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70 查到相关之而的内容。
带有之而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之而
[相关解释]
1.须毛。《周礼.考工记.梓人》"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戴震补注"颊侧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须鬣属也。"王引之《经义述闻.周官下》"而,颊毛也;之,犹与也。作其鳞之而,谓起其鳞与颊毛也……然则之为语词,非实义所在矣。"与戴说不同◇人诗文中多用以形容须毛状的东西或指雕刻的鸟﹑兽﹑龙等的须毛耆鬣。
1.须毛。《周礼.考工记.梓人》"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戴震补注"颊侧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须鬣属也。"王引之《经义述闻.周官下》"而,颊毛也;之,犹与也。作其鳞之而,谓起其鳞与颊毛也……然则之为语词,非实义所在矣。"与戴说不同◇人诗文中多用以形容须毛状的东西或指雕刻的鸟﹑兽﹑龙等的须毛耆鬣。
习察
[相关解释]
1.谓学习省察。语本《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朱熹集注"著者,知之明;察者,识之精。言方行之而不能明其所当然;既习矣,而犹不识其所以然,所以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多也。"
1.谓学习省察。语本《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朱熹集注"著者,知之明;察者,识之精。言方行之而不能明其所当然;既习矣,而犹不识其所以然,所以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多也。"
人涉卬否
[相关解释]
1.别人涉水过河,而我独不渡。《诗.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毛传"卬,我也。"郑玄笺"人皆涉,我友未至。我独待之而不涉。以言室家之道,非得所适贞女不行,非得礼义昏姻不成。"后用以比喻自有主张,不随便附和。
1.别人涉水过河,而我独不渡。《诗.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毛传"卬,我也。"郑玄笺"人皆涉,我友未至。我独待之而不涉。以言室家之道,非得所适贞女不行,非得礼义昏姻不成。"后用以比喻自有主张,不随便附和。
儛书
[相关解释]
1.焚书而舞。语出《韩非子.喻老》"王寿负书而行,见徐冯于固涂,冯曰'……书者言也,言生于知,知者不藏书。今子何独负之而行?'于是王寿因焚其书而儛之。"
1.焚书而舞。语出《韩非子.喻老》"王寿负书而行,见徐冯于固涂,冯曰'……书者言也,言生于知,知者不藏书。今子何独负之而行?'于是王寿因焚其书而儛之。"
共敝
[相关解释]
1.亦作"共弊"。 2.《论语.公冶长》"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谓甘愿始终共享车马衣裘等物◇用为同甘共苦的典实。
1.亦作"共弊"。 2.《论语.公冶长》"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谓甘愿始终共享车马衣裘等物◇用为同甘共苦的典实。
冻浦鱼惊
[相关解释]
1.指晋王祥卧冰求鲤事。《晋书.王祥传》"王祥字休征,琅邪临沂人……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后因以"冻浦鱼惊"为孝亲之典。
1.指晋王祥卧冰求鲤事。《晋书.王祥传》"王祥字休征,琅邪临沂人……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后因以"冻浦鱼惊"为孝亲之典。
凿坏以遁
[相关解释]
1.谓隐居不仕。语本《淮南子.齐俗训》﹕"颜阖﹐鲁君欲相之而不肯﹐使人以币先焉﹐凿培而遁之。"
1.谓隐居不仕。语本《淮南子.齐俗训》﹕"颜阖﹐鲁君欲相之而不肯﹐使人以币先焉﹐凿培而遁之。"
删诗
[相关解释]
1.指孔子删《诗》之说。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谓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凡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世以司马迁去古较近,所言必有因而然,多信之。然亦有疑者。如唐孔颖达于《诗谱序疏》中称"如《史记》之言,则孔子之前,诗篇多矣,案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録不容十分去九,马迁言古诗三千余篇,未可信也。"更有甚者,如清崔述则以《论语》有"诗三百"之语,断言"当孔子之时,已止此数,非自孔子删之而后为三百也。"考今存《诗经》三百零五篇内容,历岁久远,布地辽广
