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不尽的内容。
带有不尽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生吃着不尽
[相关解释]
1.谓毕生衣食丰足有余。
1.谓毕生衣食丰足有余。
七字法
[相关解释]
1.汉字书写运笔的七种方法,即攍﹑压﹑钩﹑揭﹑抵﹑导﹑送,亦称拨镫法。南唐李煜《书述》"书有七字法,谓之拨镫。自卫夫人并钟﹑王,传授于欧﹑颜﹑褚﹑陆等,流于此日……所谓法者,攍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沈尹默《书法论.余论》"检阅计有功《唐诗纪事》陆希声条,只言凡五字,攍﹑押﹑钩﹑格﹑抵,而无'谓之拨镫法'字样。由此可见,李煜的七字法是参加了自己的意思的,是不尽可以为依据的。"
1.汉字书写运笔的七种方法,即攍﹑压﹑钩﹑揭﹑抵﹑导﹑送,亦称拨镫法。南唐李煜《书述》"书有七字法,谓之拨镫。自卫夫人并钟﹑王,传授于欧﹑颜﹑褚﹑陆等,流于此日……所谓法者,攍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沈尹默《书法论.余论》"检阅计有功《唐诗纪事》陆希声条,只言凡五字,攍﹑押﹑钩﹑格﹑抵,而无'谓之拨镫法'字样。由此可见,李煜的七字法是参加了自己的意思的,是不尽可以为依据的。"
不尽
[相关解释]
1.未完;无尽。 2.犹不已。 3.不完全。 4.书信末尾用语。犹言不一一。
1.未完;无尽。 2.犹不已。 3.不完全。 4.书信末尾用语。犹言不一一。
不戢
[相关解释]
1.不检束;放纵。 2.书信用语。不尽之意。
1.不检束;放纵。 2.书信用语。不尽之意。
不杀
[相关解释]
1.不断其命。 2.不尽。
1.不断其命。 2.不尽。
不竭之府
[相关解释]
1.取之不尽的府库。
1.取之不尽的府库。
不胜
[相关解释]
①承担不了不胜酒力|不胜其苦。②不尽不胜枚举。③副词。非常不胜感激。
①承担不了不胜酒力|不胜其苦。②不尽不胜枚举。③副词。非常不胜感激。
不足
[相关解释]
1.不充足,不够。 2.不可,不能。 3.不值得,不必。 4.不难。 5.犹不尽。 6.犹不致。
1.不充足,不够。 2.不可,不能。 3.不值得,不必。 4.不难。 5.犹不尽。 6.犹不致。
举不胜举
[相关解释]
1.列举不尽。
1.列举不尽。
乐未央
[相关解释]
1."长乐未央"的略语。犹言永远欢乐,欢乐不尽『代常用的吉祥语。当时的瓦当上多饰有"长乐未央"的文字阳纹『初并以"长乐"﹑"未央"为宫殿名。
1."长乐未央"的略语。犹言永远欢乐,欢乐不尽『代常用的吉祥语。当时的瓦当上多饰有"长乐未央"的文字阳纹『初并以"长乐"﹑"未央"为宫殿名。
乡饮宾
[相关解释]
1.乡饮酒礼的宾介。周制,乡饮酒礼举乡里处士之贤者为"宾",次为"介",又次为"众宾"。其后历代相沿,名称不尽相同。明清时又有"宾"(亦称"大宾")﹑"僸宾"﹑"介宾"﹑"三宾"﹑"众宾"等名号,统称"乡饮宾"。
1.乡饮酒礼的宾介。周制,乡饮酒礼举乡里处士之贤者为"宾",次为"介",又次为"众宾"。其后历代相沿,名称不尽相同。明清时又有"宾"(亦称"大宾")﹑"僸宾"﹑"介宾"﹑"三宾"﹑"众宾"等名号,统称"乡饮宾"。
书不尽意
[相关解释]
1.犹书不尽言。
1.犹书不尽言。
书不尽言
[相关解释]
1.《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谓文辞难充分达意◇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1.《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谓文辞难充分达意◇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亏待
[相关解释]
待人不公平或不尽心你放心吧,我一定不~他。
待人不公平或不尽心你放心吧,我一定不~他。
云母
[相关解释]
俗名千层纸”。分布最广的造岩矿物。为钾、镁、锂、铁、铝等的铝硅酸盐。具玻璃光泽,摩斯硬度2~3。集合体呈鳞片状。按成分可分为白云母、黑云母、金云母及锂云母等。性质不尽相同,分别是电气业、建筑业、化工业的重要原料。
俗名千层纸”。分布最广的造岩矿物。为钾、镁、锂、铁、铝等的铝硅酸盐。具玻璃光泽,摩斯硬度2~3。集合体呈鳞片状。按成分可分为白云母、黑云母、金云母及锂云母等。性质不尽相同,分别是电气业、建筑业、化工业的重要原料。
井养
[相关解释]
1.谓井水供养于人,源源不尽。 2.比喻受到别人的好处﹑恩惠。
1.谓井水供养于人,源源不尽。 2.比喻受到别人的好处﹑恩惠。
余乐
[相关解释]
1.不尽之乐。
1.不尽之乐。
余叹
[相关解释]
1.谓不尽的叹息。
1.谓不尽的叹息。
余味
[相关解释]
1.留下的耐人回想不尽的意味。 2.馀留的气味﹑味道。
1.留下的耐人回想不尽的意味。 2.馀留的气味﹑味道。
余哀
[相关解释]
1.不尽的悲哀。
1.不尽的悲哀。
