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乡里的内容。
带有乡里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害
[相关解释]
1.晋周处少年时桅乡里,时人把他同南山虎﹑长桥蛟并称为"三害"。
1.晋周处少年时桅乡里,时人把他同南山虎﹑长桥蛟并称为"三害"。
三组
[相关解释]
1.谓三颗印。组,结印章的丝带。《汉书.酷吏传.杨仆》"怀银黄﹐垂三组﹐夸乡里。"颜师古注"仆为主爵都尉﹐又为楼船将军﹐并将梁侯﹐三印﹐故三组也。组﹐印绶也。"后多用以表示身兼数职﹐官高显贵。
1.谓三颗印。组,结印章的丝带。《汉书.酷吏传.杨仆》"怀银黄﹐垂三组﹐夸乡里。"颜师古注"仆为主爵都尉﹐又为楼船将军﹐并将梁侯﹐三印﹐故三组也。组﹐印绶也。"后多用以表示身兼数职﹐官高显贵。
下里
[相关解释]
1.谓乡里,乡野。 2.指民间歌谣。 3.谓人死归葬之所。
1.谓乡里,乡野。 2.指民间歌谣。 3.谓人死归葬之所。
下里巴人
[相关解释]
1.古代民间通俗歌曲。下里,乡里;巴,古国名,地在今川东﹑鄂西一带。 2.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
1.古代民间通俗歌曲。下里,乡里;巴,古国名,地在今川东﹑鄂西一带。 2.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
丘里
[相关解释]
1.乡里。
1.乡里。
义众
[相关解释]
1.南北朝时州郡乡里自募之兵。
1.南北朝时州郡乡里自募之兵。
义勇
[相关解释]
1.见义勇为的精神。 2.指义勇的人。 3.南北朝时州郡乡里自募的兵。 4.指为抗暴而自愿组织的武装力量。
1.见义勇为的精神。 2.指义勇的人。 3.南北朝时州郡乡里自募的兵。 4.指为抗暴而自愿组织的武装力量。
乡举
[相关解释]
1.由乡里盐人才。 2.乡贡﹑乡试中式。
1.由乡里盐人才。 2.乡贡﹑乡试中式。
乡举里选
[相关解释]
1.古代盐人才的一种方式。从乡里中考察推荐。
1.古代盐人才的一种方式。从乡里中考察推荐。
乡亭
[相关解释]
1.乡中公舍『制,百户为一里,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每亭设公舍一间,供行人止息。 2.爵名『制列侯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 3.犹乡里,同乡的人。
1.乡中公舍『制,百户为一里,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每亭设公舍一间,供行人止息。 2.爵名『制列侯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 3.犹乡里,同乡的人。
乡任
[相关解释]
1.在乡里的职任。
1.在乡里的职任。
乡伍
[相关解释]
1.犹乡里。
1.犹乡里。
乡刑
[相关解释]
1.乡里的刑罚。《周礼》五刑之一。
1.乡里的刑罚。《周礼》五刑之一。
乡厉
[相关解释]
1.旧指乡里中无亲族等祭祀的鬼。
1.旧指乡里中无亲族等祭祀的鬼。
乡原
[相关解释]
1.指乡里中貌似谨厚,而实与流俗合污的伪善者。原,同"愿"。谨厚貌。
1.指乡里中貌似谨厚,而实与流俗合污的伪善者。原,同"愿"。谨厚貌。
乡哲
[相关解释]
1.乡里的贤哲。喆,同"哲"。
1.乡里的贤哲。喆,同"哲"。
乡地
[相关解释]
1.故乡,家乡。 2.乡约与地保的并称。清代一乡之中,乡董或乡长以下设庄头﹑乡约﹑地保各一人,分管乡里杂务,皆为无俸役职。
1.故乡,家乡。 2.乡约与地保的并称。清代一乡之中,乡董或乡长以下设庄头﹑乡约﹑地保各一人,分管乡里杂务,皆为无俸役职。
乡塾
[相关解释]
1.旧时乡里进行教学的地方。
1.旧时乡里进行教学的地方。
乡壮
[相关解释]
1.乡里的壮丁。
1.乡里的壮丁。
乡宦
[相关解释]
1.退休居住乡里的官宦。