1.指孔子删《诗》之说。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谓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凡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世以司马迁去古较近,所言必有因而然,多信之。然亦有疑者。如唐孔颖达于《诗谱序疏》中称"如《史记》之言,则孔子之前,诗篇多矣,案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録不容十分去九,马迁言古诗三千余篇,未可信也。"更有甚者,如清崔述则以《论语》有"诗三百"之语,断言"当孔子之时,已止此数,非自孔子删之而后为三百也。"考今存《诗经》三百零五篇内容,历岁久远,布地辽广
卧海
[相关解释]
1.《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天下大乱﹐﹝管宁﹞闻公孙度令行于海外﹐遂与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辽东。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裴松之注引晋傅玄《傅子》"宁往见度﹐语惟经典﹐不及世事。还乃因山为庐﹐凿坏为室。越海避难者﹐皆来就之而居﹐旬月而成邑。"后用以为典﹐有隐处之意。
1.《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天下大乱﹐﹝管宁﹞闻公孙度令行于海外﹐遂与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辽东。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裴松之注引晋傅玄《傅子》"宁往见度﹐语惟经典﹐不及世事。还乃因山为庐﹐凿坏为室。越海避难者﹐皆来就之而居﹐旬月而成邑。"后用以为典﹐有隐处之意。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相关解释]
1.拿不完,用不尽。形容非常丰富。语本宋苏轼《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1.拿不完,用不尽。形容非常丰富。语本宋苏轼《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号军
[相关解释]
1.明代试士时﹐于考场中设置的监视人员。清仍之而失其实﹐但供役使而已。 2.即教军。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在贵州﹐由白莲教组织和领导的苗汉两族农民起义军﹐以旗帜﹑服装的色别﹐分为红号﹑黄号﹑白号三支。1855年(咸丰五年)至1868年(同治七年)间﹐曾先后在平越﹑遵义﹑铜仁﹑思南等处﹐略地占城﹐声势浩大。清政府调席宝田﹑唐炯率湘川军入黔﹐疯狂屠杀﹐号军首领刘义顺被俘﹐牺牲于成都﹐起义失败。
1.明代试士时﹐于考场中设置的监视人员。清仍之而失其实﹐但供役使而已。 2.即教军。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在贵州﹐由白莲教组织和领导的苗汉两族农民起义军﹐以旗帜﹑服装的色别﹐分为红号﹑黄号﹑白号三支。1855年(咸丰五年)至1868年(同治七年)间﹐曾先后在平越﹑遵义﹑铜仁﹑思南等处﹐略地占城﹐声势浩大。清政府调席宝田﹑唐炯率湘川军入黔﹐疯狂屠杀﹐号军首领刘义顺被俘﹐牺牲于成都﹐起义失败。
吃诟
[相关解释]
1.古代传说中的大力士。《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陆德明释文"吃,口懈反。诟,口豆反。司马云'吃诟,多力也。'"唐贾餸《百步穿杨叶赋》"克中之时,吃诟不能以施力。"一说善言力诤者。成玄英疏"吃诟﹐言辨也。"
1.古代传说中的大力士。《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陆德明释文"吃,口懈反。诟,口豆反。司马云'吃诟,多力也。'"唐贾餸《百步穿杨叶赋》"克中之时,吃诟不能以施力。"一说善言力诤者。成玄英疏"吃诟﹐言辨也。"
同裘
[相关解释]
1.《论语.公冶长》记子路言志,有"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之言,《北齐书.唐邕传》记显宗对太后称赞唐邕之才,且亲解所服青鼠皮裘以赐之,曰"朕意在车马衣裘与卿共弊。"后遂以"同裘"为臣子受帝后恩宠之典。
1.《论语.公冶长》记子路言志,有"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之言,《北齐书.唐邕传》记显宗对太后称赞唐邕之才,且亲解所服青鼠皮裘以赐之,曰"朕意在车马衣裘与卿共弊。"后遂以"同裘"为臣子受帝后恩宠之典。
坚白
[相关解释]
1.语出《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言至坚者磨之而不薄,至白者染之于涅而不黑。"谓君子虽在浊乱而不能污◇因以"坚白"形容志节坚贞,不可动摇。 2.战国时名家学说的一个命题。
