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三日的内容。
带有三日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喝 [相关解释]
1.一声叱咤。佛教禅师于弟子参见时,常大喝一声,断其妄想,以示警醒。如百丈参问马祖道一,马祖振威一喝◇百丈谓其门下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眼黑。"见《景德传灯录·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参见"棒喝"。
一日三,三日九 [相关解释]
1.谓逐日积累,聚少成多。
一日不识羞,三日不忍饿 [相关解释]
1.见"一日不识羞,十日不忍饿"。
一百五日 [相关解释]
1.寒食日。三国魏曹操《明罚令》"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絶火寒食,云为介子推……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不得寒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至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宋梅尧臣《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诗"一百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衣。"宋洪迈《容斋四笔.一百五日》"今人谓寒食为一百五日,以其自冬至后至清明,历节气六,凡为一百七日,而先两日为寒食。故云。"亦有谓一百六日者。详"一百六"。
万羊 [相关解释]
1.唐张读《宣室志》卷九"相国李德裕为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尝召一老僧问己之休咎。僧曰'非立可尽,愿结坛设佛像。'僧居其中,凡三日,谓公曰'公灾戾未已,当万里南行耳。'……因问'南行诚不免矣,然乃终不还乎?'僧曰'当还耳。'公讯其故。对曰'相国平生当食万羊,今食九千五百矣,所以当还者,未尽五百羊耳。'"后因以"万羊"为贵族之家饮食豪奢之典。
三三节 [相关解释]
1.即上巳节。古人于农历三月三日有修禊之俗,故称。
三令节 [相关解释]
1.唐德宗以农历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与三月三日上巳﹑九月九日重阳合称三令节。
三咽 [相关解释]
1.吞食三口。《孟子.滕文公下》"陈仲子岂不廉士哉!居于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后以"三咽"作为求食以存活的典实。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相关解释]
1.见"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三宿 [相关解释]
1.进爵三次。 2.犹言三日;三夜。谓时间较久。《孟子.公孙丑下》"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赵岐注"留于昼三日,怪其淹久。"唐白居易《答微之咏怀见寄》诗"分袂二年劳梦寐,并床三宿话平生。"佛教有出家人不三宿桑下﹐以免妄生依恋之说﹐见《四十二章经》。
三巳 [相关解释]
1.即上巳。原指农历三月第一个巳日,魏以后专指农历的三月初三日。
三日 [相关解释]
1.三天。 2.一个月的第三天。 3.指三月三日上巳节。
三日三夜说不了 [相关解释]
1.形容话长。
三日新妇 [相关解释]
1.旧时过门三日之新妇,举止不得自专。因以喻行动备受拘束者。
三日曲水 [相关解释]
1.指三月三日聚集在环曲水渠之旁进行的流觞宴饮活动。
三日耳聋 [相关解释]
1.三天失去听觉。极言受震动之烈。
三日聋 [相关解释]
1.见"三日耳聋"。
三朝 [相关解释]
1.正月一日。为岁﹑月﹑日之始,故曰三朝。 2.谓三日。 3.旧时婚后或出生后第三日均称"三朝"。
三火 [相关解释]
1.三堆火。 2.燃烧三日夜的炉火。 3.三度被焚烧。 4.即三毒。