1.退休居住乡里的官宦。
乡宴
[相关解释]
1.乡里的宴会。指乡饮酒礼。
1.乡里的宴会。指乡饮酒礼。
乡帐
[相关解释]
1.乡里户口田亩的帐册。
1.乡里户口田亩的帐册。
乡望
[相关解释]
1.指乡里中有名望的人。 2.指家乡门第。
1.指乡里中有名望的人。 2.指家乡门第。
乡社
[相关解释]
1.犹乡里,故乡。 2.同乡士子会文的结社。
1.犹乡里,故乡。 2.同乡士子会文的结社。
乡祀
[相关解释]
1.明清时,乡里中德行优异者死后由乡人公举,请准祭祀于乡贤祠,谓之"乡祀"。
1.明清时,乡里中德行优异者死后由乡人公举,请准祭祀于乡贤祠,谓之"乡祀"。
乡老
[相关解释]
1.《周礼》官名。地官之属。掌六乡教化,每二乡由三公一人兼任。在朝谓之"三公",在乡谓之"乡老"。《周礼.地官.序官》"乡老,二乡则公一人。"郑玄注"老,敬称也。王置六乡,则公有三人也。三公者,内与王论道,中参六官之事,外与六乡之教,其要为民,是以属之乡焉。"一说,乡老为致仕之尊官,或乡党重望,故尊之曰公,非朝廷公卿。既无职掌,其人亦不必备。参阅清李惇《群经识小.乡老乡大夫》。 2.指乡里年高德劭的人。
1.《周礼》官名。地官之属。掌六乡教化,每二乡由三公一人兼任。在朝谓之"三公",在乡谓之"乡老"。《周礼.地官.序官》"乡老,二乡则公一人。"郑玄注"老,敬称也。王置六乡,则公有三人也。三公者,内与王论道,中参六官之事,外与六乡之教,其要为民,是以属之乡焉。"一说,乡老为致仕之尊官,或乡党重望,故尊之曰公,非朝廷公卿。既无职掌,其人亦不必备。参阅清李惇《群经识小.乡老乡大夫》。 2.指乡里年高德劭的人。
乡耆
[相关解释]
1.乡里中年高德劭的人。
1.乡里中年高德劭的人。
乡荣
[相关解释]
1.谓有荣于乡里。
1.谓有荣于乡里。
乡讪
[相关解释]
1.在乡里中处处讪谤别人﹑抬高自己的人。
1.在乡里中处处讪谤别人﹑抬高自己的人。
乡论
[相关解释]
1.乡里的评论。古代由乡大夫考核评论,推举人材。
1.乡里的评论。古代由乡大夫考核评论,推举人材。
乡评
[相关解释]
1.乡里公众的评论。古代盐人才的重要依据。
1.乡里公众的评论。古代盐人才的重要依据。
乡豪
[相关解释]
1.指乡里的豪富或横行乡里的人。 2.官名。
1.指乡里的豪富或横行乡里的人。 2.官名。
乡贤
[相关解释]
1.乡里中德行高尚的人。
1.乡里中德行高尚的人。
乡选
[相关解释]
1.乡里选举。士人由此可应征召任职。 2.犹乡试。
1.乡里选举。士人由此可应征召任职。 2.犹乡试。
乡邑
[相关解释]
1.上古指乡遂的城邑。犹乡里。 2.秦汉以后多指县以下的小镇。 3.家乡,故里。 4.同乡。
1.上古指乡遂的城邑。犹乡里。 2.秦汉以后多指县以下的小镇。 3.家乡,故里。 4.同乡。
乡里
[相关解释]
1.周制,王及诸侯国都郊内置乡,民众聚居之处曰里。因以"乡里"泛指乡民聚居的基层单位。 2.家乡;故里。 3.居里或籍贯相同的人。犹乡亲;同乡。 4.指居里或籍贯相同。 5.指妻。
1.周制,王及诸侯国都郊内置乡,民众聚居之处曰里。因以"乡里"泛指乡民聚居的基层单位。 2.家乡;故里。 3.居里或籍贯相同的人。犹乡亲;同乡。 4.指居里或籍贯相同。 5.指妻。
乡里夫妻
[相关解释]
1.泛指相守不分离的夫妻。
1.泛指相守不分离的夫妻。
乡里迓鼓
[相关解释]
1.乡间俗曲。亦自谦音乐的俚俗﹑不高明。
1.乡间俗曲。亦自谦音乐的俚俗﹑不高明。
乡霸
[相关解释]
1.横行乡里的恶霸。
1.横行乡里的恶霸。
乡面
[相关解释]
1.乡里,家乡。面,地面。
1.乡里,家乡。面,地面。
乡风
[相关解释]
1.乡里的风俗;地方风俗。
1.乡里的风俗;地方风俗。
乡饮宾
[相关解释]
1.乡饮酒礼的宾介。周制,乡饮酒礼举乡里处士之贤者为"宾",次为"介",又次为"众宾"。其后历代相沿,名称不尽相同。明清时又有"宾"(亦称"大宾")﹑"僸宾"﹑"介宾"﹑"三宾"﹑"众宾"等名号,统称"乡饮宾"。
1.乡饮酒礼的宾介。周制,乡饮酒礼举乡里处士之贤者为"宾",次为"介",又次为"众宾"。其后历代相沿,名称不尽相同。明清时又有"宾"(亦称"大宾")﹑"僸宾"﹑"介宾"﹑"三宾"﹑"众宾"等名号,统称"乡饮宾"。
