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46 查到相关人言的内容。
带有人言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不足畏
[相关解释]
1.宋王安石为变法而指出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主张,简称"三不足畏"。见《宋史.王安石传》。
1.宋王安石为变法而指出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主张,简称"三不足畏"。见《宋史.王安石传》。
三人成虎
[相关解释]
1.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使人信以为真。《战国策.魏策二》"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又《秦策三》"闻'三人成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亦作"三人成市虎"。《淮南子.说山训》"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
1.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使人信以为真。《战国策.魏策二》"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又《秦策三》"闻'三人成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亦作"三人成市虎"。《淮南子.说山训》"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
不如归去
[相关解释]
1.古人以为杜鹃啼声酷似人言"不如归去",因用为催人归家之词。
1.古人以为杜鹃啼声酷似人言"不如归去",因用为催人归家之词。
丸泥
[相关解释]
1.一粒泥丸。 2.汉刘向《列仙传.方回》"方回者,尧时隐人也……为人所劫,闭之室中,从求道,回化而得去,更以方印掩封其户。时人言,得回一丸泥涂门户,终不可开。"后用为归隐的典实。 3.汉王元说隗嚣以兵守函谷关东拒刘秀"今天水完富,士马最强……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见《后汉书.隗嚣传》◇用为守险拒敌的典实。 4.揉泥,团泥。
1.一粒泥丸。 2.汉刘向《列仙传.方回》"方回者,尧时隐人也……为人所劫,闭之室中,从求道,回化而得去,更以方印掩封其户。时人言,得回一丸泥涂门户,终不可开。"后用为归隐的典实。 3.汉王元说隗嚣以兵守函谷关东拒刘秀"今天水完富,士马最强……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见《后汉书.隗嚣传》◇用为守险拒敌的典实。 4.揉泥,团泥。
事无不可对人言
[相关解释]
1.没有什么事情不可公开。语出《宋史.司马光传》"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
1.没有什么事情不可公开。语出《宋史.司马光传》"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
人范
[相关解释]
1.普通人言行的规范。 2.众人的楷模。
1.普通人言行的规范。 2.众人的楷模。
人言
[相关解释]
1.别人的评议。 2.人的言语。 3.砒霜的别名。
1.别人的评议。 2.人的言语。 3.砒霜的别名。
人言可畏
[相关解释]
1.流言蜚语是可怕的。语出《诗.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1.流言蜚语是可怕的。语出《诗.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侧理纸