余姿
[相关解释]
1.赏玩不尽的姿容。 2.指前辈传留下来的舞姿。
1.赏玩不尽的姿容。 2.指前辈传留下来的舞姿。
余恨
[相关解释]
1.不尽的恨怒;遗憾。
1.不尽的恨怒;遗憾。
余惭
[相关解释]
1.亦作"余惭"。 2.不尽的惭愧。
1.亦作"余惭"。 2.不尽的惭愧。
余想
[相关解释]
1.不尽之思。
1.不尽之思。
余意
[相关解释]
1.不尽之意。
1.不尽之意。
余愧
[相关解释]
1.不尽的愧怍。
1.不尽的愧怍。
余桃
[相关解释]
1.指吃过的桃子的残剩部分。语本《韩非子.说难》"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后用作以男色事人之典实。
1.指吃过的桃子的残剩部分。语本《韩非子.说难》"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后用作以男色事人之典实。
余歌
[相关解释]
1.缭绕不尽的歌声。
1.缭绕不尽的歌声。
余眷
[相关解释]
1.亦作"余眷"。 2.谓不尽的顾眷﹑关心。瞔,同"眷"。
1.亦作"余眷"。 2.谓不尽的顾眷﹑关心。瞔,同"眷"。
余辜
[相关解释]
1.抵偿不尽的罪愆。
1.抵偿不尽的罪愆。
余馥
[相关解释]
1.指残花。 2.不尽的芳香。
1.指残花。 2.不尽的芳香。
偷禄
[相关解释]
1.谓任官不尽职,徒受俸禄。
1.谓任官不尽职,徒受俸禄。
儢儢
[相关解释]
1.懈怠,不尽力。
1.懈怠,不尽力。
养羞
[相关解释]
1.储藏食物。《逸周书.时训》"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朱右曾校释"养羞者﹐蓄食以备冬﹐如藏珍羞。"《礼记.月令》"﹝仲秋之月﹞群鸟养羞。"郑玄注"《夏小正》曰'九月丹鸟羞白鸟。'说曰'……养也者﹐不尽食也。'"南朝宋鲍照《蒜山被始兴王命作》诗"玄武藏木阴﹐丹鸟还养羞。"一说﹐取所藏之食物。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周颂.酌》"遵养时晦""《夏小正》所云'丹鸟羞白鸟'﹐'羞也者﹐进﹐不尽食也'﹐养羞则谓取其所藏之食也。"
1.储藏食物。《逸周书.时训》"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朱右曾校释"养羞者﹐蓄食以备冬﹐如藏珍羞。"《礼记.月令》"﹝仲秋之月﹞群鸟养羞。"郑玄注"《夏小正》曰'九月丹鸟羞白鸟。'说曰'……养也者﹐不尽食也。'"南朝宋鲍照《蒜山被始兴王命作》诗"玄武藏木阴﹐丹鸟还养羞。"一说﹐取所藏之食物。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周颂.酌》"遵养时晦""《夏小正》所云'丹鸟羞白鸟'﹐'羞也者﹐进﹐不尽食也'﹐养羞则谓取其所藏之食也。"
分桃
[相关解释]
1.语本《韩非子.说难》"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瑕色衰爱驰,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瑕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后多以指借男宠之事。
1.语本《韩非子.说难》"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瑕色衰爱驰,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瑕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后多以指借男宠之事。
劳动适龄人口
[相关解释]
处于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劳动年龄的范围,各国规定不尽相同,多数国家只规定其下限,也有规定上下限的。中国规定的劳动年龄下限,男性及女性都是十六岁;上限男性为六十岁,女性体力劳动者为五十岁,脑力劳动者为五十五岁。该年龄段内丧失劳动力的人口不属劳动适龄人口。
处于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劳动年龄的范围,各国规定不尽相同,多数国家只规定其下限,也有规定上下限的。中国规定的劳动年龄下限,男性及女性都是十六岁;上限男性为六十岁,女性体力劳动者为五十岁,脑力劳动者为五十五岁。该年龄段内丧失劳动力的人口不属劳动适龄人口。
卤莽灭裂
[相关解释]
1.《庄子.则阳》"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陆德明释文"郭云'卤莽灭裂,轻脱末略,不尽其分也。'司马云'卤莽,犹粗粗也,谓浅耕稀种也;灭裂,断其草也。'"后多用以形容做事草率粗疏。
