寥貌。 6.形容发抖的样子。 7.辽代祈雨射柳的仪礼。前期,置百柱天棚。及期,皇帝﹑亲王﹑宰执以次行射柳仪。翼日,植柳天棚之东南,巫以酒醴﹑黍稗荐植柳,祝之。皇帝﹑皇后祭东方毕,子弟射柳。不雨,则以水沃之。见《辽史.礼志一》。参见"射柳"。
礼书
[相关解释]
1.古代记礼法之书。《周礼》﹑《仪礼》等著述均属之。 2.《史记》八书之一。
1.古代记礼法之书。《周礼》﹑《仪礼》等著述均属之。 2.《史记》八书之一。
礼典
[相关解释]
1.礼法。 2.犹礼文。指《周礼》﹑《仪礼》﹑《礼记》一类礼书。
1.礼法。 2.犹礼文。指《周礼》﹑《仪礼》﹑《礼记》一类礼书。
礼经
[相关解释]
1.古代讲礼节的经典,常指《仪礼》而言。
1.古代讲礼节的经典,常指《仪礼》而言。
祀典
[相关解释]
1.记载祭祀仪礼的典籍。 2.祭祀的仪礼。
1.记载祭祀仪礼的典籍。 2.祭祀的仪礼。
祀礼
[相关解释]
1.祭祀的仪礼。
1.祭祀的仪礼。
神社
[相关解释]
1.古代祭祀社神的场所。 2.日本神道教祭神的场所。或称神宫。原为各村落共行农事仪礼处,后逐步发展为兴建舍宇﹑神殿,按时祭神。
1.古代祭祀社神的场所。 2.日本神道教祭神的场所。或称神宫。原为各村落共行农事仪礼处,后逐步发展为兴建舍宇﹑神殿,按时祭神。
秂祫
[相关解释]
1.古代帝王祭祀始祖的一种隆重仪礼。或秂祫分称而别义,或秂祫合称而义同,历代经传,说解不一。章炳麟以为,"秂祫之言,讻讻争论既二千年。若以秂祫同为殷祭,祫名大事,秂名有事,是为秂小于祫,何大祭之云?故知周之庙祭有大尝﹑大焌,有秋尝﹑冬焌。秂祫者大尝﹑大焌之异语。"详《国故论衡.明解故下》。
1.古代帝王祭祀始祖的一种隆重仪礼。或秂祫分称而别义,或秂祫合称而义同,历代经传,说解不一。章炳麟以为,"秂祫之言,讻讻争论既二千年。若以秂祫同为殷祭,祫名大事,秂名有事,是为秂小于祫,何大祭之云?故知周之庙祭有大尝﹑大焌,有秋尝﹑冬焌。秂祫者大尝﹑大焌之异语。"详《国故论衡.明解故下》。
笙诗
[相关解释]
1.《诗.小雅》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仅有篇名﹐而无文辞。宋朱熹于集传中称此六诗为"笙诗"。《诗.小雅.鱼丽》宋朱熹集传"按《仪礼.乡饮酒》及《燕礼》﹐前乐既毕﹐皆闲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上有台》﹐笙《由仪》。闲﹐代也。言一歌一吹也。然则此六者﹐盖一时之诗﹐而皆为燕飨宾客上下通用之乐。"
1.《诗.小雅》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仅有篇名﹐而无文辞。宋朱熹于集传中称此六诗为"笙诗"。《诗.小雅.鱼丽》宋朱熹集传"按《仪礼.乡饮酒》及《燕礼》﹐前乐既毕﹐皆闲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上有台》﹐笙《由仪》。闲﹐代也。言一歌一吹也。然则此六者﹐盖一时之诗﹐而皆为燕飨宾客上下通用之乐。"
练秜
[相关解释]
1.练与秜,均古祭礼名。练为小祥之祭,秜为除服之祭。古礼秜祭之月有二说汉郑玄以二十五月为大祥,二十七月而秜,二十八月而作乐。三国魏王肃以二十五月为大祥,其月为秜,二十六月而作乐。见《仪礼.士虞礼》﹑《礼记.檀弓上》"孟献子秜"孔颖达疏。亦用作丧家祭礼的统称。
1.练与秜,均古祭礼名。练为小祥之祭,秜为除服之祭。古礼秜祭之月有二说汉郑玄以二十五月为大祥,二十七月而秜,二十八月而作乐。三国魏王肃以二十五月为大祥,其月为秜,二十六月而作乐。见《仪礼.士虞礼》﹑《礼记.檀弓上》"孟献子秜"孔颖达疏。亦用作丧家祭礼的统称。
经书
[相关解释]
指《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论语》、《孝经》等儒家经传,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儒家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
指《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论语》、《孝经》等儒家经传,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儒家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