1.语出《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言至坚者磨之而不薄,至白者染之于涅而不黑。"谓君子虽在浊乱而不能污◇因以"坚白"形容志节坚贞,不可动摇。 2.战国时名家学说的一个命题。
塞耳盗钟
[相关解释]
1.《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搑其耳。"后因以"塞耳盗钟"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盖掩盖不了的事情。
1.《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搑其耳。"后因以"塞耳盗钟"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盖掩盖不了的事情。
墙立
[相关解释]
1.谓不可行,行不通。语出《论语.阳货》"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刘宝楠正义"训正为向,与正南面之正同。向墙面之而立,言不可行也。"
1.谓不可行,行不通。语出《论语.阳货》"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刘宝楠正义"训正为向,与正南面之正同。向墙面之而立,言不可行也。"
墙茨
[相关解释]
1.《诗.墉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埽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毛传"墙,所以防非常;茨,蒺藜也。欲埽去之,反伤墙也。"郑玄笺"国君以礼防制一国,今其宫内有淫昏之行者,犹墙之生蒺藜。"据《诗序》并毛传,卫宣公卒,惠公庶兄公子顽与宣公夫人宣姜私通,国人疾之而不可明言,因作此诗以讥刺之◇遂以"墙茨"为宫廷淫乱之典实。 2.泛指闺门淫乱。
1.《诗.墉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埽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毛传"墙,所以防非常;茨,蒺藜也。欲埽去之,反伤墙也。"郑玄笺"国君以礼防制一国,今其宫内有淫昏之行者,犹墙之生蒺藜。"据《诗序》并毛传,卫宣公卒,惠公庶兄公子顽与宣公夫人宣姜私通,国人疾之而不可明言,因作此诗以讥刺之◇遂以"墙茨"为宫廷淫乱之典实。 2.泛指闺门淫乱。
夜壑
[相关解释]
1.《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后用"夜壑"比喻事物的变化。 2.谓幽深的山谷。 3.坟墓。
1.《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后用"夜壑"比喻事物的变化。 2.谓幽深的山谷。 3.坟墓。
姜嫄
[相关解释]
1.亦作"姜原"。 2.周人始祖后稷之母。帝喾之妻。传说她于郊野践巨人足迹怀孕生稷。《诗·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惟姜嫄。"《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一说姜嫄为高辛氏后世子孙之妃。参阅《诗·大雅·生民》郑玄笺﹑清江藩《隶经文·姜嫄帝喾妃辨》。
1.亦作"姜原"。 2.周人始祖后稷之母。帝喾之妻。传说她于郊野践巨人足迹怀孕生稷。《诗·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惟姜嫄。"《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一说姜嫄为高辛氏后世子孙之妃。参阅《诗·大雅·生民》郑玄笺﹑清江藩《隶经文·姜嫄帝喾妃辨》。
婕妤怨
[相关解释]
1.乐府楚调曲名。《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八.班婕妤》宋郭茂倩题解"一曰《婕妤怨》……《乐府解题》曰'《婕妤怨》者,为汉成帝班婕妤作也。婕妤,徐令彪之姑,况之女。美而能文,初为帝(成帝)所宠爱◇幸赵飞燕姊弟,冠于后宫;婕妤自知见薄,乃退居东宫,作赋及《纨扇诗》以自伤悼◇人伤之而为《婕妤怨》也。'"又因班婕妤失宠后,奉养太后于长信宫,故唐人乐府又名《长信怨》。参阅《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
1.乐府楚调曲名。《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八.班婕妤》宋郭茂倩题解"一曰《婕妤怨》……《乐府解题》曰'《婕妤怨》者,为汉成帝班婕妤作也。婕妤,徐令彪之姑,况之女。美而能文,初为帝(成帝)所宠爱◇幸赵飞燕姊弟,冠于后宫;婕妤自知见薄,乃退居东宫,作赋及《纨扇诗》以自伤悼◇人伤之而为《婕妤怨》也。'"又因班婕妤失宠后,奉养太后于长信宫,故唐人乐府又名《长信怨》。参阅《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
子明
[相关解释]
