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乐曲的内容。
带有乐曲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板三眼
[相关解释]
传统音乐中的节拍称板、眼。乐曲节拍中,最强拍击板,称板”;次强拍或弱拍用鼓签敲鼓按拍,称眼”。其节拍由一板三眼构成的称三眼板”(相当于西乐四拍),由一板一眼构成的称一眼板”(相当于西乐二拍)◇以一板三眼”或一板一眼”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合乎规矩他做事情总是一板三眼的,已经成了习惯。
传统音乐中的节拍称板、眼。乐曲节拍中,最强拍击板,称板”;次强拍或弱拍用鼓签敲鼓按拍,称眼”。其节拍由一板三眼构成的称三眼板”(相当于西乐四拍),由一板一眼构成的称一眼板”(相当于西乐二拍)◇以一板三眼”或一板一眼”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合乎规矩他做事情总是一板三眼的,已经成了习惯。
一迭
[相关解释]
1.古代以吹角十二声为一叠。 2.犹一曲。叠,乐曲的迭奏。
1.古代以吹角十二声为一叠。 2.犹一曲。叠,乐曲的迭奏。
七始
[相关解释]
1.古代乐论,以十二律中的黄钟﹑林钟﹑太簇为天地人之始;姑洗﹑蕤宾﹑南吕﹑应钟为春夏秋冬之始,合称"七始"。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律历.七始》。 2.作为乐曲名。
1.古代乐论,以十二律中的黄钟﹑林钟﹑太簇为天地人之始;姑洗﹑蕤宾﹑南吕﹑应钟为春夏秋冬之始,合称"七始"。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律历.七始》。 2.作为乐曲名。
七德
[相关解释]
1.指武功的七种德行。 2.指文治的七种德行。 3.指诗歌的七种特性。 4.隋唐时舞名。又乐曲名。
1.指武功的七种德行。 2.指文治的七种德行。 3.指诗歌的七种特性。 4.隋唐时舞名。又乐曲名。
七德舞
[相关解释]
1.唐舞名。唐初有《秦王破阵乐曲》,至贞观七年太宗制《破阵乐舞图》,后令魏征﹑虞世南等改制歌词,更名《七德》之舞。"七德"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七件事。
1.唐舞名。唐初有《秦王破阵乐曲》,至贞观七年太宗制《破阵乐舞图》,后令魏征﹑虞世南等改制歌词,更名《七德》之舞。"七德"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七件事。
三夏
[相关解释]
1.旧称阴历四月为孟夏,五月为仲夏,六月为季夏,合称三夏。亦指夏季的第三个月。 2.三个夏季,即三年。 3.古代乐曲《肆夏》﹑《韶夏》﹑《纳夏》的总称。 4.农业劳动中夏收﹑夏种﹑夏管的总称。
1.旧称阴历四月为孟夏,五月为仲夏,六月为季夏,合称三夏。亦指夏季的第三个月。 2.三个夏季,即三年。 3.古代乐曲《肆夏》﹑《韶夏》﹑《纳夏》的总称。 4.农业劳动中夏收﹑夏种﹑夏管的总称。
三象
[相关解释]
1.乐曲名。 2.日﹑月﹑星。
1.乐曲名。 2.日﹑月﹑星。
丝桐
[相关解释]
1.指琴。古人削桐为琴,练丝为弦,故称。 2.指乐曲。
1.指琴。古人削桐为琴,练丝为弦,故称。 2.指乐曲。
中和乐
[相关解释]
1.唐乐曲名。
1.唐乐曲名。
中曲
[相关解释]
1.乐曲演奏到中段。
1.乐曲演奏到中段。
乌爨弄
[相关解释]
1.古代云南少数民族乌爨族的乐曲。
