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51 查到相关亡国的内容。
带有亡国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言丧邦
[相关解释]
1.谓一句话可以亡国。
1.谓一句话可以亡国。
不祀
[相关解释]
1.不祭祖先。 2.无人奉祀,比喻亡国或绝后。
1.不祭祖先。 2.无人奉祀,比喻亡国或绝后。
丧国
[相关解释]
1.亡国。
1.亡国。
丧邦
[相关解释]
1.亡国。
1.亡国。
乐不思蜀
[相关解释]
蜀汉亡国后,后主刘禅被安置在魏国的都城洛阳。一天,司马昭问他想念不想念西蜀,他说‘此间乐,不思蜀’(见《三国志·蜀志·后主传》注引《汉晋春秋》)◇来泛指乐而忘返。
蜀汉亡国后,后主刘禅被安置在魏国的都城洛阳。一天,司马昭问他想念不想念西蜀,他说‘此间乐,不思蜀’(见《三国志·蜀志·后主传》注引《汉晋春秋》)◇来泛指乐而忘返。
亡主
[相关解释]
1.亡国之君。
1.亡国之君。
亡君
[相关解释]
1.亡国之君;失权之君。
1.亡国之君;失权之君。
亡国
[相关解释]
1.亡失国家。 2.灭亡了的国家。 3.将亡之国。
1.亡失国家。 2.灭亡了的国家。 3.将亡之国。
亡国之器
[相关解释]
1.指象箸﹑玉杯之类的器皿,古代作为骄奢亡国的象征。
1.指象箸﹑玉杯之类的器皿,古代作为骄奢亡国的象征。
亡国之声
[相关解释]
1.指淫靡的音乐。
1.指淫靡的音乐。
亡国之社
[相关解释]
1.已亡国家的祠社。古代天子将其作为亡国的象征,以自儆戒。
1.已亡国家的祠社。古代天子将其作为亡国的象征,以自儆戒。
亡国之音
[相关解释]
1.指国家将亡时的充满悲愁哀思的乐音。 2.指淫靡的音乐。
1.指国家将亡时的充满悲愁哀思的乐音。 2.指淫靡的音乐。
亡国大夫
[相关解释]
1.《礼记.射义》"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孔颖达疏"亡国之大夫者,谓亡君之国,言不忠且无智也。"后因以"亡国大夫"指不忠不智的前朝遗臣。
1.《礼记.射义》"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孔颖达疏"亡国之大夫者,谓亡君之国,言不忠且无智也。"后因以"亡国大夫"指不忠不智的前朝遗臣。
亡国奴
[相关解释]
1.谓国土沦丧后,受异国统治者奴役的人民。
1.谓国土沦丧后,受异国统治者奴役的人民。
亡国灭种
[相关解释]
1.国家灭亡,种族灭绝。谓一个国家被彻底毁灭。
1.国家灭亡,种族灭绝。谓一个国家被彻底毁灭。
亡国虏
[相关解释]
1.因国破而逃亡的人。
1.因国破而逃亡的人。
亡臣
[相关解释]
1.逃亡之臣。 2.向战胜国称臣的亡国之君。
1.逃亡之臣。 2.向战胜国称臣的亡国之君。
伸脚
[相关解释]
1.《晋书.王济传》"帝尝与济弈棋,而孙皓在侧,谓皓曰'何以好剥人面皮?'皓曰'见无礼于君者则剥之。'济时伸脚局下,而皓秙焉。"孙皓为亡国之君,降晋不自愧疚,反借他人之过以掩己暴行,后遂以"伸脚"讥刺不知亡国之耻者,言正应剥其面皮。
1.《晋书.王济传》"帝尝与济弈棋,而孙皓在侧,谓皓曰'何以好剥人面皮?'皓曰'见无礼于君者则剥之。'济时伸脚局下,而皓秙焉。"孙皓为亡国之君,降晋不自愧疚,反借他人之过以掩己暴行,后遂以"伸脚"讥刺不知亡国之耻者,言正应剥其面皮。
余民
[相关解释]
1.遗民;亡国之民。
1.遗民;亡国之民。
失国
[相关解释]
1.丧失国家的统治权;亡国。
1.丧失国家的统治权;亡国。
扬觯
[相关解释]
1.举起酒器。古时饮饯时的一种礼节。 2.《礼记.射义》"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射至于司马,使子路执弓矢出延射,曰'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盖去者半,入者半。又使公罔之裘﹑序点扬觯而语。公罔之裘扬觯而语曰'幼壮孝弟,耆耋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盖去者半,处者半。序点又扬觯而语曰'好学不倦﹐好礼不变﹐旄期称道不乱者。不?在此位也。'"后用为选贤的典故。 3.春秋时晋大夫知悼子卒,未葬。晋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鼓钟。厨人杜蒉责以大臣去世之时,不应
