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45 查到相关一统的内容。
带有一统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统 [相关解释]
1.统一。多指全国统一于一个政权。 2.犹一并,一齐。 3.犹一桩。指一个整体。 4.表数量。用于碑碣,犹一座。 5.汉代《三统历》以一千五百三十九年为一统。
五国城 [相关解释]
1.古地名。亦称五国头城。宋徽宗被金兵所俘,囚死于此。所在地说法不一一说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一带,见清曹廷杰《东三省舆地图说.五国城考》﹑清魏源《圣武记》;一说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东北,见清《嘉庆一统志》卷六八;一说在今吉林省扶余县境,见清昭槤《啸亭杂录.五国城》。
八纮同轨 [相关解释]
1.谓天下一统。
六一泉 [相关解释]
1.在杭州市孤山西南麓。宋欧阳修晩号六一居士﹐曾与西湖僧惠勤友善。元佑四年苏轼再守杭州时﹐二人皆已死﹐忽有清泉出惠勤讲堂之后﹐为纪念欧阳修﹐遂命名为六一泉。参阅苏轼《六一泉铭》。 2.在安徽滁县西南醉翁亭畔。原名玻璃泉﹐后人因宋欧阳修曾守滁州﹐因取其晩年自号为名。参阅《嘉庆一统志》卷一三○。
兰渚 [相关解释]
1.渚的美称。 2.渚名。在浙江省绍兴市西南。《明一统志》谓,兰渚在绍兴府南二十五里,即晋王羲之曲水赋诗处。《兰亭集序》所谓"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至今犹然。
南台 [相关解释]
1.十六国夏主赫连勃勃取长安后,称长安曰南台。 2.御史台。以在宫阙西南,故称。 3.台名。即戏马台。在江苏省铜山县南。晋义熙中,刘裕尝大会群僚赋诗于此。南朝宋元嘉时,魏主南侵至彭城,亦尝登此。《水经注》谓即项羽掠马台,其下有玉钩斜道。 4.台名。瀛台的旧称。在北京。 5.山名。即钓台山。在福建省福州市南闽江中,故亦曰南台山。 6.山名。在广州香山县(今中山县)南五十里,两山相对如台,故名。参阅《明一统志》。
南楼 [相关解释]
1.在南面的楼。南朝宋谢灵运有《南楼中望所迟客》诗。闻人倓注"灵运《游名山志》'始宁又北转一汀,七里,直指舍下园南门楼,自南楼百许步对横山。'" 2.古楼名。在湖北省鄂城县南。又名玩月楼。 3.古楼名。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黄鹤山顶。一名白云楼,又名岑楼。清乾隆中毁,毕沅重修之。 4.古楼名。在湖南潭州(今长沙市)。 5.古楼名。在湖北省江陵县东南。唐张九龄尝登此楼赋诗。宋张栻重修,改名曲江楼。 6.古楼名。在广西省宜山县南,有宋黄庭坚所书《范滂传》刻石。宋嘉熙中毁去。参阅《明一统志》及《庆远府志》。
同轨 [相关解释]
1.车辙宽度相同。 2.引申为同一﹑一统。 3.指古代华夏诸侯国。 4.谓同路而行。 5.比喻方法﹑法则等相同。
嗟虞墩 [相关解释]
1.相传为虞姬墓,在今安徽省定远县。项羽军败,悲歌慷慨,有"虞兮虞兮奈若何"之句,故名。参阅《嘉庆一统志.凤阳府.陵墓》。
四海一家 [相关解释]
1.四海之内,犹如一家。形容天下一统。
四海为家 [相关解释]
1.四海之内,尽属一家。指帝王拥有天下。引申为天下一统之意。 2.志在四方,到处为家。 3.喻人居无定所。
四至八到 [相关解释]
1.古代地理图书,用"四至"(东﹑西﹑南﹑北四正)或"八到"(合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表示州县方位距离,合称"四至八到"。元人始用四正表示四方州县地界距离,称"某方至某处界几里",名为"四至";合四正﹑四隅表示八方城关距离,称"某方到某城(关)几里",名为"八到"。"四至八到"连标始见于《太平寰宇记》,是泛指所至地界。"四至""八到"有确定义例。始见《大元大一统志》,但此后未被普遍采用。
垂虹桥 [相关解释]
1.在江苏吴江县东。本名利往桥,因上有垂虹亭,故名。桥有七十二洞,宋庆历八年建。俗名长桥。参阅《嘉庆一统志.苏州府二》。
墨竹亭 [相关解释]
1.亭名。在江西瑞昌西。宋元丰年间,苏轼自黄州至筠州探视弟辙经此,题诗石上,以余墨洒竹,后人筑亭于山。参阅《嘉庆一统志.九江府一》。
壹同 [相关解释]
1.一统,统一。
壹统 [相关解释]
1.一统,统一。
外江 [相关解释]