考降
[相关解释]
1.升降。《仪礼.士丧礼》"哀子某,来日某卜葬其父某甫,考降无有近悔?"郑玄注"考,登也;降,下也。言卜日葬魂神上下,得无近于咎悔者乎。"一说,谓父亡故。
1.升降。《仪礼.士丧礼》"哀子某,来日某卜葬其父某甫,考降无有近悔?"郑玄注"考,登也;降,下也。言卜日葬魂神上下,得无近于咎悔者乎。"一说,谓父亡故。
耦象
[相关解释]
1.指箭靶。古代行乡射礼时﹐侯(即箭靶)的正中均画熊﹑麋﹑虎﹑豹之类的头象﹐故称。见《仪礼.乡射礼》郑玄注。
1.指箭靶。古代行乡射礼时﹐侯(即箭靶)的正中均画熊﹑麋﹑虎﹑豹之类的头象﹐故称。见《仪礼.乡射礼》郑玄注。
舞佾
[相关解释]
1.古代仪礼之一。多人纵横排成行列的舞蹈。
1.古代仪礼之一。多人纵横排成行列的舞蹈。
舞师
[相关解释]
1.古官名。职掌仪礼中的舞蹈。
1.古官名。职掌仪礼中的舞蹈。
衿韖
[相关解释]
1.古代男女系于衣带上用于佩饰的小囊。《仪礼.士昏礼》"庶母及门内施韖,申之以父母之命,命之曰敬恭听宗尔父母之言,夙夜无愆,视之衿韖。"郑玄注"韖,韖囊也。男韖革,女韖丝,所以盛帨巾之属,为谨敬。"后以"衿韖"用作敬奉公婆的典实。
1.古代男女系于衣带上用于佩饰的小囊。《仪礼.士昏礼》"庶母及门内施韖,申之以父母之命,命之曰敬恭听宗尔父母之言,夙夜无愆,视之衿韖。"郑玄注"韖,韖囊也。男韖革,女韖丝,所以盛帨巾之属,为谨敬。"后以"衿韖"用作敬奉公婆的典实。
角羁
[相关解释]
1.《礼记.内则》"三月之末,择日剪发为鬱,男角女羁。"郑玄注"鬱,所遗发也。夹囟曰角,午达曰羁也。"孔颖达疏"囟是首脑之上缝,故《说文》云十其字,象小儿脑不合也。夹囟两旁当角之处留发不剪……《仪礼》云'度尺而午。'注云'一纵一横曰午。'今女剪发留其顶上,纵横各一,相交通达,故云。午达不如两角相对,但纵横各一在顶上,故曰羁。羁者,只也。"后因以"角羁"指古代童稚头顶两两相对的束髻。
1.《礼记.内则》"三月之末,择日剪发为鬱,男角女羁。"郑玄注"鬱,所遗发也。夹囟曰角,午达曰羁也。"孔颖达疏"囟是首脑之上缝,故《说文》云十其字,象小儿脑不合也。夹囟两旁当角之处留发不剪……《仪礼》云'度尺而午。'注云'一纵一横曰午。'今女剪发留其顶上,纵横各一,相交通达,故云。午达不如两角相对,但纵横各一在顶上,故曰羁。羁者,只也。"后因以"角羁"指古代童稚头顶两两相对的束髻。
许笄
[相关解释]
1.许嫁。语本《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
1.许嫁。语本《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
辞不达义
[相关解释]
1.说话写文章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语本《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
1.说话写文章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语本《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
送爵荐脯
[相关解释]
1.古代新妇婚后第二天初见舅姑时,先行祭礼,而后舅姑用酒食劳之。见《仪礼.士昏礼》。
1.古代新妇婚后第二天初见舅姑时,先行祭礼,而后舅姑用酒食劳之。见《仪礼.士昏礼》。
逸礼
[相关解释]
1.指《仪礼》十七篇以外的古文《礼经》。相传有三十九篇,今佚。古文经学家认为汉武帝时与古文《尚书》同发现于孔子住宅的壁中,今文经学家则否认《逸礼》的发现。 2.失传的礼仪。
1.指《仪礼》十七篇以外的古文《礼经》。相传有三十九篇,今佚。古文经学家认为汉武帝时与古文《尚书》同发现于孔子住宅的壁中,今文经学家则否认《逸礼》的发现。 2.失传的礼仪。
释菜
[相关解释]
1.亦作"释采"。 2.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 3.君临臣丧时入门前向门神致礼的仪式。《仪礼.士丧礼》"君释采,入门。"郑玄注"释采者,祝为君礼门神也。必礼门神者,明君无故不来也。"《礼记.丧服大记》"君至,主人迎,先入门右,巫止于门外,君释菜。"郑玄注"释菜,礼门神也。"一说,进门前脱去华美的外衣。见胡培翚《仪礼正义》引万斯大说。
