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 查到相关中号的内容。
带有中号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少
[相关解释]
1.三公的副职。亦称三孤。 2.三位知名的年轻人。(1)晋王羲之﹑王承﹑王悦,俱少年知名。人称王氏三少。《晋书.王羲之传》"敦尝谓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2)唐李嗣真与同时学士赵献臣﹑徐昭任职弘文馆,俱称少俊,馆中号为"三少"。见《旧唐书.方伎传.李嗣真》。 3.谓三度返老还少。
1.三公的副职。亦称三孤。 2.三位知名的年轻人。(1)晋王羲之﹑王承﹑王悦,俱少年知名。人称王氏三少。《晋书.王羲之传》"敦尝谓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2)唐李嗣真与同时学士赵献臣﹑徐昭任职弘文馆,俱称少俊,馆中号为"三少"。见《旧唐书.方伎传.李嗣真》。 3.谓三度返老还少。
中号
[相关解释]
1.中等规格。
1.中等规格。
为人民服务(为wèi)
[相关解释]
①为人民利益而工作的思想和行为。主要内容是热爱人民,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向人民负责,个人利益服从人民的整体利益,同一切桅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②毛泽东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为追悼张思德而召集的会议上所作的讲演。编入《毛泽东选集》第3卷。毛泽东在讲演中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强调为人民服务是全党全军的唯一宗旨。
①为人民利益而工作的思想和行为。主要内容是热爱人民,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向人民负责,个人利益服从人民的整体利益,同一切桅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②毛泽东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为追悼张思德而召集的会议上所作的讲演。编入《毛泽东选集》第3卷。毛泽东在讲演中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强调为人民服务是全党全军的唯一宗旨。
军角
[相关解释]
1.军中号角。
1.军中号角。
坐树不言
[相关解释]
1.《后汉书.冯异传》"异为人谦退不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后因以"坐树不言"﹑"坐树无言"谓功高而不自矜。
1.《后汉书.冯异传》"异为人谦退不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后因以"坐树不言"﹑"坐树无言"谓功高而不自矜。
娘子军
[相关解释]
1.指唐高祖之女平阳公主所组织的军队。唐高祖第三女平阳公主嫁柴绍,并在长安。高祖将起义兵,遣使密召之。绍间行赴太原。公主乃归鄠县庄所,散家资,招引山中亡命,起兵以应高祖。营中号曰"娘子军"。事见《旧唐书·平阳公主传》。 2.由女子组成的队伍。 3.借指妇女们。
1.指唐高祖之女平阳公主所组织的军队。唐高祖第三女平阳公主嫁柴绍,并在长安。高祖将起义兵,遣使密召之。绍间行赴太原。公主乃归鄠县庄所,散家资,招引山中亡命,起兵以应高祖。营中号曰"娘子军"。事见《旧唐书·平阳公主传》。 2.由女子组成的队伍。 3.借指妇女们。
政教
[相关解释]
1.政治与教化。 2.指军中号令。 3.政权与教权。参见"政教合一"。
1.政治与教化。 2.指军中号令。 3.政权与教权。参见"政教合一"。
薛夜来
[相关解释]
1.三国魏文帝曹丕的宠姬。原名薛灵芸,常山人,美容貌。魏文帝改其名曰夜来。夜来妙于针工,虽处于深帷之内,于深帷之内,不用灯烛之光,缝制立成,宫中号为针神。见晋王嘉《拾遗记.魏》。
1.三国魏文帝曹丕的宠姬。原名薛灵芸,常山人,美容貌。魏文帝改其名曰夜来。夜来妙于针工,虽处于深帷之内,于深帷之内,不用灯烛之光,缝制立成,宫中号为针神。见晋王嘉《拾遗记.魏》。
行号巷哭
[相关解释]
1.在大路上﹑在里巷中号呼痛哭。形容悲痛之极。
1.在大路上﹑在里巷中号呼痛哭。形容悲痛之极。
记曲娘子
[相关解释]
1.唐大历中﹐歌者张红红与其父丐食于路﹐将军韦青闻其歌喉﹐纳为姬。尝有乐工撰新声未进﹐先印可于青。青潜令红红听于屏后﹐以小豆数合记其拍。乐工歌罢﹐青入问﹐云﹕"已得矣。"青出云﹕"有女弟子曾歌此﹐非新曲也。"即令隔屏风歌之﹐一声不失。乐工大惊异。寻达上听﹐召入宫﹐宫中号曰"记曲娘子"。青卒﹐红红奏曰﹕"妾本风尘丐者﹐致身入内﹐不忍忘其恩。"因一恸而绝。见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歌部》。
1.唐大历中﹐歌者张红红与其父丐食于路﹐将军韦青闻其歌喉﹐纳为姬。尝有乐工撰新声未进﹐先印可于青。青潜令红红听于屏后﹐以小豆数合记其拍。乐工歌罢﹐青入问﹐云﹕"已得矣。"青出云﹕"有女弟子曾歌此﹐非新曲也。"即令隔屏风歌之﹐一声不失。乐工大惊异。寻达上听﹐召入宫﹐宫中号曰"记曲娘子"。青卒﹐红红奏曰﹕"妾本风尘丐者﹐致身入内﹐不忍忘其恩。"因一恸而绝。见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歌部》。
送穷
[相关解释]
1.旧时驱送穷鬼的一种习俗。其时日多有不同(1)以正月晦日为送穷日。唐韩愈《送穷文》李翘注"予尝见《文宗备问》云'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为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却穷子。'自尔相承送之。"唐姚合《晦日送穷》诗之一"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2)以正月二十九日为送穷日。《岁时广记·月晦》引《图经》"池阳风俗,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穷九日,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3)以正月初六为送穷日。《岁时广记·人日》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人日前
1.旧时驱送穷鬼的一种习俗。其时日多有不同(1)以正月晦日为送穷日。唐韩愈《送穷文》李翘注"予尝见《文宗备问》云'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为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却穷子。'自尔相承送之。"唐姚合《晦日送穷》诗之一"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2)以正月二十九日为送穷日。《岁时广记·月晦》引《图经》"池阳风俗,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穷九日,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3)以正月初六为送穷日。《岁时广记·人日》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人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