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8 查到相关事例的内容。
带有事例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义例
[相关解释]
1.阐明义理的事例。 2.着书的主旨和体例。
1.阐明义理的事例。 2.着书的主旨和体例。
乐部
[相关解释]
1.官署名。犹太乐署。北周设置。有上士﹑中士,其职如周代大司乐。唐有乐部名,系指乐队,分立部﹑坐部二者,隶属太常,非官职。清代复立乐部,主管音乐,以礼部满洲尚书或王公大臣兼典乐大臣。参阅《通典·职官七》﹑《新唐书·礼仪志十一》﹑《清会典事例·乐部一·职掌》。 2.古代泛指歌舞戏曲演出单位。
1.官署名。犹太乐署。北周设置。有上士﹑中士,其职如周代大司乐。唐有乐部名,系指乐队,分立部﹑坐部二者,隶属太常,非官职。清代复立乐部,主管音乐,以礼部满洲尚书或王公大臣兼典乐大臣。参阅《通典·职官七》﹑《新唐书·礼仪志十一》﹑《清会典事例·乐部一·职掌》。 2.古代泛指歌舞戏曲演出单位。
争引
[相关解释]
1.援引事例以谏诤。争,通"诤"。
1.援引事例以谏诤。争,通"诤"。
事例
[相关解释]
1.成例,可以作为依据的前事。 2.具有代表性的﹑可以作例子的事情。
1.成例,可以作为依据的前事。 2.具有代表性的﹑可以作例子的事情。
事例钱
[相关解释]
1.按例付给的薪给。
1.按例付给的薪给。
先例
[相关解释]
1.以前的事例。
1.以前的事例。
内传
[相关解释]
1.古代经学家称专主解释经义的书为内传,与广引事例﹑推演本义的外传相对。如《汉书.艺文志》有《韩内传》四卷,为汉韩婴解《诗》之作,今佚。又《左传》被称为《春秋》的内传。 2.传记的一种。以传主遗闻逸事的记述为主。如《隋书.经籍志二》有《汉武内传》﹑《关令内传》﹑《南岳夫人内传》等。
1.古代经学家称专主解释经义的书为内传,与广引事例﹑推演本义的外传相对。如《汉书.艺文志》有《韩内传》四卷,为汉韩婴解《诗》之作,今佚。又《左传》被称为《春秋》的内传。 2.传记的一种。以传主遗闻逸事的记述为主。如《隋书.经籍志二》有《汉武内传》﹑《关令内传》﹑《南岳夫人内传》等。
前例
[相关解释]
1.先前的事例。
1.先前的事例。
前锋
[相关解释]
1.先锋;先头部队。 2.今多比喻起先锋作用的人或事。 3.篮球﹑足球等球类比赛中主要担任进攻的队员。 4.清代守卫皇城的满蒙旗人﹐称"前锋"。见《清会典事例·侍卫处·仪制》。
1.先锋;先头部队。 2.今多比喻起先锋作用的人或事。 3.篮球﹑足球等球类比赛中主要担任进攻的队员。 4.清代守卫皇城的满蒙旗人﹐称"前锋"。见《清会典事例·侍卫处·仪制》。
南皿
[相关解释]
1.清代科举北闱乡试朱卷,以满﹑蒙编作满字号;直隶编作贝字号;贡﹑监生编作皿字号;又以南北省人编为南﹑北﹑中三类。"贝"系"贡"的省写;"皿"系"监"的省写,故"南贝"指南省的贡生;"南皿"指南省的监生。参阅《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录送乡试一》。
1.清代科举北闱乡试朱卷,以满﹑蒙编作满字号;直隶编作贝字号;贡﹑监生编作皿字号;又以南北省人编为南﹑北﹑中三类。"贝"系"贡"的省写;"皿"系"监"的省写,故"南贝"指南省的贡生;"南皿"指南省的监生。参阅《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录送乡试一》。
取事
[相关解释]
1.取用事例,应用典故。 2.犹行事。
1.取用事例,应用典故。 2.犹行事。
史例
[相关解释]
1.史书的体例。 2.历史的事例。
1.史书的体例。 2.历史的事例。
史无前例
[相关解释]
1.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例。
1.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例。
嗣子
[相关解释]
1.帝王或诸侯的承嗣子(多为嫡长子)。 2.旧时称嫡长子。 3.旧时无子者以近支兄弟或他人之子为后嗣,亦称"嗣子"。参阅《清会典事例.户口.旗人抚养嗣子》。
1.帝王或诸侯的承嗣子(多为嫡长子)。 2.旧时称嫡长子。 3.旧时无子者以近支兄弟或他人之子为后嗣,亦称"嗣子"。参阅《清会典事例.户口.旗人抚养嗣子》。
囊萤映雪
[相关解释]
借助装在袋里的萤火虫或积雪反射的光读书。形容刻苦攻读古人囊萤映雪苦读的事例为后代所称颂。参见囊萤”、映雪囊萤”(842页)。
借助装在袋里的萤火虫或积雪反射的光读书。形容刻苦攻读古人囊萤映雪苦读的事例为后代所称颂。参见囊萤”、映雪囊萤”(842页)。
实例
[相关解释]
1.实际事例。
1.实际事例。
尚且
[相关解释]
表示进一层的意思。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下文常用况”、何况”等词相呼应对陌路人尚且不能欺骗,何况对老朋友!
