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之官的内容。
带有之官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夫人 [相关解释]
1.古代天子后宫分主六宫之官。
三虞 [相关解释]
1.三次虞祭。 2.三位掌川泽之官。 3.三条安民的禁令。
三衡 [相关解释]
1.古代掌山之官。 2.星名。
上元夫人 [相关解释]
1.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仙女,名阿环。传说她是西王母的小女﹑三天真皇之母,任上元之官,统领十方玉女名录『武帝元封元年七月七日夜,王母感于武帝屡祷山岳,祭祀灵神,特降汉宫,命侍女郭密香往邀上元夫人前来宴会。宴毕,应武帝之求,王母授帝《灵光生经》﹑《五岳真形图》,上元夫人遵奉王母旨意,授帝《六甲灵飞招真十二事》。见《汉武帝内传》。
上公 [相关解释]
1.周制,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八命,出封时,加一命,称为上公。 2.汉制,仅以太傅为上公。 3.晋制,太宰﹑太傅﹑太保皆为上公。 4.公爵的尊称,亦泛指高官显爵。 5.传说古有五行之官,封为上公,祀为贵神。其土正曰后土。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因以"上公"指社神。 6.即太白星。
上士 [相关解释]
1.道德高尚的人。 2.古代官阶之一。其地位次于下大夫,高于中士。《周礼.天官.序官》"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孙诒让正义"凡诸官上士,《王制》谓之元士,又谓之适士,中﹑下士又谓之官师。"《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秦以后亦有袭用古制﹐以上士﹑中士﹑下士为官秩者。 3.佛经中对菩萨的称呼。 4.军衔,军士的最高一级。
上将军 [相关解释]
1.行军作战时军中的主帅。 2.官名『以吕禄为上将军,后无建置。唐则各卫有上将军之官,宋仍之。金﹑元时以其名为武臣散官。明废。
专祠 [相关解释]
1.为特定的人或神设立的祠宇。旧以有大功德于民者﹐得敕封神号专立祠庙。以身殉职或亲民之官﹐亦得在立功或原任地方建立专祠。
丞倅 [相关解释]
1.指副职。丞﹑倅皆佐贰之官。
中妇诸子 [相关解释]
1.古代掌教宫女之官。
中官 [相关解释]
1.古官名。 2.宫内﹑朝内之官。 3.宦官。 4.星位或星区名。
中庶子 [相关解释]
1.太子属官。《战国策·韩策二》"中庶子强谓太子曰不若及齐师未入﹐急击公叔。"鲍彪注"庶子﹐本周官﹐秦置中庶子﹐为太子官。"一说掌公族之官。
主簿 [相关解释]
1.官名『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多置之。其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至魏晋时渐为将帅重臣的主要僚属,参与机要,总领府事。此后各中央官署及州县虽仍置主簿,但任职渐轻。唐宋时皆以主簿为初事之官。明清时各寺卿也有设主簿的,或称典簿。外官则设于知县以下,为佐官之一◇省并。《南史.儒林传.伏曼容》"﹝伏曼容﹞父胤之,宋司空主簿。"
之官 [相关解释]
1.上任;前往任所。
二师 [相关解释]
1.指左师﹑右师。春秋宋乡里之官。 2.左右翼军队。 3.指殷少师比干和父师箕子。
五官 [相关解释]
1.五行之宫。古代传说中的五神。 2.分司天﹑地﹑神﹑民﹑类物的五种官职。 3.殷周时分掌政事的五个高级官职。 4.泛指百官。 5.古代宫中女官名。 6.指五官中郎将。 7.司历之官。 8.人体五种器官。耳﹑目﹑鼻﹑口﹑形。或谓耳﹑目﹑鼻﹑口﹑心。 9.人体五种器官。中医学谓鼻﹑目﹑口﹑舌﹑耳。 10.人体五种器官。指眼﹑耳﹑鼻﹑喉﹑口。 11.人体五种器官。通常指耳﹑目﹑口﹑鼻﹑身;亦多用以指脸上的器官。
五横 [相关解释]
1.指监察五官的纠察之官。 2.五种无益于国之人。指韩非在《五衏》篇中所说的学者﹑带剑者﹑言谈者﹑患御者和商工之民等五种人。
五祀 [相关解释]