上巳 [相关解释]
古代节日名『以前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以后多改为三月三日。这一天人们都到水边洁身或嬉游,以去除不祥。
下弦 [相关解释]
1.农历每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太阳跟地球的联线和地球跟月亮的联线成直角时,在地球上看到月亮呈"d"字形,这种月相称下弦。
丽人天 [相关解释]
1.美好宜人的天气。典出唐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九山 [相关解释]
1.九州的大山。 2.九座山。《吕氏春秋.有始》"何谓九山?会稽﹑太山﹑王屋﹑首山﹑太华﹑歧山﹑太行﹑羊肠﹑孟门。"金元好问《颖亭留别》诗"七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施国祈笺注"九山,案辳辕﹑颍谷﹑告成﹑少室﹑大箕﹑大陉﹑大熊﹑大茂﹑具茨是也。" 3.指九嶷山。
令君香 [相关解释]
1.荀彧在汉末曾守尚书令,人称荀令君,得异香,至人家坐,三日香气不歇。见《太平御览》卷七○三引晋习凿齿《襄阳记》◇多以"令君香"指高雅人士的风采。
众雨 [相关解释]
1.指连降三日以上的雨。
作甘 [相关解释]
1.谓作救旱甘霖。《书.说命上》"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孔传"霖﹐三日雨。霖以救旱。"后因以"作甘"为救旱之称。
侍游 [相关解释]
1.陪从帝王出游。南朝宋颜延之有《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诗。
信宿 [相关解释]
1.连宿两夜。 2.谓两三日。
借东风 [相关解释]
1.《三国演义》第四九回载诸葛亮于仲冬时节作法借三日三夜东南风,助周瑜火攻破曹操大军。今多以"借东风"指利用好的形势或其他单位的先进经验来推动工作。
六宗 [相关解释]
1.古所尊祀的六神。《书.舜典》"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徧于群神。"六宗为何神﹐汉以来诸说不一(1)汉伏胜﹑马融谓天﹑地﹑春﹑夏﹑秋﹑冬。(2)汉欧阳﹑大小夏侯﹑王充谓位于天地四方之间﹐助阴阳变化者。(3)汉孔光﹑刘歆谓乾坤六子水﹑火﹑雷﹑风﹑山﹑泽。(4)汉贾逵谓天宗三日﹑月﹑星;地宗三河﹑海﹑岱。(5)汉郑玄谓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6)三国魏刘劭谓太极冲和之气﹐为六气之宗。(7)晋王肃等谓四时﹑寒暑﹑日﹑月﹑星﹑水旱。(8)晋张髦谓祖考三昭三穆。(9)晋司马彪谓天宗﹑地宗及四方之
六斋 [相关解释]
1.指六斋日。阴历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佛教认为此六日是"恶日"﹐应持斋修福。见《大智度论》卷六五。
分龙雨 [相关解释]
1.即隔辙雨。夏季所降对流雨,有时一辙之隔,晴雨各异。古人以为由于龙分管不同区域的降雨使然,故谓之"分龙雨"。此种情况始出之时日,宋时吴越之俗谓在夏历五月二十日,清时燕地之俗谓在五月二十三日,即称此日为"分龙日",亦称"分龙兵"﹑"分龙"。
前三后四 [相关解释]
1.隋唐至宋风俗﹐以冬至﹑元正﹑寒食为大节﹐放假七日﹐其中节前三日﹐节后四日﹐俗称"前三后四"。
卷帐 [相关解释]
1.新郎就婚于女家,三日后夫妇携带嫁奁回男家,称"卷帐"。 2.旧时谓坐馆的教师休教回家。帐,指绛帐,讲座的代称。
古押衙 [相关解释]
1.唐人小说中的人物。押衙,管领仪仗官名。刘无双因父事没入掖庭。古押衙受刘之表兄王仙客之托,求得丹药,使无双旧婢采苹假作中使,持入园陵,谓无双逆党,赐令自尽。古托以亲故,赎其尸归仙客。三日后,无双复活。古为绝追踪而自杀。见唐薛调《无双传》◇用以称仗义舍生的义士。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相关解释]
《老学庵笔记》卷五载宋代田登做州官,不许提他的名字,因登”与灯”同音,就把点灯”叫成点火”,元宵节放灯,说成放火”,布告写本州依例放火三日”◇遂用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比喻统治者自己可以为所欲为,却不许人民有一点自由。也比喻只管自己胡作非为,专制蛮横,却不许别人有正当的权利。
