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乐器的内容。
带有乐器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口钟 [相关解释]
一种披在身上没有袖子的外衣,因形状像钟(古代乐器),故称不知从哪里拖到一件又破又旧的一口钟,围在身上,拥抱而卧。
一簧两舌 [相关解释]
1.喻诳言乱语。簧,乐器的发声薄片。
七字谱 [相关解释]
1.器乐演奏用的一种曲谱,以吴语星﹑汤﹑蒲﹑大﹑各﹑句﹑同七字状乐器之声。
七星 [相关解释]
1.二十八宿之一。南方朱鸟七宿的第四宿,有星七颗。 2.指北斗星。 3.七个星形的黑子或饰物。 4.古乐器名,属管乐。
万舞 [相关解释]
1.古代的舞名。先是武舞,舞者手拿兵器;后是文舞,舞者手拿鸟羽和乐器。亦泛指舞蹈。
下管 [相关解释]
1.古代举行大祭等仪式,奏管乐者在堂下,故称管乐器为"下管"。
东宛 [相关解释]
1.乐器筝的异名。参阅唐冯贽《南部烟花记.乐器名》。
丝弦 [相关解释]
1.亦作"丝弦"。 2.弦乐器上用以发音的丝线。亦借指弦乐器。
丝抹 [相关解释]
1.指弦乐器◇讹称"细末"。
丝竹 [相关解释]
1.弦乐器与竹管乐器之总称。亦泛指音乐。
丝管 [相关解释]
1.弦乐器与管乐器。泛指乐器。亦借指音乐。
丝篁 [相关解释]
1.弦管乐器。借指音乐。
丝簧 [相关解释]
1.弦管乐器。 2.引申为音乐。
丝镛 [相关解释]
1.泛指琴瑟钟磬之类的乐器。镛,大钟。
丝鞭 [相关解释]
1.丝制的马鞭。 2.古代亦用作缔结婚姻的信物。 3.戏曲锣经。以鼓签连续急促地敲击单皮鼓,形成类似燃放鞭炮或撕布之声。多用以衬托念白和身段动作。武戏里最紧凑的对打,或单人连续耍刀花﹑枪花﹑棍花时,往往停下锣钹等打击乐器,单用丝鞭衬托。
两杖鼓 [相关解释]
1.打击乐器名。又称羯鼓。
中鸣 [相关解释]
1.一种较为低沉的声调。 2.吹奏乐器名。
义甲 [相关解释]
1.弹拨乐器所用的一种工具,装于指端。
义管笙 [相关解释]
1.宋代大乐所用的一种乐器。
乐品 [相关解释]
1.乐器。
乐器 [相关解释]
1.能发乐音﹑供演奏音乐使用的器具。
乐歌 [相关解释]
1.亦作"乐歌"。 2.有乐器伴奏的唱歌。亦泛指歌曲。
乐物 [相关解释]
1.犹乐器。
乐石 [相关解释]
1.《古文苑·李斯》"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群臣颂略,刻此乐石,以着经纪。"章樵注"石之精坚堪为乐器者,如泗滨浮磬之类。"原指可制乐器的石料,因《峄山石刻文》用此石镌刻,后以之泛指碑石或碑碣。
乐簴 [相关解释]
1.悬挂乐器的支架。借指悬挂的钟磬之类乐器。
乐队 [相关解释]
1.古代泛指奏乐及歌舞的队伍。 2.今指由演奏不同乐器的若干人所组成的奏乐集体。
乡村歌曲 [相关解释]
美国的一种流行歌曲。由美国南部山区的一种民间音乐,吸收并综合苏格兰民歌、爱尔兰民歌、牛仔歌、黑人灵歌及拉丁美洲歌曲等的音调、节奏发展而成。通常音乐纯朴,歌词通俗,伴奏乐器为小提琴、吉他等。
乱弹 [相关解释]
1.戏曲名词。自明至清初,陕西地方戏梆子腔(秦腔)因用弹拨乐器伴奏而被称为乱弹。 2.戏曲名词。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对昆腔以外各剧种的统称。 3.戏曲名词。指京剧。 4.乱说,胡扯。
二人台 [相关解释]