二师
[相关解释]
1.指左师﹑右师。春秋宋乡里之官。 2.左右翼军队。 3.指殷少师比干和父师箕子。
1.指左师﹑右师。春秋宋乡里之官。 2.左右翼军队。 3.指殷少师比干和父师箕子。
五斗米
[相关解释]
1.指五斗米道。 2.《晋书.隐逸传.陶潜》"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后用以指微薄的官俸。
1.指五斗米道。 2.《晋书.隐逸传.陶潜》"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后用以指微薄的官俸。
井庐
[相关解释]
1.古代井田制,八家共一井,因用以指井田和房舍。 2.泛指邻里;乡里。
1.古代井田制,八家共一井,因用以指井田和房舍。 2.泛指邻里;乡里。
井里
[相关解释]
1.乡里。古代同井而成里,故称。 2.里巷。
1.乡里。古代同井而成里,故称。 2.里巷。
井闬
[相关解释]
1.里门,乡里。
1.里门,乡里。
仁里
[相关解释]
1.仁者居住的地方。语本《论语.里仁》"里仁为美。"何晏集解引郑玄曰"里者,民之所居,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后泛称风俗淳美的乡里。
1.仁者居住的地方。语本《论语.里仁》"里仁为美。"何晏集解引郑玄曰"里者,民之所居,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后泛称风俗淳美的乡里。
仙里
[相关解释]
1.对别人乡里的美称。
1.对别人乡里的美称。
偕隐
[相关解释]
1.一起隐居。《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后代诗文中"偕隐"一语,是用东汉鲍宣桓少君夫妇同归乡里的典故。
1.一起隐居。《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后代诗文中"偕隐"一语,是用东汉鲍宣桓少君夫妇同归乡里的典故。
党人
[相关解释]
1.同乡里的人。 2.朋党。 3.政党成员。
1.同乡里的人。 2.朋党。 3.政党成员。
农里
[相关解释]
1.乡里;邻里。
1.乡里;邻里。
升堂拜母
[相关解释]
1.汉范式与张劭为友。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劭曰"日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约定日期,至日,式果到,升堂拜母。饮尽欢而别。事见《太平御览》卷四○七引三国吴谢承《后汉书》。古代挚友相访,行登堂拜母礼,结通家之好,表示友谊的笃厚。
1.汉范式与张劭为友。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劭曰"日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约定日期,至日,式果到,升堂拜母。饮尽欢而别。事见《太平御览》卷四○七引三国吴谢承《后汉书》。古代挚友相访,行登堂拜母礼,结通家之好,表示友谊的笃厚。
同乡
[相关解释]
1.同一乡里。 2.引申指同一地方。 3.同一籍贯而在外地者互称同乡。
1.同一乡里。 2.引申指同一地方。 3.同一籍贯而在外地者互称同乡。
同闬
[相关解释]
1.同乡里。闬,里巷之门。
1.同乡里。闬,里巷之门。
君子乡
[相关解释]
1.汉末王烈义行称于乡里,恒以德感人,盗贼亦为所化,故时人誉其所居乡为君子乡。参阅《后汉书.王烈传》。
1.汉末王烈义行称于乡里,恒以德感人,盗贼亦为所化,故时人誉其所居乡为君子乡。参阅《后汉书.王烈传》。
商余
[相关解释]
1.唐诗人元结,少居商馀山,着《元子》十篇,自称元子。见《新唐书.元结传》◇以"商余"泛指元氏乡里。
1.唐诗人元结,少居商馀山,着《元子》十篇,自称元子。见《新唐书.元结传》◇以"商余"泛指元氏乡里。
