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9 查到相关为下的内容。
带有为下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乘
[相关解释]
1.三乘车。每乘四马。殷商时为下大夫的仪制。
1.三乘车。每乘四马。殷商时为下大夫的仪制。
三仓
[相关解释]
1.古字书名『初,合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和胡母敬《博学篇》为一书,称"三仓",亦统称《仓颉篇》,凡三千三百字。魏晋时,又以李斯《仓颉篇》为上卷,扬雄《训纂篇》为中卷,贾鲂《滂喜篇》为下卷,合为一部,亦称"三仓"。参阅《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一》。 2.指储粮之太仓﹑石头仓﹑常平仓。
1.古字书名『初,合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和胡母敬《博学篇》为一书,称"三仓",亦统称《仓颉篇》,凡三千三百字。魏晋时,又以李斯《仓颉篇》为上卷,扬雄《训纂篇》为中卷,贾鲂《滂喜篇》为下卷,合为一部,亦称"三仓"。参阅《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一》。 2.指储粮之太仓﹑石头仓﹑常平仓。
三田
[相关解释]
1.古时天子﹑诸侯每年三次田猎,称为三田。 2.道家谓两眉间为上丹田,心为中丹田,脐下为下丹田,合称三丹田或三田。
1.古时天子﹑诸侯每年三次田猎,称为三田。 2.道家谓两眉间为上丹田,心为中丹田,脐下为下丹田,合称三丹田或三田。
上平
[相关解释]
1.旧时书牍中遇尊称之词时,另行抬写,与上行齐平,谓之上平。 2.《切韵》﹑《广韵》﹑《集韵》等韵书,因平声字多,分为上﹑下两卷,称上卷为上平,称下卷为下平。 3.汉语平声字的声调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种。称阴平为上平,阳平为下平。
1.旧时书牍中遇尊称之词时,另行抬写,与上行齐平,谓之上平。 2.《切韵》﹑《广韵》﹑《集韵》等韵书,因平声字多,分为上﹑下两卷,称上卷为上平,称下卷为下平。 3.汉语平声字的声调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种。称阴平为上平,阳平为下平。
上手
[相关解释]
①也作上首”。位置较尊的一侧。多指左手一侧你是客人,理应坐在上手。②犹好手;高手(卜筮)十中六七,以为上手。③开始了不起,修臭沟,上手儿先给咱穷人修。④曲艺名词。由两个演员合作表演时,其面向观众坐(站)在右方的演员称为上手”,坐(站)在左方的演员称为下手”。一般以上手为主,下手为辅。有些曲种,如相声称上手为逗哏”,下手为捧哏”;二人转”称上手为上口”、逗口”,下手为下口”、捧口”。
①也作上首”。位置较尊的一侧。多指左手一侧你是客人,理应坐在上手。②犹好手;高手(卜筮)十中六七,以为上手。③开始了不起,修臭沟,上手儿先给咱穷人修。④曲艺名词。由两个演员合作表演时,其面向观众坐(站)在右方的演员称为上手”,坐(站)在左方的演员称为下手”。一般以上手为主,下手为辅。有些曲种,如相声称上手为逗哏”,下手为捧哏”;二人转”称上手为上口”、逗口”,下手为下口”、捧口”。
上江
[相关解释]
1.多指长江的上流地区。 2.又因长江从安徽流入江苏﹐故旧称安徽为上江﹐江苏为下江。今浙江省的金华﹑衢州一带﹐居浙江上游﹐旧时也称上江。 3.水名。《史记.夏本纪》"三江既入,震泽致定"唐张守节正义"三江者,在苏州东南三十里,名三江口……江东南上七十里至白蚬湖,名曰上江,亦曰东江。" 4.水名。广东省称鬰水(西江)为上江,泷水为下江。参见"西江"。
1.多指长江的上流地区。 2.又因长江从安徽流入江苏﹐故旧称安徽为上江﹐江苏为下江。今浙江省的金华﹑衢州一带﹐居浙江上游﹐旧时也称上江。 3.水名。《史记.夏本纪》"三江既入,震泽致定"唐张守节正义"三江者,在苏州东南三十里,名三江口……江东南上七十里至白蚬湖,名曰上江,亦曰东江。" 4.水名。广东省称鬰水(西江)为上江,泷水为下江。参见"西江"。
上都
[相关解释]
1.古代对京都的通称。 2.古对陪都(下都)而言,称首都为上都。(1)北齐以晋阳为下都,故称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为上都。《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北齐高洋以邺为上都,晋阳为下都。"(2)唐肃宗宝应元年建东﹑南﹑西﹑北四陪都,因称首都长安为上都。《新唐书.地理志一》"上都,初曰京城,天宝元年曰西京……肃宗元年曰上都。" 3.元初于滦河北岸建开平府,世祖中统五年(1264)加号上都,岁常巡幸,终元一代与大都并称两都。故址在今内蒙古多伦西北上都河北岸。 4.指天宫。
