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52 查到相关三品的内容。
带有三品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品
[相关解释]
1.三种,三类。 2.三等,即上﹑中﹑下三等。
1.三种,三类。 2.三等,即上﹑中﹑下三等。
三品刍
[相关解释]
1.见"三品蒭豆"。
1.见"三品蒭豆"。
三品料
[相关解释]
1.三品蒭豆。
1.三品蒭豆。
三品松
[相关解释]
1.松树名,在嵩山少林寺,相传唐武则天封以三品,故名。见《嵩山志》。
1.松树名,在嵩山少林寺,相传唐武则天封以三品,故名。见《嵩山志》。
三品秀才
[相关解释]
1.宋章珉的外号。
1.宋章珉的外号。
三品蒭豆
[相关解释]
1.精美的饲料。其值与三品官俸相等,故称。
1.精美的饲料。其值与三品官俸相等,故称。
三品院
[相关解释]
1.唐代拘囚三品以上官员的处所。
1.唐代拘囚三品以上官员的处所。
三壤
[相关解释]
1.古时按土质的肥瘠将耕地分为上﹑中﹑下三品,称为三壤。
1.古时按土质的肥瘠将耕地分为上﹑中﹑下三品,称为三壤。
三学
[相关解释]
1.唐代称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为三学,隶属国子监。文武三品以上官吏子孙得入国子学,五品以上子孙得入太学,七品以上子孙及平民之俊异者得入四门学。 2.宋代称太学之外舍﹑内舍﹑上舍为三舍﹐亦称三学。 3.佛教称戒学﹑定学﹑慧学为"三学"。
1.唐代称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为三学,隶属国子监。文武三品以上官吏子孙得入国子学,五品以上子孙得入太学,七品以上子孙及平民之俊异者得入四门学。 2.宋代称太学之外舍﹑内舍﹑上舍为三舍﹐亦称三学。 3.佛教称戒学﹑定学﹑慧学为"三学"。
三戟
[相关解释]
1.唐制,三品以上官员得门前立戟。李岘与兄峘﹑峄同居长兴里第,门列三戟。张俭兄弟三人皆立戟,时号"三戟张家"。崔琳与弟珪﹑瑶,俱立棨戟,世号"三戟崔家"。俱见《新唐书》本传◇遂以"三戟"指贵官之家。
1.唐制,三品以上官员得门前立戟。李岘与兄峘﹑峄同居长兴里第,门列三戟。张俭兄弟三人皆立戟,时号"三戟张家"。崔琳与弟珪﹑瑶,俱立棨戟,世号"三戟崔家"。俱见《新唐书》本传◇遂以"三戟"指贵官之家。
三科
[相关解释]
1.三品;三等。 2.三个科段,三个段落。参见"三科九旨"。 3.三次科考。
1.三品;三等。 2.三个科段,三个段落。参见"三科九旨"。 3.三次科考。
九参官
[相关解释]
1.唐时三品以上的武官,一月朝参九次,故称。
1.唐时三品以上的武官,一月朝参九次,故称。
云麾
[相关解释]
1.古将军名号。南朝梁置﹐陈承梁制。唐时定为武散阶﹐从三品上。唐书法家李邕书有《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和《云麾将军李秀碑》﹐后因以"云麾"泛指称颂李氏功业的碑铭。
1.古将军名号。南朝梁置﹐陈承梁制。唐时定为武散阶﹐从三品上。唐书法家李邕书有《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和《云麾将军李秀碑》﹐后因以"云麾"泛指称颂李氏功业的碑铭。
京堂
[相关解释]
1.清代对某些高级官员的称呼。如都察院﹑通政司﹑詹事府﹑国子监及大理﹑太常﹑太仆﹑光禄﹑鸿胪等寺的长官,概称京堂。在官文书中称京卿,一般为三品﹑四品官。中叶以后,成为一种虚衔。
1.清代对某些高级官员的称呼。如都察院﹑通政司﹑詹事府﹑国子监及大理﹑太常﹑太仆﹑光禄﹑鸿胪等寺的长官,概称京堂。在官文书中称京卿,一般为三品﹑四品官。中叶以后,成为一种虚衔。
亮蓝顶子
[相关解释]
1.蓝宝石顶子。清朝三品官员的礼帽顶子。
1.蓝宝石顶子。清朝三品官员的礼帽顶子。
仗马
[相关解释]
1.皇帝仪仗队所用的马。装饰华丽,通常用于朝会﹑祀典﹑出巡等。 2.比喻坐享俸禄而不敢言事之官。语出《新唐书.奸臣传.李林甫》"林甫居相位凡十九年,固宠市权,蔽欺天子耳目,谏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补阙杜琿再上书言政事,斥为下邽令。因以语动其余曰'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虽欲不鸣,得乎?'由是谏争路絶。"