1.古代云南少数民族乌爨族的乐曲。
乌盐角
[相关解释]
1.古乐曲名。宋戴复古有《乌盐角行》。
1.古乐曲名。宋戴复古有《乌盐角行》。
乐句
[相关解释]
1.乐曲的节拍。
1.乐曲的节拍。
乐名
[相关解释]
1.乐曲的名称。 2.旧指艺人献艺时所用的名字。
1.乐曲的名称。 2.旧指艺人献艺时所用的名字。
乐府
[相关解释]
1.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起于汉代『惠帝时已有乐府令。武帝时定郊祀礼,始立乐府,掌管宫廷﹑巡行﹑祭祀所用的音乐,兼采民歌配以乐曲,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乐府之名始此。参阅《汉书·礼乐志》。 2.诗体名。初指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后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统称乐府。宋郭茂倩搜辑汉魏以迄唐﹑五代合乐或不合乐以及摹拟之作的乐府歌辞,总成一书,题作《乐府诗集》。宋以后的词﹑散曲﹑剧曲﹑因配乐,有时也称乐府。
1.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起于汉代『惠帝时已有乐府令。武帝时定郊祀礼,始立乐府,掌管宫廷﹑巡行﹑祭祀所用的音乐,兼采民歌配以乐曲,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乐府之名始此。参阅《汉书·礼乐志》。 2.诗体名。初指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后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统称乐府。宋郭茂倩搜辑汉魏以迄唐﹑五代合乐或不合乐以及摹拟之作的乐府歌辞,总成一书,题作《乐府诗集》。宋以后的词﹑散曲﹑剧曲﹑因配乐,有时也称乐府。
乐文
[相关解释]
1.音乐曲调。
1.音乐曲调。
乐曲
[相关解释]
1.音乐作品。统称演奏和歌唱之歌曲。
1.音乐作品。统称演奏和歌唱之歌曲。
乐章
[相关解释]
1.古代指配乐的诗词◇亦泛指能入乐的诗词。 2.音乐名词。大型套曲如交响曲﹑奏鸣曲等的各有机组成部分。结构上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单独演奏。 3.泛指乐曲。
1.古代指配乐的诗词◇亦泛指能入乐的诗词。 2.音乐名词。大型套曲如交响曲﹑奏鸣曲等的各有机组成部分。结构上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单独演奏。 3.泛指乐曲。
九弄
[相关解释]
1.九章乐曲。乐曲一章为一弄。
1.九章乐曲。乐曲一章为一弄。
于阗采花
[相关解释]
1.古西域乐曲名。唐李白乐府有《于阗采花》,萧士趕题解引《乐录》"《于阗采花》者,蕃胡四曲之一。"
1.古西域乐曲名。唐李白乐府有《于阗采花》,萧士趕题解引《乐录》"《于阗采花》者,蕃胡四曲之一。"
云起雪飞
[相关解释]
1.如云兴起﹐如雪飘飞。比喻乐曲悠扬﹐变化有致。
1.如云兴起﹐如雪飘飞。比喻乐曲悠扬﹐变化有致。
云韶
[相关解释]
1.黄帝《云门》乐和虞舜《大韶》乐的并称◇泛指宫廷音乐。 2.泛指美妙的乐曲。 3.指云韶院。
1.黄帝《云门》乐和虞舜《大韶》乐的并称◇泛指宫廷音乐。 2.泛指美妙的乐曲。 3.指云韶院。
五夏
[相关解释]