1.《庄子.则阳》"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陆德明释文"郭云'卤莽灭裂,轻脱末略,不尽其分也。'司马云'卤莽,犹粗粗也,谓浅耕稀种也;灭裂,断其草也。'"后多用以形容做事草率粗疏。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相关解释]
1.拿不完,用不尽。形容非常丰富。语本宋苏轼《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1.拿不完,用不尽。形容非常丰富。语本宋苏轼《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叛衍
[相关解释]
1.漫衍,连绵不尽的样子。
1.漫衍,连绵不尽的样子。
吃着不尽
[相关解释]
1.亦作"吃着不尽"。 2.吃穿享用不完。
1.亦作"吃着不尽"。 2.吃穿享用不完。
圣事
[相关解释]
1.圣人之事。谓孔子弟子学习的成果和表现。 2.基督教的重要礼仪。该教认为它借助一定可见的形式赋予领受者不可见的基督的宠爱和保佑。具体内容有圣洗﹑坚振﹑告解﹑圣体﹑终傅﹑神品﹑婚配等七件。各教派不尽相同﹐如新教一般只承认洗礼(圣洗)与圣餐(圣体)为圣事。
1.圣人之事。谓孔子弟子学习的成果和表现。 2.基督教的重要礼仪。该教认为它借助一定可见的形式赋予领受者不可见的基督的宠爱和保佑。具体内容有圣洗﹑坚振﹑告解﹑圣体﹑终傅﹑神品﹑婚配等七件。各教派不尽相同﹐如新教一般只承认洗礼(圣洗)与圣餐(圣体)为圣事。
地方部队
[相关解释]
也称地方军”。在一定的地区性范围内执行军事任务的军队。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编有地方部队,但名称和编制不尽相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地方部队隶属于省军区。平时主要负责本地区的警卫、守备和维持地方治安任务,开展训练民兵和群众工作;战时主要配合野战军作战,并且率领民兵就地坚持斗争,随时准备改编为野战军。
也称地方军”。在一定的地区性范围内执行军事任务的军队。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编有地方部队,但名称和编制不尽相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地方部队隶属于省军区。平时主要负责本地区的警卫、守备和维持地方治安任务,开展训练民兵和群众工作;战时主要配合野战军作战,并且率领民兵就地坚持斗争,随时准备改编为野战军。
壮剧
[相关解释]
壮族戏曲剧种。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左江、右江流域和云南富宁、广南一带。广西有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师剧三支;云南有富宁壮剧、广南壮剧两支。各支的形成过程不同,音乐唱腔、表演风格也不尽相同。
壮族戏曲剧种。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左江、右江流域和云南富宁、广南一带。广西有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师剧三支;云南有富宁壮剧、广南壮剧两支。各支的形成过程不同,音乐唱腔、表演风格也不尽相同。
大鼓
[相关解释]
曲艺的一个类别。清代形成于北方,一般认为由鼓词衍变而成。一人自击鼓板演唱,另有三弦等乐器伴奏。近代流行各地的大鼓不下二三十种,如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大鼓等。通常还把弦子书一类归在大鼓中。各种大鼓的书(曲)目、唱腔等不尽相同。
曲艺的一个类别。清代形成于北方,一般认为由鼓词衍变而成。一人自击鼓板演唱,另有三弦等乐器伴奏。近代流行各地的大鼓不下二三十种,如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大鼓等。通常还把弦子书一类归在大鼓中。各种大鼓的书(曲)目、唱腔等不尽相同。
太宰
[相关解释]
1.相传殷置太宰。周称冢宰﹐为天官之长﹐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春秋列国亦多置太宰之官﹐职权不尽相同。秦﹑汉﹑魏皆不置。晋以避司马师讳﹐置太宰以代太师。北周文帝依《周礼》建六官﹐置天官大冢宰卿一人。隋唐均无此官。宋崇宁间﹐改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靖康末复故。参阅《周礼·天官·大宰》﹑《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二》﹑《文献通考·职官二》。 2.三代掌馔之官。 3.明清时一般称吏部尚书为太宰。