土豪
[相关解释]
在乡里凭借财势横行霸道的坏人土豪劣绅|打土豪,闹革命。
在乡里凭借财势横行霸道的坏人土豪劣绅|打土豪,闹革命。
土豪劣绅
[相关解释]
1.泛指横行乡里的地主﹑恶霸。
1.泛指横行乡里的地主﹑恶霸。
宅里
[相关解释]
1.犹乡里。
1.犹乡里。
室闾
[相关解释]
1.房舍。 2.犹乡里。
1.房舍。 2.犹乡里。
小甲
[相关解释]
1.植物初成长时的嫩叶。 2.封建时代承办乡里事务的甲长。
1.植物初成长时的嫩叶。 2.封建时代承办乡里事务的甲长。
崖岸
[相关解释]
1.山崖﹑堤岸。 2.晋袁宏《后汉纪.献帝纪二》"同郡陈仲举名重当时,乡里后进莫不造谒,邵独不诣。蕃谓人曰'长幼之序不可废也,许君欲废之乎?'邵曰'陈侯崖岸高峻,百谷莫得而往。'遂不造焉。"后因以喻人严肃端庄。 3.矜庄;孤高。 4.边际。 5.引申为操守,节概。
1.山崖﹑堤岸。 2.晋袁宏《后汉纪.献帝纪二》"同郡陈仲举名重当时,乡里后进莫不造谒,邵独不诣。蕃谓人曰'长幼之序不可废也,许君欲废之乎?'邵曰'陈侯崖岸高峻,百谷莫得而往。'遂不造焉。"后因以喻人严肃端庄。 3.矜庄;孤高。 4.边际。 5.引申为操守,节概。
州乡
[相关解释]
1.泛指乡里。
1.泛指乡里。
州党
[相关解释]
1.犹言乡里。
1.犹言乡里。
州壤
[相关解释]
1.州里,乡里。
1.州里,乡里。
州巷
[相关解释]
1.州闾,乡里。
1.州闾,乡里。
州里
[相关解释]
1.古代二千五百家为州,二十五家为里。本为行政建制,后泛指乡里或本土。 2.指同乡的人。
1.古代二千五百家为州,二十五家为里。本为行政建制,后泛指乡里或本土。 2.指同乡的人。
州闾
[相关解释]
1.古代地方基层行政单位州和闾的连称。 2.泛指乡里。
1.古代地方基层行政单位州和闾的连称。 2.泛指乡里。
巷党
[相关解释]
1.犹乡里。《礼记·曾子问》"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一说,巷党为鲁地名。参阅康有为《论语注》。
1.犹乡里。《礼记·曾子问》"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一说,巷党为鲁地名。参阅康有为《论语注》。
庶老
[相关解释]
1.古代士之告老退休者。《尚书大传》卷五"大夫﹑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大夫为父师,士为少师……上老平明坐于右塾,庶老坐于左塾,余子毕出,然后皆归。"郑玄注"上老,父师也;庶老,少师也。"《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孔颖达疏引熊安生云"国老,谓卿大夫致仕者;庶老,谓士也。"《魏书.高祖纪下》"﹝二月﹞丙午,诏畿内七十以上暮春赴京师,将行养老之礼……三月丙寅,宴群臣及国老﹑庶老于华林园。"一说庶老兼指士人告老退休者与庶人之老者。
1.古代士之告老退休者。《尚书大传》卷五"大夫﹑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大夫为父师,士为少师……上老平明坐于右塾,庶老坐于左塾,余子毕出,然后皆归。"郑玄注"上老,父师也;庶老,少师也。"《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孔颖达疏引熊安生云"国老,谓卿大夫致仕者;庶老,谓士也。"《魏书.高祖纪下》"﹝二月﹞丙午,诏畿内七十以上暮春赴京师,将行养老之礼……三月丙寅,宴群臣及国老﹑庶老于华林园。"一说庶老兼指士人告老退休者与庶人之老者。
彭泽米
[相关解释]
1.《晋书.隐逸传.陶潜》载陶潜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遂解印去县◇因以"彭泽米"指微薄的官俸。
1.《晋书.隐逸传.陶潜》载陶潜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遂解印去县◇因以"彭泽米"指微薄的官俸。