1.古代郊庙乐曲《昭夏》《皇夏》《诚夏》《需夏》《肆夏》的合称。
1.古代郊庙乐曲《昭夏》《皇夏》《诚夏》《需夏》《肆夏》的合称。
五英
[相关解释]
1.亦作"五韺"。 2.乐曲名。相传为帝喾所作。
1.亦作"五韺"。 2.乐曲名。相传为帝喾所作。
交响乐
[相关解释]
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大型乐曲,通常由四个乐章组成,能够表现出多样的、变化复杂的思想感情。
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大型乐曲,通常由四个乐章组成,能够表现出多样的、变化复杂的思想感情。
仙吕宫
[相关解释]
1.乐曲宫调名。以宫声为主的调式。
1.乐曲宫调名。以宫声为主的调式。
仙曲
[相关解释]
1.仙界的乐曲。喻指美妙的乐曲。
1.仙界的乐曲。喻指美妙的乐曲。
仙韶
[相关解释]
1.即仙韶曲。亦泛称宫廷乐曲。
1.即仙韶曲。亦泛称宫廷乐曲。
令章
[相关解释]
1.好文章。 2.指辞令文章。 3.指酒令。 4.令曲的乐章。亦泛指乐曲。
1.好文章。 2.指辞令文章。 3.指酒令。 4.令曲的乐章。亦泛指乐曲。
余曲
[相关解释]
1.乐曲的非主要部分。
1.乐曲的非主要部分。
佛曲
[相关解释]
1.古代佛寺讲经前后所吟唱的乐曲,咒,偈﹑吟﹑赞杂用,用以宣传佛经的教义。其后演变为讲唱文学,变文旧亦混称为佛曲。
1.古代佛寺讲经前后所吟唱的乐曲,咒,偈﹑吟﹑赞杂用,用以宣传佛经的教义。其后演变为讲唱文学,变文旧亦混称为佛曲。
作曲
[相关解释]
1.创作音乐曲谱。 2.指音乐曲谱的创作者。
1.创作音乐曲谱。 2.指音乐曲谱的创作者。
促拍
[相关解释]
1.节奏急促的乐曲。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二"乐部中有促拍催酒﹐谓之《三台》。唐士云'蔡邕自侍书御史﹐累迁尚书﹐不数日间﹐遍历三台。乐工以邕洞晓音律﹐故制曲以悦之。'"词曲中亦有冠以"促拍"之曲调名。如词中有《促拍采桑子》﹑《促拍满路花》;北曲《般涉调》中有《促拍令》,亦称《急曲子》。
1.节奏急促的乐曲。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二"乐部中有促拍催酒﹐谓之《三台》。唐士云'蔡邕自侍书御史﹐累迁尚书﹐不数日间﹐遍历三台。乐工以邕洞晓音律﹐故制曲以悦之。'"词曲中亦有冠以"促拍"之曲调名。如词中有《促拍采桑子》﹑《促拍满路花》;北曲《般涉调》中有《促拍令》,亦称《急曲子》。
促曲
[相关解释]
1.节奏急促的乐曲。
1.节奏急促的乐曲。
俊雅
[相关解释]
1.古乐曲名。 2.秀美文雅。
1.古乐曲名。 2.秀美文雅。
俪曲
[相关解释]
1.美妙的乐曲。借指精美的诗作。俪,同"丽"。
1.美妙的乐曲。借指精美的诗作。俪,同"丽"。
修声
[相关解释]
1.谓演奏乐曲。
1.谓演奏乐曲。
倾杯乐
[相关解释]
1.亦作"倾杯乐"。亦省作"倾杯"。亦省作"倾杯"。 2.唐教坊曲名◇用作词牌名。唐崔令钦《教坊记》﹑南卓《羯鼓录》所载乐曲均有《倾杯乐》。
1.亦作"倾杯乐"。亦省作"倾杯"。亦省作"倾杯"。 2.唐教坊曲名◇用作词牌名。唐崔令钦《教坊记》﹑南卓《羯鼓录》所载乐曲均有《倾杯乐》。
停匀
[相关解释]
均衡;均匀乐曲节奏停匀|身材停匀优美。
均衡;均匀乐曲节奏停匀|身材停匀优美。
入行
[相关解释]
1.乐曲演奏第一遍。行,乐章。
1.乐曲演奏第一遍。行,乐章。
六州
[相关解释]
1.指古代九州中的六州。 2.指唐时六州郡。 3.乐曲名。
1.指古代九州中的六州。 2.指唐时六州郡。 3.乐曲名。
