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1 查到相关三藏的内容。
带有三藏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藏
[相关解释]
1.梵文意译。佛教经典的总称。分经﹑律﹑论三部分。经,总说根本教义;律,记述戒规威仪;论,阐明经义。通晓三藏的僧人,称三藏法师,如唐玄奘称唐三藏。
1.梵文意译。佛教经典的总称。分经﹑律﹑论三部分。经,总说根本教义;律,记述戒规威仪;论,阐明经义。通晓三藏的僧人,称三藏法师,如唐玄奘称唐三藏。
唐三藏
[相关解释]
1.唐代玄奘法师的俗称。精通经﹑律﹑论三藏的高僧称为三藏法师。
1.唐代玄奘法师的俗称。精通经﹑律﹑论三藏的高僧称为三藏法师。
唐僧取经
[相关解释]
1.唐代高僧玄奘赴天竺(印度)求经,历时十七年,回国后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宋元间《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与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曾演义其事。自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行世,"唐僧取经"遂成为中国民间妇孺皆知的故事。
1.唐代高僧玄奘赴天竺(印度)求经,历时十七年,回国后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宋元间《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与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曾演义其事。自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行世,"唐僧取经"遂成为中国民间妇孺皆知的故事。
圣教序
[相关解释]
1.唐碑名。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玄奘法师至印度取经﹐回长安后﹐译经﹑论一千余卷。贞观二二年﹐太宗作此序表彰其事。时高宗为太子﹐又作《述三藏圣教序记》。至高宗朝﹐多处将序﹑记刻石立碑。其中后世最有名者﹐为咸亨三年由弘福寺僧怀仁集晋王羲之字迹刻成﹐后附玄奘所译《心经》。碑在西安学宫﹐世称《集王圣教序》。
1.唐碑名。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玄奘法师至印度取经﹐回长安后﹐译经﹑论一千余卷。贞观二二年﹐太宗作此序表彰其事。时高宗为太子﹐又作《述三藏圣教序记》。至高宗朝﹐多处将序﹑记刻石立碑。其中后世最有名者﹐为咸亨三年由弘福寺僧怀仁集晋王羲之字迹刻成﹐后附玄奘所译《心经》。碑在西安学宫﹐世称《集王圣教序》。
大藏经
[相关解释]
佛教经典的总称。内容分经(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说教和后来增入的少数佛教徒的说教)、律(释迦牟尼为信徒制定的必须遵守的仪规)、论(关于佛教教理的阐述或解释)三藏,包括印度、中国等国的佛教著述在内。有汉、藏、蒙、满、西夏、日和巴利文等多种文本。
佛教经典的总称。内容分经(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说教和后来增入的少数佛教徒的说教)、律(释迦牟尼为信徒制定的必须遵守的仪规)、论(关于佛教教理的阐述或解释)三藏,包括印度、中国等国的佛教著述在内。有汉、藏、蒙、满、西夏、日和巴利文等多种文本。
契经
[相关解释]
1.梵语sūtra的意译。佛教三藏之一﹐亦单称经。对律﹑论而言。
1.梵语sūtra的意译。佛教三藏之一﹐亦单称经。对律﹑论而言。
慧藏
[相关解释]
1.佛教经典分经﹑律﹑论三部分,是为三藏,亦称慧藏。亦特指其中的论藏。
1.佛教经典分经﹑律﹑论三部分,是为三藏,亦称慧藏。亦特指其中的论藏。
掌藏
[相关解释]
1.内官名。唐置。职掌宫内财物。 2.掌管三藏。
1.内官名。唐置。职掌宫内财物。 2.掌管三藏。
曳瑟知林
[相关解释]
1.义译"杖林"。曳瑟知,梵语音译,义云"杖"。佛教故事,传说有婆罗门不信释迦身长丈六,乃以丈六竹杖量佛身。婆罗门将杖端增长,佛身亦随长,不可穷究,乃投杖而去,后遂生根成林。见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按,唐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称此林为"杖林",即今之jeshtiban。
1.义译"杖林"。曳瑟知,梵语音译,义云"杖"。佛教故事,传说有婆罗门不信释迦身长丈六,乃以丈六竹杖量佛身。婆罗门将杖端增长,佛身亦随长,不可穷究,乃投杖而去,后遂生根成林。见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按,唐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称此林为"杖林",即今之jeshtiban。
玄奘(602-664)
[相关解释]
唐代佛教学者、旅行家、翻译家。俗称唐僧。原姓陈,名fd6a#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十三岁出家。公元629年从长安出发,经凉州出玉门关西行赴印度。初在那烂陀寺受学,后又游学印度各地,精通佛教经、律、论三藏。645年回国,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又记旅行途中见闻,撰成《大唐西域记》。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小说,即从他的故事发展而来。
唐代佛教学者、旅行家、翻译家。俗称唐僧。原姓陈,名fd6a#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十三岁出家。公元629年从长安出发,经凉州出玉门关西行赴印度。初在那烂陀寺受学,后又游学印度各地,精通佛教经、律、论三藏。645年回国,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又记旅行途中见闻,撰成《大唐西域记》。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小说,即从他的故事发展而来。