哉生明 [相关解释]
1.指农历每月初三日或二日。此时月亮开始有光。
商霖 [相关解释]
1.《书.说命上》载,商王武丁任用傅说为相时,命之曰"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孔传"霖,三日雨。霖以救旱。"谓依为济世之佐◇以"商霖"为称誉大臣之词。
圆坟 [相关解释]
1.父母葬后三日,子女辈重到墓前省视,旧称"圆坟"。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相关解释]
1.《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南朝宋裴松之注"肃(鲁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后因以"士别三日,刮目相待"谓别后进步快速,当另眼相看。
大祥 [相关解释]
1.古时父母丧后两周年的祭礼。《仪礼.士虞礼》"又杘而大祥,曰荐此祥事。"郑玄注"又,复也。"贾公彦疏"此谓二十五月大祥祭,故云复杘也。"汉魏以来时君行丧皆以日易月﹐皇帝﹑皇太后﹑皇后死后﹑二十五日或二十四日即举行大祥祭礼。唐韩愈《顺宗实录五》"以日易月,抑惟旧章,皇帝宜三日而听政,十三日小祥,二十五日大祥,二十七日释服。"宋皇室行丧﹐小祥﹑大祥之礼皆举行两次。既以日为之﹐又以月为之。《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八年》"今群臣虽易月而人主实行丧,故十二日而小祥,期而又小祥;二十四日而大祥,再期而又大祥。"参阅
天泉 [相关解释]
1.星名。 2.池名﹐也称"天渊"。有二一在洛阳东﹐为晋人游宴之地。《初学记》卷四引晋陆翙《邺中记》"华林园中千金堤,作两铜龙,相向吐水,以注天泉池。"又引晋戴延之《西征记》"天泉之南,有东西沟,承御沟水。水之南有积石坛,云三月三日御坐流杯之处。"一在江宁﹐为南朝宋元嘉年间造。唐柳宗元《为王京兆贺嘉莲表》"香激大王之风,影耀天泉之水。"按,《宋书.符瑞志下》"元嘉二十一年六月丙午,华林园天渊池二莲同干,园丞陈袭祖以闻。"柳表所云天泉,即此天渊池。
天津学生会联合报 [相关解释]
1919年7月创刊于天津。周恩来主编。初为日报,后为三日刊。因宣传爱国反帝思想,曾遭北洋军阀查禁。1920年初停刊。
夹日 [相关解释]
1.在太阳两旁。《左传.哀公六年》"是岁也,有云如众赤鸟,夹日以飞三日。"《史记.楚世家》"十月,昭王病于军中,有赤云如鸟,夹日而蜚。"后世以喻辅佐天子。
宿戒 [相关解释]
1.古代举行祭祀等礼仪前十日,与祭者斋戒两次,第二次斋戒在事前第三日进行,称宿戒。 2.事先警戒。
封印 [相关解释]
1.封缄文书﹑物件并加钤印于其上。 2.旧时官署于岁暮年初停止办公,称为"封印"。唐李商隐《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诗"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明时于除夕封印,至新正三日开印,为期四日。见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清时于每年十二月十九至二十二日四天之内择吉封印,为期一月,至明年正月十九﹑二十﹑廿一三天之内择吉开印。见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开印封印》。
小寒食 [相关解释]
1.寒食的第二天。一说为前一天。唐杜甫有《小寒食舟中作》诗。仇兆鳌题解"《杜臆》小寒食﹐注谓寒食前一日﹐误﹐盖寒食次日也。《岁时记》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寒食。据历在清明前二日。广义注禁火三日谓至后一百四日﹑五日﹑六日﹐乃知小寒食是六日﹐总在三日内﹐故云佳辰。次日清明﹐始有新火﹐故食犹寒;禁火则酒亦寒﹐故云强饮。诗意甚明。"
小年下 [相关解释]
1.旧俗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称小年下。
小潮 [相关解释]