[相关解释]
1.亦省称"侧理"。 2.纸名。即苔纸。晋王嘉《拾遗记.晋时事》"侧理纸万番﹐此南越所献◇人言陟理﹐与侧理相乱。南人以海苔为纸﹐其理纵横斜侧﹐因以为名。"宋王洋《和陈长卿芭蕉诗》"书生几上侧理纸﹐巫女庙中尼峡神。"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九"赵谷林征君昱家藏侧理纸﹐盖南越人以海苔为之﹐质坚而腻﹐世不轻有。"亦有以横纹纸为侧理纸者。《说郛》卷十二引宋赵希鹄《洞天清禄.古翰墨辨真》"北纸用横帘造纸﹐纹必横﹐又其质松而厚﹐谓之侧理纸。桓温问王右军求侧理纸是也。南纸用竖帘﹐纹必竖。"又有以竹为制作此种纸之原料者
1.亦省称"侧理"。 2.纸名。即苔纸。晋王嘉《拾遗记.晋时事》"侧理纸万番﹐此南越所献◇人言陟理﹐与侧理相乱。南人以海苔为纸﹐其理纵横斜侧﹐因以为名。"宋王洋《和陈长卿芭蕉诗》"书生几上侧理纸﹐巫女庙中尼峡神。"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九"赵谷林征君昱家藏侧理纸﹐盖南越人以海苔为之﹐质坚而腻﹐世不轻有。"亦有以横纹纸为侧理纸者。《说郛》卷十二引宋赵希鹄《洞天清禄.古翰墨辨真》"北纸用横帘造纸﹐纹必横﹐又其质松而厚﹐谓之侧理纸。桓温问王右军求侧理纸是也。南纸用竖帘﹐纹必竖。"又有以竹为制作此种纸之原料者
六郎
[相关解释]
1.《旧唐书·杨再思传》"易之之弟昌宗以姿貌见宠幸﹐再思又谀之曰'人言六郎面似莲花;再思以为莲花似六郎﹐非六郎似莲花也。'其倾巧取媚也如此"。张昌宗行六﹐故云◇用为咏莲之典实。 2.宋杨继业之六子杨延昭英勇善战﹐在边防二十馀年﹐屡挫契丹兵将﹐人称杨六郎。详见《宋史》本传。
1.《旧唐书·杨再思传》"易之之弟昌宗以姿貌见宠幸﹐再思又谀之曰'人言六郎面似莲花;再思以为莲花似六郎﹐非六郎似莲花也。'其倾巧取媚也如此"。张昌宗行六﹐故云◇用为咏莲之典实。 2.宋杨继业之六子杨延昭英勇善战﹐在边防二十馀年﹐屡挫契丹兵将﹐人称杨六郎。详见《宋史》本传。
剿袭
[相关解释]
1.剽窃人言以为己说。
1.剽窃人言以为己说。
匹雏
[相关解释]
1.小鸡。《孟子·告子下》"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赵岐注"人言我力不能胜一小雏,则谓之无力人。"阮元校勘记引孙奭孟子音义"匹,丁(丁公着)作匹……音节盖与匹字相似,后人传写误耳。"梁启超《知耻学会叙》"兵惟无耻,故老弱羸病,苟且充?,力不能胜匹雏耳。"一说,幼鸭。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匹'字本作'鴄',鸭也。从省作匹。《礼记》说'匹'为惊是也。"又《答汪尚书》"是犹先察秋毫,而后睹山岳;先举万石,而后胜匹雏。"一说,一只鸡。'匹'为量词。见杨伯峻《孟子译注》。
1.小鸡。《孟子·告子下》"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赵岐注"人言我力不能胜一小雏,则谓之无力人。"阮元校勘记引孙奭孟子音义"匹,丁(丁公着)作匹……音节盖与匹字相似,后人传写误耳。"梁启超《知耻学会叙》"兵惟无耻,故老弱羸病,苟且充?,力不能胜匹雏耳。"一说,幼鸭。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匹'字本作'鴄',鸭也。从省作匹。《礼记》说'匹'为惊是也。"又《答汪尚书》"是犹先察秋毫,而后睹山岳;先举万石,而后胜匹雏。"一说,一只鸡。'匹'为量词。见杨伯峻《孟子译注》。
半部论语
[相关解释]
1.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见宋罗太经《鹤林玉露》卷七。旧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典出于此。