①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一种曲艺,用笛子、四胡、扬琴等乐器伴奏,由二人对唱对舞。②由曲艺二人台发展而成的地方戏曲剧种。
二人转 [相关解释]
①流行于黑龙江、吉林、辽宁一带的曲艺,用板胡、唢呐等乐器伴奏,一般由二人舞蹈说唱。②由曲艺二人转发展而成的地方戏曲剧种。
云和 [相关解释]
1.山名。古取所产之材以制作琴瑟。 2.琴瑟琵琶等弦乐器的统称。 3.元代官署名。属教坊司。掌乐。
云杉 [相关解释]
1.常绿乔木。树皮灰褐色。叶锥形或线形﹐略弯曲。球果长椭圆形﹐褐色。木材白色﹐有条纹﹐质坚而致密﹐可供建筑和制造乐器﹑航空器材﹑造纸等用。也为观赏树。
云環 [相关解释]
1.即云锣。打击乐器。
云管 [相关解释]
1.有云状纹饰的管乐器。
云箫 [相关解释]
1.古管乐器。排箫的一种。
云篪 [相关解释]
1.有云状纹饰的管乐器。
云钲 [相关解释]
1.古代打击乐器﹐表面有云状花纹。为行军﹑狩猎时所用。
云锣 [相关解释]
一名云b045!保也称九云锣”或九音锣”(九”指多数,实际不限此数)。体鸣乐器。通常以十面大小相同而音高不同的小锣编悬在方形木架上,以小木槌击奏。用于中国民间器乐合奏。亦有采用十五面、二十四面小铜锣者。
五乐 [相关解释]
1.五种乐器。指琴瑟﹑笙竽﹑鼓﹑钟﹑磬。 2.五种乐器。指鼓﹑钟﹑铎﹑磬﹑鼗。
五弦琴 [相关解释]
1.古乐器名。
五钟 [相关解释]
1.亦作"五钟"。 2.为青钟﹑赤钟﹑黄钟﹑景钟﹑黑钟五种。古代乐器。
人籁 [相关解释]
1.人吹箫所发出的音响。籁,古代管乐器。一说即排箫。 2.泛指人发出的声音。 3.指人力精工制作的作品。
什不闲 [相关解释]
1.旧时民间曲艺的一种。由莲花落发展而成。用锣﹑鼓﹑铙﹑钹等多种打击乐器伴奏,以演唱故事人物。
众管 [相关解释]
1.各种管乐器。
众艺 [相关解释]
1.特指其他乐器演奏的音乐。 2.各种技艺﹐艺术。
伽倻琴 [相关解释]
1.朝鲜和中国朝鲜族拨弦乐器。相传六世纪时已流传于朝鲜新罗南方的伽倻国。形似筝。原有雅乐用者与俗乐用者二种。其现代形制为长约一百五十二厘米,阔约十七至二十一厘米,张十二弦。常用于独奏和伴奏歌唱。
体鸣乐器 [相关解释]
乐器类别之一。以敲击等方法使乐器本体发声,如锣、钹、三角铁等。
依玛堪 [相关解释]
1.赫哲族曲种。无乐器伴奏的说唱形式。依靠口头流传。有长篇﹑中篇﹑短篇三种曲目,书目相传有四十余部。流行于我国黑龙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区。
促轸 [相关解释]
1.旋紧调弦的轴。轸,弦乐器上调弦的轴。
倒喇 [相关解释]
1.金元时的一种杂戏。大抵由一位演员吹弹多种乐器,并有歌唱和杂耍表演,如顶瓯,舞盘,翻觔斗之类。至清犹存此戏。清陆次云《满庭芳》词对倒喇作了生动而具体的描写。词云"左抱琵琶,右持琥珀,胡琴中倚秦筝。冰弦忽奏,玉指一时鸣。唱到繁音入破,j兹曲﹑尽作边声。倾耳际,忽悲忽喜,忽又恨难平。舞人,矜舞态,双瓯分顶,顶上燃灯。更口噙湘竹,击节堪听。旋复回风滚雪,摇绛蜡,故使人惊。哀艳极,色飞心駴,四座不胜情。"
倚歌 [相关解释]
1.谓倚靠物体而歌。 2.谓以乐器为歌声伴奏。 3.古代乐歌的一种。其伴奏有鼓吹而无弦乐。
僧磬 [相关解释]
1.佛寺中敲击以集僧众的鸣器或钵形铜乐器。亦指击磬声。
八角鼓 [相关解释]