1.谓秂﹑郊﹑宗﹑祖﹑报五种祭礼。见《国语.鲁语上》。 2.古代祭祀的五种神祗。(1)祭祀五行之神。《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郑玄注"此五祀者,五官之神。"《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太平御览》卷五二九引《汉书议》"祠五祀,谓五行金木水火土也。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皆古贤能治成五行有功者,主其神祀之。" 3.(2)祭祀住宅内外的五种神。《礼记.月令》"﹝孟冬之月﹞
五雉 [相关解释]
1.相传少皞时掌工务的五个官名的合称。《左传.昭公十七年》"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杜预注"五雉,雉有五种。"孔颖达疏"雉声近夷,雉训夷,夷为平,故以雉名工正之官。"或以为五种雉鸟各表示某一工种。孔颖达疏引贾逵曰"西方曰鷷雉,攻木之工也;东方曰鶅雉,搏埴之工也;南方曰翟雉,攻金之工也;北方曰鵷雉,攻皮之工也;伊洛而南曰翚雉,设五色之工也。"
亚祝 [相关解释]
1.周代辅助太祝的祭祀之官。
亨人 [相关解释]
1.古代司炊之官。
仆夫 [相关解释]
1.驾驭车马之人。 2.泛指供役使的人,犹言仆人。 3.管马之官。
从横家 [相关解释]
1.即纵横家。战国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汉书.艺文志》列为"十家九流"之一。主要人物有苏秦﹑张仪等,他们分别代表合纵(主张六国联合抗秦)及连横(主张六国分别事秦)两派。《汉书.艺文志》"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后亦以指有手腕能舌辩的人。
仗马 [相关解释]
1.皇帝仪仗队所用的马。装饰华丽,通常用于朝会﹑祀典﹑出巡等。 2.比喻坐享俸禄而不敢言事之官。语出《新唐书.奸臣传.李林甫》"林甫居相位凡十九年,固宠市权,蔽欺天子耳目,谏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补阙杜琿再上书言政事,斥为下邽令。因以语动其余曰'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虽欲不鸣,得乎?'由是谏争路絶。"
仵作学士 [相关解释]
1.指宋蒋彝。蒋因办理朱冲丧事,得升为直秘阁之官,时人因以讥之。
伴读 [相关解释]
①陪伴他人一起读书宋时诸王府置伴读之官,然无定员|父母伴读不是好方法。②留学生在国外学习期间,其配偶随同陪伴伴读夫人。
佐饔得尝 [相关解释]
1.《国语.周语下》"佐[者尝焉,佐斗者伤焉。"韦昭注"[,烹煎之官也。"后因称助人为善者得善报为"佐饔得尝"。
使院 [相关解释]
1.节度使出征﹑入朝,或死而未有后代,皆有留后摄其事,称节度留后。节度留后治事之官署,称使院。节度使便坐治事,亦或就使院。
侍官 [相关解释]
1.侍中﹑常侍之官。 2.在宫廷中轮番宿卫的军士。
侍渔 [相关解释]
1.古代监收鱼税之官。
侍禁 [相关解释]
1.职官名。有文武之分。职在侍值禁中,故称。宋内侍官阶,有左侍禁﹑右侍禁,均为宫禁中侍奉之官。
侍讲 [相关解释]
1.从师读书,听其讲学。 2.为皇帝或太子讲学。 3.官名『代有此称号,以之名官则起于魏明帝。唐始置侍讲学士,其职为讲论文史以备君王顾问。宋沿置,并设侍讲﹑侍读,皆由他官之有文学者兼任。元明清则列为翰林院额定之官。又南北朝﹑唐﹑宋诸王府,亦有侍讲。
侍读 [相关解释]
1.陪侍帝王读书论学或为皇子等授书讲学。 2.古代官名。为帝王﹑皇子讲学之官。其职务与侍读学士略同,然级别较其为低。宋有翰林侍读之官,明清沿置翰林院侍读。亦作为侍读学士之省称。 3.古代官名。南北朝唐宋诸王属官,有侍读,侍讲。 4.古代官名。清代内阁所置官。掌勘对本章﹑检校签票。参见《清通志.职官一》。
修文 [相关解释]
1.采取措施加强文治,主要指修治典章制度,提倡礼乐教化等。 2.旧以"修文郎"称阴曹掌著作之官,故以"修文"指文人之死。
修文郎 [相关解释]
1.传说晋苏韶死后现形,对他的兄弟说"颜渊﹑卜商,今见在为修文郎,修文郎凡有八人,鬼之圣者。"见《太平广记》卷三一九引晋王隐《晋书》◇因以"修文郎"称阴曹掌著作之官。
借补 [相关解释]