1.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见宋罗太经《鹤林玉露》卷七。旧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典出于此。
坐帐无鹤
[相关解释]
1.晋葛洪《神仙传》载介象字元则,会稽人。吴主征至武昌,供帐皆是绮绣。遗黄金千镒,从象学隐形之术,后告言病,帝遣左右姬侍,以美梨一奁赐象。象食之,须臾便死。帝埋葬之。以日中时死,晡时已至建业,所赐梨付苑吏种之。吏后以表闻,先主即发棺而视,唯存一符。帝思之,与立庙,时躬往祭祀,常有白鹤来集座上,迟回复去。又传说汉丁令威成仙后化鹤飞回故乡辽东,飞鸣作人言"有鹤有鹤丁令威,化鹤千年今始归。"见旧题晋陶潜《搜神后记》◇遂以"坐帐无鹤"为思念故土的典实。
1.晋葛洪《神仙传》载介象字元则,会稽人。吴主征至武昌,供帐皆是绮绣。遗黄金千镒,从象学隐形之术,后告言病,帝遣左右姬侍,以美梨一奁赐象。象食之,须臾便死。帝埋葬之。以日中时死,晡时已至建业,所赐梨付苑吏种之。吏后以表闻,先主即发棺而视,唯存一符。帝思之,与立庙,时躬往祭祀,常有白鹤来集座上,迟回复去。又传说汉丁令威成仙后化鹤飞回故乡辽东,飞鸣作人言"有鹤有鹤丁令威,化鹤千年今始归。"见旧题晋陶潜《搜神后记》◇遂以"坐帐无鹤"为思念故土的典实。
属垣有耳
[相关解释]
1.谓以耳附墙,窃听人言。
1.谓以耳附墙,窃听人言。
市虎
[相关解释]
1.市中的老虎。市本无虎,因以比喻流言蜚语。语本《韩非子.内储说上》"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2.比喻横行市井的恶霸。 3.旧时称行于市区的汽车。以其易伤人,故称。
1.市中的老虎。市本无虎,因以比喻流言蜚语。语本《韩非子.内储说上》"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2.比喻横行市井的恶霸。 3.旧时称行于市区的汽车。以其易伤人,故称。
弓藏
[相关解释]
1.《史记.淮阴侯列传》"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尽艀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后因以"弓藏"指功成被弃。
1.《史记.淮阴侯列传》"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尽艀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后因以"弓藏"指功成被弃。
形训
[相关解释]
1.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如"信"﹐左为"人"﹑右为"言"﹐人言主诚实不欺﹐故"信"的本义是诚实﹑不欺﹐并引申出信用﹑信奉﹑符契等义。
1.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如"信"﹐左为"人"﹑右为"言"﹐人言主诚实不欺﹐故"信"的本义是诚实﹑不欺﹐并引申出信用﹑信奉﹑符契等义。
征辞
[相关解释]
1.证验其言辞;责问。 2.引证古人言辞。
1.证验其言辞;责问。 2.引证古人言辞。
恶形恶状
[相关解释]
1.方言。形容人言行卑贱丑恶,有污耳目。
1.方言。形容人言行卑贱丑恶,有污耳目。
打药
[相关解释]
1.方言。买中药。 2.泻药。亦指堕胎药。 3.方言。指旧时走江湖的医生卖的药(多指医治跌打损伤的膏药)。讥人言语不着实际亦称卖打药。
1.方言。买中药。 2.泻药。亦指堕胎药。 3.方言。指旧时走江湖的医生卖的药(多指医治跌打损伤的膏药)。讥人言语不着实际亦称卖打药。
攋染
[相关解释]
1.沾染。谓受他人言行的影响。
1.沾染。谓受他人言行的影响。
方回
[相关解释]
1.古仙人名。相传于唐尧时曾隐于五柞山﹐尧聘为闾士﹐炼食云母粉﹐为人治病。道成﹐被劫持﹐闭于室中﹐求其传道。回乃化身而去﹐以"方回"印封其户。时人言得回一丸泥涂门﹐终不可开。见汉刘向《列仙传.方回》。 2.借指山野隐士。