1.古代对京都的通称。 2.古对陪都(下都)而言,称首都为上都。(1)北齐以晋阳为下都,故称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为上都。《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北齐高洋以邺为上都,晋阳为下都。"(2)唐肃宗宝应元年建东﹑南﹑西﹑北四陪都,因称首都长安为上都。《新唐书.地理志一》"上都,初曰京城,天宝元年曰西京……肃宗元年曰上都。" 3.元初于滦河北岸建开平府,世祖中统五年(1264)加号上都,岁常巡幸,终元一代与大都并称两都。故址在今内蒙古多伦西北上都河北岸。 4.指天宫。
下五旗
[相关解释]
1.清代兵制。顺治后,满州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正红﹑正蓝﹑镶白﹑镶红﹑镶蓝称为下五旗,由诸王﹑贝勒﹑贝子等分统,驻守京师及各地。
1.清代兵制。顺治后,满州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正红﹑正蓝﹑镶白﹑镶红﹑镶蓝称为下五旗,由诸王﹑贝勒﹑贝子等分统,驻守京师及各地。
下停
[相关解释]
1.星相迷信之说,面部及身体各分为三停。面上以人中至地阁为下停,身上以足为下停。见《麻衣相法全编.麻衣先生石室神异赋》注。绘画及书法中亦有下停之说,下停犹言下部。
1.星相迷信之说,面部及身体各分为三停。面上以人中至地阁为下停,身上以足为下停。见《麻衣相法全编.麻衣先生石室神异赋》注。绘画及书法中亦有下停之说,下停犹言下部。
下元
[相关解释]
1.节日名。旧时以阴历十月十五为下元节。 2.术数家以六十甲子配九宫,历一百八十年一周始,而称其中的第三甲子为下元,亦称"下元甲子"。 3.中医指肾气。 4.气功意守部位名称,即下元丹田,位于脐下。 5.道教称水中为下元。亦指水府。
1.节日名。旧时以阴历十月十五为下元节。 2.术数家以六十甲子配九宫,历一百八十年一周始,而称其中的第三甲子为下元,亦称"下元甲子"。 3.中医指肾气。 4.气功意守部位名称,即下元丹田,位于脐下。 5.道教称水中为下元。亦指水府。
下句丽
[相关解释]
1.古国名。即高句丽。王莽当政时,令严尤击高句丽,斩其侯驺,并改高句丽为下句丽。见《后汉书.东夷传》。
1.古国名。即高句丽。王莽当政时,令严尤击高句丽,斩其侯驺,并改高句丽为下句丽。见《后汉书.东夷传》。
下品
[相关解释]
1.犹下等。魏晋士族门第低的称为下品。 2.泛指质量最低或等级最低者。
1.犹下等。魏晋士族门第低的称为下品。 2.泛指质量最低或等级最低者。
下寿
[相关解释]
1.古人将寿命的长短分为上中下三等。下寿有二说一说六十岁为下寿,一说八十岁为下寿。
1.古人将寿命的长短分为上中下三等。下寿有二说一说六十岁为下寿,一说八十岁为下寿。
下年
[相关解释]
1.欠收的年岁;荒年。 2.道家以六七十岁为下年。 3.次年;明年。
1.欠收的年岁;荒年。 2.道家以六七十岁为下年。 3.次年;明年。
下手
[相关解释]
1.亦作"下首"。习惯上称右边的位置为下手。 2.知识﹑技能低下的人。 3.指拙劣的技艺。 4.助手。
1.亦作"下首"。习惯上称右边的位置为下手。 2.知识﹑技能低下的人。 3.指拙劣的技艺。 4.助手。
下殇
[相关解释]
1.人年龄在八至十一岁间死为下殇。
1.人年龄在八至十一岁间死为下殇。
下江
[相关解释]
1.长江下游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浙江等省。 2.江苏省的别称。因江苏省居于安徽省的下游,故称安徽省为上江,江苏省为下江。 3.娄江的别称。即今江苏浏河。
1.长江下游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浙江等省。 2.江苏省的别称。因江苏省居于安徽省的下游,故称安徽省为上江,江苏省为下江。 3.娄江的别称。即今江苏浏河。
下等
[相关解释]
1.据《周礼》,天子有事会诸侯,则在郊外筑坛以发布政事。坛之阶有三层,分为上中下三等。由地而上,其第一层为下等,乃位次之低者。 2.等级低的;地位卑下的。 3.指低级庸俗,不高雅。
1.据《周礼》,天子有事会诸侯,则在郊外筑坛以发布政事。坛之阶有三层,分为上中下三等。由地而上,其第一层为下等,乃位次之低者。 2.等级低的;地位卑下的。 3.指低级庸俗,不高雅。
下考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或官吏考绩列为下等。 2.考察臣下。
1.科举考试或官吏考绩列为下等。 2.考察臣下。
下路
[相关解释]
1.前方;路边。 2.犹言下江,指长江下游的地方。 3.路为宋﹑金﹑元行政区划名,元定辖区户数在十万以下者为下路。