章回小说
[相关解释]
中国长篇小说的传统形式之一。盛行于明、清两代。全书分回标目,故事连接。宋代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已具雏形。明、清时代章回小说的代表作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现代长篇小说也有采用章回小说形式的,如《吕梁英雄传》等。
中国长篇小说的传统形式之一。盛行于明、清两代。全书分回标目,故事连接。宋代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已具雏形。明、清时代章回小说的代表作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现代长篇小说也有采用章回小说形式的,如《吕梁英雄传》等。
经藏
[相关解释]
1.梵文的意译。佛教经典的一大类。与律藏﹑论藏合称三藏。 2.寺院存放佛经处。
1.梵文的意译。佛教经典的一大类。与律藏﹑论藏合称三藏。 2.寺院存放佛经处。
经论
[相关解释]
1.佛教指三藏中的经藏与论藏。
1.佛教指三藏中的经藏与论藏。
论藏
[相关解释]
1.佛教三藏之一。指佛以自问答的方式论辨法相为经﹐佛弟子及诸菩萨又据此解释经义﹑论辨法相的有关著作。梵名阿毘达磨藏﹐义译为"论藏"。
1.佛教三藏之一。指佛以自问答的方式论辨法相为经﹐佛弟子及诸菩萨又据此解释经义﹑论辨法相的有关著作。梵名阿毘达磨藏﹐义译为"论藏"。
论记
[相关解释]
1.记述。 2.佛教书籍类别。指对三藏的分类﹑疏论。
1.记述。 2.佛教书籍类别。指对三藏的分类﹑疏论。
诗话
[相关解释]
①中国古代评论诗歌、诗人、诗派,记录诗人议论、事迹的著作。写作诗话之风,始于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盛行于宋代。明、清两代作者也很多。《历代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等,辑集了历代重要诗话著作。②中国古代的一种说唱艺术。有说有唱,韵文、散文并用,韵文大都为浅近通俗的七言诗赞。现存最早的作品是宋元时期刊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①中国古代评论诗歌、诗人、诗派,记录诗人议论、事迹的著作。写作诗话之风,始于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盛行于宋代。明、清两代作者也很多。《历代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等,辑集了历代重要诗话著作。②中国古代的一种说唱艺术。有说有唱,韵文、散文并用,韵文大都为浅近通俗的七言诗赞。现存最早的作品是宋元时期刊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迦叶
[相关解释]
1.释迦弟子以迦叶为名者五人,经论中单称迦叶是指摩诃迦叶波,他年高德劭,称为大迦叶。释迦殁后佛教结集三藏时,他是召集人兼首座。中国禅宗又说他是传承佛法的第一代祖师,西土二十八祖之始祖。 2.借指佛教禅宗。因迦叶被认为是中国禅宗初祖,故称。 3.佛教指释迦佛以前的过去七佛之一。见《法苑珠林》卷十三。
1.释迦弟子以迦叶为名者五人,经论中单称迦叶是指摩诃迦叶波,他年高德劭,称为大迦叶。释迦殁后佛教结集三藏时,他是召集人兼首座。中国禅宗又说他是传承佛法的第一代祖师,西土二十八祖之始祖。 2.借指佛教禅宗。因迦叶被认为是中国禅宗初祖,故称。 3.佛教指释迦佛以前的过去七佛之一。见《法苑珠林》卷十三。
释藏
[相关解释]
1.即大藏经。也称一切经。佛教经典的总汇。分经﹑律﹑论三藏,包括汉译佛经和中国的一些佛教著述。参见"大藏经"﹑"一切经"。
1.即大藏经。也称一切经。佛教经典的总汇。分经﹑律﹑论三藏,包括汉译佛经和中国的一些佛教著述。参见"大藏经"﹑"一切经"。
阿毗昙
[相关解释]
1.佛教论律经三藏梵语音译的合称。亦偏指论藏。
1.佛教论律经三藏梵语音译的合称。亦偏指论藏。
阿毗达磨
[相关解释]
1.梵语abhidharma的音译﹐或译为"阿毗昙"。(1)指解说和论证佛经义理的一种体裁﹐成就佛教智慧的手段。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七"阿毗昙,或言阿毗达磨,或云阿鼻达磨,皆梵言转也。此译云胜法,或言无比法,以诠慧故也。"(2)指佛教三藏中的"论藏"。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优波厘持律明究,众所知识,集毗奈耶藏。我迦叶波集阿毗达磨藏。"
1.梵语abhidharma的音译﹐或译为"阿毗昙"。(1)指解说和论证佛经义理的一种体裁﹐成就佛教智慧的手段。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七"阿毗昙,或言阿毗达磨,或云阿鼻达磨,皆梵言转也。此译云胜法,或言无比法,以诠慧故也。"(2)指佛教三藏中的"论藏"。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优波厘持律明究,众所知识,集毗奈耶藏。我迦叶波集阿毗达磨藏。"
雁塔圣教序
[相关解释]
全称《雁塔三藏圣教序记》,又称《慈恩寺圣教序记》。唐代碑刻。正书。褚遂良书。公元652年镌立。因所刻为唐太宗所撰《三藏圣教序》与唐高宗为太子时所撰[kg4]《述三藏圣教序记》,又立于长安(今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故名。书法雅丽遒逸,为褚书代表作。
全称《雁塔三藏圣教序记》,又称《慈恩寺圣教序记》。唐代碑刻。正书。褚遂良书。公元652年镌立。因所刻为唐太宗所撰《三藏圣教序》与唐高宗为太子时所撰[kg4]《述三藏圣教序记》,又立于长安(今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故名。书法雅丽遒逸,为褚书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