1.皇帝仪仗队所用的马。装饰华丽,通常用于朝会﹑祀典﹑出巡等。 2.比喻坐享俸禄而不敢言事之官。语出《新唐书.奸臣传.李林甫》"林甫居相位凡十九年,固宠市权,蔽欺天子耳目,谏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补阙杜琿再上书言政事,斥为下邽令。因以语动其余曰'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虽欲不鸣,得乎?'由是谏争路絶。"
佩鱼
[相关解释]
1.唐朝五品以上官员所佩带的鱼袋。其制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始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宋并赐近臣,以别贵贱。 2.佩带鱼袋。
1.唐朝五品以上官员所佩带的鱼袋。其制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始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宋并赐近臣,以别贵贱。 2.佩带鱼袋。
借紫
[相关解释]
1.唐宋时规定官员的服色,三品以上服紫,未至三品者特许服紫,称为"借紫"。
1.唐宋时规定官员的服色,三品以上服紫,未至三品者特许服紫,称为"借紫"。
册授
[相关解释]
1.唐制,三品以上的官员由皇帝当面册封,称"册授"。
1.唐制,三品以上的官员由皇帝当面册封,称"册授"。
制授
[相关解释]
1.唐宋时皇帝任命三品以下,五品以上的官职称为"制授"。
1.唐宋时皇帝任命三品以下,五品以上的官职称为"制授"。
制除
[相关解释]
1.唐宋制,谓对三品以下﹑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命为"制除"。
1.唐宋制,谓对三品以下﹑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命为"制除"。
卒更
[相关解释]
1.汉徭役名称。谓践更﹑居更﹑过更三种徭役。《史记.吴王濞列传》"卒践更"司马贞索隐引《汉律》"卒更有三﹐践更﹑居更﹑过更也。"一说卒更为更三品之一。《史记.游侠列传》"每至践更"裴髎集解引三国魏如淳曰"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践更﹐有过更。古有正卒无常人﹐皆当迭为之﹐一月一更﹐是为卒更也。"
1.汉徭役名称。谓践更﹑居更﹑过更三种徭役。《史记.吴王濞列传》"卒践更"司马贞索隐引《汉律》"卒更有三﹐践更﹑居更﹑过更也。"一说卒更为更三品之一。《史记.游侠列传》"每至践更"裴髎集解引三国魏如淳曰"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践更﹐有过更。古有正卒无常人﹐皆当迭为之﹐一月一更﹐是为卒更也。"
同三品
[相关解释]
1.唐代任宰相者之衔名。唐不设宰相之名,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掌宰相之权。以他官居宰相之职者,亦假以他名,如参议得失﹑参知政事◇李绩以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意即同侍中﹑中书令。"同三品"之名盖起于此。高宗以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高品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除外。其后改易官名,而张文瓘以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同三品"入衔自此始。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一》。
1.唐代任宰相者之衔名。唐不设宰相之名,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掌宰相之权。以他官居宰相之职者,亦假以他名,如参议得失﹑参知政事◇李绩以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意即同侍中﹑中书令。"同三品"之名盖起于此。高宗以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高品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除外。其后改易官名,而张文瓘以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同三品"入衔自此始。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一》。