六引
[相关解释]
1.引挽天子丧车的绳索。 2.古乐曲名。
1.引挽天子丧车的绳索。 2.古乐曲名。
凌波曲
[相关解释]
1.唐天宝时乐曲名。
1.唐天宝时乐曲名。
凤啸
[相关解释]
1.凤凰鸣叫声。比喻琴瑟琵琶等乐曲声。
1.凤凰鸣叫声。比喻琴瑟琵琶等乐曲声。
凤曲
[相关解释]
1.本指萧史故事◇泛指美妙的乐曲。
1.本指萧史故事◇泛指美妙的乐曲。
凤语
[相关解释]
1.形容美妙的声音或乐曲。
1.形容美妙的声音或乐曲。
凤韶
[相关解释]
1.相传为虞舜时的乐曲。泛指帝王宫殿上的音乐。
1.相传为虞舜时的乐曲。泛指帝王宫殿上的音乐。
凯乐
[相关解释]
1.演奏胜利的乐曲。
1.演奏胜利的乐曲。
凯入
[相关解释]
1.奏着胜利的乐曲归来。
1.奏着胜利的乐曲归来。
凯奏
[相关解释]
1.胜利的乐曲。
1.胜利的乐曲。
南风
[相关解释]
1.从南向北刮的风。 2.古代乐曲名。相传为虞舜所作。 3.南方的乐曲。 4.指《诗经》中的国风。借指古代淳朴的诗风。 5.指南朝诗的风格。 6.南方的风气。 7.男风;男色。
1.从南向北刮的风。 2.古代乐曲名。相传为虞舜所作。 3.南方的乐曲。 4.指《诗经》中的国风。借指古代淳朴的诗风。 5.指南朝诗的风格。 6.南方的风气。 7.男风;男色。
南风歌
[相关解释]
1.古代乐曲名。
1.古代乐曲名。
卢女
[相关解释]
1.亦称"卢姬"。相传三国魏武帝时宫女,善鼓琴。《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三.卢女曲》宋郭茂倩题解"卢女者,魏武帝时宫人也,故将军阴升之姊。七岁入汉宫,善鼓琴。至明帝崩后,出嫁为尹更生妻。梁简文帝《妾薄命》曰'卢姬嫁日晩,非复少年时。'盖伤其嫁迟也。"后以"卢女"泛指善奏乐器的女子。 2.指郢州石城歌女莫愁。旧时诗文中误认为即是洛阳的莫愁(嫁为卢家妇),故称。 3.指金陵歌妓莫愁。 4.乐曲名。
1.亦称"卢姬"。相传三国魏武帝时宫女,善鼓琴。《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三.卢女曲》宋郭茂倩题解"卢女者,魏武帝时宫人也,故将军阴升之姊。七岁入汉宫,善鼓琴。至明帝崩后,出嫁为尹更生妻。梁简文帝《妾薄命》曰'卢姬嫁日晩,非复少年时。'盖伤其嫁迟也。"后以"卢女"泛指善奏乐器的女子。 2.指郢州石城歌女莫愁。旧时诗文中误认为即是洛阳的莫愁(嫁为卢家妇),故称。 3.指金陵歌妓莫愁。 4.乐曲名。
变奏
[相关解释]
乐曲结构原则,运用各种手法将主题等音乐素材加以变化重复。
乐曲结构原则,运用各种手法将主题等音乐素材加以变化重复。
合头
[相关解释]
1.方言。里头,当中。 2.戏曲﹑音乐名词。南曲曲牌最后几句,往往由数人合唱,在南戏和传奇中写作"合",通称"合头"。 3.戏曲﹑音乐名词。乐队分段伴奏乐曲时,后段亦称"合头"。如统帅上场时吹奏《水龙吟》,入座时再接吹的《合头》。
1.方言。里头,当中。 2.戏曲﹑音乐名词。南曲曲牌最后几句,往往由数人合唱,在南戏和传奇中写作"合",通称"合头"。 3.戏曲﹑音乐名词。乐队分段伴奏乐曲时,后段亦称"合头"。如统帅上场时吹奏《水龙吟》,入座时再接吹的《合头》。
合杀
[相关解释]
1.该杀。 2.谓乐曲终止。 3.了结。
1.该杀。 2.谓乐曲终止。 3.了结。
含商咀征
[相关解释]
1.谓沉浸于优美的乐曲之中。"宫"﹑"商"﹑"征"均中国古乐中的音阶名。
1.谓沉浸于优美的乐曲之中。"宫"﹑"商"﹑"征"均中国古乐中的音阶名。
含英
[相关解释]
1.内含精英。 2.喻怀才。 3.花含苞而未放。 4.乐曲名。