1.江名。长江至湖北枝江县东分为二支,流经百里洲以南的为外江,至江陵西南与内江合。参阅《嘉庆一统志》卷三四四。 2.江名。四川境内,沱湔称为外江,郫江称为内江。 3.旧称长江以南为外江,也称江外。 4.广东﹑福建等地人称长江左近及以北数省为外江,称其人为外江人。参见"外江话"。
娥姜水 [相关解释]
1.水名。又名泺水。源出山东历城县西南,东流经章丘﹑邹平等地,至博兴合时水入海。古以发源处有舜妃娥英庙,故称娥姜水。春秋鲁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此。参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二》﹑《嘉庆一统志·济南府·小清河》。
宣武 [相关解释]
1.威武。 2.城门名。北京旧城有九门,其南之西门,元称顺承,明正统四年改为宣武,俗又称顺治门。参阅《清一统志.京师一》。
尧陵 [相关解释]
1.帝尧陵墓。在今山西省临汾县东北七十公里郭村西隅涝河北侧。陵前有祠,传为唐初所建。自元历清,多次重修,至今完好。按,古籍多载尧陵在山东菏泽与濮县(今属河南省)交界处。因河水泛滥,今遗迹无存。依古史"尧都平阳"之说,陵墓宜在山西。参阅《史记.五帝本纪》﹑《水经注.河水四》﹑《嘉庆重修一统志.平阳府》。
山河 [相关解释]
①大山大河,自然景胜锦绣山河。②疆域;国土一统山河|山河破碎风飘絮。
[相关解释]
1.山名。在山西阳曲县城西北。峻峭,多林木,红叶最佳。山中有崛此拢唐贞元中建,有唐末李克用父子题名刻石。参阅《清一统志.山西.太原府一》。
嵩阳 [相关解释]
1.嵩山之南。 2.寺观名。在河南省登封县太室山下。北魏太和年间建,初名嵩阳寺。唐改名嵩阳观,宋改名天封观,元改名嵩阳宫。宫前有唐徐浩书《嵩阳观圣德感应颂》石刻,境内有古柏三株,传为汉武帝登嵩山时所封。参阅《清一统志.河南.河南府一》。
悬衡 [相关解释]
1.挂起秤。 2.即天平。 3.谓轻重相等,势均力敌。 4.公布法度。 5.指对法度的严格执行。 6.比喻一统。
戏马台 [相关解释]
1.古迹名。在江苏省铜山县南。即项羽凉马台。晋义熙中,刘裕曾大会宾客赋诗于此。 2.古迹名。在河北临漳县西。又名阅马台◇赵石虎所筑。虎从台上施放响箭,作为军骑出入的信号。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浊漳水》。 3.古迹名。在江苏省江都县。台下有路,名玉钩斜,是隋代埋葬宫女的地方。见《嘉庆一统志.扬州府二》。
支祁 [相关解释]
1.亦作"支祈"。 2.水神名。即无支祁。 3.相传今江苏省盱眙县东北下奄山寺后的支祁井即夏禹锁支祁处。见《清一统志·泗州直隶州·山川》。
敬亭山 [相关解释]
1.山名。在安徽省宣州市北。一名昭亭山,又名查山。山上有敬亭,相传为南朝齐谢杋赋诗之所,山以此名。山高数百丈,千岩万壑,为近郊名胜。唐李白有《独坐敬亭山》诗。参阅《清一统志。安徽.宁国府一》。
斡难河 [相关解释]
1.也称鄂伦河,鄂诺河或敖嫩河。古称黑水,为黑龙江上游之一。发源于蒙古小肯特山东麓。是蒙古部族的发祥地。1206年成吉思汗即位于此。参阅《嘉庆一统志.黑龙江.山川》。
淖尔 [相关解释]
1.蒙古语称湖泊为"淖尔"。如阿拉克淖尔;阿勒坦淖尔。也译作诺尔。参阅《嘉庆一统志.科布多.山川》。
清壹 [相关解释]
1.清平一统。
清风岭 [相关解释]
1.山名。在浙江省嵊县北。岭多枫树,因名清枫岭。宋末临海民妻王氏为元兵所掠,过此岭石,啮指写诗石上,投崖而死◇人因易名为清风岭。参阅清潘永因《宋稗类钞.贞烈》﹑《嘉庆一统志.绍兴府一》。
灵岩 [相关解释]
1.指仙山。 2.山名。指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又名武周山﹐北魏建石窟于此。 3.山名。在江苏省吴县木渎镇西北。一名砚石山。春秋末吴王夫差建离宫于此﹐今灵岩寺即其地。 4.山名。在浙江乐清雁荡山﹐为雁荡第一峰。 5.山名。在江苏六合东。峰峦回抱﹐有玛瑙涧﹐出五色石卵﹐世称灵岩石。参阅《嘉庆一统志.江宁府》。 6.山名。在山东长清东南。四面方正﹐又名方山。
烟水亭 [相关解释]
1.古迹。在今江西省九江市甘棠湖上。宋周敦颐子司封郎官寿建。取薄烟笼水之意以为名。亭久废,清康熙五十九年重建。见《嘉庆一统志.九江府.古迹》。
玉水 [相关解释]