大宪台
[相关解释]
1.明代称从三品巡抚为大宪台。详"大都宪"。
1.明代称从三品巡抚为大宪台。详"大都宪"。
大都宪
[相关解释]
1.明代称巡抚从三品为大都宪。
1.明代称巡抚从三品为大都宪。
引藤
[相关解释]
1.牵藤。 2.清代三品以上京官出行时在轿前引导的鞭棍。
1.牵藤。 2.清代三品以上京官出行时在轿前引导的鞭棍。
性三品说
[相关解释]
1.汉董仲舒和唐韩愈的人性学说。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所谓"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主张"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因"中民之性"可上可下,可善可恶,"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愈进一步提出"性之品有上中下三"并把"性"和"情"对立起来,"性"的内容为"仁﹑义﹑礼﹑智﹑信",是"与生俱生"的;"情"的内容为"喜﹑怒﹑哀﹑惧﹑爱﹑恶﹑欲",是"接于物而生"的。参阅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实性》﹑唐韩愈《原性》。
1.汉董仲舒和唐韩愈的人性学说。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所谓"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主张"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因"中民之性"可上可下,可善可恶,"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愈进一步提出"性之品有上中下三"并把"性"和"情"对立起来,"性"的内容为"仁﹑义﹑礼﹑智﹑信",是"与生俱生"的;"情"的内容为"喜﹑怒﹑哀﹑惧﹑爱﹑恶﹑欲",是"接于物而生"的。参阅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实性》﹑唐韩愈《原性》。
悬j系鱼
[相关解释]
1.《新唐书.车服志》"高宗给五品以上随身鱼袋……天授二年,改佩鱼为j。其后三品以上j袋饰以金,四品以银,五品以铜。中宗初,罢j袋,复给以鱼。"因以"悬j系鱼"指任高官显宦。
1.《新唐书.车服志》"高宗给五品以上随身鱼袋……天授二年,改佩鱼为j。其后三品以上j袋饰以金,四品以银,五品以铜。中宗初,罢j袋,复给以鱼。"因以"悬j系鱼"指任高官显宦。
戟门
[相关解释]
1.立戟为门。古代帝王外出,在止宿处插戟为门。《周礼.天官.掌舍》"为坛壝宫棘门"郑玄注引汉郑司农曰"棘门,以戟为门。"后指立戟之门。《资治通鉴.唐僖宗光启三年》"行密帅诸军合万五千人入城,以梁缵不尽节于高氏,为秦毕用,斩于戟门之外。"胡三省注"唐设戟之制,庙社宫殿之门二十有四,东宫之门一十有八,一品之门十六,二品及京兆﹑河南﹑太原尹﹑大都督﹑大都护之门十四,三品及上都督﹑中都督﹑上都护﹑上州之门十二,下都督﹑下都护﹑中州﹑下州之门各十。设戟于门,故谓之戟门。"引申指显贵之家或显赫的官署。 2.墓前石门
1.立戟为门。古代帝王外出,在止宿处插戟为门。《周礼.天官.掌舍》"为坛壝宫棘门"郑玄注引汉郑司农曰"棘门,以戟为门。"后指立戟之门。《资治通鉴.唐僖宗光启三年》"行密帅诸军合万五千人入城,以梁缵不尽节于高氏,为秦毕用,斩于戟门之外。"胡三省注"唐设戟之制,庙社宫殿之门二十有四,东宫之门一十有八,一品之门十六,二品及京兆﹑河南﹑太原尹﹑大都督﹑大都护之门十四,三品及上都督﹑中都督﹑上都护﹑上州之门十二,下都督﹑下都护﹑中州﹑下州之门各十。设戟于门,故谓之戟门。"引申指显贵之家或显赫的官署。 2.墓前石门
掌院学士
[相关解释]
1.清代翰林院长官。顺治十五年始设翰林院掌院学士,满汉各一人,正三品,兼礼部侍郎衔。雍正八年,晋为从二品。乾隆元年后,皆以大学士或尚书﹑侍郎特简兼摄。乾隆五十八年规定不再兼礼部侍郎衔。