1.相传殷置太宰。周称冢宰﹐为天官之长﹐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春秋列国亦多置太宰之官﹐职权不尽相同。秦﹑汉﹑魏皆不置。晋以避司马师讳﹐置太宰以代太师。北周文帝依《周礼》建六官﹐置天官大冢宰卿一人。隋唐均无此官。宋崇宁间﹐改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靖康末复故。参阅《周礼·天官·大宰》﹑《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二》﹑《文献通考·职官二》。 2.三代掌馔之官。 3.明清时一般称吏部尚书为太宰。
寸草春晖
[相关解释]
小草难以报答春天阳光的恩惠,比喻报答不尽母亲的养育之恩。语出孟郊《游子吟》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小草难以报答春天阳光的恩惠,比喻报答不尽母亲的养育之恩。语出孟郊《游子吟》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尸位素餐
[相关解释]
占据职位,领取俸禄,而不尽责尸位素餐,难以成居。
占据职位,领取俸禄,而不尽责尸位素餐,难以成居。
尸居
[相关解释]
1.谓安居而无为。 2.指居位而不尽职。 3.见"尸居余气"。
1.谓安居而无为。 2.指居位而不尽职。 3.见"尸居余气"。
尸禄素餐
[相关解释]
1.亦作"尸禄素飡"。 2.谓空食俸禄而不尽其职,无所事事。
1.亦作"尸禄素飡"。 2.谓空食俸禄而不尽其职,无所事事。
尸素
[相关解释]
1.谓居位食禄而不尽职。常用作自谦之词。 2.指居位食禄不尽职的人。
1.谓居位食禄而不尽职。常用作自谦之词。 2.指居位食禄不尽职的人。
峿台
[相关解释]
1.台名。在湖南祁阳县西南浯溪上,唐元结任道州刺史时筑,并撰有《峿台铭》云"湘渊清新,峿台峭。登台长望,无远不尽。"
1.台名。在湖南祁阳县西南浯溪上,唐元结任道州刺史时筑,并撰有《峿台铭》云"湘渊清新,峿台峭。登台长望,无远不尽。"
左右逢原
[相关解释]
也作左右逢源”。语出《孟子·离娄下》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原意是学识广博扎实,造诣深,积蓄广,就能应用自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比喻做事得心应手。也比喻为人圆滑,处处吃得开。
也作左右逢源”。语出《孟子·离娄下》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原意是学识广博扎实,造诣深,积蓄广,就能应用自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比喻做事得心应手。也比喻为人圆滑,处处吃得开。
差樊
[相关解释]
1.古代坟墓外按死者爵位等级不同所立之藩篱。《管子.侈靡》"犹不尽,故有次浮也;有差樊,有瘗藏。"尹知章注"樊,蕃也。谓垄墓之外树以蕃。其制尊卑之外,此垄之次浮也。"一说指出殡时按死者爵位等级不同所用的披(牵引灵车之物)。
1.古代坟墓外按死者爵位等级不同所立之藩篱。《管子.侈靡》"犹不尽,故有次浮也;有差樊,有瘗藏。"尹知章注"樊,蕃也。谓垄墓之外树以蕃。其制尊卑之外,此垄之次浮也。"一说指出殡时按死者爵位等级不同所用的披(牵引灵车之物)。
怀隐
[相关解释]
1.谓知而不言,言而不尽。
1.谓知而不言,言而不尽。
悠然
[相关解释]
1.闲适貌;淡泊貌。 2.深远貌。 3.以形容韵味不尽。 4.久远貌;辽阔貌。 5.忧伤貌。 6.徐缓貌。
1.闲适貌;淡泊貌。 2.深远貌。 3.以形容韵味不尽。 4.久远貌;辽阔貌。 5.忧伤貌。 6.徐缓貌。
意在言外
[相关解释]
1.谓语意含蓄,真意在言辞之外,让人自去体会。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圣俞常语予曰'……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1.谓语意含蓄,真意在言辞之外,让人自去体会。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圣俞常语予曰'……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感恩
[相关解释]
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不尽ㄧ~图报。
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不尽ㄧ~图报。
慸悜
[相关解释]
1.意不尽。
1.意不尽。
戟门
[相关解释]
1.立戟为门。古代帝王外出,在止宿处插戟为门。《周礼.天官.掌舍》"为坛壝宫棘门"郑玄注引汉郑司农曰"棘门,以戟为门。"后指立戟之门。《资治通鉴.唐僖宗光启三年》"行密帅诸军合万五千人入城,以梁缵不尽节于高氏,为秦毕用,斩于戟门之外。"胡三省注"唐设戟之制,庙社宫殿之门二十有四,东宫之门一十有八,一品之门十六,二品及京兆﹑河南﹑太原尹﹑大都督﹑大都护之门十四,三品及上都督﹑中都督﹑上都护﹑上州之门十二,下都督﹑下都护﹑中州﹑下州之门各十。设戟于门,故谓之戟门。"引申指显贵之家或显赫的官署。 2.墓前石门