1.用补充缺额的名义授予某种官职。 2.指候补官员因本职额满,暂以高品之官衔补低品之缺。
入务 [相关解释]
1.谓着手处理。 2.宋代掌酒税之官名酒务,亦借称酒店。因以"入务"谓止酒不饮。
公史 [相关解释]
1.诸侯掌典礼之官。
六卿 [相关解释]
1.上古天子有六军﹐六军之主将称"六卿"。 2.指六官。《书.周官》"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夏殷亡闻焉,周官则备矣。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为六卿,各有徒属职分,用于百事。"春秋末,宋国亦设六卿之官,其官名与周稍异。《左传.哀公二十六年》"于是皇缓为右师,皇非我为大司马,皇怀为司徒,灵不缓为左师,乐茷为司城,乐朱鉯为大司寇,六卿三族降听政,因大尹以达。"后用以泛称朝廷重臣『桓宽《盐铁论.刺权》"威重于六卿,富累于陶卫,舆服
六官 [相关解释]
1.周六卿之官。《周礼》以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分掌邦国之政﹐总称六官或六卿。 2.隋唐后中央政权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之尚书总称六官。
六尚 [相关解释]
1.掌宫廷供奉之官的总称。秦始置六尚﹐曰尚冠﹑尚衣﹑尚食﹑尚沐﹑尚席﹑尚书﹐掌诸供奉。隋之六尚属殿内省﹐曰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唐改殿内省为殿中省﹐所属六尚与隋同。宋殿中省无尚乘﹐另设尚酝﹐亦为六尚。 2.隋唐始于宫中设女官六尚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工﹐以掌宫掖之政。 3.隋以后中央机构设六部尚书﹐总称六尚。
六曹 [相关解释]
1.东汉开始尚书分六曹治事﹐有三公曹﹑吏曹﹑二千石曹﹑民曹﹑主客曹﹐其中三公曹尚书为二人﹐故称"六曹"◇主客曹分为南﹑北两主客曹﹐仍称"六曹"。魏晋以后﹐尚书六曹屡有变更﹐至隋﹐尚书省分吏﹑殿中(左户)﹑祠﹑五兵﹑都官﹑度支六部﹐唐定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故后世亦以"六曹"称六部。隋唐前﹐曹即尚书﹐隋唐后﹐曹为各部尚书的下属机构﹐如隋度支尚书之下属为度支﹑仓﹑左户﹑右户﹑金﹑库六曹。 2.唐时州府佐治之官亦分"六曹"﹐即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士曹;亦称"六司"﹐即司功﹑司仓﹑司户﹑司兵﹑
养士 [相关解释]
1.谓设置上士﹑中士﹑下士之官。 2.培养人才。 3.谓收罗﹑供养贤才。
内命 [相关解释]
1.北周官制仿《周礼》,官员品秩有一命至九命之差,且分为"内命"与"外命"。"内命",指在朝廷中任职之官。 2.由皇帝直接发布的命令。
内御 [相关解释]
1.即女御。宫中女官。 2.侍女。 3.指内侍之官。 4.谓与妇人同房。
写官 [相关解释]
1.古时负责抄写书籍的官吏。《汉书.艺文志》"﹝孝武﹞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
出佐 [相关解释]
1.出任地方辅佐之官。
利官 [相关解释]
1.指古代掌盐铁﹑酒榷﹑均输之官。
匡人 [相关解释]
1.周代官名。职掌巡行邦国,宣告法令和纠察邦治之官。 2.春秋卫国匡地的人。孔子周游列国,途经匡地。因匡人曾受鲁国阳货的杀掳,而孔子的相貌又象阳货,故遭到匡人的围攻。
南书房 [相关解释]
1.在北京故宫干清宫西南隅,本清康熙帝早年读书处◇选调翰林或翰林出身之官员到里面当值,除应制撰写文字外,并遵照皇帝旨意起草诏令,一度成为发布政令的地方。雍正间军机处成立后,即专司文词书画之事。
南衙 [相关解释]
1.唐代禁卫军有南衙﹑北衙之分。南衙又称"南牙",兵分隶十六卫,统属宰相管辖。 2.唐代宰相官署。因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均在皇宫之南,故称。 3.宋时称开封府之官署为南衙。
原任 [相关解释]
1.指已离职之官。 2.指原先所担任的。
厢长 [相关解释]
1.旧时主管一厢行政之官吏。厢,城内外近城地区的基层行政区域。