总催
[相关解释]
1.旧时总管催征钱粮的乡里职役。里长负责催征钱粮;里甲的总催,则由里长排年轮值。
1.旧时总管催征钱粮的乡里职役。里长负责催征钱粮;里甲的总催,则由里长排年轮值。
挽鹿车
[相关解释]
1.后汉鲍宣从妻父学,父奇其清苦,以女妻之,妆奁甚盛。宣谓妻"吾实贫贱,不敢当礼。"其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着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见《后汉书.列女传.鲍宣妻》◇因以"挽鹿车"为夫妻共守清苦生活的典故。
1.后汉鲍宣从妻父学,父奇其清苦,以女妻之,妆奁甚盛。宣谓妻"吾实贫贱,不敢当礼。"其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着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见《后汉书.列女传.鲍宣妻》◇因以"挽鹿车"为夫妻共守清苦生活的典故。
提瓮
[相关解释]
1.《后汉书.列女传.鲍宣妻》"勃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宣不悦……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着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后遂用为修行妇道﹑甘于贫苦的典故。
1.《后汉书.列女传.鲍宣妻》"勃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宣不悦……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着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后遂用为修行妇道﹑甘于贫苦的典故。
旅饮
[相关解释]
1.谓乡里众人聚饮。
1.谓乡里众人聚饮。
曲道
[相关解释]
1.曲折的小路。 2.棋局。 3.乡曲,乡里。
1.曲折的小路。 2.棋局。 3.乡曲,乡里。
本里
[相关解释]
1.自己的乡里。
1.自己的乡里。
朱虎残
[相关解释]
1.宋朱泰家贫穷,卖柴养母,一日入山遇虎,被虎所获,昏眩复醒,叹其母无所依靠,虎忽弃泰而去。"乡里闻其孝感,率金帛遗之,里人目为朱虎残。"后遂借朱泰虎口残生故事称誉孝子。事见《宋史·孝义传》。
1.宋朱泰家贫穷,卖柴养母,一日入山遇虎,被虎所获,昏眩复醒,叹其母无所依靠,虎忽弃泰而去。"乡里闻其孝感,率金帛遗之,里人目为朱虎残。"后遂借朱泰虎口残生故事称誉孝子。事见《宋史·孝义传》。
李郭同舟
[相关解释]
1.《后汉书.郭太传》"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家世贫贱……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后因以"李郭同舟"﹑"李郭同船"比喻知已相处,不分贵贱,亲密无间。
1.《后汉书.郭太传》"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家世贫贱……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后因以"李郭同舟"﹑"李郭同船"比喻知已相处,不分贵贱,亲密无间。
杖乡
[相关解释]
1.《礼记.王制》"六十杖于乡。"谓六十岁可拄杖行于乡里。南朝梁沈约《让仆射表》"养老杖乡,抑推前典。"后作为六十岁的代称。 2.代指六旬老人。
1.《礼记.王制》"六十杖于乡。"谓六十岁可拄杖行于乡里。南朝梁沈约《让仆射表》"养老杖乡,抑推前典。"后作为六十岁的代称。 2.代指六旬老人。
栎社
[相关解释]
1.作为神社象征的栎树。 2.乡里的代称。
1.作为神社象征的栎树。 2.乡里的代称。