膜鸣乐器。鼓身木制,框浅,呈等边八角形,一边拴长穗,其余七边各嵌一对小铜钹。单面蒙蟒皮。演奏时左手执鼓,右手拍击或以指弹击鼓面,间或摇鼓发出小钹相击声。为北方曲艺单弦”的主要伴奏乐器。
公古哩 [相关解释]
1.清代廓尔喀舞者所用的一种乐器名。以铜铃五十枚为一串﹐每人两串﹐各系于股﹐舞时腾踔出声。乾隆时获之于廓尔喀﹐列为燕乐之末﹐谓之廓尔喀乐舞。奏时﹐以二人司舞﹐五人司歌﹐歌舞并起。参阅《清会典.图乐器.公古哩》﹑《清续文献通考.乐八》。
六乐 [相关解释]
1.谓黄帝﹑尧﹑舜﹑禹﹑汤﹑周武王六代的古乐。 2.泛指音乐。 3.指六种金属乐器钟﹑閐﹑錿﹑镯﹑铙﹑铎。
六器 [相关解释]
1.祭享天地四方的六种玉器。 2.指六种乐器。
六场通透 [相关解释]
1.亦称"六阳通头"。 2.戏曲术语。谓于文(唱)﹑武(打)﹑吹(笛﹑唢呐)﹑拉(胡琴)﹑弹(月琴﹑三弦)﹑打(锣鼓)等六种技艺无一不精。一说六场专指六种乐器的演奏﹐即文场的胡琴﹑月琴﹑南弦子﹐武场的单皮﹑大锣﹑小锣。
六律 [相关解释]
1.古代乐音标准名。相传黄帝时伶伦截竹为管﹐以管之长短分别声音的高低清浊﹐乐器的音调皆以此为准。乐律有十二﹐阴阳各六﹐阳为律﹐阴为吕。六律即黄钟﹑大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军乐 [相关解释]
俗称用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演奏的音乐,因为军队中常用而得名~队。
军笳 [相关解释]
1.古代塞北军用的管乐器。
冬不拉 [相关解释]
哈萨克族的弦乐器,形状略象半个梨加上长柄,一般有两根弦或四根弦。也作东不拉。
冰弦玉柱 [相关解释]
1.筝瑟之类乐器的美称。
凤丝雁柱 [相关解释]
1.指琴筝等乐器上的弦和柱。借代琴筝等乐器。
凤匏 [相关解释]
1.乐器名。笙类的美称。
凤竹 [相关解释]
1.即凤尾竹。 2.指乐器笙箫之属。
击攌 [相关解释]
1.谓敲打金石和按捺箫管等乐器。指奏乐。
击瓯 [相关解释]
1.瓯﹐盛水或酒的陶瓷器。古人也用为乐器﹐盛水击之以和乐拍◇世演变至可单独奏乐。
击缶 [相关解释]
1.亦作"击缻"。 2.敲击瓦缶。古人或以缶为乐器﹐用以打拍子。缶﹐瓦盆。
分谱 [相关解释]
多声部音乐中各种乐器或人声声部的专用乐谱。由总谱中各声部单独摘出而成。
列列 [相关解释]
1.行列分明。 2.高耸貌。 3.风吹貌。 4.众多。 5.象声词。乐器声。
刘天华(1895-1932) [相关解释]
作曲家,民族乐器演奏家。江苏江阴人。曾参加上海开明剧社乐队。1922年起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1927年创办国乐改进社”。作有二胡曲《良宵》、《空山鸟语》和琵琶曲《歌舞引》等,发展了二胡、琵琶的表现手法。曾用五线谱、工尺谱记录梅兰芳的唱腔,辑成《梅兰芳曲谱》。
判县 [相关解释]
1.古礼。卿大夫两面悬乐器,称为"判悬"。县,同"悬"。
别柎 [相关解释]
1.乐器名。鼓的一种。
削鑜 [相关解释]
1.《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鑜,鑜成,见者惊犹鬼神。"成玄英疏"鑜者,乐器,似夹钟。亦言鑜似虎形,刻木为之。"后用为神志专注的典实。
匏土 [相关解释]
1.匏指笙竽类乐器﹐土指埙缶类乐器﹐均为八音之一。
匏琴 [相关解释]
1.乐器名。隋炀帝时由扶南传入。我国唐时邻国骠国(缅甸伊洛瓦底江流域)亦有这种琴。