友学 [相关解释]
1.职官名。"友"与"文学"的合称『州郡及王国皆置文学,魏晋以后,王府设友和文学各一人,为辅佐﹑侍从之官。
叙复 [相关解释]
1.获罪降职之官按后来的劳绩恢复职位。
句芒 [相关解释]
1.古代传说中的主木之官。又为木神名。
台令 [相关解释]
1.即陵台令。唐代掌陵寝之官。 2.御史台的规章。
司历 [相关解释]
1.亦作"司历"。 2.掌管历法之官。 3.掌管时历。
司声 [相关解释]
1.负责听察民情之官。
司律 [相关解释]
1.掌管音乐之官。
命理 [相关解释]
1.天命,自然的法则。 2.命运,指生死﹑贫富和一切遭遇。 3.算命之术。 4.命令治狱之官。
和容 [相关解释]
1.谓能合《雅》《颂》之乐。 2.指主宾客之官。
唾面自干 [相关解释]
1.《尚书大传》卷三"骂女毋叹,唾女毋干。"《新唐书.娄师德传》"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絜之乃已。'师德曰'未也。絜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后以"唾面自干"形容逆来顺受,受辱而不计较﹑反抗。
四伯 [相关解释]
1.主四岳之官。 2.晋时大鸿胪陈留江泉以能食为谷伯,豫章太守史畴以大肥为笨伯,散骑郎高平张嶷以狡妄为猾伯,羊聃以狼戾为琐伯,人称四伯,以拟古之四凶。见《晋书.羊曼传》。
四叔 [相关解释]
1.指少皞氏后世的四个子孙,曾分别受任为木正(句芒)﹑金正(蓐收)﹑水正(玄冥)之官。
四夔 [相关解释]
1.夔,舜时贤臣,舜命以为典乐之官。见《书.舜典》◇因将同时而贤能出众的四人美称为"四夔"。
四辅 [相关解释]
1.官名。相传古代天子身边的四个辅佐。《书.洛诰》有"四辅"之称。《益稷》有四邻,《史记.夏本纪》作"四辅"。至《尚书大传》﹑贾谊《新书》始有疑﹑承﹑辅﹑弼(《新书》作道﹑弼﹑辅﹑承)为"四辅"之说,皆出于秦汉间人的依托。至王莽托古改制,置四辅以配三公,又为其子置师疑﹑傅承﹑阿辅﹑保拂(弼)之官。明太祖曾置春﹑夏﹑秋﹑冬官,也叫"四辅"。参阅清全祖望《经史问答.三礼问目答全藻问》。 2.国都附近的州郡。唐开元中以近畿之州为四辅,即同﹑华﹑岐﹑蒲四州。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地理类.四辅》。宋崇宁间所置四辅
土山头果毅 [相关解释]
1.唐时对不经历员外郎而直接升为郎中的人的谑称。果毅,唐时统府兵之官。
墨官 [相关解释]
1.造墨之官。
外官 [相关解释]
1.古指外朝卿大夫。 2.宫外百官。非近侍之臣。与内官相对。 3.或谓在外捍卫边境之官。参阅清王先谦《汉书补注》。 4.地方官。与京官相对。
太保 [相关解释]
①古代三公之一,位次太傅。周代始置,为辅弼国君的重臣◇代沿置,多为大臣加衔,表示恩宠,并无实职。又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之官。②宋元时称庙祝、巫师为太保”。③对绿林好汉的尊称所有财物,但凭太保取去。
太宰 [相关解释]
1.相传殷置太宰。周称冢宰﹐为天官之长﹐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春秋列国亦多置太宰之官﹐职权不尽相同。秦﹑汉﹑魏皆不置。晋以避司马师讳﹐置太宰以代太师。北周文帝依《周礼》建六官﹐置天官大冢宰卿一人。隋唐均无此官。宋崇宁间﹐改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靖康末复故。参阅《周礼·天官·大宰》﹑《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二》﹑《文献通考·职官二》。 2.三代掌馔之官。 3.明清时一般称吏部尚书为太宰。
太师 [相关解释]
1.古三公之最尊者。周置﹐为辅弼国君之官。秦废『复置◇代相沿﹐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亦指太子太师﹐为辅导太子之官。参见"太傅"﹑"太保"。 2.古代乐官之长。 3.称年高有德的大和尚。 4.复姓。周有太师疵。见《史记.周世家》。
太常 [相关解释]