1.前方;路边。 2.犹言下江,指长江下游的地方。 3.路为宋﹑金﹑元行政区划名,元定辖区户数在十万以下者为下路。
下都
[相关解释]
1.即陪都。于京都之外,择地别建的另一都城。列朝所指不一。(1)西周都镐京,以雒邑(今河南洛阳故城)为下都。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五"《洛诰》序云'周公往营成周',则成周乃东都总名∮南,成周之王城也;洛阳,成周之下都也。王城非天子时会诸侯则虚之,下都则保厘大臣所居治事之地。"(2)西晋都洛阳,东晋称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为下都。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3)北齐都邺,以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为下都。见《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4)北宋都开封,以洛阳
1.即陪都。于京都之外,择地别建的另一都城。列朝所指不一。(1)西周都镐京,以雒邑(今河南洛阳故城)为下都。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五"《洛诰》序云'周公往营成周',则成周乃东都总名∮南,成周之王城也;洛阳,成周之下都也。王城非天子时会诸侯则虚之,下都则保厘大臣所居治事之地。"(2)西晋都洛阳,东晋称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为下都。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3)北齐都邺,以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为下都。见《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4)北宋都开封,以洛阳
中古
[相关解释]
1.次于上古的时代。由于古人所处时代不同,所指时期不一。(1)《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汉书.艺文志》"世历三古"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孟康曰"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此指商周之际。(2)《韩非子.五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此指虞夏之际。(3)晋左思《蜀都赋》"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世,开国于中古。"此指战国。(4)南朝宋鲍照《河清颂》"察之上代,则奚斯﹑吉甫之徒鸣玉銮于前;视之中古,则相如﹑王褒之属驰金羈于后。"此指汉代。今一般以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之间为中古,亦有
1.次于上古的时代。由于古人所处时代不同,所指时期不一。(1)《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汉书.艺文志》"世历三古"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孟康曰"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此指商周之际。(2)《韩非子.五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此指虞夏之际。(3)晋左思《蜀都赋》"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世,开国于中古。"此指战国。(4)南朝宋鲍照《河清颂》"察之上代,则奚斯﹑吉甫之徒鸣玉銮于前;视之中古,则相如﹑王褒之属驰金羈于后。"此指汉代。今一般以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之间为中古,亦有
中金
[相关解释]
1.白银。《汉书.食货志下》"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白金,银也。"后称银为中金。
1.白银。《汉书.食货志下》"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白金,银也。"后称银为中金。
丹田
[相关解释]
针灸穴位中人体脐下的关元、阴交、气海、石门四穴都别称丹田。也有称脐下为下丹田,心窝部为中丹田,两眉间为上丹田。在练气功时意守丹田,就是把内气有意识地运向脐下小腹。