1.桑树的别名。传说三国吴孙权时,永康县有人入山,遇一大龟,即束之而归。"夜泊越里,缆舟于大桑树。宵中,树忽呼龟曰'劳乎元绪,奚事尔耶?'龟曰'我被拘系,方见烹舋,虽然尽南山之樵,不能溃我。'树曰'诸葛元逊博识,必致相苦,令求如我之徒,计从安得?'龟曰'子明无多辞,祸将及尔。'树寂而止。"见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 2.传说中的仙人。陵阳子明好钓鱼,于旋溪钓得白龙,拜而放之◇得白鱼,腹中有书,教以服食之法。子明食之而成仙。见汉刘向《列仙传.陵阳子明》。 3.水银的别名。
1.桑树的别名。传说三国吴孙权时,永康县有人入山,遇一大龟,即束之而归。"夜泊越里,缆舟于大桑树。宵中,树忽呼龟曰'劳乎元绪,奚事尔耶?'龟曰'我被拘系,方见烹舋,虽然尽南山之樵,不能溃我。'树曰'诸葛元逊博识,必致相苦,令求如我之徒,计从安得?'龟曰'子明无多辞,祸将及尔。'树寂而止。"见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 2.传说中的仙人。陵阳子明好钓鱼,于旋溪钓得白龙,拜而放之◇得白鱼,腹中有书,教以服食之法。子明食之而成仙。见汉刘向《列仙传.陵阳子明》。 3.水银的别名。
室迩人远
[相关解释]
1.亦作"室迩人遐"。亦作"室迩人遥"。 2.语本《诗.郑风.东门之墠》"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朱熹集传"室迩人远者,思之而未得见之辞也。"后常用为怀念亲故或悼念亡者之词。
1.亦作"室迩人遐"。亦作"室迩人遥"。 2.语本《诗.郑风.东门之墠》"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朱熹集传"室迩人远者,思之而未得见之辞也。"后常用为怀念亲故或悼念亡者之词。
寤梦
[相关解释]
1.谓醒时有所见而成之梦,与无所见而全凭想象者异。《周礼.春官.占梦》"一曰正梦;二曰噩梦;三曰思梦;四曰寤梦。"郑玄注"觉时道之而梦。"孙诒让正义"案《说文》云'寐觉而有言曰寤。'……《说文》前一寤谓寐觉之后神志惝恍而有言也,与六梦寤梦无涉◇一训似即释此寤梦之义……《小尔雅.广言》云'寤,觉也。'此义与《说文》'昼见'义相近。盖觉时有所见而道其事,神思偶涉亦能成梦。与上思梦为无所见而冯虚想象之梦异也。"一说,指半醒半睡时的梦。参阅宋项安世《项氏家说》卷五。
1.谓醒时有所见而成之梦,与无所见而全凭想象者异。《周礼.春官.占梦》"一曰正梦;二曰噩梦;三曰思梦;四曰寤梦。"郑玄注"觉时道之而梦。"孙诒让正义"案《说文》云'寐觉而有言曰寤。'……《说文》前一寤谓寐觉之后神志惝恍而有言也,与六梦寤梦无涉◇一训似即释此寤梦之义……《小尔雅.广言》云'寤,觉也。'此义与《说文》'昼见'义相近。盖觉时有所见而道其事,神思偶涉亦能成梦。与上思梦为无所见而冯虚想象之梦异也。"一说,指半醒半睡时的梦。参阅宋项安世《项氏家说》卷五。
尝鼋
[相关解释]
1.典出《左传.宣公四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后或以"尝鼋"比喻只了解局部。
1.典出《左传.宣公四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后或以"尝鼋"比喻只了解局部。
庄缶
[相关解释]
1.战国时庄周之妻死,惠子吊之,庄周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诘之。庄周以为人之生死,是自然之变化,明乎此,则无须为之而悲伤。见《庄子.至乐》◇用为典实。
1.战国时庄周之妻死,惠子吊之,庄周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诘之。庄周以为人之生死,是自然之变化,明乎此,则无须为之而悲伤。见《庄子.至乐》◇用为典实。
徐甲
[相关解释]
1.传说有徐甲者,自幼为老子佣工,至老子出关时,计欠徐甲佣资七百二十万钱。甲乃诉之关令尹喜,喜大惊,以告老子。老子谓甲曰汝久应死,是吾以《太玄清生符》与汝,始能至今日。原计至安息国以黄金还汝,何以不能忍?乃使甲张口向地,其《太玄符》立出于地,而甲亦死。喜知老子神人,乃为甲叩头请命,并乞为老子出钱还之。老子复以《太玄符》投之,甲立更生。喜即以钱二百万与甲,遗之而去。事见《太平广记》卷一引晋葛洪《神仙传.老子》◇用为助人还魂之典。 2.借指雇工。
1.传说有徐甲者,自幼为老子佣工,至老子出关时,计欠徐甲佣资七百二十万钱。甲乃诉之关令尹喜,喜大惊,以告老子。老子谓甲曰汝久应死,是吾以《太玄清生符》与汝,始能至今日。原计至安息国以黄金还汝,何以不能忍?乃使甲张口向地,其《太玄符》立出于地,而甲亦死。喜知老子神人,乃为甲叩头请命,并乞为老子出钱还之。老子复以《太玄符》投之,甲立更生。喜即以钱二百万与甲,遗之而去。事见《太平广记》卷一引晋葛洪《神仙传.老子》◇用为助人还魂之典。 2.借指雇工。
徙倚
[相关解释]
徘徊;留连徙倚绿树荫|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在江边徙倚。
徘徊;留连徙倚绿树荫|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在江边徙倚。
惟日不足
[相关解释]
1.谓终日为之而犹恐不足。
1.谓终日为之而犹恐不足。
扬累
[相关解释]
1.谓因称扬之而使之受牵累。
1.谓因称扬之而使之受牵累。
指动
[相关解释]
1.春秋时,郑国大臣子公逢食指动,即能尝到美味,一次,郑灵公赐食鼋肉,故意不分给子公,他一气之下,染指于鼎,尝之而出。见《左传.宣公四年》后因以"指动"表示将尝到美味。