1.举起酒器。古时饮饯时的一种礼节。 2.《礼记.射义》"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射至于司马,使子路执弓矢出延射,曰'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盖去者半,入者半。又使公罔之裘﹑序点扬觯而语。公罔之裘扬觯而语曰'幼壮孝弟,耆耋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盖去者半,处者半。序点又扬觯而语曰'好学不倦﹐好礼不变﹐旄期称道不乱者。不?在此位也。'"后用为选贤的典故。 3.春秋时晋大夫知悼子卒,未葬。晋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鼓钟。厨人杜蒉责以大臣去世之时,不应
暴王
[相关解释]
1.暴虐的君王。 2.古亦以称亡国之君。
1.暴虐的君王。 2.古亦以称亡国之君。
未亡
[相关解释]
1.指亡国的孑遗。 2.旧指妇女的丈夫死后,丧服未满之时。 3.见"未亡人"。
1.指亡国的孑遗。 2.旧指妇女的丈夫死后,丧服未满之时。 3.见"未亡人"。
松柏之客
[相关解释]
1.谓被放逐的亡国之君。指齐王建,因其被秦迁于共地松柏间,故称。
1.谓被放逐的亡国之君。指齐王建,因其被秦迁于共地松柏间,故称。
桑间濮上
[相关解释]
1.《礼记.乐记》"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郑玄注"濮水之上,地有桑间者,亡国之音于此之水出也。昔殷纣使师延作靡靡之乐,已而自沈于濮水,后师涓过焉,夜闻而写之,为晋平公鼓之。"后因以"桑间濮上"指淫靡之音。 2.指男女幽会的地方。 3.指男女幽会之事。
1.《礼记.乐记》"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郑玄注"濮水之上,地有桑间者,亡国之音于此之水出也。昔殷纣使师延作靡靡之乐,已而自沈于濮水,后师涓过焉,夜闻而写之,为晋平公鼓之。"后因以"桑间濮上"指淫靡之音。 2.指男女幽会的地方。 3.指男女幽会之事。
梁愁隋恨
[相关解释]
1.泛指对亡国危机的感伤。
1.泛指对亡国危机的感伤。
残山剩水
[相关解释]
1.亦作"残山剩水"。 2.零散的山水;明灭隐现的山水。 3.残破的山河。指亡国或经过丧乱后的土地﹑景物。
1.亦作"残山剩水"。 2.零散的山水;明灭隐现的山水。 3.残破的山河。指亡国或经过丧乱后的土地﹑景物。
水剩山残
[相关解释]
1.唐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五"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以"水剩山残"多指亡国或经过变乱后国土分裂﹑山河残破的景象。
1.唐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五"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以"水剩山残"多指亡国或经过变乱后国土分裂﹑山河残破的景象。
破败
[相关解释]
①破灭败亡国家破败,亲人死亡,千愁万恨,集于一身。②破落衰败破败荒凉的家,只剩下一个伶仃孤苦的小女孩。③破旧败坏;残破村里唯一的小学校的校舍早已破败不堪。
①破灭败亡国家破败,亲人死亡,千愁万恨,集于一身。②破落衰败破败荒凉的家,只剩下一个伶仃孤苦的小女孩。③破旧败坏;残破村里唯一的小学校的校舍早已破败不堪。
破鼎
[相关解释]
1.传说夏禹铸九鼎以象九州,后因奉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因以"破鼎"借指亡国。
1.传说夏禹铸九鼎以象九州,后因奉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因以"破鼎"借指亡国。