匏竹 [相关解释]
1.笙﹑竽﹑箫﹑笛一类的乐器。
匏笙 [相关解释]
1.即笙。因用匏为座﹐故名。 2.泛指乐器。
匏革 [相关解释]
1.笙和鼓。皆八音之一。借指各种乐器。
十不闲 [相关解释]
1.清代曲艺的一种。原为"凤阳花鼓",后渐与"莲花落"融合,称为"彩扮莲花落"。用锣﹑鼓﹑铙﹑钹等伴奏。亦指为此种曲艺伴奏的数种乐器。
十番鼓 [相关解释]
1.一种器乐合奏名。因演奏时轮番用鼓﹑笛﹑木鱼等十种乐器,故名。起于明万历时,今仍流行于苏﹑浙﹑闽等地。初以打击乐器为主,后亦杂以多种管弦乐器,其种类因时因地而异,所用乐器亦有不限于十种者。
协奏曲 [相关解释]
指一件或一组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相互竞奏的器乐套曲。起源于意大利巴罗克时期。通常由快-慢-快”三乐章构成,强调独奏乐器与乐队间的音响对比,并努力发挥独奏乐器本身的演奏技巧及表现力。
单皮 [相关解释]
1.打击乐器名。因系单面蒙皮,故名。是戏曲及民间吹打乐中的重要乐器。戏曲乐队打击乐和管弦乐中用以指挥其它乐器,演员歌唱时辅助板按节拍。
南胡 [相关解释]
1.乐器名→琴的一种,即二胡。因原先流行在南方,故称。参见"二胡"。
卢女 [相关解释]
1.亦称"卢姬"。相传三国魏武帝时宫女,善鼓琴。《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三.卢女曲》宋郭茂倩题解"卢女者,魏武帝时宫人也,故将军阴升之姊。七岁入汉宫,善鼓琴。至明帝崩后,出嫁为尹更生妻。梁简文帝《妾薄命》曰'卢姬嫁日晩,非复少年时。'盖伤其嫁迟也。"后以"卢女"泛指善奏乐器的女子。 2.指郢州石城歌女莫愁。旧时诗文中误认为即是洛阳的莫愁(嫁为卢家妇),故称。 3.指金陵歌妓莫愁。 4.乐曲名。
卢沙 [相关解释]
1.古代瑶族乐器。类箫,纵有八管,另有一管横贯而成。见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
卧箜篌 [相关解释]
1.乐器名。箜篌的一种。
厢悬 [相关解释]
1.古代礼乐制度。悬钟磬类乐器于厢室中,谓之"厢悬"。其悬法因等级而异。
县兴 [相关解释]
1.谓奏钟磬之类的乐器。
县垂 [相关解释]
1.指钟磬等悬挂乐器。
叉手笛 [相关解释]
1.古乐器名。又称叉手管。因演奏者执笛状如拱手,故名。宋初称拱辰管,属鼓吹部。
双簧管 [相关解释]
气鸣乐器。由嘴子、管身、喇叭口三部分组成。管身木制,略呈圆锥形,嘴子为两片薄芦片。音色优美抒情,有田园风味。广泛用于管乐队或管弦乐队,也用于独奏和重奏。
口弦 [相关解释]
1.我国少数民族的一种简易乐器。
口琴 [相关解释]
一种乐器,一般上面有两行并列的小孔,里面装着铜制的簧,用口吹小孔发出声响。
古器 [相关解释]
1.古代乐器。 2.特指古代钟鼎等器物。
古琴 [相关解释]
我国很古就有的一种弦乐器,用梧桐等木料做成,有五根弦,后来增加为七根,沿用到现代。也叫七弦琴。
古筝 [相关解释]
弦乐器,木制长形。唐宋时有十三根弦,后增至十六根,现发展到二十五根弦。也叫筝。
号角 [相关解释]
古时军队中传达命令的管乐器,后世泛指喇叭一类的东西◇石油大会战的~吹响了。
吊嗓子 [相关解释]
戏曲或歌唱演员在乐器伴奏下锻炼嗓子。
吡唎 [相关解释]
1.即觱篥。古代管乐器,多用于军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