1.春秋时,郑国大臣子公逢食指动,即能尝到美味,一次,郑灵公赐食鼋肉,故意不分给子公,他一气之下,染指于鼎,尝之而出。见《左传.宣公四年》后因以"指动"表示将尝到美味。
放麑
[相关解释]
1.亦作"放麛"。 2.《韩非子.说林上》"孟孙猎得麑﹐使秦西巴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与之。"后以"放麑"为仁德之典。
1.亦作"放麛"。 2.《韩非子.说林上》"孟孙猎得麑﹐使秦西巴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与之。"后以"放麑"为仁德之典。
效矉
[相关解释]
1.《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走。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以"效矉"为不善摹仿,弄巧成拙的典故。
1.《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走。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以"效矉"为不善摹仿,弄巧成拙的典故。
暴尪
[相关解释]
1.古代风俗,大旱不雨,则曝晒瘠病者,冀天哀怜之而降雨,谓之"暴尪"。
1.古代风俗,大旱不雨,则曝晒瘠病者,冀天哀怜之而降雨,谓之"暴尪"。
林宗过茅
[相关解释]
1.《后汉书·郭太传》"茅容字季伟,陈留人也。年四十余,耕于野,时与等辈避雨树下,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林宗行见之而奇其异,遂与同言,因请寓宿。旦日,容杀鸡为馔,林宗谓为己设,既而以供其母,自以草蔬与客同饭。林宗起拜之曰'卿贤乎哉!'因劝令学,卒以成德。"后因以"林宗过茅"为典。
1.《后汉书·郭太传》"茅容字季伟,陈留人也。年四十余,耕于野,时与等辈避雨树下,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林宗行见之而奇其异,遂与同言,因请寓宿。旦日,容杀鸡为馔,林宗谓为己设,既而以供其母,自以草蔬与客同饭。林宗起拜之曰'卿贤乎哉!'因劝令学,卒以成德。"后因以"林宗过茅"为典。
枚卜
[相关解释]
1.一一占卜。古代以占卜法选官,因以指选用官员。《书.大禹谟》"枚卜功臣,惟吉之从。"孔传"枚谓历卜之而从其吉。"明代专指选大臣为大学士,入内阁主事。 2.泛指占卜吉凶。 3.指不告所卜何事的泛卜。
1.一一占卜。古代以占卜法选官,因以指选用官员。《书.大禹谟》"枚卜功臣,惟吉之从。"孔传"枚谓历卜之而从其吉。"明代专指选大臣为大学士,入内阁主事。 2.泛指占卜吉凶。 3.指不告所卜何事的泛卜。
染鼋
[相关解释]
1.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以享诸大夫,其子子公欲食,不与,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去。事见《左传·宣公四年》◇因以"染鼋"喻指非分的奢望。
1.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以享诸大夫,其子子公欲食,不与,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去。事见《左传·宣公四年》◇因以"染鼋"喻指非分的奢望。
水母目虾
[相关解释]
1.《文选.郭璞》"璮蛣腹蟹,水母目虾。"李善注引《南越志》"﹝水母﹞无耳目,故不知避人。常有虾依随之。虾见人则惊,此物亦随之而没。"后因以"水母目虾"喻人没有主见,人云亦云。
1.《文选.郭璞》"璮蛣腹蟹,水母目虾。"李善注引《南越志》"﹝水母﹞无耳目,故不知避人。常有虾依随之。虾见人则惊,此物亦随之而没。"后因以"水母目虾"喻人没有主见,人云亦云。
没益
[相关解释]
1.羊叫声的谐音,戏谑为无益,没有好处。唐刘玄佐尝出师经其本县,乡里姻旧多投之。玄佐不欲徇私擢居将校,又难置于卒伍,便尽署为散将判官,实处散冗。有人呈联语戏谑曰"覆盆子落地变作赤烘,羊羔儿作声尽是没益。"玄佐览之而笑,因各改署他职。参阅唐赵璾《因话录.商下》。
1.羊叫声的谐音,戏谑为无益,没有好处。唐刘玄佐尝出师经其本县,乡里姻旧多投之。玄佐不欲徇私擢居将校,又难置于卒伍,便尽署为散将判官,实处散冗。有人呈联语戏谑曰"覆盆子落地变作赤烘,羊羔儿作声尽是没益。"玄佐览之而笑,因各改署他职。参阅唐赵璾《因话录.商下》。
海上逐臭
[相关解释]
1.典出《吕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上人有说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后用以喻人嗜好怪僻。
1.典出《吕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上人有说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后用以喻人嗜好怪僻。
海底扩张说
[相关解释]