1.内含精英。 2.喻怀才。 3.花含苞而未放。 4.乐曲名。
和成
[相关解释]
1.谓饮食适量。 2.谓和合成婚。 3.古代郊祀乐曲名。
1.谓饮食适量。 2.谓和合成婚。 3.古代郊祀乐曲名。
和雅
[相关解释]
1.温和文雅。 2.谓乐曲的声调和谐雅正。 3.指诗词的风格和平雅正。
1.温和文雅。 2.谓乐曲的声调和谐雅正。 3.指诗词的风格和平雅正。
咍咍
[相关解释]
1.欢笑貌。 2.戏曲中加强乐曲节奏的衬词。
1.欢笑貌。 2.戏曲中加强乐曲节奏的衬词。
咸池
[相关解释]
1.古乐曲名。相传为尧乐。一说为黄帝之乐,尧增修沿用。 2.神话中谓日浴之处。 3.天神名。《楚辞.东方朔》"哀人事之不幸兮﹐属天命而委之咸池。"王逸注"咸池﹐天神也。"一说为水鱼之囿¢兴祖补注"《淮南》云咸池者﹐水鱼之囿也。注云水鱼﹐天神。" 4.星名。
1.古乐曲名。相传为尧乐。一说为黄帝之乐,尧增修沿用。 2.神话中谓日浴之处。 3.天神名。《楚辞.东方朔》"哀人事之不幸兮﹐属天命而委之咸池。"王逸注"咸池﹐天神也。"一说为水鱼之囿¢兴祖补注"《淮南》云咸池者﹐水鱼之囿也。注云水鱼﹐天神。" 4.星名。
品弦法
[相关解释]
1.指弦乐曲调的弹奏技法。
1.指弦乐曲调的弹奏技法。
商律
[相关解释]
1.商调式的乐曲。即旋律以商为主音的乐曲。 2.泛称乐曲。
1.商调式的乐曲。即旋律以商为主音的乐曲。 2.泛称乐曲。
商调
[相关解释]
1.乐曲七调之一,其音凄怆哀怨。 2.谓甲乙两个单位通过协商,将一方的工作人员调到另一方去工作。
1.乐曲七调之一,其音凄怆哀怨。 2.谓甲乙两个单位通过协商,将一方的工作人员调到另一方去工作。
善声
[相关解释]
1.良好的声誉。 2.善于发声。 3.指优雅的乐曲。
1.良好的声誉。 2.善于发声。 3.指优雅的乐曲。
嘉至
[相关解释]
1.汉代迎神的乐曲。
1.汉代迎神的乐曲。
四犯
[相关解释]
1.古代乐曲转调的名称。曲调中宫调犯四调者谓之四犯。唐人以为犯有正﹑旁﹑偏﹑侧四种,即宫犯宫为正犯,宫犯商为旁犯,宫犯角为偏犯,宫犯羽为侧犯。其实宫调可犯商﹑角﹑羽诸调,而十二宫之间则不容相犯。宋姜夔《凄凉犯》词序"凡曲言犯者,谓以宫犯商﹑商犯宫之类。如道调宫'上'字住,双调亦'上'字住,所住字同,故道调曲中犯双调,或于双调曲中犯道调,其他准此。唐人《乐书》云'犯有正﹑旁﹑偏﹑侧。宫犯宫为正,宫犯商为旁,宫犯角为偏,宫犯羽为侧。'此说非也。十二宫所住字各不同﹑不容相犯;十二宫特可犯商﹑角﹑羽耳。"
1.古代乐曲转调的名称。曲调中宫调犯四调者谓之四犯。唐人以为犯有正﹑旁﹑偏﹑侧四种,即宫犯宫为正犯,宫犯商为旁犯,宫犯角为偏犯,宫犯羽为侧犯。其实宫调可犯商﹑角﹑羽诸调,而十二宫之间则不容相犯。宋姜夔《凄凉犯》词序"凡曲言犯者,谓以宫犯商﹑商犯宫之类。如道调宫'上'字住,双调亦'上'字住,所住字同,故道调曲中犯双调,或于双调曲中犯道调,其他准此。唐人《乐书》云'犯有正﹑旁﹑偏﹑侧。宫犯宫为正,宫犯商为旁,宫犯角为偏,宫犯羽为侧。'此说非也。十二宫所住字各不同﹑不容相犯;十二宫特可犯商﹑角﹑羽耳。"
团雪散雪辞
[相关解释]
1.乐曲名。唐蔡南史等作。
1.乐曲名。唐蔡南史等作。
土风
[相关解释]
1.乡土歌谣或乐曲。 2.当地的风俗。
1.乡土歌谣或乐曲。 2.当地的风俗。
圣人出
[相关解释]
1.乐曲名『鼓吹铙歌十八曲之一。
1.乐曲名『鼓吹铙歌十八曲之一。
圣寿乐
[相关解释]
1.唐代宫廷宴享乐曲名。高宗﹑武后时作,玄宗时又有新制。
1.唐代宫廷宴享乐曲名。高宗﹑武后时作,玄宗时又有新制。
圣明乐
[相关解释]
1.乐曲名。隋时传自高昌﹐至唐开元时又有新制。