1.潮汐升降幅度逐日不同。上弦与下弦日﹐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相互抵消﹐海水面升降最小﹐称为小潮。惟各地尚有其他因素影响﹐小潮往往见于上弦或下弦以后二﹑三日。
山向 [相关解释]
1.旧时看风水的所定的坟茔方位。据说山向的吉凶,与年月日有关。《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刘猛进墓志》"即以其年建子之月三日丙寅穸乎南海郡西北朝亭东一里半,坟向艮宫,厥名甲寅之墓。"此即山向之说。 2.晋代竹林七贤中山涛﹑向秀的并称。
幽婚 [相关解释]
1.亦作"幽昏"。 2.魏晋志怪小说中谓人与鬼结婚。如范阳人卢充年二十,先冬至一日出宅西猎戏,过崔少府墓,与崔氏亡女成婚三日,后生一子。见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六◇亦指非人间配偶。
弦朔 [相关解释]
1.指农历每月的初七﹑八,廿二﹑三日(弦日)和初一日(朔日)。 2.指岁月。 3.喻彼此间隔,难通音信。
微情 [相关解释]
1.隐藏而不显露的感情。《礼记.檀弓下》"礼有微情者。"孔颖达疏引何胤云"哭踊之情必发于内,谓之微。微者,不见也。"一说指抑制哀痛的感情。孔颖达疏"微,杀也。言若贤者丧亲,必致灭性,故制使三日而食,哭踊有数,以杀其内情,使之俯就也。" 2.微妙的思想感情。 3.微末的心情。
接灶 [相关解释]
1.迎接灶神。我国民间旧俗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送灶神归天庭禀事,谓祭灶或祀灶;于除夕或新春元日将灶神接回,谓接灶。
新中华报 [相关解释]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前身是《红色中华》。1937年1月改现名。三日刊。在延安出版。1941年5月与《今日新闻》合并改组为《解放日报》。
新开茅厕三日香 [相关解释]
1.见"新箍马桶三日香"。
新箍马桶三日香 [相关解释]
1.比喻对新来的人﹑新做的事最初几天兴趣很大﹐但未必能持久。
施食 [相关解释]
1.施舍食物。 2.佛教仪式。阿难在静室中修习禅定﹐焰口鬼王告阿难说"你三日以后命尽﹐生在饿鬼中﹐如要免苦﹐须于明日普施鬼神﹐以摩竭陀国所用之斛各施一斛饮食。"阿难问佛﹐佛为其说此施食的方法。见《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教阿难陀缘由》◇遂用为转障消灾延年益寿而向饿鬼施食的一种仪式。俗名放焰口﹐又称瑜伽焰口。
暖女 [相关解释]
1.旧俗,女儿嫁后三日,娘家馈送食物等问候,称为"暖女"。
曲水 [相关解释]
1.古代风俗,于农历三月上巳日(上旬的巳日,魏晋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日)就水滨宴饮,认为可祓除不祥,后人因引水环曲成渠,流觞取饮,相与为乐,称为曲水。
杅魄 [相关解释]
1.新月的月光。亦用为农历每月初三日的代称。 2.犹月形。借指月亮圆缺明暗的变化。 3.借指月亮。
束矢钧金 [相关解释]
1.古代民间诉讼按规定缴纳的财物◇借指处理讼事。语本《周礼·秋官·大司寇》"以两造禁民讼,入束矢于朝,然后听之。以两剂禁民狱,入钧金三日乃致于朝,然后听之。"郑玄注"必入矢者,取其直也……古者一弓百矢,束矢,其百个与?"又"必入金者,取其坚也。三十斤曰钧。"
杨公忌 [相关解释]
1.旧俗迷信以农历正月十三日始,以后每月提前两天为百事禁忌日。相传其说始于宋堪舆术士杨救贫,因称该日为杨公忌。
楞严会 [相关解释]
1.佛教禅林古法。自农历四月十三日至七月十三日九十天中,众僧要禁足安居设楞严坛,每日早晨粥罢,服装整齐地在坛前集合,讽诵经咒,咒罢,唱摩诃,[行楞严会。
求牛 [相关解释]
1.古代祭祀前,经挑选,将以其毛为卜之牛。《周礼.地官.牛人》"凡祭祀﹐共其享牛﹐求牛﹐以授职人而刍之。"孙诒让正义"惠士奇云凡祭祀﹐前三日择牲﹐君召牛纳而视之﹐择其毛而卜之﹐是为求牛。求﹐犹择也。"一说﹐求牛谓绎祭所用之牛。见贾公彦疏。
沈舟破釜 [相关解释]
1.《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釜,锅。打破饭锅,沉掉渡船◇用"沈舟破釜"表示决一死战。
泣玉 [相关解释]