一种解释洋底地壳形成的学说。认为地幔物质从洋底地壳中的分裂带(洋中脊)中不断涌出,冷却为洋底新地壳,原来的洋底地壳则随之而向两侧扩张。是从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为板块构造说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一种解释洋底地壳形成的学说。认为地幔物质从洋底地壳中的分裂带(洋中脊)中不断涌出,冷却为洋底新地壳,原来的洋底地壳则随之而向两侧扩张。是从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为板块构造说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燔玉
[相关解释]
1.古代祭天神之玉。祭毕,焚之而升烟,故名。《旧唐书.王起传》"梁代崔灵恩撰《三礼义宗》云'凡祭天神,各有二玉,一以礼神,一则燔之。礼神者,讫事却收;祀神者,与牲俱燎。'"
1.古代祭天神之玉。祭毕,焚之而升烟,故名。《旧唐书.王起传》"梁代崔灵恩撰《三礼义宗》云'凡祭天神,各有二玉,一以礼神,一则燔之。礼神者,讫事却收;祀神者,与牲俱燎。'"
燕诲
[相关解释]
1.谓亲近之而加以教诲。
1.谓亲近之而加以教诲。
犬书
[相关解释]
1.《晋书.陆机传》"初机有骏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笑语犬曰'我家絶无书信﹐汝能赍书取消息不?'犬摇尾作声。机乃为书以竹筒盛之而系其颈﹐犬?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后因称家信为"犬书"。
1.《晋书.陆机传》"初机有骏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笑语犬曰'我家絶无书信﹐汝能赍书取消息不?'犬摇尾作声。机乃为书以竹筒盛之而系其颈﹐犬?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后因称家信为"犬书"。
玉瑕
[相关解释]
1.喻微小缺点。语本《淮南子.说林训》"若珠之有飇,玉之有瑕,置之而全去之而亏。"
1.喻微小缺点。语本《淮南子.说林训》"若珠之有飇,玉之有瑕,置之而全去之而亏。"
环攻
[相关解释]
1.围攻。语本《孟子.公孙丑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1.围攻。语本《孟子.公孙丑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璧翣
[相关解释]
1.古代树在钟鼓横架两角的扇状装饰物。《礼记.明堂位》"夏后氏之龙簨虡,殷之崇牙,周之璧翣。"郑玄注"周又画缯为翣,戴以璧,垂五采羽于其下,树于簨之角上。"孔颖达疏"翣,扇也。言周画缯为扇,戴小璧于扇之上。"《续文献通考.乐》"元制,建鞞应同一座,通谓之树鼓……又为重斗方盖,并缭以彩缯,四角有竿,各垂璧翣流苏。"亦用为丧葬之饰。即遮护棺柩的掌扇。《礼记.明堂位》"有虞氏之绥,夏后氏之绸练,殷之崇牙,周之璧翣。"郑玄注"此旌旗及翣者,皆丧葬之饰。"孔颖达疏"周之璧翣者,谓周代以物为翣,翣上戴之以璧,陈之而鄣
1.古代树在钟鼓横架两角的扇状装饰物。《礼记.明堂位》"夏后氏之龙簨虡,殷之崇牙,周之璧翣。"郑玄注"周又画缯为翣,戴以璧,垂五采羽于其下,树于簨之角上。"孔颖达疏"翣,扇也。言周画缯为扇,戴小璧于扇之上。"《续文献通考.乐》"元制,建鞞应同一座,通谓之树鼓……又为重斗方盖,并缭以彩缯,四角有竿,各垂璧翣流苏。"亦用为丧葬之饰。即遮护棺柩的掌扇。《礼记.明堂位》"有虞氏之绥,夏后氏之绸练,殷之崇牙,周之璧翣。"郑玄注"此旌旗及翣者,皆丧葬之饰。"孔颖达疏"周之璧翣者,谓周代以物为翣,翣上戴之以璧,陈之而鄣
由绎
[相关解释]
1.谓任用之而使其尽力施展才能。
1.谓任用之而使其尽力施展才能。
由豫
[相关解释]
1.谓因之而安逸。 2.犹豫不决。
1.谓因之而安逸。 2.犹豫不决。
窃钟掩耳
[相关解释]
1.亦作"窃钟掩耳"。 2.《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搑其耳。"后因以喻自欺欺人。
1.亦作"窃钟掩耳"。 2.《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搑其耳。"后因以喻自欺欺人。
绳坠
[相关解释]
1.谓以绳系之而下坠。指缒城而下。
1.谓以绳系之而下坠。指缒城而下。
缁磷
[相关解释]
1.《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何晏集解"孔曰磷,薄也;涅,可以染皁。言至坚者,磨之而不薄;至白者,染之于涅而不黑。喻君子虽在浊乱,浊乱不能污。"后亦以"缁磷"喻操守不坚贞。
1.《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何晏集解"孔曰磷,薄也;涅,可以染皁。言至坚者,磨之而不薄;至白者,染之于涅而不黑。喻君子虽在浊乱,浊乱不能污。"后亦以"缁磷"喻操守不坚贞。
缩屋称贞
[相关解释]
1.《诗.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毛传"昔者颜叔子独处于室,邻之厘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至,颜叔子纳之而使执烛,放乎旦而蒸尽,缩屋而继之。"后因以"缩屋称贞"颂扬对危难中的妇女不加侵侮的美德。