表示进一层的意思。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下文常用况”、何况”等词相呼应对陌路人尚且不能欺骗,何况对老朋友!
引用
[相关解释]
1.引荐任用。 2.用他人的事例或言词作为根据。
1.引荐任用。 2.用他人的事例或言词作为根据。
引证
[相关解释]
1.引用前人事例或著作为证据。
1.引用前人事例或著作为证据。
懋勤殿
[相关解释]
1.明清宫殿名。在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西南,与端凝殿相对。皇帝常在此读书,批阅奏本及鉴赏书画,今博物院藏书画每有"懋勤殿鉴赏章"。参见明刘若愚《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清会典事例.工部.宫殿》。
1.明清宫殿名。在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西南,与端凝殿相对。皇帝常在此读书,批阅奏本及鉴赏书画,今博物院藏书画每有"懋勤殿鉴赏章"。参见明刘若愚《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清会典事例.工部.宫殿》。
捐例
[相关解释]
1.清代朝廷纳资捐官的规例。分暂行事例及现行常例两种。
1.清代朝廷纳资捐官的规例。分暂行事例及现行常例两种。
放古
[相关解释]
1.仿古,模仿古代的事例。
1.仿古,模仿古代的事例。
敕命
[相关解释]
1.命令。多指天命或帝王的诏令。 2.明清赠封六品以下官职的命令称"敕命。"见《正字通.攴部》﹑《清会典事例.中书科.建置》。
1.命令。多指天命或帝王的诏令。 2.明清赠封六品以下官职的命令称"敕命。"见《正字通.攴部》﹑《清会典事例.中书科.建置》。
旗学
[相关解释]
1.八旗子弟学校有八旗官学﹑八旗义学﹑八旗学堂三种。参阅《清会典事例.礼部.学校》。
1.八旗子弟学校有八旗官学﹑八旗义学﹑八旗学堂三种。参阅《清会典事例.礼部.学校》。
日坛
[相关解释]
1.旧时祭日之处。在今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东南。明嘉靖九年建。明清二代均于每年春分日遣官致祭,清制遇甲丙戊庚壬年由皇帝亲祭。参阅明王三聘《古今事物考.礼义.日月坛》﹑《清会典事例.礼部.中祀》。
1.旧时祭日之处。在今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东南。明嘉靖九年建。明清二代均于每年春分日遣官致祭,清制遇甲丙戊庚壬年由皇帝亲祭。参阅明王三聘《古今事物考.礼义.日月坛》﹑《清会典事例.礼部.中祀》。
正气歌
[相关解释]
诗篇名。南宋文天祥作。写于作者被囚禁大都(今北京)狱中时。诗中列举许多历史人物取义成仁、宁死不屈的事例,歌颂这种浩然正气,并以此自励。诗意慷慨激昂,对后世仁人志士有重大影响。
诗篇名。南宋文天祥作。写于作者被囚禁大都(今北京)狱中时。诗中列举许多历史人物取义成仁、宁死不屈的事例,歌颂这种浩然正气,并以此自励。诗意慷慨激昂,对后世仁人志士有重大影响。
汪踦卫国
[相关解释]
1.汪踦,春秋鲁国的一个儿童,在参加抗击齐国的战斗中牺牲。鲁国破格以成年礼葬之。踦,亦作"锜"。事见《左传.哀公十一年》及《礼记.檀弓下》◇因以"汪踦卫国"作为儿童救国的典型事例。
1.汪踦,春秋鲁国的一个儿童,在参加抗击齐国的战斗中牺牲。鲁国破格以成年礼葬之。踦,亦作"锜"。事见《左传.哀公十一年》及《礼记.檀弓下》◇因以"汪踦卫国"作为儿童救国的典型事例。
特例
[相关解释]
1.有别于通例的特殊事例。
1.有别于通例的特殊事例。
甚而至于
[相关解释]
1.用以提出突出的事例,表示更进一层达到某种程度。