1.立戟为门。古代帝王外出,在止宿处插戟为门。《周礼.天官.掌舍》"为坛壝宫棘门"郑玄注引汉郑司农曰"棘门,以戟为门。"后指立戟之门。《资治通鉴.唐僖宗光启三年》"行密帅诸军合万五千人入城,以梁缵不尽节于高氏,为秦毕用,斩于戟门之外。"胡三省注"唐设戟之制,庙社宫殿之门二十有四,东宫之门一十有八,一品之门十六,二品及京兆﹑河南﹑太原尹﹑大都督﹑大都护之门十四,三品及上都督﹑中都督﹑上都护﹑上州之门十二,下都督﹑下都护﹑中州﹑下州之门各十。设戟于门,故谓之戟门。"引申指显贵之家或显赫的官署。 2.墓前石门
新月派
[相关解释]
文学派别。1924年在北京成立新月社。1927年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后创办《新月》月刊。成员多为从英美归来的留学生,政治倾向不尽一致。个别成员因反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曾遭鲁迅等人批判。该派对中国新诗的发展曾起过积极作用。1933年因《新月》停刊,该派逐渐解散。
文学派别。1924年在北京成立新月社。1927年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后创办《新月》月刊。成员多为从英美归来的留学生,政治倾向不尽一致。个别成员因反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曾遭鲁迅等人批判。该派对中国新诗的发展曾起过积极作用。1933年因《新月》停刊,该派逐渐解散。
方纪(1919- )
[相关解释]
作家∮北束鹿(今辛集)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到延安,曾在《解放日报》工作。解放战争期间任随军记者。建国后曾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长、中国作协天津分会主席。著有长诗《不尽长江滚滚来》、《大江东去》,长篇小说《老桑树底下的故事》,散文集《挥手之间》等。
作家∮北束鹿(今辛集)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到延安,曾在《解放日报》工作。解放战争期间任随军记者。建国后曾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长、中国作协天津分会主席。著有长诗《不尽长江滚滚来》、《大江东去》,长篇小说《老桑树底下的故事》,散文集《挥手之间》等。
无地
[相关解释]
1.没有地方;没有土地。 2.没有大地。 3.犹言看不见地面。形容位置高渺或范围广袤。 4.犹言至极;不尽。形容无限喜爱﹑惶恐﹑惊喜﹑感愧等感情。
1.没有地方;没有土地。 2.没有大地。 3.犹言看不见地面。形容位置高渺或范围广袤。 4.犹言至极;不尽。形容无限喜爱﹑惶恐﹑惊喜﹑感愧等感情。
无底藏
[相关解释]
1.取之不尽的库藏。佛教用以形容佛门奥旨。
1.取之不尽的库藏。佛教用以形容佛门奥旨。
无廖
[相关解释]
1.亦作"无僯"。 2.不努力,不尽力。
1.亦作"无僯"。 2.不努力,不尽力。
无所不尽其极
[相关解释]
1.犹言竭尽其所有。
1.犹言竭尽其所有。
无既
[相关解释]
1.无穷;不尽。
1.无穷;不尽。
无絶
[相关解释]
1.不断;不尽。
1.不断;不尽。
无量劫
[相关解释]
1.佛教谓计数不尽的时节。佛经言天地从生成至毁灭为一劫。
1.佛教谓计数不尽的时节。佛经言天地从生成至毁灭为一劫。
杨家府演义
[相关解释]
全称《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又名《杨家将演义》等。明代长篇小说。作者不详。八卷五十八则。据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及有关戏曲剧目整理加工而成。起于宋太祖登基,杨业投宋,终于杨怀玉举家上太行。其情节与《北宋志传》不尽相同,艺术上也较为粗糙。
全称《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又名《杨家将演义》等。明代长篇小说。作者不详。八卷五十八则。据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及有关戏曲剧目整理加工而成。起于宋太祖登基,杨业投宋,终于杨怀玉举家上太行。其情节与《北宋志传》不尽相同,艺术上也较为粗糙。
构成
[相关解释]
①形成;造成眼镜由镜片和镜架~ㄧ违法情节轻微,还没有~犯罪。②结构①研究所目前的人员~不尽合理。
①形成;造成眼镜由镜片和镜架~ㄧ违法情节轻微,还没有~犯罪。②结构①研究所目前的人员~不尽合理。
梅尧臣(1002-1060)
[相关解释]