1.产玉的水。 2.水的美称。 3.水名。在山东历城南,源于泰山朗公谷,流经玉符山,名玉水。参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二》。 4.水名。在湖南湘阴北,源于玉笥山。参阅《嘉庆一统志.长沙府一》。 5.纸名。
神女庙 [相关解释]
1.庙名。为巫山神女所立之庙。在四川省巫山县东巫山飞凤峰麓。《清一统志·夔州府·祠庙》引晋习凿齿《襄阳耆旧传》"赤帝女曰瑶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阳,故曰巫山之女。楚怀王游于高唐,梦与神遇,遂为置观于巫山之南,号为朝云。"一说瑶姬为西王母之女。宋范成大《吴船录》卷下"瑶姬,西王母之女,称云华夫人,助驱鬼神,斩石疏波,有功见纪,今封妙用真人,庙额曰'凝真观'。"
苏公堤 [相关解释]
1.亦称"苏堤"。亦称"苏堤"。 2.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中。北宋元佑年间,苏轼知杭州时,疏浚西湖,堆泥筑堤,南起南屏山,北接岳王庙,分西湖为内外两湖。其间有桥六座,夹道杂植花柳,有"六桥烟柳"之称。 3.在广东省惠州市西湖(旧称丰湖)中。宋绍圣年间,苏轼知惠州时,买丰湖为放生池,并筑堤以障水。参阅《嘉庆一统志.惠州.苏公堤》。
董一 [相关解释]
1.统一主持;一统。
董齐 [相关解释]
1.谓征伐之使归一统。 2.统率;领导。
鄂尔多斯 [相关解释]
1.蒙古部落名。亦作地名『为朔方郡,属并州。明为蒙古族鄂尔多斯部。即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参阅《嘉庆一统志.鄂尔多斯》。
锡卓 [相关解释]
1.植立锡杖。传说古代高僧法力神奇﹐禅杖下端触地﹐有泉水涌出。宋唐庚《卓锡泉记》谓南朝梁景泰禅师植立禅杖于罗浮宝积寺而有卓锡泉﹐宋苏轼《卓锡泉铭并叙》谓六祖慧能植立禅杖于曹溪而有卓锡泉﹐《明一统志》谓大鉴禅师植立禅杖于大庾岭云封寺东而有泉水涌出。 2.谓佛教徒居停。
阪泉 [相关解释]
1.古地名。相传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其地所在﹐有三说﹕(1)在山西省阳曲县东北﹐相传旧名汉山。《左传.僖公二十五年》"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参阅《嘉庆一统志.太原府》。(2)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史记.五帝本纪》﹕"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阪泉﹐今名黄帝泉﹐在妫州怀戎县东五十六里。出五里至涿鹿东北﹐与涿水合。又有涿鹿故城﹐在妫州东南五十里﹐本黄帝所都也。《晋太康地里志》曰﹕'涿鹿城东一里有阪泉﹐上有黄帝祠。'"(3)在今山西省运城县南。宋沈括《梦溪笔谈.辩证
阴后石 [相关解释]
1.阴后﹐东汉光武帝后阴丽华。据《清一统志.南阳府二》载﹐阴皇后宅在新野县东北﹐有捣衣石存焉。阴后石当指此。
陪尾 [相关解释]
1.古山名。《书.禹贡》﹕"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孔传﹕"四山相连﹐东南在豫州界﹐洛经熊耳﹐伊经外方﹐淮出桐柏﹐经陪尾。"《史记.夏本纪》作负尾﹔《汉书.地理志上》作陪尾。所在之地有二说。一说在今湖北安陆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禹贡山》﹕"陪尾山在江夏安陆县东北。"一说在今山东泗水东﹐泗水所出的陪尾山。晋张华《博物志》卷一﹕"八流亦出名山﹕渭出鸟鼠﹐汉出嶓冢﹐洛出熊耳﹐泾出少室﹐汝出燕泉﹐泗出陪尾。"其后《隋书.地理志》﹑《大清一统志》及近代学者多从此说。
青州 [相关解释]
1.古九州之一。 2.州﹑府名『置青州。魏及晋初因之。南北朝仍置州﹐治所屡迁﹐辖领不一。隋废。唐初复置州﹐后改平卢军节度使。五代及宋因之。元改益都路。明改为青州府﹐清因之。旧治在今山东省青州市。参阅《嘉庆一统志.青州府》。 3.见"青州从事"。
高陵 [相关解释]
1.高丘,山丘。 2.指陵墓。 3.陵墓名。三国魏武帝曹操陵名。在河北省临漳县西。参阅《嘉庆一统志.彰德府二》﹑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河南四.彰德府》。 4.陵墓名。三国吴孙坚墓名。在江苏省丹阳市西。参阅《嘉庆一统志.镇江府二》。 5.复姓『有高陵显见《通志.氏族三》。
猜你喜欢