1.《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后以"泣玉"指因怀才不遇而悲泣。
洗儿 [相关解释]
1.旧俗,婴儿出生后三日或满月时替其洗身,称"洗儿"。 2.把刚生下的婴儿溺死。
洗儿会 [相关解释]
1.旧俗,婴儿生后三日或满月时亲朋会集庆贺,给婴儿洗身,叫做"洗儿会"。
流觞曲水 [相关解释]
1.古代习俗,每逢夏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定为夏历三月初三日),人们于水边相聚宴饮,认为可祓除不祥◇人仿行,于环曲的水流旁宴集,在水的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饮,称为"流觞曲水"。
濯禊 [相关解释]
1.古代民俗,于三月上旬巳日(后定为三月三日)在水边洗濯以祓除疾病等不祥之事。
灶神 [相关解释]
1.旧俗供于灶上的神。传说灶神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至除夕上天陈报人家善恶。
燕将书 [相关解释]
1.《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后以"燕将书"指劝归或劝降的书信。
牵衣肘见 [相关解释]
1.谓牵动一下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不蔽体。语本《庄子.让王》"曾子居卫……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絶缨,捉襟而肘见,纳屦而踵决。"
玉舃 [相关解释]
1.传说中玉制的鞋『刘向《列仙传.安期生》"安期先生者,琅琊阜乡人也。卖药于东海,时人皆言千岁翁。秦始皇东游,请见,与语三日三夜,赐金璧度数千万……去,留书以赤玉舃一双为报,曰后数年求我于蓬莱山。"晋嵇含《南方草木状》卷上"番禺东有涧﹑涧生菖蒲,皆一寸九节。安期生采服,仙去,但留玉舃焉。"后喻得道者的遗物。 2.见"玉磶"。
疟疾 [相关解释]
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破釜沈舟 [相关解释]
1.《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后遂以"破釜沈舟"表示下定必死决心。有进无退干到底。
破釜沉舟 [相关解释]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后以破釜沉舟”比喻下最大的决心。
磨刀水 [相关解释]
1.旧指农历五月十三日所下的雨。
祀灶日 [相关解释]
1.祭祀灶神之日。上古祀灶在夏日◇相传汉宣帝时有阴子方,于腊日晨炊,见灶神出现,遂以黄羊祭祀而获巨富,因以腊日为祀灶日。事见《后汉书.阴兴传》◇世民间旧俗多以旧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为祀灶日。宋范成大《祭灶词》中有"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及"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诗句即指此。
神丛 [相关解释]
1.神灵依托的群树。以茂密林木多立神祠而名。《战国策.秦策三》"应侯谓昭王曰亦闻恒思有神丛与?恒思有悍少年,请与丛博,曰'吾胜丛,丛籍我神三日;不胜丛,丛困我。'乃左手为丛投,右手自为投,胜丛。丛籍其神,三日,丛往求之,遂弗归。五日而丛枯,七日而丛亡。今国者,王之丛;势者,王之神。籍人以此,得无熙?"鲍彪注"灌木中有神灵托之。"吴师道补正"《墨子》'建国少择木之修茂者,以为丛位。'《史》'丛祠。'《索隐》云'高诱注云神,祠;丛,树也。'"后用以比喻仗势的权臣。
细柳圈 [相关解释]
1.唐代风俗,三月三日佩细柳圈,谓可免虿毒。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忠志》。
绕梁 [相关解释]
1.《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絶。"后遂以"绕梁"形容歌声高亢回旋,久久不息。 2.古琴名。 3.古乐器名。形似箜篌,今已失传。