1.古仙人名。相传于唐尧时曾隐于五柞山﹐尧聘为闾士﹐炼食云母粉﹐为人治病。道成﹐被劫持﹐闭于室中﹐求其传道。回乃化身而去﹐以"方回"印封其户。时人言得回一丸泥涂门﹐终不可开。见汉刘向《列仙传.方回》。 2.借指山野隐士。
明教
[相关解释]
1.高明的指教。对别人言论书札的敬语。 2.修明教育。 3.由摩尼教发展而成的秘密宗教组织。混合有道教﹑佛教等成分。五代﹑宋﹑元农民起义常利用为组织的工具。
1.高明的指教。对别人言论书札的敬语。 2.修明教育。 3.由摩尼教发展而成的秘密宗教组织。混合有道教﹑佛教等成分。五代﹑宋﹑元农民起义常利用为组织的工具。
来朝
[相关解释]
1.早,清早。《诗.大雅.绵》"古公亶父,来朝走马。"郑玄笺"言其避恶早且疾也。"孔颖达疏"清朝走马,未是善事,诗人言之,必有其意,故知美其避恶早且疾也。"一说一朝。参阅清俞樾《达斋诗说》。 2.明早。
1.早,清早。《诗.大雅.绵》"古公亶父,来朝走马。"郑玄笺"言其避恶早且疾也。"孔颖达疏"清朝走马,未是善事,诗人言之,必有其意,故知美其避恶早且疾也。"一说一朝。参阅清俞樾《达斋诗说》。 2.明早。
正屋不正梢子斜
[相关解释]
1.比喻上面的人言行不正,其下属亦会如此。
1.比喻上面的人言行不正,其下属亦会如此。
混帐
[相关解释]
1.亦作"混账"。 2.詈词。谓人言行无理无耻。 3.胡乱;敷衍。 4.胡缠,搅扰。
1.亦作"混账"。 2.詈词。谓人言行无理无耻。 3.胡乱;敷衍。 4.胡缠,搅扰。
玉声
[相关解释]
1.佩玉相击的声音。用以节步。 2.引申为美妙的声音。 3.对他人言语的敬称。 4.敬称他人的诗文。
1.佩玉相击的声音。用以节步。 2.引申为美妙的声音。 3.对他人言语的敬称。 4.敬称他人的诗文。
玉音
[相关解释]
1.尊称帝王的言语。 2.对别人言辞的敬称。 3.清越优雅的声音。 4.磬音。 5.念经的声音。 6.佳音。
1.尊称帝王的言语。 2.对别人言辞的敬称。 3.清越优雅的声音。 4.磬音。 5.念经的声音。 6.佳音。
琼音
[相关解释]
1.玉振之声。喻清越之声。 2.对人言辞﹑诗文的美称。 3.书简的美称。
1.玉振之声。喻清越之声。 2.对人言辞﹑诗文的美称。 3.书简的美称。
疯疯癫癫
[相关解释]
(~的)精神失常的样子,常用来形容人言语行动轻狂或超出常态。
(~的)精神失常的样子,常用来形容人言语行动轻狂或超出常态。
疯癫识倒
[相关解释]
1.形容人言语行动十分轻狂。
1.形容人言语行动十分轻狂。
目禁
[相关解释]
1.用眼色禁止别人言行。
1.用眼色禁止别人言行。
筠梢格
[相关解释]
1.谜格的一种。将谜底字分作左右两个字读﹐如"众口一词(猜邮电用物一)"﹐谜底为"信筒"﹐读成"人言个个同"切题。
1.谜格的一种。将谜底字分作左右两个字读﹐如"众口一词(猜邮电用物一)"﹐谜底为"信筒"﹐读成"人言个个同"切题。
緑衣使者
[相关解释]
1.鹦鹉的别名。唐代长安豪民杨崇义被妻刘氏和邻人李弇谋杀,县官至杨家勘察,架上鹦鹉忽作人言,说杀害家主的是刘氏和李弇,案情于是大白。唐玄宗因封鹦鹉为"緑衣使者",交付后宫喂养,张说并为之作《绿衣使者传》。事见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鹦鹉告事》◇因以"緑衣使者"为鹦鹉之别名。 2.绿毛龟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一.绿毛龟》。 3.今邮递员着绿色制服,亦称绿衣使者。
1.鹦鹉的别名。唐代长安豪民杨崇义被妻刘氏和邻人李弇谋杀,县官至杨家勘察,架上鹦鹉忽作人言,说杀害家主的是刘氏和李弇,案情于是大白。唐玄宗因封鹦鹉为"緑衣使者",交付后宫喂养,张说并为之作《绿衣使者传》。事见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鹦鹉告事》◇因以"緑衣使者"为鹦鹉之别名。 2.绿毛龟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一.绿毛龟》。 3.今邮递员着绿色制服,亦称绿衣使者。