校室
[相关解释]
1.古代乡里的公共教育场所。
1.古代乡里的公共教育场所。
桑井
[相关解释]
1.古代井田制度,五亩之宅,墙下植桑,因以"桑井"称乡里,家园。
1.古代井田制度,五亩之宅,墙下植桑,因以"桑井"称乡里,家园。
桑枌
[相关解释]
1.桑梓﹑枌榆之省略。指乡里。
1.桑梓﹑枌榆之省略。指乡里。
桑梓礼
[相关解释]
1.指乡里长幼之礼。与官场长官﹑下属之礼相对而言。
1.指乡里长幼之礼。与官场长官﹑下属之礼相对而言。
死水微澜
[相关解释]
长篇小说。李fd22H俗鳌1936年发表。成都北郊天回镇的袍哥首领罗歪嘴横行乡里,但也打教堂、杀洋人。当地富户顾天成与他有隙,向官府控告罗。罗只得远走他乡。顾天成四处抢房占地,并霸占了罗的情人。作品通过一系列恩怨故事,展示了甲午战争后死水一般的中国内地社会所激起的细波微澜。
长篇小说。李fd22H俗鳌1936年发表。成都北郊天回镇的袍哥首领罗歪嘴横行乡里,但也打教堂、杀洋人。当地富户顾天成与他有隙,向官府控告罗。罗只得远走他乡。顾天成四处抢房占地,并霸占了罗的情人。作品通过一系列恩怨故事,展示了甲午战争后死水一般的中国内地社会所激起的细波微澜。
比伍
[相关解释]
1.古代居民的基层编制。《周礼.地官.族师》"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五人为伍﹐十人为联。四闾为族﹐八闾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葬埋。"引申指乡里。 2.犹等同,匹敌。
1.古代居民的基层编制。《周礼.地官.族师》"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五人为伍﹐十人为联。四闾为族﹐八闾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葬埋。"引申指乡里。 2.犹等同,匹敌。
没益
[相关解释]
1.羊叫声的谐音,戏谑为无益,没有好处。唐刘玄佐尝出师经其本县,乡里姻旧多投之。玄佐不欲徇私擢居将校,又难置于卒伍,便尽署为散将判官,实处散冗。有人呈联语戏谑曰"覆盆子落地变作赤烘,羊羔儿作声尽是没益。"玄佐览之而笑,因各改署他职。参阅唐赵璾《因话录.商下》。
1.羊叫声的谐音,戏谑为无益,没有好处。唐刘玄佐尝出师经其本县,乡里姻旧多投之。玄佐不欲徇私擢居将校,又难置于卒伍,便尽署为散将判官,实处散冗。有人呈联语戏谑曰"覆盆子落地变作赤烘,羊羔儿作声尽是没益。"玄佐览之而笑,因各改署他职。参阅唐赵璾《因话录.商下》。
焚券
[相关解释]
1.指烧毁债券买得人心的典故。战国齐冯谖为孟尝君往薛地收债,临行前问"责收毕,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于是冯谖矫命以债赐百姓,尽烧其券,民称万岁。见《战国策.齐策四》。 2.南朝宋顾绰私财甚丰,乡里士庶多负其债。父觊之设谋,焚烧文券,并宣语远近"负三鄌债,皆不须还。"见《宋书.顾觊之传》。 3.唐宋清售药债券堆积如山,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见唐柳宗元《宋清传》。 4.后汉常思献宋地丝息十万两债券,太祖即焚其券,诏悉蠲除之。见《新五代史.杂传十
1.指烧毁债券买得人心的典故。战国齐冯谖为孟尝君往薛地收债,临行前问"责收毕,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于是冯谖矫命以债赐百姓,尽烧其券,民称万岁。见《战国策.齐策四》。 2.南朝宋顾绰私财甚丰,乡里士庶多负其债。父觊之设谋,焚烧文券,并宣语远近"负三鄌债,皆不须还。"见《宋书.顾觊之传》。 3.唐宋清售药债券堆积如山,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见唐柳宗元《宋清传》。 4.后汉常思献宋地丝息十万两债券,太祖即焚其券,诏悉蠲除之。见《新五代史.杂传十
爵里刺
[相关解释]
1.书有官爵和乡里的名片。