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古名宛陵,今属安徽)人。历任地方小官,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重视写作技巧,主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南宋刘克庄、陆游等均受其影响。有《宛陵先生集》。
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古名宛陵,今属安徽)人。历任地方小官,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重视写作技巧,主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南宋刘克庄、陆游等均受其影响。有《宛陵先生集》。
次浮
[相关解释]
1.棺椁垄墓外的装饰。《管子.侈靡》"巨棺椁所以起木工也﹐多衣衾所以起女工也﹐犹不尽﹐故有次浮也。"君知章注"次浮﹐棺椁垄墓之外游饰也。"一说为墓外之郛郭。郭沫若等集校引何如璋曰"次﹐谓次第﹐浮﹐当谓桴。桴与'捄'通。《说文》'救﹐盛土于梩中也﹐一曰桴也。'言于墓棫桴聚土壤﹐筑墙周之﹐如城之有郛郭也。"或曰即裹牺牲的包裹。
1.棺椁垄墓外的装饰。《管子.侈靡》"巨棺椁所以起木工也﹐多衣衾所以起女工也﹐犹不尽﹐故有次浮也。"君知章注"次浮﹐棺椁垄墓之外游饰也。"一说为墓外之郛郭。郭沫若等集校引何如璋曰"次﹐谓次第﹐浮﹐当谓桴。桴与'捄'通。《说文》'救﹐盛土于梩中也﹐一曰桴也。'言于墓棫桴聚土壤﹐筑墙周之﹐如城之有郛郭也。"或曰即裹牺牲的包裹。
渣滓
[相关解释]
①物品提取出精华后的残余部分微有些渣滓去不尽。②比喻品质恶劣无益于社会的人社会渣滓。
①物品提取出精华后的残余部分微有些渣滓去不尽。②比喻品质恶劣无益于社会的人社会渣滓。
滥尸
[相关解释]
1.北周庾信《哀江南赋》"谬掌卫于中军,滥尸丞于御史。"原谓乖妄地担任了御史中丞之职。滥,滥竽充数;尸,尸位素餐◇因以"滥尸"谓占居其位而不尽其责。
1.北周庾信《哀江南赋》"谬掌卫于中军,滥尸丞于御史。"原谓乖妄地担任了御史中丞之职。滥,滥竽充数;尸,尸位素餐◇因以"滥尸"谓占居其位而不尽其责。
漫演
[相关解释]
1.连绵不尽。 2.引伸。 3.汉杂戏名。
1.连绵不尽。 2.引伸。 3.汉杂戏名。
猛虎行
[相关解释]
1.乐府《平调曲》名。《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六.猛虎行》郭茂倩题解"古辞曰'饥不从猛虎食﹐暮不从野雀栖。野雀安无巢﹐游子为谁骄。'"后人作此题者﹐或写客行﹐或写劝勉,或写功业未建的苦闷,或以猛虎喻贪暴苛政,题旨不尽相同。
1.乐府《平调曲》名。《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六.猛虎行》郭茂倩题解"古辞曰'饥不从猛虎食﹐暮不从野雀栖。野雀安无巢﹐游子为谁骄。'"后人作此题者﹐或写客行﹐或写劝勉,或写功业未建的苦闷,或以猛虎喻贪暴苛政,题旨不尽相同。
现代评论派
[相关解释]
文化派别。因1924年创办《现代评论》周刊而得名。成员多系从英美归来的留学生,政治态度和思想倾向不尽一致。曾因反对群众的革命斗争,受到鲁迅批判。《现代评论》于1928年底停刊后,该派随之解体。
文化派别。因1924年创办《现代评论》周刊而得名。成员多系从英美归来的留学生,政治态度和思想倾向不尽一致。曾因反对群众的革命斗争,受到鲁迅批判。《现代评论》于1928年底停刊后,该派随之解体。
由博返约
[相关解释]
1.《孟子.离娄下》"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赵岐注"不尽知,则不能要言之。"后因以"由博返约"指学成广博之后,更撮其精要,复而归于简约。
1.《孟子.离娄下》"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赵岐注"不尽知,则不能要言之。"后因以"由博返约"指学成广博之后,更撮其精要,复而归于简约。
知无不尽
[相关解释]
1.犹言知无不言。
1.犹言知无不言。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相关解释]
1.凡有所知,都毫无保留地讲出来。
1.凡有所知,都毫无保留地讲出来。
竹罄南山
[相关解释]
1.《汉书.公孙贺传》"南山之行不足受我辞﹐斜谷之木不足为我械。"本言事端繁多﹐书不胜书﹐后常以"竹罄南山"谓人罪恶极多﹐书写不尽。
1.《汉书.公孙贺传》"南山之行不足受我辞﹐斜谷之木不足为我械。"本言事端繁多﹐书不胜书﹐后常以"竹罄南山"谓人罪恶极多﹐书写不尽。
美不胜收
[相关解释]
1.形容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尽。
1.形容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尽。
耿直