1.乐曲名。隋时传自高昌﹐至唐开元时又有新制。
堂鼓
[相关解释]
1.旧时官府公堂上设置的鼓。击以聚众,或申报紧急公务。 2.打击乐器。又名同鼓。以木为框,形略圆,鼓腹,两面蒙牛皮,演奏时悬于木架,以木槌敲击。常用于戏曲乐队和民间乐曲演奏。
1.旧时官府公堂上设置的鼓。击以聚众,或申报紧急公务。 2.打击乐器。又名同鼓。以木为框,形略圆,鼓腹,两面蒙牛皮,演奏时悬于木架,以木槌敲击。常用于戏曲乐队和民间乐曲演奏。
塞声
[相关解释]
1.塞外胡族的乐曲。
1.塞外胡族的乐曲。
塞曲
[相关解释]
1.边远地区的乐曲。
1.边远地区的乐曲。
声部
[相关解释]
音乐术语。指重唱、合唱、重奏、合奏乐曲中同时进行的各旋律线。如弦乐四重奏有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四个声部,混声四部合唱有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四个声部等。
音乐术语。指重唱、合唱、重奏、合奏乐曲中同时进行的各旋律线。如弦乐四重奏有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四个声部,混声四部合唱有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四个声部等。
夜半乐
[相关解释]
1.乐曲名,唐明皇制。
1.乐曲名,唐明皇制。
大遍
[相关解释]
1.亦作"大徧"。 2.唐宋大曲用语。遍﹐乐曲的一套。每套大曲由十余遍组成﹐凡完整演唱各遍的﹐称大遍。
1.亦作"大徧"。 2.唐宋大曲用语。遍﹐乐曲的一套。每套大曲由十余遍组成﹐凡完整演唱各遍的﹐称大遍。
奇弄
[相关解释]
1.美妙的乐曲。
1.美妙的乐曲。
奏乐
[相关解释]
1.演奏乐曲。
1.演奏乐曲。
奏曲
[相关解释]
1.演奏乐曲。
1.演奏乐曲。
奏阕
[相关解释]
1.乐曲演奏终了。
1.乐曲演奏终了。
套曲
[相关解释]
1.由若干乐曲或乐章组合成套的大型器乐曲或声乐曲。 2.见"套数"。
1.由若干乐曲或乐章组合成套的大型器乐曲或声乐曲。 2.见"套数"。
如意娘
[相关解释]
1.乐曲名。
1.乐曲名。
妃呼豨
[相关解释]
1.古乐曲中的助声字,无义。
1.古乐曲中的助声字,无义。
妙引
[相关解释]
1.佳美的文辞。 2.美妙的乐曲。
1.佳美的文辞。 2.美妙的乐曲。
孤竹
[相关解释]
1.独生的竹。 2.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因用孤竹制成,故名。 3.古代乐曲名。 4.商周时国名。在今河北省卢龙县。 5.《庄子·让王》"昔周之兴,有士二人,处于孤竹,曰伯夷﹑叔齐。"后遂用"孤竹"借指伯夷﹑叔齐。 6.竹的一种。 7.复姓。见《通志.氏族二》。
1.独生的竹。 2.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因用孤竹制成,故名。 3.古代乐曲名。 4.商周时国名。在今河北省卢龙县。 5.《庄子·让王》"昔周之兴,有士二人,处于孤竹,曰伯夷﹑叔齐。"后遂用"孤竹"借指伯夷﹑叔齐。 6.竹的一种。 7.复姓。见《通志.氏族二》。
定调子
[相关解释]
1.确定乐曲的调子。今多用以比喻在开会﹑开展某种活动﹑进行某项工作等之前,事先下结论,确定其基本方向。
1.确定乐曲的调子。今多用以比喻在开会﹑开展某种活动﹑进行某项工作等之前,事先下结论,确定其基本方向。
审乐
[相关解释]
1.审辨乐曲。
1.审辨乐曲。
寅雅
[相关解释]
1.古乐曲名。
1.古乐曲名。
将军令