1.用以提出突出的事例,表示更进一层达到某种程度。
甚至
[相关解释]
也作甚或”。①连词。用在并列词语最后一项之前,表示突出这一项对于这个问题,好些人还不完全理解,甚至完全不理解。②副词。强调突出的事例这个古字甚至字典上也查不到。
也作甚或”。①连词。用在并列词语最后一项之前,表示突出这一项对于这个问题,好些人还不完全理解,甚至完全不理解。②副词。强调突出的事例这个古字甚至字典上也查不到。
科比
[相关解释]
1.谓附具事例﹐援引律令条文﹐类推比较。
1.谓附具事例﹐援引律令条文﹐类推比较。
类义
[相关解释]
1.谓根据类似的事例,来说明意义。
1.谓根据类似的事例,来说明意义。
红剥银
[相关解释]
1.清代专作漕运经费的赋银。顺治初定制漕船至天津起剥,分运至通州,设红剥船六百只,每船给田十顷,收租赡船,免其征科。康熙三十九年裁革,将原田按亩起科,归入地丁奏销;仍照原收租数,分派各省,于漕粮项下编征,解粮道库支发,称红剥银。凡置造垡船器具及夫役工食等项费用,于红剥银内动支,馀剩之银,分给运军,以备剥浅之用。参阅《清会典事例.户部.剥船》。
1.清代专作漕运经费的赋银。顺治初定制漕船至天津起剥,分运至通州,设红剥船六百只,每船给田十顷,收租赡船,免其征科。康熙三十九年裁革,将原田按亩起科,归入地丁奏销;仍照原收租数,分派各省,于漕粮项下编征,解粮道库支发,称红剥银。凡置造垡船器具及夫役工食等项费用,于红剥银内动支,馀剩之银,分给运军,以备剥浅之用。参阅《清会典事例.户部.剥船》。
红本
[相关解释]
1.明代宦官刘瑾专权时,奏章都为两份;先具红揭送刘瑾,名红本;然后送交通政司,名白本。 2.清制,凡内外进呈的本章,经皇帝裁定后由内阁用朱笔批发,称红本。见《清会典.事例十四.内阁职掌》。
1.明代宦官刘瑾专权时,奏章都为两份;先具红揭送刘瑾,名红本;然后送交通政司,名白本。 2.清制,凡内外进呈的本章,经皇帝裁定后由内阁用朱笔批发,称红本。见《清会典.事例十四.内阁职掌》。
绣补
[相关解释]
1.绣花的褥垫。 2.明清官服的前胸及后背,缀有补子,以金线或彩线绣成鸟兽图像,标志品级高下,谓之绣补。参阅《清会典事例.礼部.冠服》。
1.绣花的褥垫。 2.明清官服的前胸及后背,缀有补子,以金线或彩线绣成鸟兽图像,标志品级高下,谓之绣补。参阅《清会典事例.礼部.冠服》。
至乃
[相关解释]
1.连词。提出突出事例﹐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犹言甚至﹐竟至。 2.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1.连词。提出突出事例﹐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犹言甚至﹐竟至。 2.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通本
[相关解释]
1.清制,外官通过通政司送给内阁的奏章。参阅《清会典事例.内阁.进本》。 2.指整部书。
1.清制,外官通过通政司送给内阁的奏章。参阅《清会典事例.内阁.进本》。 2.指整部书。
郑工捐
[相关解释]
1.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河南郑州黄河决口,清政府借口治河,颁布了"郑工事例",有钱的人按此"事例"可以捐官,叫做"郑工捐"。
1.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河南郑州黄河决口,清政府借口治河,颁布了"郑工事例",有钱的人按此"事例"可以捐官,叫做"郑工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