[相关解释]
(性格)正直;直爽他是个~人,一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也作梗直、鲠直。
(性格)正直;直爽他是个~人,一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也作梗直、鲠直。
聚宝盆
[相关解释]
传说中装满金银珠宝而且取之不尽的盆,比喻资源丰富的地方。
传说中装满金银珠宝而且取之不尽的盆,比喻资源丰富的地方。
致知
[相关解释]
1.儒家哲学用语。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历代儒家学者对此有不同解释『郑玄认为"致知"是使人"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宋朱熹认为"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明王守仁则认为"致知"即"致吾心之良知"。参见"致良知"。
1.儒家哲学用语。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历代儒家学者对此有不同解释『郑玄认为"致知"是使人"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宋朱熹认为"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明王守仁则认为"致知"即"致吾心之良知"。参见"致良知"。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相关解释]
词篇名。相传为唐代李白作。上片渲染山林清寒伤心之景,下片由景入情,写闺中思妇伫立盼望游子归来的哀伤。全篇意境苍凉,笔法浑厚,结尾含蓄不尽,是给人以深刻启迪的最早文人词之一。
词篇名。相传为唐代李白作。上片渲染山林清寒伤心之景,下片由景入情,写闺中思妇伫立盼望游子归来的哀伤。全篇意境苍凉,笔法浑厚,结尾含蓄不尽,是给人以深刻启迪的最早文人词之一。
虞候
[相关解释]
1.古官名。守望山泽之官。 2.古官名。宇文泰相西魏﹐始置虞候都督﹐后因设虞候之官﹐职掌不尽相同。隋为东宫禁卫官﹐掌侦察﹑巡逻。唐代后期有都虞候﹐为军中执法的长官﹐五代时都虞候为侍卫亲军的高级军官。宋代沿置﹐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步军司均置都虞候﹐位次于都指挥使和副都指挥使。此外又有将虞候﹑院虞候等低级武职。 3.宋时官僚雇用的侍从。南宋时在临安可向"行老"雇用。参阅宋吴自牧《梦粱录.雇觅人力》。
1.古官名。守望山泽之官。 2.古官名。宇文泰相西魏﹐始置虞候都督﹐后因设虞候之官﹐职掌不尽相同。隋为东宫禁卫官﹐掌侦察﹑巡逻。唐代后期有都虞候﹐为军中执法的长官﹐五代时都虞候为侍卫亲军的高级军官。宋代沿置﹐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步军司均置都虞候﹐位次于都指挥使和副都指挥使。此外又有将虞候﹑院虞候等低级武职。 3.宋时官僚雇用的侍从。南宋时在临安可向"行老"雇用。参阅宋吴自牧《梦粱录.雇觅人力》。
裼袭
[相关解释]
1.古代礼服之制袒外衣而露裼衣,且不尽覆其裘,谓之裼;不裼,谓之袭。盛礼以袭为敬;非盛礼以裼为敬。 2.指穿着礼服。
1.古代礼服之制袒外衣而露裼衣,且不尽覆其裘,谓之裼;不裼,谓之袭。盛礼以袭为敬;非盛礼以裼为敬。 2.指穿着礼服。
裼裘
[相关解释]
1.古行礼时,袒外衣而露裼衣,且不尽覆其裘,谓之裼裘。非盛礼时,以此为敬。 2.泛指袒露里衣。形容不拘礼仪。
1.古行礼时,袒外衣而露裼衣,且不尽覆其裘,谓之裼裘。非盛礼时,以此为敬。 2.泛指袒露里衣。形容不拘礼仪。
言不尽意
[相关解释]
1.语言不能表达思想的全部内容。《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晋欧阳建《言尽意论》﹕"世之论者以为'言不尽意'由来尚矣。"朱自清《诗文评的发展》﹕"原来我们的'求好'的艺术论渊源于道家﹐而道家不信赖语言﹐以为'言不尽意'﹐所以崇尚'无端崖之辞'。"后多用为书信结尾套语﹐表示意有未尽。 2.魏晋玄学命题。与"言尽意"相对。三国魏荀粲等提出"言不尽意"说﹐认为"象外之意﹐系表之言"都是"藴而不出"的﹐所以"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见《三国志.魏志.荀彧传》裴松之注引晋孙盛《晋阳秋》。
1.语言不能表达思想的全部内容。《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晋欧阳建《言尽意论》﹕"世之论者以为'言不尽意'由来尚矣。"朱自清《诗文评的发展》﹕"原来我们的'求好'的艺术论渊源于道家﹐而道家不信赖语言﹐以为'言不尽意'﹐所以崇尚'无端崖之辞'。"后多用为书信结尾套语﹐表示意有未尽。 2.魏晋玄学命题。与"言尽意"相对。三国魏荀粲等提出"言不尽意"说﹐认为"象外之意﹐系表之言"都是"藴而不出"的﹐所以"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见《三国志.魏志.荀彧传》裴松之注引晋孙盛《晋阳秋》。