1.亦作"释采"。 2.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 3.君临臣丧时入门前向门神致礼的仪式。《仪礼.士丧礼》"君释采,入门。"郑玄注"释采者,祝为君礼门神也。必礼门神者,明君无故不来也。"《礼记.丧服大记》"君至,主人迎,先入门右,巫止于门外,君释菜。"郑玄注"释菜,礼门神也。"一说,进门前脱去华美的外衣。见胡培翚《仪礼正义》引万斯大说。
闲歌
[相关解释]
1.亦作"间歌"。 2.古时吹笙与歌唱相交替的一种礼制。语出《仪礼.乡饮酒礼》"乃闲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
1.亦作"间歌"。 2.古时吹笙与歌唱相交替的一种礼制。语出《仪礼.乡饮酒礼》"乃闲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
降席
[相关解释]
1.座席的西头。古代宾主相见﹐以西为尊﹐主东而宾西。《仪礼.乡饮酒礼》"降席坐奠爵。"郑玄注"降席﹐席西也。"后因以为尊贤礼士之典。 2.撤除宴席。
1.座席的西头。古代宾主相见﹐以西为尊﹐主东而宾西。《仪礼.乡饮酒礼》"降席坐奠爵。"郑玄注"降席﹐席西也。"后因以为尊贤礼士之典。 2.撤除宴席。
陔步
[相关解释]
1.语本《仪礼.燕礼》﹕"奏《陔》。"郑玄注﹕"陔﹐《陔夏》﹐乐章也。宾出﹐奏《陔夏》以为行节也。"贾公彦疏﹕"宾出﹐奏《陔夏》﹐明此为行节﹐戒之使不失礼。"后因以"陔步"指雅正之乐。
1.语本《仪礼.燕礼》﹕"奏《陔》。"郑玄注﹕"陔﹐《陔夏》﹐乐章也。宾出﹐奏《陔夏》以为行节也。"贾公彦疏﹕"宾出﹐奏《陔夏》﹐明此为行节﹐戒之使不失礼。"后因以"陔步"指雅正之乐。
雉坛
[相关解释]
1.指结交拜盟之祭坛。拜盟以雉﹐取忠信之义。语本《仪礼.士相见礼》﹕"士相见之礼﹐挚﹐冬用雉。"郑玄注﹕"士挚用雉者﹐取其耿介﹐交有时﹐别有伦也。雉必用死者﹐为其不可生服也。"
1.指结交拜盟之祭坛。拜盟以雉﹐取忠信之义。语本《仪礼.士相见礼》﹕"士相见之礼﹐挚﹐冬用雉。"郑玄注﹕"士挚用雉者﹐取其耿介﹐交有时﹐别有伦也。雉必用死者﹐为其不可生服也。"
雉贽
[相关解释]
1.亦作"雉"。 2.古代士朝见天子或士与士相见时执雉为贽。见《书.舜典》﹑《礼记.曲礼下》﹑《仪礼.士相见礼》及其注疏◇遂指拜访﹑相见时所持赠之礼品。
1.亦作"雉"。 2.古代士朝见天子或士与士相见时执雉为贽。见《书.舜典》﹑《礼记.曲礼下》﹑《仪礼.士相见礼》及其注疏◇遂指拜访﹑相见时所持赠之礼品。
饰巾
[相关解释]
1.以幅巾裹头。谓不加冠冕。 2.谓不冠带,隐居赋闲。 3.婉词。指死亡。上古人死时不冠而裹巾。见《仪礼.士丧礼》。
1.以幅巾裹头。谓不加冠冕。 2.谓不冠带,隐居赋闲。 3.婉词。指死亡。上古人死时不冠而裹巾。见《仪礼.士丧礼》。
鹿鸣
[相关解释]
1.鹿鸣叫。 2.古代宴群臣嘉宾所用的乐歌。源于《诗.小雅.鹿鸣》。据清代学者研究,《鹿鸣》的乐曲至两汉﹑魏﹑晋间尚存,后即失传。《仪礼.大射》﹕"小乐正立于西阶东﹐乃歌《鹿鸣》三终。"三国魏嵇康《琴赋》﹕"若次其曲引所宜﹐则《广陵》﹑《止息》﹑《东武》﹑《太山》﹑《飞龙》﹑《鹿鸣》﹑《鹍鸡》﹑《游弦》。"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古曲音辞存者四﹕曰《鹿鸣》﹑《驺虞》﹑《伐檀》﹑《文王》。"后科举时代﹐以举人中式为赋鹿鸣。 3.指鹿鸣宴。 4.借指科举考试。
1.鹿鸣叫。 2.古代宴群臣嘉宾所用的乐歌。源于《诗.小雅.鹿鸣》。据清代学者研究,《鹿鸣》的乐曲至两汉﹑魏﹑晋间尚存,后即失传。《仪礼.大射》﹕"小乐正立于西阶东﹐乃歌《鹿鸣》三终。"三国魏嵇康《琴赋》﹕"若次其曲引所宜﹐则《广陵》﹑《止息》﹑《东武》﹑《太山》﹑《飞龙》﹑《鹿鸣》﹑《鹍鸡》﹑《游弦》。"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古曲音辞存者四﹕曰《鹿鸣》﹑《驺虞》﹑《伐檀》﹑《文王》。"后科举时代﹐以举人中式为赋鹿鸣。 3.指鹿鸣宴。 4.借指科举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