1.古代旌旗名。 2.官名。秦置奉常﹐汉景帝六年更名太常﹐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历代因之﹐则为专掌祭祀礼乐之官。北魏称太常卿﹐北齐称太常寺卿﹐北周称大宗伯﹐隋至清皆称太常寺卿。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通典.职官七》。
娥陵氏 [相关解释]
1.相传为女娲氏掌乐之官。
宅揆 [相关解释]
1.谓总领国政。语本《书.舜典》"使宅百揆。"孔传"使居百揆之官。"
宗师 [相关解释]
①为众人尊崇奉为师表的人寻博士之官,为天下宗师|人文之宗师,国风之哲匠。②古代官职,掌训导宗室子弟选有德义者以为宗师。
宗祝 [相关解释]
1.宗伯和太祝。主祭祀之官。
实授 [相关解释]
1.以额定之官职,正式除授实缺。
实缺 [相关解释]
1.清制,以额定之官职,经正式任命者为实缺,其委派署理者为署缺。
宣夜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三种宇宙学说之一。主张天无一定形状,也非物质造成,其高远无止境,日月星辰飘浮空中,动和静都依靠"气"。见《晋书.天文志》。 2.借称测天之学。 3.指司天之官夜间宣报时辰星象等。
宣慰使 [相关解释]
1.官名。唐元和十四年,平淄青节度留后李师道,分其地为三镇,以杨于陵充淄青十二州宣慰使。此是临时性差遣,不为常制,见《旧唐书.杨于陵传》。元代为宣慰使司长官。至明清时不设于内地,而专设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土司世袭之官。参见"宣慰司"。
宰人 [相关解释]
1.周代冢宰的属官◇泛指官员。 2.掌管膳食之官。
宰祝 [相关解释]
1.太宰与太祝的并称。主祭祀之官。
尉氏 [相关解释]
1.古代掌刑狱之官﹐即司寇。 2.县名。
小满 [相关解释]
1.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五月二十﹑二十一或二十二日。 2.南朝宋齐以治民之官任期三年为小满。
少保 [相关解释]
1.古代官名。"三孤"之一。周代始置﹐为君国辅弼之官◇一般为大官加衔﹐以示恩宠而无实职。 2.指太子少保。辅导太子的官。
少傅 [相关解释]
1.古代官名。"三孤"之一。周代始置﹐为君国辅弼之官。与少师﹑少毕称"三孤"◇一般为大官加衔﹐以示恩宠而无实职。
少师 [相关解释]
1.古代官名。"三孤"之一。周代始置﹐为君国辅弼之官﹐地位次于太师。北周以后历代多沿置﹐与少傅﹑少毕称"三少"。一般为大官加衔﹐以示恩宠而无实职。参见"少保"。 2.古代官名。乐官。 3.古称士之致仕者。
山吏部 [相关解释]
1.晋山涛为吏部尚书,善甄拔人才◇以"山吏部"借称善于甄拔人才之官。
岳狩 [相关解释]
1.亦作"岳狩"。 2.《诗.大雅.崧高》"维岳降神"汉郑玄笺"四岳,卿士之官,掌四时者也,因主方岳巡守之事,在尧时姜姓为之。"本指四岳巡狩地方之事,后用以指帝王巡狩。
工正 [相关解释]
1.官名。春秋时齐﹑宋﹑鲁等国设置,为掌百工之官。
左官 [相关解释]
1.诸侯之官。 2.降官;贬职。
左宦 [相关解释]
1.诸侯之官。 2.降官;贬职。
市令 [相关解释]
1.古官名。掌管市场。战国时楚国有市令之官。见《史记。循吏列传》『于长安东﹑西两市各置市令一人,属京兆尹。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序》﹑《食货志下》。南北朝亦各有市令。见《魏书.李裔传》﹑《南齐书.东昏侯纪》。唐时各都督府﹑州及三千户以上的县皆置市令,不满三千户的县,若地处要路而交易繁盛者,亦听依三千户法置之。见《新唐书.百官志四》﹑宋王溥《唐会要.市》。 2.司市官颁布的教令。
帘内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时﹐负责考校之官员。详"帘外"﹑"帘官"。
帘外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时﹐负责监试之官员。
干官 [相关解释]
1.古代掌均输之官。
庖正 [相关解释]
1.掌管饮食之官。
庭长 [相关解释]
1.古代贵族宴饮时监礼之官。 2.法院开庭时主持审判的官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