1.清代翰林院长官。顺治十五年始设翰林院掌院学士,满汉各一人,正三品,兼礼部侍郎衔。雍正八年,晋为从二品。乾隆元年后,皆以大学士或尚书﹑侍郎特简兼摄。乾隆五十八年规定不再兼礼部侍郎衔。
李林甫(?-752)
[相关解释]
唐代大臣。公元735年任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不久封晋国公,权势甚盛。为人奸诈,对人表面友好,暗中加以陷害,被称为口蜜腹剑”。在位期间,勾结宦官、嫔妃,不许谏官批评朝政,只求取媚于玄宗,政事日趋腐败。
唐代大臣。公元735年任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不久封晋国公,权势甚盛。为人奸诈,对人表面友好,暗中加以陷害,被称为口蜜腹剑”。在位期间,勾结宦官、嫔妃,不许谏官批评朝政,只求取媚于玄宗,政事日趋腐败。
淑人
[相关解释]
1.善人。 2.古命妇封号。宋凡尚书以上官未至执政者,其母﹑妻封为淑人,明为三品官员祖母﹑母﹑妻封号。清因明制,又增宗室奉国将军之妻为淑人。 3.犹淑女。
1.善人。 2.古命妇封号。宋凡尚书以上官未至执政者,其母﹑妻封为淑人,明为三品官员祖母﹑母﹑妻封号。清因明制,又增宗室奉国将军之妻为淑人。 3.犹淑女。
游击
[相关解释]
1.武官名。游击将军的简称。 2.武官名。清代武官名。从三品,次于参将一级。 3.或东或西,流动袭击。 4.指以小股部队对敌人进行分散的出没无常的袭击。
1.武官名。游击将军的简称。 2.武官名。清代武官名。从三品,次于参将一级。 3.或东或西,流动袭击。 4.指以小股部队对敌人进行分散的出没无常的袭击。
玉紫
[相关解释]
1.唐代三品以上的官服,色紫而饰玉。
1.唐代三品以上的官服,色紫而饰玉。
王傅
[相关解释]
1.官名。王府属官『时有之,掌赞导,匡过失。唐为从三品,宋有其官,而未尝除。明置左右傅各一人,从二品。 2.指太傅。
1.官名。王府属官『时有之,掌赞导,匡过失。唐为从三品,宋有其官,而未尝除。明置左右傅各一人,从二品。 2.指太傅。
瑶琨
[相关解释]
1.语出《书.禹贡》"厥贡惟金三品,瑶﹑琨﹑筱﹑簜。"孔传"瑶﹑琨皆美玉。"后用以泛指美玉美石。 2.传说中的古地名。出产美酒。
1.语出《书.禹贡》"厥贡惟金三品,瑶﹑琨﹑筱﹑簜。"孔传"瑶﹑琨皆美玉。"后用以泛指美玉美石。 2.传说中的古地名。出产美酒。
着绯
[相关解释]
1.穿红色的官服。古代官服颜色不同,表示官吏品级的高低。如唐上元元年定制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常以"着绯"指当了中级官员。
1.穿红色的官服。古代官服颜色不同,表示官吏品级的高低。如唐上元元年定制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常以"着绯"指当了中级官员。
立戟
[相关解释]
1.谓竖戟以刺。 2.古代礼制。凡官﹑阶﹑勋三品以上者得于邸院门前立戟。
1.谓竖戟以刺。 2.古代礼制。凡官﹑阶﹑勋三品以上者得于邸院门前立戟。
蓝顶子
[相关解释]
1.清代三品﹑四品官的帽顶子。亦代指三品﹑四品官职或三品﹑四品官员。
1.清代三品﹑四品官的帽顶子。亦代指三品﹑四品官职或三品﹑四品官员。
衣鱼
[相关解释]
1.即蠹鱼。 2.紫服和鱼袋。唐制,三品以上官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官位不及者,帝命赐紫服,同时赐鱼袋,以为恩宠。
1.即蠹鱼。 2.紫服和鱼袋。唐制,三品以上官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官位不及者,帝命赐紫服,同时赐鱼袋,以为恩宠。
诗品
[相关解释]
诗论。(1)南朝梁钟嵘撰。三卷。书中将汉至梁的一百多个诗人分别归入上、中、下三品中,对其作品优劣进行评判,并指出其与前后作家的继承关系。所论及的诗作均为五言诗。其论点多有可取之处,但在评品中也有不妥之处,如将陶渊明列入中品,将曹操列入下品,就是明显的不妥。(2)唐代司空图撰。见二十四诗品”(5页)。
诗论。(1)南朝梁钟嵘撰。三卷。书中将汉至梁的一百多个诗人分别归入上、中、下三品中,对其作品优劣进行评判,并指出其与前后作家的继承关系。所论及的诗作均为五言诗。其论点多有可取之处,但在评品中也有不妥之处,如将陶渊明列入中品,将曹操列入下品,就是明显的不妥。(2)唐代司空图撰。见二十四诗品”(5页)。
请训
[相关解释]
1.清制﹐钦差及三品以上外任官员﹐赴任时谒见皇上辞行﹐谓之"请训"。