绛仙
[相关解释]
1.隋代美女名。吴姓,炀帝宫妃。炀帝每倚帘视绛仙,移时不去,顾内谒者云"古人言秀色若可餐,如绛仙真可疗饥矣。"见唐颜师古《隋遗录上》。
1.隋代美女名。吴姓,炀帝宫妃。炀帝每倚帘视绛仙,移时不去,顾内谒者云"古人言秀色若可餐,如绛仙真可疗饥矣。"见唐颜师古《隋遗录上》。
能者多劳
[相关解释]
1.语本《庄子.列御寇》"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庄子主张无为﹐意在弃智绝巧;后人言"能者多劳"﹐则多作为对多能者的称誉之词。
1.语本《庄子.列御寇》"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庄子主张无为﹐意在弃智绝巧;后人言"能者多劳"﹐则多作为对多能者的称誉之词。
行禽
[相关解释]
1.能行走的兽类。比喻行为卑污的人。禽,兽类的总称。《管子.立政》"道涂无行禽,疏远无蔽狱,孤寡无隐治。"尹知章注"无禽兽之行。"郭沫若等集校引黄震云"'道涂无行禽',指人言之,谓其为能行之禽尔。"一说指路上的囚徒。禽,犹囚。参阅清俞樾《诸子平议.管子一》。
1.能行走的兽类。比喻行为卑污的人。禽,兽类的总称。《管子.立政》"道涂无行禽,疏远无蔽狱,孤寡无隐治。"尹知章注"无禽兽之行。"郭沫若等集校引黄震云"'道涂无行禽',指人言之,谓其为能行之禽尔。"一说指路上的囚徒。禽,犹囚。参阅清俞樾《诸子平议.管子一》。
言教
[相关解释]
用话语引导、教育人言教不如身教。
用话语引导、教育人言教不如身教。
语録
[相关解释]
1.文体名。某人或多人言论的记录或摘录。 2.宋儒讲学﹐门徒记录当时言辞﹐亦称语录。据《宋史.艺文志四》所载﹐有程颐﹑刘安世﹑谢良佐﹑张九成﹑尹惇﹑朱熹诸家语录。又﹐古代凡奉使﹑伴使﹐例进语录于朝﹐如宋倪思有《重明节馆伴语録》。
1.文体名。某人或多人言论的记录或摘录。 2.宋儒讲学﹐门徒记录当时言辞﹐亦称语录。据《宋史.艺文志四》所载﹐有程颐﹑刘安世﹑谢良佐﹑张九成﹑尹惇﹑朱熹诸家语录。又﹐古代凡奉使﹑伴使﹐例进语录于朝﹐如宋倪思有《重明节馆伴语録》。
酸馅气
[相关解释]
1.僧家素食,常食酸馅,因以"酸馅气"讥称僧人言词诗文的特有腔调和习气。
1.僧家素食,常食酸馅,因以"酸馅气"讥称僧人言词诗文的特有腔调和习气。
镜听
[相关解释]
1.占卜法之一。于除夕或岁首﹐怀镜胸前﹐出门听人言﹐以占吉凶休咎。
1.占卜法之一。于除夕或岁首﹐怀镜胸前﹐出门听人言﹐以占吉凶休咎。
阴重
[相关解释]
1.慎密稳重。谓不轻易泄漏人言。 2.私下看重。 3.树荫浓重。 4.疝气。
1.慎密稳重。谓不轻易泄漏人言。 2.私下看重。 3.树荫浓重。 4.疝气。
雅教
[相关解释]
1.谓进行规范的教化。 2.客套语。敬称他人言语教诲。
1.谓进行规范的教化。 2.客套语。敬称他人言语教诲。
鹦猩
[相关解释]
1.鹦鹉与猩猩。二者均为善于模仿人言的禽兽,故并称。语本《礼记.曲礼上》"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1.鹦鹉与猩猩。二者均为善于模仿人言的禽兽,故并称。语本《礼记.曲礼上》"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鹦鹉学舌
[相关解释]
1.《景德传灯录.越州大殊慧和尚》"僧问'何故不许诵经,唤作客语?'师曰'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后因以"鹦鹉学舌"比喻人云亦云,没有主见。
1.《景德传灯录.越州大殊慧和尚》"僧问'何故不许诵经,唤作客语?'师曰'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后因以"鹦鹉学舌"比喻人云亦云,没有主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