[相关解释]
1.将军的命令。 2.乐曲名。原为军中发令时所用鼓吹之曲,后仿其调制成乐曲。曲调雄壮豪迈。
1.将军的命令。 2.乐曲名。原为军中发令时所用鼓吹之曲,后仿其调制成乐曲。曲调雄壮豪迈。
小乐
[相关解释]
1.小乐曲。唐白居易有《南园试小乐》诗。 2.小乐队。
1.小乐曲。唐白居易有《南园试小乐》诗。 2.小乐队。
小唱
[相关解释]
1.古代俚歌。 2.乐曲体裁之一﹐由管乐伴奏;后演变成为民间曲艺。 3.指从事小唱曲艺的艺人。
1.古代俚歌。 2.乐曲体裁之一﹐由管乐伴奏;后演变成为民间曲艺。 3.指从事小唱曲艺的艺人。
尾声
[相关解释]
①指事情的结局、结果、结束工作接近尾声。②叙事性文学艺术作品情节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戏剧中,指某些多幕剧置于最末一幕之后的一场戏。通常用以交代人物的归宿,事件发展的远景,或表达作者尚未尽言的思想愿望。常与序幕相呼应。③音乐术语。原为曲牌体音乐成套唱腔最后一曲的泛称。有引申唱腔未尽之意的功能。现常指大型乐曲中最后具补充扩展和加强终止感的结束部分。
①指事情的结局、结果、结束工作接近尾声。②叙事性文学艺术作品情节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戏剧中,指某些多幕剧置于最末一幕之后的一场戏。通常用以交代人物的归宿,事件发展的远景,或表达作者尚未尽言的思想愿望。常与序幕相呼应。③音乐术语。原为曲牌体音乐成套唱腔最后一曲的泛称。有引申唱腔未尽之意的功能。现常指大型乐曲中最后具补充扩展和加强终止感的结束部分。
工尺谱
[相关解释]
中国传统记谱法之一,以上、尺、工、凡、六、五、乙、合、四、一等十字并辅以其他符号记写乐曲而得名。最初用于记录管乐器诸孔位指法,明清时得到广泛普及,不仅用于记录管乐,而且用于记录弦乐、声乐,成为通行全国的一种记谱法,直至20世纪初五线谱、简谱传入后渐被取代。
中国传统记谱法之一,以上、尺、工、凡、六、五、乙、合、四、一等十字并辅以其他符号记写乐曲而得名。最初用于记录管乐器诸孔位指法,明清时得到广泛普及,不仅用于记录管乐,而且用于记录弦乐、声乐,成为通行全国的一种记谱法,直至20世纪初五线谱、简谱传入后渐被取代。
干安曲
[相关解释]
1.宋代行大典,在帝王出入时所奏乐曲名。亦省作"干安"。
1.宋代行大典,在帝王出入时所奏乐曲名。亦省作"干安"。
平沙落雁
[相关解释]
1.古琴曲名。是我国流传很广的古典标题乐曲。最早见于《古琴正宗》(公元1634年)。内容描写沙滩上群雁起落飞鸣﹑回翔呼应的情景。琵琶大曲中亦有同名乐曲,以不同曲调表现相似的内容和意境。 2.曲牌名。即《雁儿塔》。 3.菊花的一种。
1.古琴曲名。是我国流传很广的古典标题乐曲。最早见于《古琴正宗》(公元1634年)。内容描写沙滩上群雁起落飞鸣﹑回翔呼应的情景。琵琶大曲中亦有同名乐曲,以不同曲调表现相似的内容和意境。 2.曲牌名。即《雁儿塔》。 3.菊花的一种。
幺弦孤韵
[相关解释]
1.亦作"么弦孤韵"。 2.谓小曲的音韵,与具备各种乐曲乐器的大乐相对。
1.亦作"么弦孤韵"。 2.谓小曲的音韵,与具备各种乐曲乐器的大乐相对。
幻想曲
[相关解释]
一种无固定模式、充分发挥作曲家丰富想像的器乐曲。音乐的即兴性与多样变化为其基本特点,且常常对通用的风格和形式规范进行有意的夸张与变形。
一种无固定模式、充分发挥作曲家丰富想像的器乐曲。音乐的即兴性与多样变化为其基本特点,且常常对通用的风格和形式规范进行有意的夸张与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