1.清制﹐钦差及三品以上外任官员﹐赴任时谒见皇上辞行﹐谓之"请训"。
资政
[相关解释]
1.帮助治理国政。 2.官职名。宋代置资政殿大学士,授予罢政的宰相或其他大臣。简称"资政"。 3.官职名。金置资政大夫一职,系正三品的文散官。元改为正二品。明清皆因之。 4.官职名。民国时期,总统府亦置资政若干人,由总统选聘,以备随时咨询。
1.帮助治理国政。 2.官职名。宋代置资政殿大学士,授予罢政的宰相或其他大臣。简称"资政"。 3.官职名。金置资政大夫一职,系正三品的文散官。元改为正二品。明清皆因之。 4.官职名。民国时期,总统府亦置资政若干人,由总统选聘,以备随时咨询。
赐戟
[相关解释]
1.唐代一品之门设戟十六,二品十四,三品十二。宋代因之。"赐戟"谓皇帝特赐门戟,以示优宠。
1.唐代一品之门设戟十六,二品十四,三品十二。宋代因之。"赐戟"谓皇帝特赐门戟,以示优宠。
赐紫
[相关解释]
1.唐宋时三品以上官公服为紫色,五品以上官为绯色,官位不及而有大功,或为皇帝所宠爱者,特加赐紫或赐绯,以示尊宠。
1.唐宋时三品以上官公服为紫色,五品以上官为绯色,官位不及而有大功,或为皇帝所宠爱者,特加赐紫或赐绯,以示尊宠。
金j
[相关解释]
1.黄金铸的龟纽官印『代皇太子﹑列侯﹑丞相﹑大将军等所用。见《汉官仪》卷下﹑《汉旧仪补遗》卷上◇泛指高官之印。 2.唐代官员的一种佩饰。唐初﹐内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鱼袋。武后天授元年﹐改内外官佩鱼为佩龟。三品以上龟袋用金饰﹐四品用银饰﹐五品用铜饰。中宗初罢龟袋﹐复佩鱼。 3.指所佩杂玩之物。
1.黄金铸的龟纽官印『代皇太子﹑列侯﹑丞相﹑大将军等所用。见《汉官仪》卷下﹑《汉旧仪补遗》卷上◇泛指高官之印。 2.唐代官员的一种佩饰。唐初﹐内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鱼袋。武后天授元年﹐改内外官佩鱼为佩龟。三品以上龟袋用金饰﹐四品用银饰﹐五品用铜饰。中宗初罢龟袋﹐复佩鱼。 3.指所佩杂玩之物。
金三品
[相关解释]
1.谓金﹑银﹑铜。一说指铜之青白赤三色。
1.谓金﹑银﹑铜。一说指铜之青白赤三色。
金鱼符
[相关解释]
1.金质的鱼符。唐代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佩带﹐开元初﹐从五品亦佩带﹐用以表示品级身分。金制﹐四品以上佩带。见《新唐书.车服志》﹑《金史.舆服志中》。亦省作"金鱼"。 2.辽代调发兵马的一种符信。
1.金质的鱼符。唐代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佩带﹐开元初﹐从五品亦佩带﹐用以表示品级身分。金制﹐四品以上佩带。见《新唐书.车服志》﹑《金史.舆服志中》。亦省作"金鱼"。 2.辽代调发兵马的一种符信。
金鱼袋
[相关解释]
1.鱼袋的一种。金饰﹐用以盛放金鱼符。唐制﹐三品以上官员佩金鱼袋。宋代无鱼符﹐官员公服则系鱼袋于带而垂于后﹐但不复如唐之符契。 2.比喻高官显爵。
1.鱼袋的一种。金饰﹐用以盛放金鱼符。唐制﹐三品以上官员佩金鱼袋。宋代无鱼符﹐官员公服则系鱼袋于带而垂于后﹐但不复如唐之符契。 2.比喻高官显爵。
铜环
[相关解释]
1.亦作"铜閕"。铜制的门环。 2.借指门。 3.宋代三品官员祭服上的一种铜制环饰。
1.亦作"铜閕"。铜制的门环。 2.借指门。 3.宋代三品官员祭服上的一种铜制环饰。
院使
[相关解释]
1.元时习称掌管茶事的人为"院使"。 2.古代光禄寺中掌供玉食及燕享之事的长官为院使﹐正三品。 3.清代统辖太医院事务的人称院使。
1.元时习称掌管茶事的人为"院使"。 2.古代光禄寺中掌供玉食及燕享之事的长官为院使﹐正三品。 3.清代统辖太医院事务的人称院使。
马慵立仗
[相关解释]
1.据《新唐书.奸臣传上.李林甫》载,李专权阻塞言路,"补阙杜琿再上书言政事,斥为下邽令。"因以语动其余曰"'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虽欲不鸣,得乎?'由是谏争路絶。"后因以"马慵立仗"为贪恋禄位﹑不敢直言之典。
1.据《新唐书.奸臣传上.李林甫》载,李专权阻塞言路,"补阙杜琿再上书言政事,斥为下邽令。"因以语动其余曰"'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虽欲不鸣,得乎?'由是谏争路絶。"后因以"马慵立仗"为贪恋禄位﹑不敢直言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