离黍
[相关解释]
1.《诗.王风.黍离序》﹕"《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仿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后遂以"离黍"为慨叹亡国之典。
1.《诗.王风.黍离序》﹕"《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仿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后遂以"离黍"为慨叹亡国之典。
穷虏
[相关解释]
1.犹言亡国奴。
1.犹言亡国奴。
絶祀
[相关解释]
1.断绝祭祀。谓亡国。 2.谓无后嗣。
1.断绝祭祀。谓亡国。 2.谓无后嗣。
胜国
[相关解释]
1.被灭亡的国家。《周礼.地官.媒氏》"凡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郑玄注"胜国﹐亡国也。"按﹐亡国谓已亡之国﹐为今国所胜﹐故称"胜国"◇因以指前朝。
1.被灭亡的国家。《周礼.地官.媒氏》"凡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郑玄注"胜国﹐亡国也。"按﹐亡国谓已亡之国﹐为今国所胜﹐故称"胜国"◇因以指前朝。
覆国
[相关解释]
1.亡国。
1.亡国。
覆邦
[相关解释]
1.亡国。
1.亡国。
讳亡
[相关解释]
1.谓忌言亡国。
1.谓忌言亡国。
赧献
[相关解释]
1.指周赧王和汉献帝。因皆即位衰世,受制于人,卒致亡国,故并称。
1.指周赧王和汉献帝。因皆即位衰世,受制于人,卒致亡国,故并称。
路易十六
[相关解释]
(louis ⅹⅵ,1754-1793)法国国王。在位时,为挽救财政危机,试图改革,但遭贵族反对而失败。1789年5月被迫召开三级会议,因压制第三等级,引起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91年企图逃亡国外未果。次年阴谋勾结外国君主镇压革命,被废黜◇被处死。
(louis ⅹⅵ,1754-1793)法国国王。在位时,为挽救财政危机,试图改革,但遭贵族反对而失败。1789年5月被迫召开三级会议,因压制第三等级,引起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91年企图逃亡国外未果。次年阴谋勾结外国君主镇压革命,被废黜◇被处死。
轵道
[相关解释]
1.亭名。在陕西省西安市东北。 2.借指亡国投降。
1.亭名。在陕西省西安市东北。 2.借指亡国投降。
迁鼎
[相关解释]
1.犹迁都。 2.易代;亡国。
1.犹迁都。 2.易代;亡国。
遗民
[相关解释]
①劫后余生的民众千里无烟,遗民困苦。②效忠前一朝代,不在新朝为官的人以宋遗民不受元聘,隐居授徒。也指亡国之民;前朝留下的民众六国遗民尚在|害怕遗民造反。
①劫后余生的民众千里无烟,遗民困苦。②效忠前一朝代,不在新朝为官的人以宋遗民不受元聘,隐居授徒。也指亡国之民;前朝留下的民众六国遗民尚在|害怕遗民造反。
遗黎
[相关解释]
1.亦作"遗黧"。 2.亡国之民。 3.指沦陷区的人民。 4.劫后残留的人民。 5.后世百姓。
1.亦作"遗黧"。 2.亡国之民。 3.指沦陷区的人民。 4.劫后残留的人民。 5.后世百姓。
阿房宫赋
[相关解释]
赋篇名。唐代杜牧作。阿房宫是秦始皇时所建,未竣工而秦亡,被项羽焚毁。赋中运用丰富的想像,极力形容阿房宫的壮丽和宫廷生活的奢侈荒淫,进而指出秦不惜民力,只知穷搜民财,终于亡国。意在讽谕唐代统治者借鉴历史教训。辞藻华美,语言流畅,结尾含蓄有味。
赋篇名。唐代杜牧作。阿房宫是秦始皇时所建,未竣工而秦亡,被项羽焚毁。赋中运用丰富的想像,极力形容阿房宫的壮丽和宫廷生活的奢侈荒淫,进而指出秦不惜民力,只知穷搜民财,终于亡国。意在讽谕唐代统治者借鉴历史教训。辞藻华美,语言流畅,结尾含蓄有味。
阿房宫赋(阿ē)
[相关解释]
赋篇名。唐代杜牧作。阿房宫是秦始皇时所建,未竣工而秦亡,被项羽焚毁。赋中运用丰富的想像,极力形容阿房宫的壮丽和宫廷生活的奢侈荒淫,进而指出秦不惜民力,只知穷搜民财,终于亡国。意在讽谕唐代统治者借鉴历史教训。辞藻华美,语言流畅,结尾含蓄有味。