1.书有官爵和乡里的名片。
牧豕听经
[相关解释]
1.《后汉书.承宫传》"﹝承宫﹞少孤,年八岁,为人牧豕。乡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息庐下,乐其业,因就听经,遂请留门下,为诸生拾薪。执苦数年,勤学不倦。经典既明,乃归家教授。"后用为勤学的典故。
1.《后汉书.承宫传》"﹝承宫﹞少孤,年八岁,为人牧豕。乡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息庐下,乐其业,因就听经,遂请留门下,为诸生拾薪。执苦数年,勤学不倦。经典既明,乃归家教授。"后用为勤学的典故。
王莽改制
[相关解释]
西汉末年,社会危机严重。公元8年,王莽代汉称帝,进行托古改制颁布法令,将全国土地改称王田,私家奴婢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一家不满八个男子,占有田地不准超过九百亩,多占的田地分给族人或乡里,没有土地的可按一夫一妻一百亩的标准分给。此外,屡次更变币制,恢复五等爵制。由于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反对,法令得不到贯彻实施,农民对此极为不满。而币制的屡次变更,造成社会经济的极大混乱。改制反而使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引发农民起义。
西汉末年,社会危机严重。公元8年,王莽代汉称帝,进行托古改制颁布法令,将全国土地改称王田,私家奴婢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一家不满八个男子,占有田地不准超过九百亩,多占的田地分给族人或乡里,没有土地的可按一夫一妻一百亩的标准分给。此外,屡次更变币制,恢复五等爵制。由于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反对,法令得不到贯彻实施,农民对此极为不满。而币制的屡次变更,造成社会经济的极大混乱。改制反而使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引发农民起义。
社鸣
[相关解释]
1.古时乡里立社,种植其土所宜之木。古人认为社木发出声响预兆有变异。
1.古时乡里立社,种植其土所宜之木。古人认为社木发出声响预兆有变异。
穷退
[相关解释]
1.犹隐退。谓退居乡里。
1.犹隐退。谓退居乡里。
续命田
[相关解释]
1.南朝齐刘善明开仓救青州饥荒,乡里得济,共呼其家田为"续命田"。见《南齐书.刘善明传》。
1.南朝齐刘善明开仓救青州饥荒,乡里得济,共呼其家田为"续命田"。见《南齐书.刘善明传》。
胥里
[相关解释]
1.里胥。乡里小吏。
1.里胥。乡里小吏。
膺舟
[相关解释]
1.《后汉书.郭太传》"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后以"膺舟"借指有声望者之舟。
1.《后汉书.郭太传》"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后以"膺舟"借指有声望者之舟。
衣锦还乡
[相关解释]
1.旧指富贵后回到故乡,含有向亲友乡里夸耀之意。
1.旧指富贵后回到故乡,含有向亲友乡里夸耀之意。
计偕
[相关解释]
1.《史记.儒林列传序》﹕"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司马贞索隐﹕"计﹐计吏也。偕﹐俱也。谓令与计吏俱诣太常也。"后遂用"计偕"称举人赴京会试。
1.《史记.儒林列传序》﹕"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司马贞索隐﹕"计﹐计吏也。偕﹐俱也。谓令与计吏俱诣太常也。"后遂用"计偕"称举人赴京会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