针灸穴位中人体脐下的关元、阴交、气海、石门四穴都别称丹田。也有称脐下为下丹田,心窝部为中丹田,两眉间为上丹田。在练气功时意守丹田,就是把内气有意识地运向脐下小腹。
为下
[相关解释]
1.方言。做下﹐造成。
1.方言。做下﹐造成。
乌衔肉
[相关解释]
1.《汉书.循吏传.黄霸》"﹝黄霸﹞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霸与语道此◇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吏大惊,以霸具知其起居,所问豪牦不敢有所隐。"后因以"乌衔肉"为下情上达之典实。
1.《汉书.循吏传.黄霸》"﹝黄霸﹞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霸与语道此◇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吏大惊,以霸具知其起居,所问豪牦不敢有所隐。"后因以"乌衔肉"为下情上达之典实。
书眉
[相关解释]
①图书版心上端的空白部分称为书眉,阅读时在书眉部位所作的批注称为眉批”。②横排本书籍版心上端的一行文字,通常包括书名、篇、章、标题、页码等;辞书等工具书则为部首、拼音、分类名称等。有时画有书眉线。排印在版心下端的,称为下书眉”。
①图书版心上端的空白部分称为书眉,阅读时在书眉部位所作的批注称为眉批”。②横排本书籍版心上端的一行文字,通常包括书名、篇、章、标题、页码等;辞书等工具书则为部首、拼音、分类名称等。有时画有书眉线。排印在版心下端的,称为下书眉”。
仗马
[相关解释]
1.皇帝仪仗队所用的马。装饰华丽,通常用于朝会﹑祀典﹑出巡等。 2.比喻坐享俸禄而不敢言事之官。语出《新唐书.奸臣传.李林甫》"林甫居相位凡十九年,固宠市权,蔽欺天子耳目,谏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补阙杜琿再上书言政事,斥为下邽令。因以语动其余曰'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虽欲不鸣,得乎?'由是谏争路絶。"
1.皇帝仪仗队所用的马。装饰华丽,通常用于朝会﹑祀典﹑出巡等。 2.比喻坐享俸禄而不敢言事之官。语出《新唐书.奸臣传.李林甫》"林甫居相位凡十九年,固宠市权,蔽欺天子耳目,谏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补阙杜琿再上书言政事,斥为下邽令。因以语动其余曰'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虽欲不鸣,得乎?'由是谏争路絶。"
八旗
[相关解释]
1.清代满族户口以军籍编制,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正白﹑正黄﹑镶黄为上三旗(亦称内府三旗)﹐隶属亲军﹐其余五旗为下五旗。清初将归附之蒙古﹑汉人﹐又编为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八旗官员平时管民政﹐战时任将领。旗民军籍为世袭。参阅《清文献通考.兵一》﹑清昭槤《啸亭杂录.八旗之制》。 2.对清军和满族的称呼。
1.清代满族户口以军籍编制,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正白﹑正黄﹑镶黄为上三旗(亦称内府三旗)﹐隶属亲军﹐其余五旗为下五旗。清初将归附之蒙古﹑汉人﹐又编为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八旗官员平时管民政﹐战时任将领。旗民军籍为世袭。参阅《清文献通考.兵一》﹑清昭槤《啸亭杂录.八旗之制》。 2.对清军和满族的称呼。
四星
[相关解释]
1.即苍龙﹑白虎﹑朱鸟﹑玄武四星宿。 2.指瑞星﹑妖星﹑流星﹑客星。 3.指"北斗七星"中的"斗魁"四星。借指秤上四星。古人以二分半为一星,四星则言"十分",多用以形容程度深。 4.秤尾端所钉的四星,引申为下梢﹑下场﹑前程等义。又,秤尾较细,四星易磨灭。因以"没了四星"形容消瘦。
1.即苍龙﹑白虎﹑朱鸟﹑玄武四星宿。 2.指瑞星﹑妖星﹑流星﹑客星。 3.指"北斗七星"中的"斗魁"四星。借指秤上四星。古人以二分半为一星,四星则言"十分",多用以形容程度深。 4.秤尾端所钉的四星,引申为下梢﹑下场﹑前程等义。又,秤尾较细,四星易磨灭。因以"没了四星"形容消瘦。
平盘
[相关解释]
1.露天矿场边帮的水平部分。是台阶的要素之一。有上盘和下盘之分,台阶的上部水平面为上盘,下部水平面为下盘。同一平盘是某一台阶的下盘,而又是其相邻下一台阶的上盘。
1.露天矿场边帮的水平部分。是台阶的要素之一。有上盘和下盘之分,台阶的上部水平面为上盘,下部水平面为下盘。同一平盘是某一台阶的下盘,而又是其相邻下一台阶的上盘。