1.《诗.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毛传"昔者颜叔子独处于室,邻之厘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至,颜叔子纳之而使执烛,放乎旦而蒸尽,缩屋而继之。"后因以"缩屋称贞"颂扬对危难中的妇女不加侵侮的美德。
腹蟹目虾
[相关解释]
1.《文选.郭璞》"璮蛣腹蟹﹐水母目虾。"李善注"《南越志》'璮蛣﹐长寸余﹐大者长二三寸﹐腹中有蟹子﹐如榆荚﹐合体共生﹐俱为蛣取食。'又曰'海岸间颇有水母﹐东海谓之?﹐正白﹐蒙蒙如沫﹐生物有智识﹐无耳目﹐故不知避人﹐常有虾依随之﹐虾见人则惊﹐此物亦随之而没。'"后以"腹蟹目虾"比喻自己没有独立主张而一味依附他人。
1.《文选.郭璞》"璮蛣腹蟹﹐水母目虾。"李善注"《南越志》'璮蛣﹐长寸余﹐大者长二三寸﹐腹中有蟹子﹐如榆荚﹐合体共生﹐俱为蛣取食。'又曰'海岸间颇有水母﹐东海谓之?﹐正白﹐蒙蒙如沫﹐生物有智识﹐无耳目﹐故不知避人﹐常有虾依随之﹐虾见人则惊﹐此物亦随之而没。'"后以"腹蟹目虾"比喻自己没有独立主张而一味依附他人。
自搏
[相关解释]
1.以头叩地。《后汉书.赵憙传》"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仇皆卧自搏。"李贤注"自搏,犹叩头也。"一说以手自击﹐乃表示悔过自责之意。
1.以头叩地。《后汉书.赵憙传》"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仇皆卧自搏。"李贤注"自搏,犹叩头也。"一说以手自击﹐乃表示悔过自责之意。
舟壑
[相关解释]
1.《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意谓世事都在不知不觉之中变化着﹐而昧者不察。舟壑,藏在山谷中的船◇借指世事。
1.《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意谓世事都在不知不觉之中变化着﹐而昧者不察。舟壑,藏在山谷中的船◇借指世事。
茅塞
[相关解释]
1.《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茅塞,谓为茅草所堵塞。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睨温泉之峡,当在其南,中亦有峡南下,第茅塞无径,遂随道西北上。"后人用《孟子》语意以比喻思路闭塞,或愚昧无知;且多作为自谦之词。
1.《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茅塞,谓为茅草所堵塞。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睨温泉之峡,当在其南,中亦有峡南下,第茅塞无径,遂随道西北上。"后人用《孟子》语意以比喻思路闭塞,或愚昧无知;且多作为自谦之词。
觅石
[相关解释]
1.石名。相传通远军有水虫类鱼,能"觅觅"鸣叫,击之而化为石,称"觅石"。
1.石名。相传通远军有水虫类鱼,能"觅觅"鸣叫,击之而化为石,称"觅石"。
象罔
[相关解释]
1.亦作"象网"。《庄子》寓言中的人物‖无心﹑无形迹之意。《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一本作"罔象"。王先谦集解引宣颖曰似有象而实无,盖无心之谓◇用为典故。 2.不真切;凝不清。
1.亦作"象网"。《庄子》寓言中的人物‖无心﹑无形迹之意。《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一本作"罔象"。王先谦集解引宣颖曰似有象而实无,盖无心之谓◇用为典故。 2.不真切;凝不清。
贞义女
[相关解释]
1.春秋时,楚伍子胥奔吴至溧阳,乞食于女子。女子食之而叹曰"妾独与母居三十年,自守贞明,不愿从适,何宜馈饭而与丈夫?越亏礼义,妾不忍也。遂投江而亡。"见汉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人遂以"贞义女"称之。
1.春秋时,楚伍子胥奔吴至溧阳,乞食于女子。女子食之而叹曰"妾独与母居三十年,自守贞明,不愿从适,何宜馈饭而与丈夫?越亏礼义,妾不忍也。遂投江而亡。"见汉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人遂以"贞义女"称之。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相关解释]
1.比喻平日有心求之而不得,忽一朝无意而得之。
1.比喻平日有心求之而不得,忽一朝无意而得之。
逐臭之夫
[相关解释]
1.典出《吕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上人有说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后以"逐臭之夫"喻嗜好怪僻的人。
1.典出《吕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上人有说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后以"逐臭之夫"喻嗜好怪僻的人。