绨衣 [相关解释]
1.厚缯制成之衣。《史记.孝文本纪》"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序》"克己备于礼容,威风总于戎政;加以卑宫菲食,皂帐绨衣,百姓为心,四海为念。"一说皂衣。
苏鬼 [相关解释]
1.《战国策.楚策三》"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后因以"苏鬼"指古代掌管和接待宾客的官员。
蟠桃会 [相关解释]
1.见"蟠桃胜会"。 2.旧时正月十六日民间祭祀西王母的节日。各地习俗不同﹐有的为三月三日。
覆墓 [相关解释]
1.旧俗谓葬后三日再往墓地察视为"覆墓"。
诈马筵 [相关解释]
1.指元代每年六月三日﹐在车驾行幸之处﹐于御前张宴为乐的盛会。
诗负 [相关解释]
1.谓以手承接﹑抱持。《礼记.内则》﹕"国君世子生﹐告于君﹐接以大牢﹐宰掌具。三日﹐卜士负之﹐吉者宿斋﹐朝服寝门外﹐诗负之。"孔颖达疏﹕"谓以手承下而抱负之。"后因以指生子。
谢亲酒 [相关解释]
1.宋元习俗﹐男女婚后三日﹐婿家备酒宴岳父母及媒人﹐称"谢亲酒"。
谢郎着帽 [相关解释]
1.谓不拘礼数。典出《晋书.谢安传》"温后诣安﹐值其理发。安性迟缓﹐久而方罢﹐使取帻。温见﹐留之曰﹕'令司马着帽进。'其见重如此。"又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王(王蒙)刘(刘惔)共在杭南﹐酣宴于桓子野家。谢镇西往尚书墓还﹐葬后三日反哭。诸人欲要之﹐初遣一信﹐犹未许﹐然已停车。重要﹐使回驾。诸人门外迎之﹐把臂便下﹐裁得脱帻箸帽〃宴半坐﹐乃觉未脱衰。"
起色 [相关解释]
①情况好转的样子大有起色|服药三日,毫无起色。②出息觉得自己只是个会跑路的畜生,没有一点起色与人味。
踣尸 [相关解释]
1.犹陈尸。语本《周礼.秋官.掌戮》"凡杀人者,踣诸市,肆之三日。"贾公彦疏"踣者,陈尸使人见之。"
送餪 [相关解释]
1.方言。指嫁女后三日,女家备礼至男家探望。
遗脯 [相关解释]
1.《左传.宣公二年》"初,宣子(赵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后以"遗脯"用为舍食遗母之典实。
遗舃 [相关解释]
1.指遗弃不用的破旧鞋子。 2.谓留下赤玉舃。秦始皇东游,与琅琊阜乡人安期生长谈三日三夜,并赐其价值千万的财宝。安期生不受,留下一封信﹑一双赤玉舃作为答谢。事见汉刘向《列仙传.安期先生》。 3.泛指留下鞋子。
遶梁 [相关解释]
1.亦作"繞梁"。 2.典出《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絶,左右以其人弗去。"晋张华《博物志》卷三引作"遶梁"◇以"遶梁"谓歌声优美,令人长久难忘。
避青 [相关解释]
1.旧时江南沪杭一带风俗,农历三月三日妇女避家外出踏青。
邹缨齐紫 [相关解释]
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管仲曰'君欲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又"邹君好服长缨,左右皆服长缨,缨甚贵,邹君患之,问左右,左右曰'君好服,百姓亦多服,是以贵。'君因先自断其缨而出,国中皆不服长缨。"后因以"邹缨齐紫"为上行下效之典。
邹韬奋(1895-1944) [相关解释]
新闻记者,出版家。原名恩润,江西余江人。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曾主编《生活周刊》。先后创办生活书店、《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抗战》三日刊。抗日战争爆发前后担任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和全国各界救亡联合会执行委员。曾与沈钧儒等六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史称七君子事件”。病逝后被中共中央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有《韬奋全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