赋篇名。唐代杜牧作。阿房宫是秦始皇时所建,未竣工而秦亡,被项羽焚毁。赋中运用丰富的想像,极力形容阿房宫的壮丽和宫廷生活的奢侈荒淫,进而指出秦不惜民力,只知穷搜民财,终于亡国。意在讽谕唐代统治者借鉴历史教训。辞藻华美,语言流畅,结尾含蓄有味。
鹿走苏台
[相关解释]
1.《汉书.伍被传》"后王(淮南王)坐东宫,召被欲与计事,呼之曰'将军上。'被曰'王安得亡国之言乎?昔子胥谏吴王,吴王不用,乃曰"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今臣亦将见宫中生荆棘,露沾衣也。'"后以"鹿走苏台"比喻国家败亡,宫殿荒废。
1.《汉书.伍被传》"后王(淮南王)坐东宫,召被欲与计事,呼之曰'将军上。'被曰'王安得亡国之言乎?昔子胥谏吴王,吴王不用,乃曰"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今臣亦将见宫中生荆棘,露沾衣也。'"后以"鹿走苏台"比喻国家败亡,宫殿荒废。
黍油麦秀
[相关解释]
1.《尚书大传》卷二"微子朝周,过殷故墟,见麦秀之蕲蕲兮……曰此父母之国。乃为《麦秀之歌》,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我好仇!'"按,《史记.宋微子世家》亦载此事﹐"微子"作"箕子"◇因以"黍油麦秀"为亡国之痛的感叹。
1.《尚书大传》卷二"微子朝周,过殷故墟,见麦秀之蕲蕲兮……曰此父母之国。乃为《麦秀之歌》,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我好仇!'"按,《史记.宋微子世家》亦载此事﹐"微子"作"箕子"◇因以"黍油麦秀"为亡国之痛的感叹。
黍离
[相关解释]
1.本为《诗.王风》中的篇名。《诗.王风.黍离序》﹕"《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仿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后遂用作感慨亡国之词。
1.本为《诗.王风》中的篇名。《诗.王风.黍离序》﹕"《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仿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后遂用作感慨亡国之词。
黍离麦秀
[相关解释]
1.相传西周亡后,"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见旧时宗庙宫室,尽为禾黍之地,触景伤怀,无限感慨,而作《黍离》之诗。又箕子朝周,过故殷墟,见宫室毁坏,尽生禾黍,哀伤不已,而作《麦秀》之歌。事见《诗.王风.黍离》﹑《史记.宋微子世家》◇遂用作典故,以"黍离麦秀"为感慨亡国之词。
1.相传西周亡后,"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见旧时宗庙宫室,尽为禾黍之地,触景伤怀,无限感慨,而作《黍离》之诗。又箕子朝周,过故殷墟,见宫室毁坏,尽生禾黍,哀伤不已,而作《麦秀》之歌。事见《诗.王风.黍离》﹑《史记.宋微子世家》◇遂用作典故,以"黍离麦秀"为感慨亡国之词。
黍秀宫庭
[相关解释]
1.相传西周亡后,所有旧时的宗庙宫室尽为禾黍之地◇遂以"黍秀宫庭"作为感慨亡国之词。语本《诗.王风.黍离序》"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仿徨不忍去。"
1.相传西周亡后,所有旧时的宗庙宫室尽为禾黍之地◇遂以"黍秀宫庭"作为感慨亡国之词。语本《诗.王风.黍离序》"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仿徨不忍去。"
黍稷情
[相关解释]
1.指亡国的感慨。语本《诗.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1.指亡国的感慨。语本《诗.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