气海
[相关解释]
1.经络穴位名。位于腹正中线脐下一寸五分处﹐属任脉经。针灸本穴﹐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遗尿﹑虚弱等症。 2.人体部位名﹐宗气所聚处。膻中为上气海﹐丹田为下气海。
1.经络穴位名。位于腹正中线脐下一寸五分处﹐属任脉经。针灸本穴﹐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遗尿﹑虚弱等症。 2.人体部位名﹐宗气所聚处。膻中为上气海﹐丹田为下气海。
皂衣
[相关解释]
1.亦作"皁衣"。 2.黑衣。秦汉时官员所着﹐后降为下级官吏的服装。 3.借指下吏。
1.亦作"皁衣"。 2.黑衣。秦汉时官员所着﹐后降为下级官吏的服装。 3.借指下吏。
维口食
[相关解释]
1.佛教所反对的"邪命自活"的方式之一。指用种种咒术﹑卜算吉凶等方法以维持生活。《大智度论》卷三载以树艺自活为下口食以,观视天象自活为上口食,以曲媚豪利﹑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为方口食,学种种咒术﹑卜算吉凶自活为维口食。统谓之四邪命食。
1.佛教所反对的"邪命自活"的方式之一。指用种种咒术﹑卜算吉凶等方法以维持生活。《大智度论》卷三载以树艺自活为下口食以,观视天象自活为上口食,以曲媚豪利﹑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为方口食,学种种咒术﹑卜算吉凶自活为维口食。统谓之四邪命食。
躐席
[相关解释]
1.亦作"?席"。 2.越前而登席。古人宾席在户西,以西头为下。行礼之时,人各一席,如相离稍远,可以由下而升。若布席稍密,或数人共一席,必须由前乃可得己之座;若不由前,为躐席。
1.亦作"?席"。 2.越前而登席。古人宾席在户西,以西头为下。行礼之时,人各一席,如相离稍远,可以由下而升。若布席稍密,或数人共一席,必须由前乃可得己之座;若不由前,为躐席。
逐客令
[相关解释]
1.秦始皇颁布的驱逐各国游说之士的命令。 2.泛称赶走客人为下逐客令。
1.秦始皇颁布的驱逐各国游说之士的命令。 2.泛称赶走客人为下逐客令。
重明
[相关解释]
1.两重光明。谓光明相继不已。《离》为火﹑为日;重卦《离》为下离上离。故称。《易.离》"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高亨注"大人观此卦象,从而以相继不已之光明,照于四方。"后因以喻储君,太子。 2.指日月。 3.犹明明,显扬贤明之人。 4.指重瞳。
1.两重光明。谓光明相继不已。《离》为火﹑为日;重卦《离》为下离上离。故称。《易.离》"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高亨注"大人观此卦象,从而以相继不已之光明,照于四方。"后因以喻储君,太子。 2.指日月。 3.犹明明,显扬贤明之人。 4.指重瞳。
马慵立仗
[相关解释]
1.据《新唐书.奸臣传上.李林甫》载,李专权阻塞言路,"补阙杜琿再上书言政事,斥为下邽令。"因以语动其余曰"'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虽欲不鸣,得乎?'由是谏争路絶。"后因以"马慵立仗"为贪恋禄位﹑不敢直言之典。
1.据《新唐书.奸臣传上.李林甫》载,李专权阻塞言路,"补阙杜琿再上书言政事,斥为下邽令。"因以语动其余曰"'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虽欲不鸣,得乎?'由是谏争路絶。"后因以"马慵立仗"为贪恋禄位﹑不敢直言之典。
黍雪
[相关解释]
1.谓用黍子来擦拭桃子上的毛。《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孔子御坐于鲁哀公﹐哀公赐之桃与黍﹐哀公曰'请用。'仲尼先饭黍而后啖桃﹐左右皆搑口而笑。哀公曰'黍者﹐非饭之也﹐以雪桃也。'仲尼对曰'丘知之矣。夫黍者五谷之长也﹐祭先王为上盛。果蓏有六﹐而桃为下﹐祭先王不得入庙。丘之闻也﹐君子以贱雪贵﹐不闻以贵雪贱。今以五谷之长雪果蓏之下﹐是从上雪下也﹐丘以为妨义﹐故不敢以先于宗庙之盛也。"后遂用作咏桃的典故。
1.谓用黍子来擦拭桃子上的毛。《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孔子御坐于鲁哀公﹐哀公赐之桃与黍﹐哀公曰'请用。'仲尼先饭黍而后啖桃﹐左右皆搑口而笑。哀公曰'黍者﹐非饭之也﹐以雪桃也。'仲尼对曰'丘知之矣。夫黍者五谷之长也﹐祭先王为上盛。果蓏有六﹐而桃为下﹐祭先王不得入庙。丘之闻也﹐君子以贱雪贵﹐不闻以贵雪贱。今以五谷之长雪果蓏之下﹐是从上雪下也﹐丘以为妨义﹐故不敢以先于宗庙之盛也。"后遂用作咏桃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