言无不尽
[相关解释]
1.把内心的话说尽﹐毫不保留。
1.把内心的话说尽﹐毫不保留。
语系
[相关解释]
1.具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如汉藏语系﹑印欧语系。同一语系内﹐按各语言之间亲属关系的远近﹐可分为若干语族﹔同一语族可再按关系远近分为若干语支。由于世界语言十分复杂﹐语系的划分在语言学家中不尽一致﹐名称也不尽相同。
1.具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如汉藏语系﹑印欧语系。同一语系内﹐按各语言之间亲属关系的远近﹐可分为若干语族﹔同一语族可再按关系远近分为若干语支。由于世界语言十分复杂﹐语系的划分在语言学家中不尽一致﹐名称也不尽相同。
说不尽
[相关解释]
1.难以用言语形容。
1.难以用言语形容。
赐绯
[相关解释]
1.赐给绯色的官服。唐代五品﹑四品官服绯,后世服绯品级不尽相同。 2.指唐玄宗把骰子的四点饰以朱色之事。
1.赐给绯色的官服。唐代五品﹑四品官服绯,后世服绯品级不尽相同。 2.指唐玄宗把骰子的四点饰以朱色之事。
边防部队
[相关解释]
在边疆驻守并执行军事任务的军队。世界上多数国家编有边防部队,但名称和编制不尽相同。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的主要任务是,严守国界,保卫边疆;负责边境巡逻、值勤和管理;处理边境涉外事务;参加边疆社会主义建设等。
在边疆驻守并执行军事任务的军队。世界上多数国家编有边防部队,但名称和编制不尽相同。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的主要任务是,严守国界,保卫边疆;负责边境巡逻、值勤和管理;处理边境涉外事务;参加边疆社会主义建设等。
遐祚
[相关解释]
1.绵绵不尽的福泽。
1.绵绵不尽的福泽。
遗言
[相关解释]
1.临终的话。 2.犹古训。 3.遗漏之语,不尽之言。 4.留传下来的说法;古词语。
1.临终的话。 2.犹古训。 3.遗漏之语,不尽之言。 4.留传下来的说法;古词语。
长安居大不易
[相关解释]
1.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知己》﹕"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顾况。况谑之曰﹕'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乃读至《赋得原上草送友人》诗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况叹之曰﹕'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事亦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喻在大都市里生活不易。
1.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知己》﹕"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顾况。况谑之曰﹕'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乃读至《赋得原上草送友人》诗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况叹之曰﹕'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事亦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喻在大都市里生活不易。
长安米贵
[相关解释]
1.唐张固《幽闲鼓吹》﹕"白尚书(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旧题宋尤袤《全唐诗话》卷二记载此事﹐作"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用以指居大都市生活费用昂贵。
1.唐张固《幽闲鼓吹》﹕"白尚书(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旧题宋尤袤《全唐诗话》卷二记载此事﹐作"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用以指居大都市生活费用昂贵。
闪离
[相关解释]
1.稍有参差,不尽吻合。
1.稍有参差,不尽吻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