造舟
[相关解释]
1.周文王成婚时,曾并船为桥,纳聘于渭水。《诗.大雅.大明》"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朱熹集传"文,礼;祥,吉也。言卜得吉而以纳币之礼,定其祥也。造,作;梁,桥也。作船于水,比之而加版于其上,以通行者,即今之浮桥也。传曰天子造舟,诸侯维舟,大夫方舟,士特舟。张子曰造舟为梁,文王所制,而周世遂以为天子之礼也。"后因以指以顺序并列舟船。《文选.张衡》"造舟清池,惟水泱泱。"薛综注"造舟,以舟相比次为桥也。"唐王邱《法藏禅师塔铭序》"有随信行禅师与在世造舟为梁,大开普敬认恶
1.周文王成婚时,曾并船为桥,纳聘于渭水。《诗.大雅.大明》"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朱熹集传"文,礼;祥,吉也。言卜得吉而以纳币之礼,定其祥也。造,作;梁,桥也。作船于水,比之而加版于其上,以通行者,即今之浮桥也。传曰天子造舟,诸侯维舟,大夫方舟,士特舟。张子曰造舟为梁,文王所制,而周世遂以为天子之礼也。"后因以指以顺序并列舟船。《文选.张衡》"造舟清池,惟水泱泱。"薛综注"造舟,以舟相比次为桥也。"唐王邱《法藏禅师塔铭序》"有随信行禅师与在世造舟为梁,大开普敬认恶
闲介
[相关解释]
1.亦作"间介"。 2.语本《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闲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后用"闲介"指隔绝,阻碍。 3.介于两者之间。
1.亦作"间介"。 2.语本《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闲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后用"闲介"指隔绝,阻碍。 3.介于两者之间。
附决
[相关解释]
1.谓随之而脱落。
1.谓随之而脱落。
随珠和璧
[相关解释]
1.随侯珠与和氏璧的并称。传说古代随国姬姓诸侯见一大蛇伤断﹐以药敷之而愈﹔后蛇于江中衔明月珠以报德﹐因曰随侯珠﹐又称灵蛇珠。楚人卞和于荆山得一璞玉﹐先后献给武王﹑文王﹐均以为石﹐和以欺君罪被砍断两足﹔成王登位﹐使人剖璞﹐果得夜光宝玉﹐因命之曰和氏璧。事见《韩非子.和氏》﹑《淮南子.览冥训》◇以"随珠和璧"泛指珍宝或珍宝中的上品。
1.随侯珠与和氏璧的并称。传说古代随国姬姓诸侯见一大蛇伤断﹐以药敷之而愈﹔后蛇于江中衔明月珠以报德﹐因曰随侯珠﹐又称灵蛇珠。楚人卞和于荆山得一璞玉﹐先后献给武王﹑文王﹐均以为石﹐和以欺君罪被砍断两足﹔成王登位﹐使人剖璞﹐果得夜光宝玉﹐因命之曰和氏璧。事见《韩非子.和氏》﹑《淮南子.览冥训》◇以"随珠和璧"泛指珍宝或珍宝中的上品。
食指动
[相关解释]
1.预兆将有口福。语出《左传。宣公四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
1.预兆将有口福。语出《左传。宣公四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
鱼游濠上
[相关解释]
1.《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后以"鱼游濠上"表示纵情山水﹑逍遥遨游。
1.《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后以"鱼游濠上"表示纵情山水﹑逍遥遨游。
鼋漦
[相关解释]
1.古代传说神龙的唾液化为玄鼋,玄鼋爬进周厉王后宫,童妾遭之而孕,后生褒姒。见《史记.周本纪》◇世因用"鼋漦"比喻祸国的女子。
1.古代传说神龙的唾液化为玄鼋,玄鼋爬进周厉王后宫,童妾遭之而孕,后生褒姒。见《史记.周本纪》◇世因用"鼋漦"比喻祸国的女子。
鼋羹
[相关解释]
1.《史记.郑世家》"楚献鼋于灵公。子家﹑子公将朝灵公,子公之食指动,谓子家曰'佗日指动,必食异物。'及入,见灵公进鼋羹,子公笑曰'果然!'灵公问其笑故,具告灵公。灵公召之,独弗予羹。子公怒,染其指尝之而出。"后因以"鼋羹"指精美的食物。 2.比喻精美的东西。
1.《史记.郑世家》"楚献鼋于灵公。子家﹑子公将朝灵公,子公之食指动,谓子家曰'佗日指动,必食异物。'及入,见灵公进鼋羹,子公笑曰'果然!'灵公问其笑故,具告灵公。灵公召之,独弗予羹。子公怒,染其指尝之而出。"后因以"鼋羹"指精美的食物。 2.比喻精美的东西。
鼋鼎
[相关解释]
1.春秋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以享诸大夫。子公(公子宋)入﹐先动食指,公闻而弗与。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事见《左传.宣公四年》﹑《史记.郑世家》◇用以为典。
1.春秋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以享诸大夫。子公(公子宋)入﹐先动食指,公闻而弗与。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事见《左传.宣公四年》﹑《史记.郑世家》◇用以为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